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看见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首度结集出版的随笔精粹;这是当代中国最美的散文,带您品位文学之真,体悟生活之善,感受自然之美;《看见》是一本中国的《瓦尔登湖》,与您一起体会更简单的生活,更纯净的心灵,更崇高的精神;用心和脚丈量文明之间的距离,用口和笔雕刻灵魂深处的碑铭。看得见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看见这个世界!

内容推荐

《看见》精选了阿来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40篇,反映了其行走的经历和读写心得。其中,《看见》有对熟悉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和人文风光的新观察,有对在病床上经历的点点滴滴的感悟,有对文学新的理解和自己作品新的反思。文字清新、朴素,充满了抒情的气质。读阿来的小说,就像在听他讲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和传奇;读阿来的随笔,则像走进他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目录

大地深处的咏叹

 游思集

 德格:湖山之间,故事流传

 青藏线,不是新经验,也不是新话题——青藏笔记一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青藏笔记二

 政经之外的文化——青藏笔记三

 远望玉树

 成功,在高旷荒原上突然闯入的词

 大地的语言

 非主流的青铜

 草,草根,及其他

 香茅的茅,高台的台

 哈尔滨访雪记

 走向海洋

生死之间的遐想

 病中集

 被机器所审视

 以为麻醉剂能让我飞起来

 错过了蜡梅的花期

 我只看到一个矛盾的孔子——病中读书记一

 善的简单与恶的复杂——病中读书记二

 不是解构,不是背离,是新可能——病中读书记三

 道德的还是理想的——关于故乡,而且不只是关于故乡

 三思《阿凡达》

世界:不止一副面孔

 演讲集

 随风远走——茅盾文学奖颁奖礼上的答词

 穿行于异质文化之间——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上的演讲

 不同的现实,共同的将来——《空山·达瑟与达戈》获《芳草》“女评委”大奖答谢词

 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词

 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民族文化——在法兰克福书展上的演讲

 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在渤海大学的演讲

 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在中央民大等高校的演讲

 民间传统帮助我们复活想象——在深圳市民大讲堂等的演讲

 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在中韩作家对话会上的演讲

文学:我的人生信仰

 序跋集

 落不定的尘埃——《尘埃落定》后记

 在诗歌与小说之间——散文集《就这样日益丰盈》后记

 嘉绒大地给我的精神洗礼——《大地的阶梯》后记

 文学延展的生命空间——《阿来文集·中短篇小说卷》后记

 音乐与诗歌,我的早年——《阿来文集·诗集》后记

 《空山》三记——有关《空山》的三个问题

 华文,还是汉语——香港版小说集《遥远的温泉》序

 为什么要写作小说——《格拉长大》后记

 小说,或小说家的使命——《格拉长大》韩文版序

 流水账——小说集《宝刀》后记

 《格萨尔王传》:一部活着的史诗——小说《格萨尔王》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香茅的茅,高台的台

如果是白天,应该是一只水晶玻璃的杯子,在明亮的光线下,有点滑腻的酒浆倾倒进去,浅浅的带点颜色,在杯中微微漾动,就从透明的杯壁里面,透露出那特别的质感。是圆润的,冥想一般,比所有的白都多含蓄了一点折射了一点世界的颜色,又比白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都空灵,都若有若无。

这就是中国的好酒,叫做茅台。

当然,最好是黄昏,或者渐深的夜,那就换一只薄胎的象牙白瓷杯,开瓶,续壶,且让暗香盈座,再将酒浆从容倾入杯中,有些朦胧的光线下,酒的颜色与杯子的颜色浑然一体了,像一颗温润的玉。要生烟了,要在人的身体里面发生些奇妙的转化了。是相关肉体的转化,也是相关精神的转化——是灵肉共舞的转化。

举杯吧,茅台。

茅台的名字本身可能不是这个意思。但举杯之时,就会想,香茅的茅,高台的台。香茅的香是浮动的,高台的高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往上的。两个字,暗含了酒应有的品质与境界——或者说是应该给人的催发。

不是所有酒都能有这样的品质与境界。

所以,三个满杯之后,除非真有酒量,就不要再劝干杯,不要再说劝酒的套话,应该开始浅斟低饮。记得一次去外地,几个朋友们聚集起来为我接风。知道我好这种酒的都带了这酒来。以至于最后桌上的茅台竟有十余瓶之多。幸好作家莫怀戚教授也在座。他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严厉批评。他说,老总们成功人士们,茅台不可以这么喝。爱喝也不能这么喝,有钱也不能这么暴殄天物。于是,大家听他的,一桌人,两瓶,而且一律换最小的杯子。终席之时,大部分人都恰到好处,于是都真心夸奖莫教授是真正的风雅之人。

几年以前,我请一个叫兰迪斯的美国人喝中国酒,不是茅台,但也得是名酒,另一种名酒。一杯下肚后,他感到了燃烧。此人是一个幻想小说作家,同时也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专家,某年上火星的叫做“漫游者”的小探测车的某一部分就出自他的设计。兰迪斯在感到“液体在胃中和血管中翻卷着燃烧”,以为“这么强烈的东西可以用于发射火箭”,于是他要火柴,关灯,把一杯酒点燃。酒当然就轰一声着了,升腾起一团幽蓝的火苗。这位实证主义的科学家得到了预想的实验结果,却不肯再喝了,怕一肚子酒时被点着了的火箭一样被发射到天上。从纯技术的角度讲,人成为火箭当然能体会到腾云驾雾的效果,如何降落却是一个麻烦的问题。明代的时候,一个叫万户的中国人曾经把自己发射到天上去,在空中他体验到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但降落时把自己摔成了一个肉饼却是不争的事实。兰迪斯作为一个航天科学家知道这个故事,所以捂着杯子不肯再喝了。

这个故事的意思大致是说,大部分人喝酒,最后都是被酒精燃烧。这个故事也是说,大部分的酒,就是把人交给酒精去燃烧。燃烧中的那种状态某些时候自然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需要——让人短暂地超越一下现实与自我。但燃烧多了,人们也发现一个事实,就是短暂超越后,一觉醒来,忍着脑袋和胃的难受发现自己又回到了真正的现实与自我之中了。沮丧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宿醉后的难受总是双重的,从肉体到精神。或者说,受创的不仅是身体,精神有时反而会承受比肉体更甚的重创。

我这样的人,在席间大约很难只喝一些果汁与矿泉。如果是中餐,也很难接受啤酒和红酒,所以才要寻找一种不是一味只在胃和脑子里燃烧的酒。以后能否找到更好的不好说,但到今天为止,只要这只中国胃贪的还是这杯中国白酒,那首选自然就是茅台了。迄今为止,所以没到每喝必茅的程度,经济原因当在其次,端的还是因为好多场合的茅台都不能让人放心。前些时候去茅台酒厂参观,看红砂岩的岸边青碧的赤水河流过,酿酒的味道将山中的镇子淹没。酒厂的人带着在厂区了解工艺流程,不说那一二三四五六七道酒的互相勾兑,又如何大罐封藏,单只是端午制粬重阳窖酿,那古典的程序也已经令人回味悠长。

于是明白那酒入口过舌,在喉咙里珠圆玉润地滑下,不曾小火球一样张开许多小毛刺扎人是什么道理了。于是也明白那酒到了胃里不轻易翻江倒海,小醉醒来,脑袋也不那么沉重是什么道理了。总之,这酒,喝得时候不会让人一下子燃烧,酣饮过后,也不会因为身心俱疲而让人起戒酒之想。不急不躁,是酒的酿造,也是这酒的品性。于是,进入不温不火的中年,自然就慢慢爱上了茅台。P73-75

序言

把这两三年来值得一收的文章集中起来,集一本书,是做编辑的朋友马小兵的主意。书名也是他起的。我把这些文章打了包电邮给他。以为就算完事了,但他坚持要我写一篇叫做“序”的文字。第一次,我没有回他的短信,后来一起吃饭,他又当面说过一次。我大约是含糊地点过头的。但还是一直拖下来,直到今天,又来了短信。

只好放下手里别的工作——很烦恼人的电影剧本,来作这篇序言。

想了半天,也只好把这篇序叫做“看见”。

同时一直想:什么是“看见”?又如何“看见”?

这个问题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这个时代。

这个一切事物都有多种媒体争先呈现的时代,对个体来讲永远信息过量的时代。个体的人在这样一种境况下,所有的“看见”,都可能是被动的,匆忙的,看见过后又迅速遗忘的。走动到四面八方,看到那么多人用卡片机,用手机不断拍照时,我总是想,人们试图用留下图像的方式抵抗遗忘。某一天,他们打开电子文档,会说:瞧,我去过这个地方;瞧,我和这个人干过些什么。这也相当于说,瞧啊,我也看见过这个世界!

我也喜欢玩照相机,喜欢通过不同功能的镜头去“看见”。但不是为了保存记忆,而是试图看见与肉眼所见不太相同的事物如何呈现。

我希望自己的“看见”是经过自己主动选择的。而所有经历过,打量过。思虑过的生活与事物,要很老派地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储藏,在自己的情感中发酵。一切经历,打量和思虑的所有意味,要像一头反刍动物一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从记忆库中打捞出来细细咀嚼。

电视里正在播一部纪录片《太阳系的奇迹》。我想,人所具有的主动看见并思量的能力,正是太阳系最大的奇迹。所以,有理由坚持不把“看见”变成消费时代的一种被动行为。

风景不是由旅行指南所指定。

书的意义不是由出版商所推销。

美,不是由时尚发布会所推荐。

大千世界,要自己发现。

更进一步说,消费时代的被“看见”还有一个巨大的缺失,那就是缺乏内省。内容提供商提供的“看见”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们提供材料的同时,也指出意义之所在。于是,个人和个人的思虑被无情淹没。所以,我的“看见”,更多的时候是要看见自己。所谓“反求诸已”,不止具有道德意义,更是观察这个世界与个体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

看得见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看见世界。

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正是近年来,我自己努力看见世界和看见自己的一个记录。

我愿意乐此不疲地继续这种关于“看见”的记录。

书评(媒体评论)

阿来的散文,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多维度交织的散文,一种有声音的散文,也是一种重的散文。它的重,就在于他那干净的文字后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世界、人生和存在的追问。

——文艺批评家 谢有顺

阿来的随笔充满了对工业文明深层次的思考,对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对比、梳理,有纵与横的比较,有内与外的比较,有中与西的比较。可谓是一曲生活交响曲,更是时代的进行曲,但它是多声部的。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胡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看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449889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5
16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3: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