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台湾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中学的教科书。《行道树》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语文课本第七课,《有些人》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我喜欢》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她不仅将文章写得情深意浓,趣味横生,同时引人深思,启人智慧。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收录了其创作的经典名篇。
图书 |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张晓风美文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张晓风,台湾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有多篇作品入选大陆及台湾中学的教科书。《行道树》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语文课本第七课,《有些人》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我喜欢》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她不仅将文章写得情深意浓,趣味横生,同时引人深思,启人智慧。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收录了其创作的经典名篇。 内容推荐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精选了张晓风美文中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篇目,意在传达其散文的情真理达,让小读者感受其善于感恩的博爱情怀和学者散文的智性挥洒。该册为自然卷,主要包括对自然的热爱与虔诚以及乡愁、旅途主题。 目录 第一辑 魔季 雨之调 魔季 画晴 林木篇 咏物篇 秋天·秋天 一钵金 专宠 春俎 大师·树林·鸟蛋 一只玉羊 第二辑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西湖十景 传说中的宝石 戈壁行脚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请不要对我说欢迎——西行手记 乌鲁木齐女孩 六桥——苏东坡写得最长最美的一句诗 城门啊,请为我开启 给我一点水 第三辑 游园惊梦 让野生动物野 花朝手记 沸点——及其他 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 自作主张的水仙花 一山昙华 小鸟报恩记 遇见 小蛇事件 游园惊梦 后记 附录 创作年表 珍藏相册 试读章节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雨中,独自到故宫博物院去看((清明上河图》。 长长的轴卷在桌上平展开,一片完好的汴梁旧风物。管理员将我作笔记用的原子笔取去,而代以铅笔,为了怕油墨污染了画——他们独不怕泪吗?谁能故国神游而不怆然涕下呢? 青青的土阜、初暖的柳风,微曛的阳光似乎都可感到,安静古老的河水以迟缓的节拍流过幽美的幸福土地,承平的岁月令人不忍目触。 所谓画,不外是一些人,一些车,一些驴,一些耍猴戏的,一些商贾,一些跳叫的狗和孩子——但这一切是怎样单纯的和谐。 宋朝的阳光,古老一如梦中,汴京,遥远有如太古。唯清明时节的麦青,却染绿无数画家的乡愁。使我惊讶的是这个因雨而感伤的下午,何竟一个女子会站在海外的一隅,看前朝宫中的绢画,想五百年来多少人对画而泪垂,想宇内有多少博物馆中正在展示着那和平而丰腴的中原…… 走出博物馆,雨中的青山苍凉地兀立着。渭北的春树今何在?江东的暮云今何在?我呢喃着,一路步下渐行渐低的阶梯。 一夜,在灯下预备第二天要教的课,才念两行,便觉哽咽。 那是欧阳修的《秋声赋》,许多年前,在中学时,我曾狂热地耽于那些旧书,我曾偷偷地背诵它! 可笑的是少年无知,何曾了解秋声之悲,一心只想学几个漂亮的甸子,拿到作文簿上去自炫! 但今夜,雨声从四窗来叩,小楼上一片零落的秋意,灯光如雨,愁亦如雨,纷纷落在《秋声赋》上,文字问便幻起重重波涛,掩盖了那一片熟悉的字句。 每年十一月,我总要去买一本,dea杂志,不为那些诗,只为异国那份辉煌而又黯然的秋光。那荒漠的原野,那大片宜于煮酒的红叶,令人恍然有隔世之想。可叹的是故国的秋色犹能在同纬度的新大陆去辨认,但秋声呢?何处有此悲声寄售? 闻秋声之悲与不闻秋声之悲,其悲备何如? 明朝,穿过校园中发亮的雨径,去面对满堂稚气的大一新生的眼睛,《秋声赋》又当如何解释? 秋灯渐黯,雨声不绝,终夜吟哦着不堪一听的浓愁。 在傅斯年图书馆当窗而坐,远近的丝雨成阵。 桌上放着一本被蠹鱼食余的《青楼集》,焦黄破碎的扉页里,我低首去辨认元朝的,焦黄破碎的往事。 一壁抄着,忍不住的思古情怀便如江中兼天而涌的浪头,忽焉而至。那些柔弱的名字里有多少辛酸的命运:朱帘秀、汪怜怜、翠娥秀、李娇儿……一时之间,元人的弦索、元人的箫管,便盈耳而至。音乐中浮起的是那些苍白的,架在锦绣之上,聪明得悲哀的脸。P3-4 序言 在苏格兰旅行,走来走去,磕头碰脑的,好像碰到的总是古堡。古堡有的临海,有的有护城河,有的花木扶疏,有的有美丽的陈列品……反正,一天里面,你总会走进五六个古堡。 我对古堡不是太有兴趣,虽然黑羽的乌鸦昂步走在如茵的绿草地上也算赏心悦目,而古老的厚重的石材建筑,其设计之高雅,施工之精绝,都颇令人发思古之幽情,然而古堡在我记忆中好像只是专供故事中的幽灵来出没的。 但其中有座古堡却因为有其娓娓情节,所以令我难忘: 那天,隔着远远的草原,我们又看到一栋古堡,导游慢条斯理地说起一段因缘: “这古堡两百多年前就倾圮了,然后就一直荒在那里,这样过了一百多年,有个子孙发心,要把古堡原地原样重建起来。麻烦的是,找来建筑师,那位建筑师太年轻,(其实所有的建筑师都太年轻,有谁老过一百岁呢?)没有人看过那栋一百多年前就倒了的优美古堡长什么样子,那时代又没有照相机,只听老祖父说过,他们曾听他们的老祖父说过,那是一栋堂皇的古堡。当时主事的这位建筑师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很幸运的,有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居然有一栋古堡巍然矗立在那里,建筑师觉得这古堡天造地设就该配这片岩岬和草原的。他乍然惊醒,立刻把草图画下来,并且着手照图施工,每天,把老石材一块一块地重新堆叠上去。咦,这时忽然发生了一件怪事,堡主的子孙不知怎么又找到原来的古堡设计图了。一看之下,才大吃一惊,原来建筑师梦见的古堡就跟原来的古堡一模一样。” 导游的话,我平常未必全信,但此刻,我却宁可选择相信。我认为建筑师梦见古堡,未必是古堡有灵,自己跑到大师的梦里来显灵显圣。而是因为大师既然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古堡这种“生物”——我称它们为生物并不荒唐,他们真的是天长地久有情有思地长在那里的呢!而且就算跌倒了也还可以重新爬起来——他也见多了,就算没有一千栋,也会有五百栋吧!积年累月,古堡跟周边的环境大概会怎样互生互动、筋勾肉连、气韵相融、眼神交电,必有一定脉络可循。建筑师只不过是“日有所归纳”故“夜有所梦”,他不过是跟百多年前的另一个建筑师英雄所见略同罢了! 有人以为人在年少时应多累积实际生命体验,此话也对,却未必尽然。人生还有同样重要的事,例如看地图,不妨视作实际徒步旅行的前置作业。背九九乘法表,比实际去排列土豆要有效率。更何况,有些事是想体验也体验不到的,例如男人永远不能亲自体会怀孕和生产之苦楚。毒品则一次也别去亲身经验才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还有,死亡,虽人人有机会体验,但体验完了也就没了。这些事,应该都只从阅读经验里去窃取就好了。聪明人是从别人的凶吉里学会趋避之道的。不单是自己个人的人生起落,整个民族的前路其实都要靠“看多了”或“听多了”的老练来应对。“我看多了!”以前是中老年人才有资格说的话,但如今资讯发达,要阅读,比以前方便干倍,让这一代的年轻人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我看(书,看)多了!” 或者,传说中的古老的华夏文明,一度也像苏格兰那栋荒圮的废垒,身在春去秋来的荒烟蔓草中,想要光荣重建,恐怕只有靠多读书多阅世了。相信,总有一天,那美好强大的中华魂魄会因而翩然来入我梦,我们会在古旧的地基和蓝图上重新垒起拔地而起足以承继传统的优美云厦。 后记 有人要我对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生的年轻人说几句话。我想,年轻人最大的责任应该就是“负责把自己长大”吧?要长大,需要食物,食物在华人世界里还算不缺,但要好好长大可就不能仅仅只靠食物了,还得靠读物,否则只好做蠢物了。 食物有“垃圾食物”和“健康食物”,食物其实最终会化成我们的骨血,读物也是,好好阅读,才能成个人物,勉之! 书评(媒体评论) 张晓风不愧是第三代散文家里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 ——余光中 我想,在远古的时光里,你一定会是族群里面那个最会说故事的人,每一个聆听者都会从你的故事里面得到他所需要的一些什么,也许是诱惑,也许是抚慰,也许是勇气。 ——席慕容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张晓风美文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晓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428100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0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4 |
出版时间 | 2014-09-01 |
首版时间 | 2014-09-01 |
印刷时间 | 2014-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2 |
CIP核字 | 2014069977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6.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04 |
宽 | 142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12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