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战争的背景
第二章 德国掌握主动权的阶段,初期的成功与失败
第三章 德国改换作战路线
第四章 日本掌握主动权的阶段,初期的成功与失败
第五章 德国丧失主动权
第六章 日本丧失主动权
第七章 同盟国在西线确立主动权
第八章 两条战线上的主动权
第九章 同盟国在欧洲掌握主动权的结果
第十章 同盟国在太平洋掌握主动权的结果
第十一章 战争的突出要素
附录 照明攻击
图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战略与战术) |
内容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战争的背景 第二章 德国掌握主动权的阶段,初期的成功与失败 第三章 德国改换作战路线 第四章 日本掌握主动权的阶段,初期的成功与失败 第五章 德国丧失主动权 第六章 日本丧失主动权 第七章 同盟国在西线确立主动权 第八章 两条战线上的主动权 第九章 同盟国在欧洲掌握主动权的结果 第十章 同盟国在太平洋掌握主动权的结果 第十一章 战争的突出要素 附录 照明攻击 精彩页 在1917年11月的康布雷战役中,所有这些难题都通过运用坦克得到了解决。英军快速而隐秘地集结了大批坦克,没有进行炮火准备,因此也没有破坏战场的地面。虽然这场战役以失败告终,但它还是奠定了一场战术革命的基础,因为它清晰有效地证明了有一种战术,可以用来快速突破前方或外围战斗区域,继而攻击后方或内部的指挥和行政区域。 1918年的战事表明,这种方法开启了作战方式的广阔前景。在西线,德军分布在绵延500英里的狭长地带上,其前方区域纵深约5英里,后方区域纵深15英里。后方区域设有他们的师级、军级和集团军级指挥部,是位于前方区域的战斗躯体的大脑。此时协约国军队已经能达成突破,而这种线式布防不仅不能帮助德军阻止突破,反而会起到妨碍作用,因为战线拉得越长,德军就越难集中兵力。于是我提出了一个计划,虽然其指导思想不算原创,但具体的战法却是崭新的。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在攻击敌人的战斗躯体之前直接攻击其首脑,这样一来,当其战斗躯体在之后受到攻击时,会因为缺少指挥而陷入瘫痪。具体方法是集结起快速机动的强大坦克纵队,在飞机的有力保护下穿过前方区域,直扑后方区域的德国师级、军级和集团军级指挥部。一旦消灭了这些指挥部并瘫痪了前方区域,再按通常的方法攻击后者。 虽然这种瘫痪式战术被福煦元帅(Marshal Foch)采纳并成为他当时筹划的1919年攻势的战略基础,但是由于战争在1918年11月就结束了,这个战术也就一直没有得到实战检验,仅仅以理论形式保留下来。直到1939年9月,德军在稍作修正后把它们试用于波兰,并冠以“闪电战”的诨名。 与此同时,另一种因为机械化而成为可能的理论也在发展,只不过它关注的是天空而非地面。按照这种理论,作战要害地区可以在平民的意志中找到;因为只要以恐怖手段打垮平民的意志,那么整个政府机构都会陷入混乱,而军事指挥机构也将随之崩溃。 这种通过打击士气来攻击敌国的理论的最积极倡导者是意大利将军朱利奥·杜黑(Giulio Douhet)。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就在《制空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参加那场战争的军队,”他写道,“只不过是各交战国为了削弱对方的抵抗而使用的工具;虽然战败方的军队战绩更为辉煌,但是当平民的士气开始减弱时,这些军队不是就地解散就是投降,还有一整支海军舰队被完好无损地移交给了对手。在最近的这场战争中,国家的这种瓦解是由军队在战场上的行动间接造成的。在未来,则可以通过空中力量的行动直接造成这种结果。这就是过往战争和未来战争的区别所在。” “对一个城市的航空轰炸将迫使大约数十万居民逃离,这对于实现胜利的影响肯定要大于最近这场战争中经常发生的无疾而终的战役。一个国家一旦失去制空权,就会遭到直接瞄准其最关键的中心城市的,无休无止的航空攻击,而且绝无可能进行有效反击。因此无论这个国家的地面部队有多么强大,此时遭遇危机的国民都会觉得一切都无济于事、一切希望都已破灭。” 在这里应该指出,杜黑的目标并不是对作战要害地区以毁灭代替占领,从而使敌人失去在战场上维持军队必不可少的工业资源;他的目标远比这更可怕——直接说来,就是要在既不使用陆军也不使用海军的情况下迫使敌人屈服。他在自己的书里一次又一次地明确阐述了这个目标。例如,他在书中写道: “在此我要强调:这种航空进攻对民心士气的作用将远比其物质作用更能影响战争的进程。例如,以一座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为例,想象一下,一支轰炸机部队的一次攻击会给平民带来什么。我个人毫不怀疑它对人们的影响将是毁灭性的。” P26-27 导语 J.F.C.富勒著的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战略与战术)》综合官方文件和报告、亲历者回忆录、战地记者报道以及对当事军人和其他人的采访,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解析了二战的来龙去脉。 不同于单一地重现昔日的战争场景,本书以“战略与战术”为核心,多角度地解读了二战的成与败,对现代军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序言 我并不打算为最近的这场战争撰写一部正史,因 为我不相信在可掌握的资料还很有限的情况下做这样 的事是切合实际的。但是我可以确信,如果只论及这 场战争的战略和战术,我还是能做到让读者开卷有益 的。不仅如此,我还相信,除非这场战争的历次战役 对军人和门外汉—这年头大多数门外汉都是现役或潜 在的军人—有着超出历史价值的意义,否则现在就是 研究其成败得失的时候,因为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 战略原则和战术条令的应用变化之快使得过去的经验 已经是明日黄花。因此,我并未尝试从政治学、经济 学和心理学这几个方面研究这场战争,尽管它们有着 至关重要的意义。此外,对下列作战我也不做任何详 细的探讨:大西洋海战,地中海的海军作战,苏联和 德占国家的游击战,以及日本侵华作战。我之所以这 么做,首先是因为如果要正确评述欧洲战场的所有陆 上战役,需要花费太多笔墨来介绍它们的背景;其次 是因为在本书的既定篇幅内对历次军事行动进行详细 表述太过于庞杂;至于第三个原因,很多背景信息仍 然晦暗不明,而且在我看来,它们与政治的关系要比 与军事行动的关系更为密切(只有苏联的战事除外) ;最后一个原因是,要想使叙事具有条理且完整,就 需要从头细说,更何况,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角度讲 ,这场战争都算不上十分精彩。 以上介绍了本书的整体情况。接下来,谈谈我的 资料来源。它们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官方文件 和报告;(2)亲历者的回忆录和传记;(3)战地记 者的报道和记录;(4)有关纽伦堡审判的报告以及 对敌方军人及其他人员的采访,例如在舒尔曼少校( Major Shulman)的《Defeat in the West》一书中 可以找到此类资料。第一类虽然大体符合事实,但少 有关键意义。它们基本上都是一些骨架,只带着零星 的血肉;但是它们仍然有很大价值,因为如实记录了 军事行动的梗概。第二类虽然往往带有个人偏见,却 是四类资料中最为重要的;不过也只有将相当数量的 此类资料汇总起来,才能通过互相验证来还原真相。 然而截至目前,已经出版的此类资料实在太少,我只 能依靠第三类资料来填补空缺;不过,无论如何第三 类是必然要参考的,因为战地记者们在亲临战场记录 战况方面的才能是非常高超的。但是我对他们关于苏 联战场的报道并没有多少兴趣,因为他们被禁止亲临 前线,只能被动地接受官方的宣传材料,无法亲眼目 睹,甚至无法亲自打听。苏联关于历次大小战役的官 方叙述—他们的所有叙述都是官方的—实在缺少有用 的信息,而且洋溢着太多的英雄主义情怀。虽然任何 熟悉苏联军事历史的人都不会怀疑苏联军人的顽强和 刚毅,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诸如威猛的库班或 捷列克哥萨克“用马刀砍翻上万德国兵”之类的空话 ,也难免会令人生厌。同样,反反复复地阅读“数以 万计的敌人被击毙,数以百计的居民点被占领”的文 字,也同样枯燥乏味。或许是我运气不佳,但是至今 我只看到一部能够明晰地描述苏联战事的著作,那就 是企鹅丛书中的《苏联战役,1941—1943》和《苏联 战役,1944——1945》这两卷,作者是W.E.D.艾伦( W. E. D. Allen)和保罗·穆拉托夫(Paul Muratoff)。我从这两卷书中获取了大量信息,因此 我在这里表示由衷的感谢。至于说到第四类资料—审 判报告和讯问记录—虽然它们非常有吸引力,但我认 为在目前应该谨慎采信。我的理由如下:(1) 虽然 我们可以确信在纽伦堡庭审中出示的文件是真实的, 但没有证据表明所有文件都有被执行过;因为每个军 人都知道,计划和方案总是会不断地修正;(2) 战 败者的证言也是令人质疑的,因为掩盖或淡化自身的 过失并推诿于他人正是人类的天性。希特勒确实要为 许多荒谬的行为负责,但是最荒谬的事显然是把所有 罪过都归结于他一人;因为通常在战争中,许多力量 的共同作用才能造成巨大的灾难或胜利。 现在来批评这些事实清晰的战役是很容易的,但 无论如何,事后批评总好过不批评。倘若历史学家和 其他相关人士自1919年能够拥有更多的批判精神,那 么我们在1939年也不会如此手足无措。此外,为了让 本书中的批评显得不那么尖刻,我希望有心的读者翻 看一下我在战争期间所写的文字—其中有些已经结集 成书—这样一来你们就会发现,大部分批评都是在有 关事件发生之前、进展期间以及事后不久作出的。因 此,以下观点是我一贯坚持的:战争无非是一场致命 的争斗,为了让战斗有意义,需要确定一个明智而且 有益的政治目标。战争的目的并不是杀戮和破坏,而 是迫使破坏者改变初衷。丘吉尔首相一手开创的“战 略轰炸”不仅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在军事上也是错误 的,在政治上更是毁灭性的—任何人只要去今日的中 欧看一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关于意识形态的战争 是毫无意义的,这不仅是因为思想不会被子弹影响, 更是因为动机越神圣,结果就越邪恶,从古到今莫不 如此。被太多将领视作法宝的毁灭式轰炸不但非常笨 拙,而且通常徒劳无功。用兵之道讲究的是胆识和策 略,而不是仅靠武器和人数优势取胜。例如,英国的 战略应该立足于海权而非陆权,就算只考虑不列颠岛 的地理位置也应该这么做。对英国来说,尝试发挥大 陆强国的作用犹如空中楼阁,而这正是她自1914年以 来乐此不疲的行为。总而言之,无论敌人做过什么, 像绅士一样作战要比像无赖一样作战更有利;因为无 赖的战争只能以无赖的和平收场,而无赖的和平只不 过是又一场战争,这在我看来真的没有必要。 还有一点是我不能不提的——人数和伤亡问题。 说到前者,对交战各方来说,压低自身兵力和夸大敌 方兵力都是家常便饭,因为这可以让胜利显得更加辉 煌,失败显得情有可原。因此,我不能保证本书中给 出的所有兵力数字都是准确的。至于伤亡,几乎所有 官方数字都一律经过“修饰”。据记载,在1940年8 月,德军连续两天发表公报,声称他们先后击落了 143架和65架英国飞机,自身损失了32架和15架。而 同样在这两天,英国人的公报内容是他们击落了169 架和71架德国飞机,自损34架和18架。显然双方都对 真实的数据进行了“加工”,而下表中的数字足以印 证这个结论: 陆战中的伤亡数字也同样让人一头雾水,而且常 常匪夷所思。所幸我们可以根据—条规律来推测大概 的数字,根据1914-1920年的《英国陆军统计摘要》 ,在1914-1918年的战争中,伤亡比例如下:阵亡和 其他死亡占19.94%,负伤占66.29%,失踪和被俘占 13.77%,粗略算来,每死亡1人就有3.3人负伤和0.7 人失踪或被俘——进一步简化后得到的经验法则就是 1:3:1。因此,如果我们看到资料显示有l万人阵亡 ,那么总伤亡数字应该是5万人左右。此外,鉴于通 常在一场短促的战役中,20%的战斗人员损失已经是 上限,那么蒙受以上损失的战斗部队总人数就是25万 左右。进一步推算,由于当今的军队中非战斗人员与 战斗人员的比例是2:1,上述军队的总兵力就应该是 75万人左右。我曾看到一份有可靠依据的报告记载: 在一场短促的战役中,有20万德军在苏联战线上一块 相对狭小的地段被击毙。如果属实,按照以上方法估 算,参战的德军必定有1500万人左右,这相当于德军 在苏联总兵力的3倍。 战争或许是一门科学,或者是一门艺术,但是关 于战争的报告基本上是一种掩人耳目的把戏。因此, 和所有关于最近这场战争的书籍一样,本书中必定也 存有大量的错误。不过它着重于讨论战略和战术,那 么我希望比起那些描绘纯英雄主义的史书来,它的错 误能少一点。 J.F.C.富勒 1947年9月1日 内容推荐 二战是人类史上的一场大浩劫,战火燃及四大洲四大洋,这场波及甚广的战争在摧毁人类家园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前进。J.F.C.富勒著的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战略与战术)》不再是单一地讲述二战历史,而是立足于战略与战术,多维度地解析这场战争的历史价值。作者凭借其自身丰富的作战经验,结合多方史实资料,客观公正地详述了战争双方在战争过程中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战略目标而采用的与之相应的战略与战术;其中,对交战各国在各个阶段采用的不同的战略与战术都有较为详细的解读和思考,这对现代军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作者的抽丝剥茧,能够让读者在关注战争的成败之外,多一些思考。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战略与战术)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J.F.C.富勒 |
译者 | 译者:胡毅秉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681749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2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30 |
出版时间 | 2018-07-01 |
首版时间 | 2018-07-01 |
印刷时间 | 2018-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10 |
CIP核字 | 2018010073 |
中图分类号 | K152 |
丛书名 | |
印张 | 2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5 |
宽 | 161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