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鏖战
内容
内容推荐
张新科著的《鏖战》讲述了:1948年底至1949年初,以徐州为中心,中共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在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濒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战略性进攻。此即“三大战役”中参战规模最大、伤亡最重、战争局面最复杂、政治影响最深远的淮海战役。
龙战于野,海天玄黄。小说立体化复原了解放军60万虎贲之师以惊涛拍岸之势,全面围歼国民党徐州?剿总”80万军队的恢弘图景。作品逼真描摹了两军对垒的正面交锋,尽展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粟、谭等运筹帷幄的风采,再现了大历史的风涛烟云;浓墨重彩刻画了隐蔽战线跌宕起伏的斗争,凸显了杨云枫、蔡云邈和“孤雁”“无名氏”“林木”“黄蜂”等情报人员的智勇壮举;生动记录了杨云林、杨全英等支前民工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形象诠释了人民战争的深邃内涵。
全书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情节扣人心弦,场面宏大壮阔,细节见微知著,史诗性、传奇性、纪实性、思辨性兼具,力度与热度浑融,堪称一部全景化描写淮海战役的里程碑式长篇力作。作品激荡着人间正气,昭示着历史必然,以长虹经天的雄伟,雪拥蓝关的壮丽,铜琶铁板的奔放,雷霆震击的气势,充分还原了大时代的惊涛骇浪,生成沦肌浃髓般的阅读冲击。
作者简介
张新科,1966年9月生,河南上蔡人,留德博士、教授、徐州工程学院院长。出身理工,捣鼓文字首届“海外文摘”文学奖得主,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得主。在《当代》《十月》g钟山》《小说月报》《莽原》等发表文学作品150余万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远东来信》,中篇小说《天长夜短》《偃旗息鼓》,短篇小说《信人》《大喷》《老满》《从天而降》等。多部作品被《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青年文摘≥《海外文摘》等转载。
目录
正文
导语
张新科著的《鏖战》是一部书写淮海战役的原创长篇力作。描写了解放军气势如虹、势如破竹般在双堆集、陈官庄等著名战役中围歼国民党一个个“王牌主力”部队的恢宏场景,讴歌了百万支前民工纵 横千里的奉献精神。浓笔泼墨介绍了地下工作者与军统特务间惊心动魄的斗争……表现了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历史车轮的势不可挡。
精彩页
1
1937年的5月,立夏将至。
苏北平原的天气,谈不上炎热,但气温偶尔也会蹿到摄氏三十来度,不少贪凉的孩子急匆匆穿上了短袖衫,毫不掩饰地炫耀着青春的炽烈。
此刻,正是中午时分。学生们无精打采地坐在闷热的教室里,早上那点稀饭干粮早已消化殆尽,肚子唱起了空城计,一个个显得烦躁不安。讲台上的先生明白个中缘由,况且自己同样饥肠辘辘,讲起课来也显得中气不足,对学生们的如坐针毡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正在学生们抓耳挠腮之时,校园里响起了“铛、铛、铛”的下课铃声。此时的铃声对年轻的学生们来说既似久旱后的甘霖,更像战场上冲锋的号角,教室里一下子升腾起叽叽喳喳的喧闹声。看着学生们迫不及待的样子,先生也不好有半刻延迟,立即喊了“下课”。话音刚落,坐在后排的几个学生箭矢般冲出了教室,有个学生把屋檐下的垃圾篓踢到了墙角的排水沟里,惹得打扫卫生的老校工扯着嗓子喊:“慌张个啥?小兔崽子,难不成还有八碟八碗等着!”
教室内第二排的杨云枫没有像其他同学那般心急火燎,而是不紧不慢地收拾好书本,规规整整放进书包后,方从座位上站起。教室后头的蔡云邈已经收拾好东西,两人一道迈出教室,向位于教堂后的学校食堂走去……
这里是徐州城内的昕昕中学。
这所有着近三十年历史的教会学校位于与三民路交叉的公安街上,仅有二十多亩地,紧凑地建有一栋教学楼、两栋学生宿舍和一个运动场。学校虽说不大,但在徐州城却是无人不晓,原因是校园内有座对普通百姓来说的稀罕物——教堂。昕昕中学校园西侧建有一座天主教堂,教堂旁边是传教士的宿舍楼,教堂东侧是传教士的办公室。正对着教堂,马路对面是座天主教修道院,旁边的二层小楼是修女的宿舍……所有这些建筑都是西式的,在徐州城别致凸显。
提及昕昕中学,不能不提其创办人法国传教士艾来沃。1884年,艾来沃不远万里来到徐州府,目的是先建教堂然后布道。当时的徐州还比较闭塞,百姓不知“教”为何物,把蓝眼睛高鼻子的西洋人视为蛮族夷类,一哄而起把他赶跑了。虔诚的艾来沃没有灰心,辗转去了当时归属徐州府的砀山县,在县城西北四十五里的侯庄置地建了教堂,算是在淮海平原扎下根来。毕竟徐州城人口众多,为了获得更多的“牧民”,1908年艾来沃第二次来到徐州,在中国生活了二十余载的他似乎对东方文化终于有所开悟,不再以传教的名义,而是打着办学的旗号私下开展他的传教事业。这次,徐州百姓接受了。 艾来沃开办的学校取名“要理学堂”,寓意“圣经教义的重要道理”,明里说是办学,实际上与传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年之后,艾来沃的野心更大了,将“要理学堂”改名为“类思公学”,“类思”即天主教楷模“路易斯”的音译。后来,艾来沃觉得这个名字还是不够为普通百姓接纳,1916年他再次将学校更名,名曰“类思中学”。又过了二十年,随着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深入,也为了持续扩大学校在徐州地区的影响,艾来沃将学校第三次更名,名为“昕昕中学”,取朝气、阳光、希望、光明之意,并扩建校舍,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从昕昕中学与教堂比邻而居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当初艾来沃来徐州的主要目的还是传教,只不过穿了个马甲更名正言顺而已。但昕昕中学的创办以及后来的蓬勃发展,的确给徐州城带来了些许现代文明的气息。这所按西方模式创办并运行的新式学校,在徐州城颇受欢迎。那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殷实家庭都想尽办法把孩子送进昕昕中学,杨云枫和蔡云邈的父母也不例外。现在,他们两人已经读到高中二年级,马上就要毕业了。
杨云枫家不在徐州城,而是来自江苏“北大门”的宿北县。杨云枫能来繁华的徐州城读书,离不开他二舅孔清源的支持。孔清源在徐州的生意做得不错,所以极力建议姐姐和姐夫送外甥到徐州城读中学。
与杨云枫不同,蔡云邈是本地人,家住徐州东北韩桥煤矿。
几年前杨云枫初到昕昕中学,第一个认识的就是蔡云邈。因名字中都有个“云”字,也都喜欢打篮球,两人很快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假期里,蔡云邈带着杨云枫登上云龙山顶招鹤亭,临栏远眺,古老彭城的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蔡云邈吟诵起苏轼《放鹤亭记》中的佳句“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后,用手指着山脚下告诉杨云枫,九里山在什么地方,石狗湖在什么地方,还有戏马台、道台衙门、燕子楼在什么方位……
朝夕相处中,杨云枫知道了蔡云邈的父亲是一名矿工,成年累月下井采煤,艰辛地养活一家老小。蔡云邈还告诉杨云枫,韩桥煤矿集聚着成千上万讨生活的矿工,奴隶般辛苦劳作却仍难养家糊口。他们曾经像一盘散沙,各顾各儿。但现在不一样了,在中共地下党组织下成立了煤矿工会,矿工们拧成一股绳与煤矿主斗争。工会还悄悄办起了夜校,教大家识字学文化,矿工们不但会写自己的名字,甚至还能算清每个月矿主从自己身上攫取了多少血汗钱。蔡云邈的父亲上过夜校之后,不但铁了心供大儿子上学,还变卖所有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鏖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新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430793
开本 16开
页数 4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18-11-01
首版时间 2018-11-01
印刷时间 201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706
CIP核字 2018256897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8.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5
174
2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5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