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片被时尚旅游者追捧的热土,却保留了更多的珍贵历史遗存:平遥古城、五台山、云冈石窟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中国50%以上的旧石器遗址;4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寺院壁画和出土墓葬壁画25000平米以上;
在这里,可以与佛光寺1200年前的唐代菩萨对视,看600年前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上的元朝百态,沿着500年前的明代残长城前行……
在太行山和黄河之间,还有古建、民居、手工作坊、地方戏、方言、面食……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原生态的面貌存在着。
它们是古中国精神和物质的碎片,蕴藏着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的密码。
没有人像《发现最美古中国(山西秘境)》作者刘勇这样花费数年时间走遍山西境内的传统文化遗存,把古中国洗尽铅华的扑捉之美细致地展现出来。
不一样的旅行视角,重新发现我们文明原乡的旅程。
《发现最美古中国(山西秘境)》是作者刘勇多年来深入走访山西、探访人文景观的记录。采用第一人称的讲述方式,以地域为中心,按晋中、晋北、晋南、晋东南四大板块,以实际旅行线路为基础,介绍山西重要的文化景观、历史遗存和不为一般旅行者熟悉的人文风貌。文图结合,文笔细腻,亲切真实,极具深度人文旅行参考价值。
龙城锦绣
寻访老太原
山西多山,最大的平坦之地就在太原一带。太原之名点明了这里的地理面貌——一片大而开阔的原野,此名自确立以来千年不改。古城太原又称龙城、锦绣城。自春秋三家分晋开始,在太原起兵夺取天下或争雄中原的历史大戏层出不穷,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几十年来,太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还有多少能寻觅到的人文遗迹呢?
从地名走进老太原的细节吧。多年前,太原的区级行政单位启用了富有文化味道的名字,迎泽、杏花岭、万柏林、晋源,既有地方人文特色又有点诗情画意。三晋大地英雄辈出,时过境迁,太原还保留着不少老地名,让人们回想起沉淀在这里的往事:柳巷、开化寺、桥头街、文津巷、文庙巷、狄梁公街、水西门、旱西门、辑虎营……
走进柳巷
太原最早的街巷在哪?很多人说是柳巷。过去有的介绍把这里说成是烟花场所,有的太原人也为此不好意思。其实这本是个误会。柳巷之名出自柳树成行。又有传说明军攻打太原城时,大将常遇春进城打探,险遭不测,被一柳姓女子解救,后将其地命名为柳巷。这本不足为凭,但总比意会为风月要好。
来柳巷不能不提这里的众多老字号,它们有的风光不再,有的已退出柳巷,但都是柳巷传统商业文化的代表。
清和元,在柳巷老字号里时间最久,名气最大,以经营传统晋菜为特色,创建于清初。其著名特色吃食“头脑汤”又称八珍汤,是一种滋补汤。头脑汤成了清和元饭庄的招牌菜品,热乎乎地滋润着太原人的身心。
山西的各类美食花样繁多。正餐之外,走亲访友总要带上点礼物。以桂花元宵闻名的“老鼠窟”是特色店铺;糕点铺“双合成”的月饼是主打产品,现在有六大系列,一上千种口味,其中“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工艺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巷有一处老字号的产品几乎成了山西的美味标志,那就是益源庆老醋。这是明代宁化府的老作坊,至今依然红火。只要闻着醋味就可以找到它,保准没错。我每次来这里,都看到很多太原人从家里拿着大塑料桶来打散醋。宁化府是金字招牌,荞麦为原料的小瓶醋很受欢迎。以“东湖”为品牌的山西老陈醋集团在马道坡街有厂房,开设陈醋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名东湖醋园,可以参观制醋全过程,选购不同种类的醋。郊县清徐也有类似的醋园。但还是益源庆的醋更有名。
南宫淘宝,面食店稍梅
盛世收藏热,北京有潘家园,太原则有南宫。到迎泽大街南侧的南宫“淘宝”是周末一景。太原南宫的商户有室内坐商和室外地摊两部分。室内的比较正规,全天开业。里面的商户以经营古玩字画为主。定价较高,不是行家估计不敢轻易出手。说人气高,还得是周末两天的地摊。很多太原人把周末逛南宫当成乐子。访客里各色人等都有,不乏高人。有人在这里看着听着,就当是长知识。不买同样能感受到文化氛围,也是享受。地摊上常有外地客,我耳边不时传来北京话、天津话,他们是专门来的。
逛完南宫,太原好友雅丽带我去迎泽大街路北、建设路上的一家老店吃午饭。在我心目中,她的面食厨艺比很多饭馆大厨都要好,不是美食编辑,胜似美食编辑。她推荐的地方错不了——启功先生题字的“山西面食店”。这是家老字号,启功先生的字是真迹。早年间店家推出面食品种上百个,生意火爆。现在面食店的店面已显得老旧,但食客还是很多。我们走上二楼,很幸运地坐上了临窗的位置。客人大多是本地的中老年人,老顾客们大多是带着饭盒来的,坐等稍梅(烧卖)打包回家。整个二层好像就我一个旅行者。
P4-5
为什么是山西?
刘勇
很多朋友知道我这些年“泡”在山西,经常这样问我。
确实,在当下如火如荼的自助游热潮中,有上千个理由可以把山西排除在外。不过,学业的背景和多年的职业经历,让我逐渐看清:山西,正是寻访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洼地”。
前些年我在山西旅行的时候,当地的环境污染、矿难事件接二连三,贪腐窝案全国瞩目,文物保护不力,山西俨然正被“妖魔化”。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其实,从更长的时间轴来看,这只不过是几十年来的问题,和山西拥有的五千年华夏文明相比,不过是深海上的一层浮萍而已。
在一些表面乱象之下,山西的人文环境竟还保持着难得的原生态,让人惊叹的文化遗产遍地都是:
让人震撼的平遥古城、五台山、云冈石窟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内外两道长城环绕晋北,是明长城最密集的地区;
中国已知旧石器遗址总数的50%以上;
已公布的7批40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10%以上,全国第一;
其中有全国公认仅存的数座唐代木构建筑,是现存木建筑中最早的;
其中元代和元代以前的木建筑400处以上、占全国总数80%以上,全国第一;
寺院壁画和出土墓葬壁画25000平方米以上,全国第一;
……
此外还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各地。
对这些数字不必烂熟于胸,当看到那些瑰丽的景象,产生一份民族归属感,为血脉中无法抹去的本源而自豪,就已足够。每当来到佛光寺东大殿这类早期建筑的脚下,我就会感到一种让人激动不已的气场。
说到山西的特色,很多人说是“土”。我想,应该再加上个修饰词——“土得掉渣儿”。那里有原生态的环境,在太行山和黄河之间的这片黄土地上,古建、民居、手工作坊、地方戏、方言、面食……毫无雕琢地存在着。“土”是客观的,是民族的,也是传统文化的形象反映。这里说的“土”没有贬义,相反我觉得亲切,真实。
山西地域面积不大,传统文明遗迹遍及各地,在最密集的晋东南和晋南地区,县、乡甚至村里就有多处千年“国宝”。比如在稷山县马村,青龙寺元代壁画和宋金墓群戏曲主题砖雕墓这两处就相距不到200米。
五台山、云冈石窟和平遥古城是山西境内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在它们身边也有常被忽略的美景:以五台山外唐佛光寺、南禅寺为代表的台外古寺群;大同城里的上下华严寺、善化寺;外长城沿线的密集古堡群;平遥城外双林寺2000多尊彩塑、镇国寺万佛殿建筑和造像……观赏这些少人关注的国宝,我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游人几乎为零!很多地方都是“个人专场”,除我以外,再无访客。那一天中午在朔州崇福寺,去吃饭的管理员把我忘了,于是我幸福地被反锁在古寺里。
当下流行穿越剧,如果真要找穿越的感受,最简单的就是去山西。在这里,可以与佛光寺1200年前的唐代菩萨对视;看600年前广胜寺水神庙壁画上的元朝百态;沿着500年前的明代残长城前行;走进龙门寺,分属六个时代的殿宇并存至今;登上太行至尊王莽岭,穿过人工开凿的挂壁公路,时光机带我走向峡谷深处的石头村。
山西没有光鲜的外表,有时还显得过于朴素,如古建洗尽铅华的原木构件,质朴是让人最踏实的一种美。这就是古中国之美。
从黄河之滨蒲津铁牛到外长城脚下得胜古堡,从太行娘子关关隘到碛口石窑,穿越在山西的我,快乐、惊喜、感悟、幸福。这是地理上的穿越,更是精神上的穿越。有形和无形的遗产在这里交织,构成无尽的中华文化宝藏。
我看到了宝山一角,发觉还有更多迷人的秘境。在山西的旅行必须和淳朴的当地人民打成一片。背包的路上,我总能遇到各类好心人的帮助,人品爆发:在前往介休途中,长途车售票员主动帮我找车、偏关大卡车司机主动让我搭车去县城、长治出租车司机退车费,不胜
枚举。他们帮我认识了山西,也认识了自己。
有人说我是中了山西的“毒”,我说自己是“山西控”。其实这都是历史的机缘巧合:百年来,中华文明饱受劫难,人文景观几乎被摧残殆尽。而山西被历史的偶然性选中,成为最后的伊甸园。于是,我不由自主地被这片黄土地深深吸引,在这里寻找传统文明的精神和物质碎片,唤醒都市浮华背后尘封的文化记忆。
在山西的人文旅行,让我感到无穷的正能量,它属于山西,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如果有更多的人通过我的文字和图片,产生一份情愫,进而前往山西,了解祖先遗产,激活血脉深处的民族因子,产生对传统文明的热爱,那就是我最大的愿望。这份情感可能就是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的密码。
我的人文旅行棼
现在想起来是这么不可思议,在三晋大地上的旅行居然成了我人生的一部分。历史既然选择了把仅存的这些遗产留在山西,我也就顺势而为,从最初的惊叹到感悟、释然,这个过程如修改本书的文稿一样——脱胎换骨。在路上,发现了真实的自我,或者知道了人生的价值,也是不惑之年的礼物。
人生总是要做点有意义的事,哪怕只是为了自己。人早晚是要被洗脑的,时间先后而已。如果能自己主动洗脑,我想是快乐的。
和很多环球玩家的经历不同,在一个没有多少人关注、“土得掉渣儿”的地方寻觅传统文明的遗迹,这样的旅行,注定是一条小路,少人喝彩。有人说这是文化苦旅。文化之旅是肯定的,所谓的苦在我来说也是甜,这本是事物的两极。当奔波劳顿、跋山涉水来到被人遗忘的角落,看到传统文明的硕果,那兴奋和感动的瞬间就是苦尽甘来。
这样的经历在山西大地上随时可能出现,作为现代社会的中国人,我们有必要感知原生态的传统文化遗产,它们在山西还保存着遗世独立的美。这是创造了无数世界奇迹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中华文明的血脉。继往才能开来,珍惜和传承,是义务更是责任。走在山西本无所求,后来逐渐发现了真正的自己,那就尽个人的所能,无愧于心地去做些什么吧。感谢山西,感谢文明,我的原乡。
这本书首先要献给母亲孟繁绥,没有她的支持,我不可能常常一走山西几十天。当然,还有因山西结识的同道中人。让我怀念的场景太多,君子之交淡如水,就不再罗列名单了,我们是知音。李栓科和赵瑜两位先生的序文更是对我的鼓励和期许。
谢欣新编辑慧眼发现了这些文图的出版价值,在她的鼓励、督促之下,我才能聚沙成塔,抛砖引玉。限于篇幅,呈现在本书中的仅是山西之美的若干片段。
我的人生旅行其实刚刚开始。走在山西的路上,这就是幸福。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