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别具一格的首发式,一辆红色敞篷大巴,将载着“红色书童”,经历一次独特的红色之旅沿途停靠的每一站,都是你熟悉的地方,却都有一段你不知道的红色秘史你想知道吗?
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编著的《我家的史诗》,讲述家传的“潜伏”故事。
在这里,你可以读到浙江版的《潜伏》——朱枫和陈修良当年的谍战风云;在这里,你可以读到浙江版的刘胡兰,体会谢如兰跳崖殉党的壮烈。
图书 | 我家的史诗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这是一场别具一格的首发式,一辆红色敞篷大巴,将载着“红色书童”,经历一次独特的红色之旅沿途停靠的每一站,都是你熟悉的地方,却都有一段你不知道的红色秘史你想知道吗? 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编著的《我家的史诗》,讲述家传的“潜伏”故事。 在这里,你可以读到浙江版的《潜伏》——朱枫和陈修良当年的谍战风云;在这里,你可以读到浙江版的刘胡兰,体会谢如兰跳崖殉党的壮烈。 内容推荐 1921年,当中国共产党的红旗在中国大地上冉冉升起,随之升起的是千千万万颗热切的忠诚的心灵。他们挽民族危亡于旦夕,救黎民百姓于水火,演绎了生死对峙的步步惊心、舍生取义的悲情万丈、离家别子的柔肠寸断…… 《我家的史诗》主角都是革命的亲历者或新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在“我家的革命史”部分,“红色女特工”朱枫、“浙南刘胡兰”谢如兰等的故事让读者在心生敬仰的同时,不由得为其曲折、惊现的故事握紧拳头。 《我家的史诗》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著。 目录 第一章 火光中的信念 第一篇 “红色特工”朱枫 第二篇 陈修良。潜伏一九四六 第三篇 大伯俞秀松的“红色绝恋” 第四篇 母亲给粟裕当交通员 第五篇 浙南刘胡兰 第六篇 宣侠父、金城:一门双杰 第七篇 汪维恒:一入敌营二十年 第八篇 “七仙女”与红色之家 第九篇 此头须向国门悬 第十篇 我们相识在“隐形战线” 第十一篇 我是淮海战场上的小卫牛员 第十二篇 我的烽火岁月 第二章 掌心中的史诗 第一篇 见证宪法诞生 第二篇 “包产到户”之父 第三篇 蘑菇云记忆 第四篇 大山里的“绿衣天使” 第五篇 我是新移民 第六篇 民选村长 第七篇 中国“第一个体户” 第八篇 义乌摆摊人 第九篇 我们的父亲陈金水 第十篇 给力土壤 第十一篇 浙江第一位世界冠军 第三章 少年英雄观 第一篇 国魂 第二篇 我的亲戚焦裕禄 第三篇 等不来。那个人 第四篇 子弹飞来 第五篇 此生不虚戎装 第六篇 红 试读章节 母亲给粟裕当交通员 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11500余人在师长粟裕率领下,从赣东北进入浙江,开辟浙西南革命根据地。 浙江是国民党统治的心腹地区、蒋介石的老巢。挺进师在这里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937年4月,粟裕率部抵达地处遂昌、汤溪、宣平三县交界的门阵村,逐渐建立起以门阵为中心的宣遂汤游击根据地。也就是在那时,19岁的农家女子廖小妹成了粟裕师长的地下交通员。 参与并见证这段重要历史的廖小妹,此后一直隐居在村中务农。而她的传奇故事,此前一直不为外人所知。 ·兰花烂漫时,小妹静静地走了 遂昌县门阵村的廖小妹,是当年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的地下交 ·粟裕与门阵村 同时,他还嘱咐有关方面抓紧落实金华白龙桥至门阵村的公路建设。1984年粟裕去世后不久,他的秘书鞠开即前往门阵村看望廖小妹。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云峰镇门阵村、岭根村的5名村干部专程到北京,拜望了粟裕将军的夫人楚青及其家人。村干部说起门阵村历史陈列室将要对外开放时,楚青欣然挥毫为陈列室题词,并表示一定派人到村里,看一看老区的新变化。 由于受海拔1060米的郑岗岭阻隔,门阵村至今没有直达遂昌县城的公路。就在笔者在门阵村采访的这几天,一条连接遂昌县城和门阵村的道路刚刚开建,其背后的推动者就是粟裕将军的长子、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粟戎生中将。 ·母亲冒死救父亲 “母亲见现场看守少。看准时机,冲到大树前,嚓嚓几下,剪断父亲身上的绳索,拉起父亲就跑。”P36-39 序言 不老的史诗 当泛黄的照片中的人儿,用被命运凝固的青春容颜,向你回眸一笑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 90年前,一群怀抱着民族救亡情怀的英俊少年,在白色恐怖的高压下,在上海滩成立了一个不足百人的小党。没有人知道,这个呱呱坠地的小团体,将改变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她的名字叫:中国共产党。 90年来,多少中华民族仁人志士,怀着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对理想以身相许,洒尽一腔热血。他们外争国权,内争民权,挽民族危亡于旦夕,救黎民百姓于水火。 他们的掌心,都刻着一首史诗。 2011年5月,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钱江晚报和红旗出版社联合策划推出的“我家的革命史”公众互动及主题报道活动,得到了众多民众的热情参与,许多读者纷纷讲述亲人或自己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红色故事。在杭州市教育局和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支持下,众多少年朋友也用笔写下家族的荣光,抒发对前辈的敬仰和感动。那些爱与死,那些血与火,形成生动激越的个人记忆,用文字凝固下来,作为向中国共产党90华诞献礼的诗篇。 在一首首家族的史诗中,被称为“女余则成”的陈修良“潜伏”多年回家,稚龄的女儿竟然称她为“阿姨”;体会了丈夫“伟大的爱”的“红色特工’’朱枫,却在台湾身中7弹牺牲;而共产党员俞秀松与军阀妹妹的美好婚姻,却因为阴谋而终止在子弹下……波澜不惊的掌纹里,却刻着惊心动魄的史诗,怎么能不让我们一遍遍濡湿了眼角,一声声吟嗟感叹? 中国共产党,多么宏大的概念,在“我母亲”、“我爷爷”和“我伯伯”的叙述里,活了起来。那些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情节,在这里却是人生的交响——他们奉献了生命、激情和爱,为了他人,为了民族,为了自由而战! 皓首的当事人或当事人家属娓娓道来,在他们交织着家国情怀的深情讲述中,有机巧、有急智、有生死对峙的步步惊心;有爱、有痛,有抛家别子的难舍难分;有追寻、有彷徨、有贯穿一生的绵长等待……青春的泪水滑过苍老的脸庞,昨日的情书化为心中不灭的歌声,那血里火里走过的信仰之路,让我们看到了党的光辉与强大! 《纽约时报》记者索尔兹伯里在76岁高龄时重走长征路后发出感叹:“阅读长征历史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力量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鲁迅给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发出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未来。” 当革命的硝烟散去,中国人的建国之舟始航。人们日记本里的微观记录,融合着劳动与创造、辛苦与甘甜,点滴汇聚成了新中国的成长与辉煌。无论是温州“包产到户”创新思维,新安江水库移民的苦乐,还是中国第一个个体户的微观喜乐,都代表了个体为国家的牺牲、创造和奉献。是一个个普通人的智慧闪光,让中国有了崛起于世界之林的张力,塑造了一个花开的中国。具象的“我家”和宏大的“史诗”这两个反差强烈的概念连在一起,将凸显个人奉献在历史中的意义,以及一种诗性化的关照角度。 当红色的记忆涌到我们面前,我们该怎样把一生交出去,才能够获得与之匹敌的人生感知?我们每个人,用心来体悟各自的人生之路,可在不同的故事里,有没有一种共通的经验,来点燃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探索? 记录下这些故事,不仅为了死者,更为了生者,这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记录下这些故事,为了让当下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能真切看到——一个人的一生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如此激烈而荣耀,可以如此深沉而伟大! 这是个人的史诗,也是用时间辉映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光荣历史,用你我的微小而强悍的心跳、历险与奇迹,见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宏大心跳和伟大奇迹! 在当下,我们可能无从经历这样跌宕起伏、慷慨悲壮的人生,但是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精神化为面对困难的巨大财富,化成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孜孜以求! 编者 2011年6月16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我家的史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邵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红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51198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5 |
出版时间 | 2011-06-01 |
首版时间 | 2011-06-01 |
印刷时间 | 2011-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47.8 |
丛书名 | |
印张 | 1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1 |
宽 | 15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