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微历史@宋朝人(公元960-1279历史的回声与心声)
内容
编辑推荐

宋代的成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类似于近代西方文明的社会,又没有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野蛮扩张的暴戾,可惜它断送在野蛮人的屠杀中。

《微历史@宋朝人(公元960-1279历史的回声与心声)》由赵家三郎编著,有历史、有八卦、有世相、有传奇、有江湖、有人生……

内容推荐

微历史,即以“微博体”的写作方式书写历史。

现代生活的很多图景都可以在宋朝找到源头。如商业信贷、商品一条街、博览展销会、夜市、24小时夜店餐饮连锁店、商业广告、职业经纪人等等,这一切活泼元素,成就了富贵喧嚷的大宋社会。

《微历史@宋朝人(公元960-1279历史的回声与心声)》由赵家三郎编著,史海中曲径探幽,还原了11世纪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微历史@宋朝人(公元960-1279历史的回声与心声)》探源了古今世俗生活的内在联系,许多发现,令人拍案叫绝。

目录

卷一:草根野史——围观改变生活

第一章:都城风貌

第二章:社会福利

第三章:坊间传说

第四章:霸道牛人

第五章:科举旧闻

第六章:政要做派

第七章:奇人异士

第八章:禅机妙语

第九章:士人风雅

第十章:宫廷官场

第十一章:市井杂谈

第十二章:谶纬预言

第十三章:奇花异卉

第十四章:伪朝叛逆

卷二:帝王将相——分享他们的新鲜事儿

第一章:宋太祖赵匡胤

第二章:宋太宗赵光义

第三章:宋初宰相篇

一、范质

二、赵普

三、卢多逊

四、李昉

五、吕蒙正

六、张齐贤

七、吕端

第四章:宋初名将篇

一、张永德

二、王审琦

三、曹彬、曹玮、曹翰

四、杨信

五、党进

六、呼延赞

第五章:昨夜海棠初着雨

一、陈抟

二、种放

三、魏野

四、郭忠恕

五、王嗣宗

六、窦仪

七、陶谷

第六章: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一、钱若水

二、苏易简

三、胡旦

四、柳开

五、潘阆

六、许洞

第七章:南唐旧臣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一、樊知古

二、徐铉

三、张洎

四、张佖

第八章:宋真宗赵恒

第九章:真宗朝宰相篇

一、李沆

二、毕士安

三、王旦

四、王钦若

五、丁谓

六、冯拯

第十章:寇准

第十一章: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一、王禹偁

二、陈尧叟

三、陈尧佐

四、陈尧咨

五、张咏

六、邢昺

七、杜镐

第十二章:史笔是非空自许,世情真伪复谁知

一、刘温叟、刘烨、刘几

二、石熙载、石中立

三、杨亿

四、刘筠

五、曹利用

卷三:镔铁大辽——拒绝百度的契丹人

第一章:契丹,消失的文明

第二章:耶律阿保机

第三章:耶律德光

第四章:大辽皇后,述律平、萧绰

第五章:汉人大臣韩延徽、韩匡嗣、赵思温、张俭

第六章:三个姓萧的,萧思温、萧海璃、萧继先

附录:

北宋(960—1127年)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微历史 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战国魏、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金,七朝古都,千年梦华。北宋时期,定为都城,发展达到了顶峰,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汴梁由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外城周长50里165步(宋代三百步一里,1步=1.536米),约为46.586华里。人口150余万,相当于今日开封市的三分之一人口。北宋末年,全国人口超一亿。

微历史 皇城正门宣德楼一直往南,大约长307米,名为御街。顾名思义,那是皇帝赵官家的专属通道。相当于北京故宫午门到端门的距离,意义也相同。北宋前期的皇帝比较务实,比如这条御街,逢皇帝有大事出宫时戒严使用,平时就是菜市场,俨然一市集。徽宗政和年间官方才禁止在御街上摆地摊,不得有人马往来。街道两旁植树种花,莲荷桃李,五颜六色,一到了春夏之间,望之如绣。

微历史 南熏门,正对着大内,所以寻常人士殡葬车辆不允许从这里经过,晦气不吉利,但民间的猪肉贩子须从此经过入城,把大量的猪肉食品销往汴梁各大夜市,供应首都居民生活食用。检疫合格,无注水。一到晚上,南熏门外进城的猪肉贩子数以万计,只有十多个工作人员维持秩序。时间长了,形成了规矩,井然有序,无有乱行者,也没有插队现象。

微历史 唐朝实行里坊制,把城市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全城实行宵禁。唐《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早上五更三点后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凡是在“闭门鼓”后、“开门鼓”前在城里大街上流窜的,触犯“犯夜”罪,笞打二十。到了宋代,随着商业的发展,里坊制被打破,宵禁取消,出现了夜生活,具备了现代社会的特点。比如州桥夜市(出朱雀门至龙津桥),主要是各种小吃,三更闭市(午夜12点左右)。在北方城市里这是非常难得的,如郎所在的冰城哈尔滨,夜市过了10点就没人了。

微历史 消防机制健全,主要由开封府负责。宋初城市管理依旧沿用里坊制(后被街巷制取代),每坊巷460米左右设一巡捕屋,有巡捕五人,负责夜间治安和消防工作,并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值班。各种消防器具齐全,一旦有民宅失火,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全部出动,不劳百姓。

微历史 宋代商业高度发达,今日之生活很多都能在宋代找到源头或雏形,如商业一条街、连锁店、24小时营业店等。如潘楼南街(鹰鹘一条街,专门贩卖稀有飞禽走兽的)、茶汤巷(茶坊一条街)、马行北街(医药一条街)、和乐楼(马市)等等。潘楼东街,服装一条街,24小时营业,宋时称之为“鬼市子”。京城著名小吃有曹家从食、史家瓠羹店、万家馒头店、丁家素茶店、李四家北食店、金家南食店、郑家油饼店、海州张家胡饼店、马铛家羹店等等,生意做大的,都连锁经营。

P4-5

序言

中国人喜以“成者王侯败者寇”之观点,臧否事物,品评历史,这种观点源于先贤孔子。孔子编撰的《春秋》一书记载了鲁国历史,本是历史著作,但文词或褒贬嘲讽或曲意回护,这就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春秋笔法”,遂致中国文史作品成扁平性格脸谱化。盛世那就是美好得满目疮痍,乱世那就是乱得风花雪月,一直以来,文史不分家,久而久之,以至于影响到了人们的历史观。

压在宋王朝身上的那座大山叫“积贫积弱”,为宋王朝打上了一个盖棺定论的深深烙印。提出“积贫积弱”说的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钱穆著《国史大纲》,于1939年出版,第六编《两宋之部》中说:“与秦、汉、隋、唐统一相随并来的是中国的富强”,而两宋则“始终摆脱不掉贫弱的命运。”秦、汉、隋、唐是典型的富强,两宋是典型的贫弱。1963年,另一位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第三册中,引用了钱穆的“积贫积弱”说,作为一概念性词组提出,于是两宋贫弱的印象在人民心中扎根,就好像宋朝穷得叮当响,被人打得满地找牙,一副狼狈历史画卷。

然而,事实并未如此。宋代经济达到了中国经济的顶峰,单单就国祚而言,封建王朝过300年大限的只有宋朝,在北先后有辽、金,西有西夏,南有大理、交趾,后有蒙元,强邻环饲之下,大宋凭什么能坚持三百一十九年?号称上帝之鞭的蒙古铁骑,竟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才拿下宋朝。之所以要研究历史,是因为我们要公正了解过去的中国真实生存状况,以有色眼镜和放大镜去看待一个国祚三百多年的王朝,不算理性。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曾说:“宋朝是最适应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宋朝。”中国史学大师陈寅恪也曾有论断:“华夏民族文化历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无论经济文化、社会制度、人权福利、道德风化、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宋朝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的顶峰,是不折不扣的黄金时代。然而,宋朝的意义远非如此,清末著名思想家严复说:“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即是宋代社会已具备现代社会的诸多特点,今日现代社会的很多生活都可以在宋朝找到源头,譬如城市格局、商业信贷、商品一条街、博览展销会、夜市、二十四小时夜店、人才市场、演艺广场、餐饮连锁店、商业广告、景区导游图、职业经纪人等等,这才是我们要重新认识大宋的关键所在。

本书着重于宋人笔记史料,全景展现十一世界中国人真实的生存状态。

撇开正史所谓的“观点”和扣在大宋头上的那些“帽子”,以《清异录》(陶谷著)、《东京梦华录》(孟元老编著)、《武林旧事》(周密编著)、《梦梁录》(吴自牧著)、《容斋随笔》(洪迈著)、《梦溪笔谈》(沈括编著)、《困学纪闻》(王应麟著)、《咸淳临安志》、《宋稗类钞》(清?潘永因,另说李宗孔编撰)、《宋人轶事汇编》(清?丁传靖编撰)等笔记史料,展现宫廷官场、社会福利、文坛曲艺、坊间传闻、百姓生活、市井民俗、帝王将相等趣闻轶事,和重大历史事件的野史资料,以及少数民族政权的生活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赵宋两朝,一脉相承,三百一十九年风云变幻。大宋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文化鼎沸,灿若星河,正史记载、野史传闻、小说演绎,很多故事为当世追慕,后世敬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个没有记性的民族永远不可能屹立世界之巅!史书请卸妆,让真实走进我们的生活。

万事蹉跎成白首,竖子不必不如师。

史笔是非空自许,世情真伪复谁知!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汤因比(英国)

“上一个千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美)

“宋朝的时候中国很富裕,比世界平均水平富裕一倍”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美)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超过了18实际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李约瑟(英)

“宋朝不幸生存在一个与野蛮为邻的时代。宋代前所未有的辉煌文明,皆刀光剑影下遭受了毁灭性的摧残!”

——梅毅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微历史@宋朝人(公元960-1279历史的回声与心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家三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705247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4.09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