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怕是风流负佳期(西厢记里的世情与男女)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西厢》,并不只是关于爱情的宣言,也是一个有关悸动青春的故事,它关涉到友谊与忠诚,关涉到情感与理智,关涉到专制与自由,关涉到母与女两代人的“代沟”……”

本书作者所揭示的,便是这样一部伟大巨著所蕴藏的丰富复杂的内涵。其轻松幽默的笔调,鞭辟入里的分析,当可命名人会心一笑。

该书获得麦家(著名作家,《暗算》《风声》的作者)、黄仁忠(中山大学教授,《西厢记》研究专家)、王晓渔(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学者)、周可(最新锐杂志《新周刊》副总编)倾情推荐。

内容推荐

《西厢记》适合在静夜里读,适合坐卧在床上读,适合和爱人一起读。

本书作者,怀着一颗敏感的内心,和独有的知性与激情,对“西厢”这部“花中之魁”,作了深入的解读。读西厢,同时也是在读现代人脆弱的情感世界。

全书分三篇:上篇,读西厢故事,欣赏西厢文字之美,体会西厢旖旎的爱情风光;中篇,细读西厢中的人物,尤其张生、崔莺莺、红娘,他们的心事和爱情;下篇,现代人读西厢引出的感慨。

目录

序 莫让风流负佳期

从始乱终弃到爱隋轻喜剧

 1、前传:元稹《莺莺传》

 2、“董西厢”:一袭华美的袍子

 3、“王西厢”:天下夺魁

 4、金评:崔莺莺成了完美的木头人

 5、《西厢》续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上篇] 西厢之美,如花间美人

第一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1、九曲黄河何处险,胸怀大志此中高

 2、崔莺莺临去秋波一转,金圣叹惊艳“十分大方”

 3、老和尚关注功名利禄,小书生言辞暧昧猥琐

 4、你方撇下半天风韵,我却拾得万种思量

 5、崔张月下联诗,红娘惊破“傻角”

 6、张生百般做作,莺莺卖弄俊俏

第二本 崔莺莺夜昕琴杂剧

 1、崔莺莺情思睡昏昏,孙飞虎起兵抢娇娘

 2、“董西厢”中张生乘人之危,“王西厢”里取胜不损毫发

 3、浓墨重彩莽和尚惠明

 4、红娘敲门报喜,张生犹做春梦

 5、夫人筵席悔亲,有情人双双遗恨

 6、书生隔墙《凤求凰》,玉人听琴惹情思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1、两下里都一样害相思,一纳头安排着憔悴死

 2、用心拨雨撩云假撇清,好意传书寄简真委屈

 3、娇小姐寄书瞒着鱼和雁,俏丫鬟缝合唇送暖偷寒

 4、“待月西厢”忽然赖简,“疑是玉人”错解情诗

 5、迎风户开偏角门,隔墙影动跳矮垣

 6、折桂娇客做了偷花汉,相国千金施用翻云手

 7、送药方冷句儿骚扰人,候今宵热情诗云雨来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1、欲拒还迎步欢会,软玉温香抱满怀

 2、不识字红娘最爱说道学,讲仁礼夫人背信又弃义

 3、这边在娘跟前偏“羞人答答”,那厢是欲自首却“苗而不秀”

 4、张生金榜无名誓不归,莺莺乞意怜取眼前人

 5、春愁离恨重于山,南柯一梦草桥惊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杂剧

 1、情书生京师中状元,痴佳人信物表寸心

 2、郑恒卖弄亲上加亲,红娘讥笑小人浊民

 3、旧婿谎言巧骗婚,新妇啼哭失神采

 4、得势张生三次发毒誓,可怜郑恒一骗赴黄泉

[中篇] 每个人的心事,每个人的爱情

第一章 张生: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于连

 1、他要证明自己不是一个俗人

 2、崔莺莺吸引张生的是肉身

 3、张生到底是情圣,还是流氓?

 4、一阕情诗,跨越爱情的临界点

 5、张生成功是有谋有略,贾瑞的悲剧根源是蠢

 6、张生为何偏要对崔莺莺“验红”

 7、追名逐利,是他们这个阶层的美德

 8、只有跻身官僚集团,才算书生的成功

 9、男主角皆中状元是古代小说的意淫产物

 10、张生的幸运在于情欲对象和政治交易对象是同一个人

第二章 崔莺莺:并非十全十美的道德芭比

 1、因为守孝,所以晚婚

 2、崔莺莺的媚眼是没有指向性的

 3、张生百般做作,莺莺左顾右盼

 4、金圣叹不喜欢相国千金的有勇有谋

 5、红娘机灵,莺莺更狡黠

 6、时而勇敢时而退缩,是女人的天性

 7、崔莺莺不是外省来的包法利夫人

 8、在我们的文化观念里,女人衰老就是一种罪恶

 9、崔莺莺成了整天忧心忡忡的小妇人

 10、谁都不介意崔莺莺一嫁二嫁三嫁

第三章 红娘:为自己思考,替主子恋爱

 1、对张生,她由不喜欢到喜欢

 2、丫鬟是永恒的配角,永恒的花骨朵

 3、红娘也是英豪阔大宽宏量

 4、他们把奴婢看做是另一个物种

 5、红娘的出路是从良,还是嫁人?

 6、红娘所求,是做张生的小夫人

 7、身份低微能有鸡犬升天的喜剧结局吗?

 8、奴婢常被当作是主子的替代品

第四章 老夫人与郑恒:悔亲为哪般?

 1、六十岁母亲,十九岁女儿

 2、老夫人不缺少爱,只是缺少爱的能力

 3、悔婚是因为信守前诺?

 4、郑恒是高贵的白衣衙内,张生是寒门的新科状元

 5、性格仁厚,才会被小红娘要挟

 6、老女人越要逞强,就越容易成为祸害

 7、礼教松弛的西厢

 8、杜丽娘一家是严父慈母孝顺儿

 9、孙飞虎是流氓道具,惠明是喧宾夺主的多余人

 10、杜确是崔家的真正大恩人

 11、郑恒沦为人尽可欺的废物

 12、郑恒错在哪里?乡下苍蝇,又土又坏

 13、旧情人之死,为崔张婚姻扫清了障碍

[下篇] 无所谓情痴,只是男欢女爱而已

第六章 《莺莺传》:莺莺原是红妓女

 1、始乱之,终弃之,宣扬之

 2、张生就是元稹,元稹就是张生

 3、莺莺出自姓崔的贵族之家么?

 4、原来郑姨是老鸨

 5、求爱走的是丫鬟路线

 6、忽然又意外的床戏

 7、在女人看来是永生,在男人看来只是天掉馅饼

 8、崔莺莺根本不相信元稹会真娶她

 9、知道他们的德性,不等于对他们有免疫力

 10、他公布了与崔莺莺的性爱诗

 11、分手若是分得好,便是永生

第七章 张生原型:薄情才子元稹恋爱史

 1、小人之语,是元稹色

 2、韦丛与崔莺莺,谁比谁命薄?

 3、一边为亡妻恸哭,一边妻妾成群

 4、元稹一日为娼、终身为娼

 5、与越州名妓刘採春的八年

 6、才华令薛涛更性感

 7、用智,而不是用心去谈恋爱

第八章 滴露牡丹开:古代文学中的性与爱

 1、云雨至巫山、寻梦入武陵

 2、文人对性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想象力

 3、写莺莺的初夜,生动而文雅

 4、唐代的相恋可跨越时间、跨越物种

 5、李娃不是靠爱情吃饭的,是靠智慧和奉献

 6、她们无一例外爱上的都是自己的嫖客

 7、古代妓女的核心业务之一是谈情说爱

 8、杜丽娘的性梦中有位陌生人

 9、三巧与潘金莲一样是“淫妇”,结局却不同

 10、明代也有好女十八嫁

 11、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

第九章 寺庙里的爱情:欲海慈航渡情人

 1、普救寺里的和尚有六根未清净之嫌疑

 2、女子自由出门的机会惟有上香

 3、尼姑陈妙常为何偷情还被大家支持?

 4、小尼姑小和尚的“思凡”

 5、唐代公主爱出家

 6、鱼玄机的道观就是妓院

 7、皮囊已锈,但污无妨

第十章 书生的爱情:书生变心有多难?

 1、书生比别的男人更易变心吗?

 2、休妻容易,改嫁也容易

 3、朱买臣之妻自求离婚,覆水难收

 4、王肃夹在两位贵族妻子间,郁闷而死

 5、元代公主改嫁被列为“罪”

 6、状元被大贵族们抢亲

 7、投资一个有潜力的男人

 8、中国的弃妇都有殉情的传统

第十一章 才女的格局:女子无才不是德

 1、实际上,有才华一直被视为女子的美德

 2、谢道韫才高,王凝之窝囊

 3、赵明诚给李清照指定了死法

 4、那些才女的生命都是缺憾

 5、因为会写诗被冤死的皇后

 6、冯小青之死,是因为不肯做寻常女子

 7、女人太过主动,就是死路一条

 8、私奔就是自动地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水准

 9、杜丽娘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

附录:西厢记/王实甫

试读章节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1、九曲黄河何处险,胸怀大志此中高

戏一开场,是老夫人上场,先自我介绍。中国古典戏曲中,不分杂剧、南戏或传奇,都有一个开场自报家门的固定程式。这个自报家门,面对的是观众,而非与之同台的其他角色。从老夫人介绍里,我们知道了崔莺莺的家世:母亲姓郑,父亲是前相国崔珏,因病而亡。崔莺莺今年十九岁,家里还有一位弟弟。而妙龄的崔莺莺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已经许配给了老夫人之侄郑恒为妻,而郑恒正是郑尚书的长子。崔莺莺尚未成亲,只是因为父丧未满。

目前,老夫人带着崔莺莺扶灵柩至博陵安葬,途中在河中府的普救寺暂时歇脚,并等待崔莺莺的未婚夫郑恒来帮忙移灵柩。说起来,这个普救寺,还是崔相国的物业,专门建给则天娘娘的香火庙,连住持法本和尚都是崔相国剃度的和尚。所以,崔莺莺在后面屡屡把这个普救寺称为“俺家”,还是有所本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普救寺的西厢里。

时值暮春天气,老夫人把崔莺莺的丫鬟红娘唤出来,吩咐道:“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散心耍一回去来。”于是,崔莺莺奉命去玩了。

张生也就在这个时候适时地抵达了。

张生名珙,字君瑞,其父亲是礼部尚书,只是因病身亡,母亲也随后亡故。张生书剑飘零,游于四方,直到二十三岁这一年,遇上唐德宗新即位,他才下定决心上朝赶考。路上,他打算去探望一位八拜之交的老友杜确。杜确在考得武举状元之后,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着蒲关。他是张生当年的同学,也将是张生生命中的贵人。

途经九曲黄河时,张生停了下来,大发了一番感慨:“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张生自称是“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所以二十三岁上还暂时没有功名。看到黄河,那种磅礴气势,正好呼应了张生的胸中沟壑,满腹文章。

金圣叹对张生的这一段直抒胸臆极为赞赏。张生道:“九曲风涛何处险,正是此地偏。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金赞为“便是曹公乱世奸雄语。”

“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金点评道:“便是治世能臣语也。”

“东西贯九州,南北串百川。”金直称“言其学之富。”

“归舟紧不紧,如何见,似弩箭离弦。”则指“言其才之敏。”

最后一句张生唱“我便要到浮棹到日月边。”则归结为“上京取应也”。

金圣叹对此文啧啧称奇:“借黄河之快比张生之品量。……于是顺便反借黄河,快然一吐其胸中隐隐岳岳之无数奇事,呜呼!真奇文大文也。试看其意思如此,是岂偷香窃玉之人乎哉。”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段抒情?是因为“张生之志,张生得自言之。张生之品,张生不得自言之也。张生不得自言,则将谁代之言?而法又决不得不言。”(金圣叹语)所以,就要借黄河快然一吐。

不能不说,张生欲探望杜确这个伏笔,不仅是情节的伏线,也顺便透露了张生的性格:他是一位有志向、有心计的年轻人,早早就有意结识有权位者了。难怪红娘屡屡夸他“若不是张解元识人多”了。

2、崔莺莺临去秋波一转,金圣叹惊艳“十分大方”

张生到城中住下后,便到普救寺游玩,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圣贤。走到佛殿时,正碰上莺莺引红娘着花枝出来。张生一见崔莺莺的美貌,一声惊叹:“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

张生的反应是:“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这句话颇为让人费解。关于这个“颠不剌”,解法众多。王伯良把“颠”解为轻佻;凌濛初则认为“颠不剌”就是“没头脑没正经之意”,也就是“颠”的意思,而戏曲中凡是“颠”,都有风流、放浪的意思。还有解释认为,“颠不剌”就是绝顶的意思。但不管是风流的见了万千、轻佻的见了万千、还是绝顶美女见了万千,这句话意译过来都是一样的:我张生风流成性,什么样的女人我没见过,但像这样漂亮的姑娘还是少见啊。

他还描摹崔莺莺的神态:“他那里尽人调戏,軃着香肩,只将花笑拈。”这一句,把崔莺莺的娇滴滴的姿态写得神意俱出。明代人对此句论争过一番,有人主张作崔莺莺的“轻狂”解,有人主张作“不轻狂”解。金圣叹就赶忙解释:

而此处先下“尽人调戏”四字,写双文虽见客人走入,而不必如惊弦脱兔者,此是天仙化人,其一片清净心田中,初不曾有下土人民半星龌龊也。看他写相府小姐,便断然不是小家儿女。

他的意思是真正的公侯将相之家的小姐,反是十分大方的,是不是有人在看她,她本人根本没有去注意这些,所以神态自若。

崔莺莺有多美?一张粉脸宜喜宜嗔,宫样画眉,唇若樱桃,齿如玉粳;腰肢娇软,袅袅娜娜;她方才说了一句“满阶苔衬落花红”,张生便认作“呖呖莺声花外啭”。谁想得到寺院里碰见神仙姐姐了呢?难怪张生意乱情迷。

红娘发现有人,便说“那壁有人,且家去来。”结果这句话反倒提醒了崔莺莺,她回头看了一眼张生,才款款地走下。

金《西厢》则把这一段科白改成:“(莺莺云)红娘,我看母亲去。”从莺莺看到了张生到没看到,这个改变,证明金圣叹极力否认莺莺曾主动与张生眉目传情。这样崔莺莺倒是纯洁了,单纯了,可是也被动了,寡淡了。

张生向和尚打听,得知崔莺莺乃是河中府崔相国的小姐。不过,他似乎还未对这个身份有直接的兴趣,他仍然沉迷在她天姿国色的美貌当中:“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眼看着崔莺莺走了,张生只得叹道:“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看到这一句,金圣叹又强作解人了。其实,他也是欣赏“临去秋波那一转”的,不过他说:“妙眼如转,实未转也。在张生必争云‘转’,在我必为双文争曰‘不曾转’也。忤奴乃欲效双文转。”他的意思的,崔莺莺眼若秋水,它并非特意为谁而转,但多情人如张生,就会认为崔莺莺的眼波是为他而转的。

事实上,张生的自作多情并不是凭空而生的。崔莺莺先有“眼角儿留情处”,又有“慢俄延”,“脚踪儿将心事传”。张生被小姐引得意马心猿,“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崔莺莺哪里容易这么洗得白?王实甫在唱词的前后互相呼应之处,用足了匠心。她的眼角眉稍都是透露给张生春消息。所以徐士范刊本《西厢记》在题评中便称道:“秋波一句是一部《西厢》关窍。”毛西河说:“于伫望勿及处又重提‘临去’一语,于意为重复,于文为照应也。”

正因为此,张生才会在玉人已远的时候,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以为他就像刘晨、阮肇一样走运,误入天台遇见仙女了,说不定还有机会共结欢好呢。

P13-16

序言

女人的才华有两种,一种在遣词造句,一种在情场斗智斗勇。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恰逢好莱坞《欲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的电影版正在上演。女主角凯芮完美地集两种才华于一身——可是,哪怕她品位超群,施展浑身解数,惨淡经营,她的男友也宁愿当落跑新郎。看哪,抖落一地的才华,也就这等结局,看得我背后如有一阵萧瑟的阴风,隔着十万八千里吹过来。

实际上,就算过了一千年,技术进步得骇人,但人类的情感和本性并没有多大变化。没有证据表明,我们就比唐朝的人生活幸福。摩登前卫的凯芮在爱情中的角色,和古典优雅的崔莺莺别无二致。别以为这个时代里,女人独立、坚强,年薪十万百万,啜着“四海一家”(鸡尾酒),跟不同的男人约会上床,就是自由了。没有。无论性爱的景观多么迷乱,也掩饰不了女性对感情固有的焦虑。

爱情啊,真是残酷,无论你面对它、背对它,拥抱它、唾弃它,到头来,它对每个人都是一样,了无分别。

流传很广的暖红室本《西厢记》转载附录了元末明初诗人张著的两首诗,其中一首是《待月诗》,又作《莺莺待月》:

立尽黄昏瘦莫支,西厢朱户半开时。

风生花树寒微动,露滴瑶钗湿不知。

清思著人凝望久,柔情抱影欲眠迟。

可怜最好今宵月,正恐风流负宿期。

“正恐风流负宿期”,正是本书书名的出处。这既是一种对爱情的焦虑,也是一种对青春、对人生的焦虑。看崔莺莺打扮得漂漂亮亮,站在月下,虚掩着门,满心怅然地等待着情人的光临——美则美矣,然而,此情此境,三分伤春、七分伤情。正是所谓“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古诗十九首》之八)崔莺莺那种“碧云天、黃花地”的哀愁,并不是空泛无由的,好的爱情往往最接近人类美的本质。女子对此的追求总是更偏执些,注定也要受更多苦。

元稹的《莺莺传》像是爱情的厄运之书,而《西厢记》则是一部诗性的现实读本。对《西厢记》进行文本细读,就会发现,“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只是一个美好而空泛的愿望。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里说到过,“简化的蛀虫一直以来就在啃噬着人类的生活:即使最伟大的事业最伟大的爱情,最后也会被简化为一个由淡淡的回忆构成的骨架。”这出经典名剧,早就被近代的学者们出于某种“偏见”,腌制成酱骨架了,爱情也被收编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和武器。可感情是具有超越性的。《西厢记》让我们看到,我们与爱情之间被阻隔了,但横亘着的不是老夫人这样的巫婆,而是我们的脆弱,或者,还有来自更根本的挫败与虚无。

那些永垂不朽的爱情样本里,其实藏匿了一些秘密。比如说,男人的爱情是不可靠的:如果崔莺莺不是相国干金,也许张生早就掉头打马而去;如果故事再写下去,张生也许就会放下旧人去爱新人。而女人,也未必更坚贞。如若没有张生的苦苦追求、红娘的拼死相助,崔莺莺对张生也谈不上深情厚谊;再后来,张生不来,莺莺也马上就要改嫁了郑恒,并无怨怼。

我们对爱情的猝死是无能为力的,但这并不能证明爱情就一钱不值。这条河溺毙了那么多的人,却有更多的人,前仆后继,无怨无悔地往里跳。说到底,惟其艰难,主人公的受难,就更能凸显爱情的价值感。虽然再华丽的爱情也无法驱除孤独,但一个人的孤独和另一个人的孤独邂逅结伴,终究可以取暖。我不赞成众多文学作品里吹嘘的爱情至上论,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它比名利、比金钱、比青春都重要一点点,不多,就那么一点点。

等我们过腻了无欲无嗔的日子,就会发现能够受伤也是一种福气。即使像凯芮那样失恋了,一夜之间老了十岁也不介意,假如还能大哭一场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那样四十岁了还能谈一场纯粹的恋爱啊。呃,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种人生归宿可以选择,那么,死于伤心,比活在心如槁木不发芽的灰暗生活中,更合我意。

当我看到张生最终和崔莺莺由皇帝赐婚大团圆,凯芮和她的Mr.Big也终成眷属时,还是松了一口气。虽然谁都不完美,在张生和崔莺莺们身上,我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软弱,自私,自恋,首鼠两端,可是他们应该得到谅解。因为不同情别人,就是不悯恤自己。

爱情是一种如此稀缺的资源,除了珍惜,别无他法。

书评(媒体评论)

侯虹斌的《红颜》曾是我的“厕上书”,日日读,篇篇喜,心地因之而阔了一片草长莺飞,丽影萍踪,情色满堂。她的文字刁钻而不失媚妩,俏皮而不失庄重,源远流长,活色生香,有一种凭栏远眺的轻,和面壁苦札的重。品味中,想象小女子的前世或许是在高墙深筑的宫闱里捱过来的,冷眼看尽了爱恨情长,苦心研读了滔滔诗文,《怕是风流负佳期》一书让我的想象变得更加真实,但小女子的额头分明添了皱纹。做这等举重若轻的文,总是苦煞人的,也是考察一个人才情的。侯虹斌经得起考。

——麦家 著名作家,《暗算》《风声》的作者

一部《西厢》,并不只是关于爱情的宣言,也是一个有关悸动青春的故事,它关涉到友谊与忠诚,关涉到情感与理智,关涉到专制与自由,关涉到母与女两代人的“代沟”……因而能够跨越时空,令今天的读者仍为之动容。本书作者所揭示的,便是这样一部伟大巨著所蕴藏的丰富复杂的内涵。其轻松幽默的笔调,鞭辟入里的分析,当可命名人会心一笑。

——黄仕忠 中国古代戏曲学专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献所研究员

看《怕是风流负佳期》,仿佛听寝室夜话——张生和崔莺莺就是邻班的同学——本读罢,想起那些青春的夜晚。

——王晓渔 历史学博士,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学者

有些好时光过去了,但你可以回忆;有些好东西你得不到,但你可以意淫;有些好事情你不懂,但你可以偷窥。这是一本可以反复品玩的好书,素材是《西厢记》里的既晕且素,主题却是亘古不变的男欢女爱。在这本书里,你读到的是唐朝的那些旧事,收获的却是今天你自己的爱情。

——周可《新周刊》杂志副总编,华南理工大学传媒学院学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怕是风流负佳期(西厢记里的世情与男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侯虹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61403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37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39
16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0: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