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是般若类经典中篇幅最小、流传最广的一部经典,并被认为是概括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内容。《心经四宗注疏研究》拟对唐宋时期出现的唯识、华严、天台和禅宗等四宗的五篇注疏本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对这四个宗派五篇《心经》注疏的比较分析,目的是考察唐宋时期不同经历和不同宗派的学僧如何理解这同一部经典。通过考察不同宗派人士对这部小经的认识、理解、发挥和创造,从一个侧面深入探讨《心经》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探讨中国佛学中不同思潮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本书由赵振强著。
图书 | 心经四宗注疏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心经》是般若类经典中篇幅最小、流传最广的一部经典,并被认为是概括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内容。《心经四宗注疏研究》拟对唐宋时期出现的唯识、华严、天台和禅宗等四宗的五篇注疏本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对这四个宗派五篇《心经》注疏的比较分析,目的是考察唐宋时期不同经历和不同宗派的学僧如何理解这同一部经典。通过考察不同宗派人士对这部小经的认识、理解、发挥和创造,从一个侧面深入探讨《心经》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探讨中国佛学中不同思潮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本书由赵振强著。 内容推荐 《心经四宗注疏研究》仔细梳理了五种注疏本对《心经》核心思想、基本概念和重要命题的诠释,联系各注本作者的派系隶属等因素,考察了各注本与般若思想错综复杂的交涉,分析了各注本在解释相同概念、命题时透露出的不同佛学倾向。《心经四宗注疏研究》探讨不同宗派学僧对同一部经典的认识、理解、发挥以及创造性运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心经》在中国佛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描述了中国佛教中不同思潮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的实况。本书在许多方面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观点,对于深入认识中国佛教整体理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书由赵振强著。 目录 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心经》译本与注疏本 第一节 译本略稽 第二节 注疏本简介 第三章 般若思潮与《心经》宗义 第四章 《心经》词文通释比较 第一节 《心经》题释比较 第二节 《心经》词文释义比较 第五章 诸宗诠释“空”义 第一节 《心经》“空”义探源 第二节 窥基等人对“空”的诠释 第三节 法藏对“空”的诠释 第四节 慧忠等人对“空”的诠释 第五节 诸宗“空”义思想异同 第六章 诸宗诠释“无十二因缘、无四谛”义 第一节 窥基等人对“无十二因缘、无四谛”的诠释 第二节 法藏对“无十二因缘、无四谛”的诠释 第三节 慧忠等人对“无十二因缘、无四谛”的诠释 第四节 诸宗“无十二因缘、无四谛”思想异同 第七章 诸宗诠释“无智亦无得”义 第一节 窥基等人对“无智亦无得”的诠释 第二节 法藏对“无智亦无得”的诠释 第三节 慧忠等人对“无智亦无得”的诠释 第四节 诸宗“无智亦无得”思想异同 第八章 《幽赞》中的菩萨行 第一节 修行者的根性考量 第二节 唯识五位修行 第三节 唯识五位的相状分析 第四节 唯识五重观及其特点 第五节 唯识菩萨修行模式的特点 第九章 结语 附录一 七个《心经》汉译本 附录二 (唐)窥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 附录三 (唐)圆测《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 附录四 (唐)明曠《般若心经略疏》 附录五 (唐)法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附录六 (唐)慧忠(宋)道楷怀深《三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法藏释此经文为总结般若胜用功能,一切苦谓三苦、八苦或分段变易之苦。依此般若胜用功能定能除一切苦,所以说,真实不虚。 窥基解释道,此经文是明破恶,依此般若进行修行,皆除众苦。而真实不虚之真言,是为除疑劝信,使信众践行般若,勿起惊疑。 圆测认为,依此般若妙慧能令诸有情越生死苦,证涅槃乐,所以此明般若利他胜用。日此胜用是诚言,故日真实不虚。 慧忠以为,沉轮三界六道是诸苦,一切诸佛依此咒能独超三界不受轮回,故云能除一切苦。真实者是直指本心,不假修证,不虚者是心无变体,坦然常住。怀深释云,不了自心,向外驰求,皆名为苦。依此咒心,悉能除之,故说能除一切苦。佛语真实决无虚妄,故云真实不虚。 二十一、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日: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沙婆诃。 对此般若波罗蜜多咒释法自古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不可翻译。理由有二。一是自古有传此咒是西域正音,秘密辞句,翻即失验,故存梵语。二是咒中所说诸圣名称,或说鬼神,或说诸法,甚深奥义,言含多义,而汉语无相应词语对译,故存梵者,如薄伽梵等。窥基也许受这种观点的影响,他对咒语没有做任何的解释,在他看来,咒语意趣深远,教理幽广,不易详赞。 另一种说法是可以翻译。据此,圆测、法藏和明啧将此译为汉语。译文大同小异,将其概括如下。揭谛云度也去也,揭谛揭谛云度度。二个度,是自度度他之意。波罗揭谛意为彼岸,是所度之处或所到之处。波罗僧揭谛云为总到、普到、意为自他普度到彼岸也。菩提者为彼岸体,即何等彼岸,是大菩提处也。萨婆诃意为速疾,令度所作速疾成就到菩提岸。总的意译是:(自)度(他)度,(向)彼岸处,普度到彼岸,速疾普度到大菩提彼岸。 圆测还就咒语中的含义进行了引申诠释。他认为,咒语四句可分为二节,最初二句是约法叹胜,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意云般若具自利他利二种胜用,胜由般若,故得涅槃胜岸,所以此二句是言彼岸胜。后二句是就人叹胜。波罗僧揭谛,意为彼岸僧胜,此叹因位一乘菩萨求彼岸人菩提。莎婆诃,意为觉究竟,此叹果住三身果,人觉法已满,所以是觉究竟。概而言之,初二句是叹行果法,后二句是叹僧及佛矣。 禅宗慧忠对此咒语的诠释独居一格,其含义宽泛,以引申义为主,当然其引申也不是漫无边际,仍以本心为其引申的轴心。他对揭谛的定义是,系着为谛,除者为揭,荡除尘劳妄念为揭谛。身心空寂,无有二法为揭谛揭谛。心已清静,无有妄念可除,是为波罗揭谛。尘劳本无,清净不立是波罗僧揭谛。菩提是道,莎婆诃是行,悟达本性,即是道行。菩提言了,莎婆诃言见,了见本心,实无生处,是为莎婆诃。菩提是心,莎婆诃是法,一切法本来是心,故为莎婆诃。总之,在慧忠看来领悟本心是此神咒之真实旨义。P64-66 序言 《心经》的最早汉译本出现于三国时期,数百年间,始终没有引起佛教界的足够重视。自玄奘于唐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推出新译本,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部正文只有260字的微型典籍,迅速成为在社会各阶层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普及程度最高、使用途径最多的经典之一。 一千三百多年来,《心经》成为僧俗信众树立信仰、精研义理、完善践行、祈盼佑护、求得证悟的经典依据,或为善男信女朝习暮诵,或在各种法会上多途创用。直到今天,依然看不到《心经》在信众中风行势头减弱的迹象。《心经》之所以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与本经的性质以及翻译质量是分不开的。 在大乘佛教典籍中,般若类经典起源最早,并且不断增加,最’终成为整个佛教典籍中数量最庞大的一类经典。唐代开元年间统计,般若典籍数量占到整个大小乘佛教经典的四分之一强。以般若经典为载体的般若学博大精深,成为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同时,般若学的思维方式、基本学说、核心理念等已经超越了宗派界限和典籍分类,渗透到整体佛学的各个方面。在单独流行的般若经典中,唯有《心经》被奉为浓缩六百卷般若经典总集——《大般若经》精髓的经典。《心经》阐述了主流般若学对人生、对世界以及对佛教主要学说的基本看法,叙述了菩萨获得解脱的阶段、过程和步骤,指出了达到证悟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一部篇幅如此简短的经典,居然蕴含如此广博的般若学内容,实属不可思议。这大约是促成《心经》能够畅行于从帝王到庶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经》译本很多,玄奘译本之所以最流行,与其翻译质量密切相关。玄奘译本中的或音译或意译、或增益或删节,乃至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是大师融汇般若学说之后的智慧选择,都是大师贯通中印文化之后的惊世创造。260字的经文凝练准确、典雅畅达,给人超凡脱俗、庄严肃穆的感觉。默诵也罢,朗读也罢,吟唱也罢,总会让人触摸到脉动其中的别样韵律。作为人类文化交流史上光耀千古的翻译家,玄奘对两种文化的沟通和两种文字的互释,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心经》的翻译质量已经很难通过两种版本逐字逐句的机械对照来衡量其优劣水平,测试其信达程度,个中妙趣大约只有在精通整体般若学要义的基础上,在深谙两种文字本质异同的基础上才能说得明白,讲得清楚。 唐代以来,注解玄奘本《心经》的著作种类多,数量大,然而,学术界对这些注疏之作历来研究不够,尤其没有开展对多种重要注疏本的比较研究。赵振强同学选择了唐宋时期出自四个宗派的五种注疏著作,在经过比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撰成了《(心经)四宗注疏研究》。对唐宋时期唯识、华严、禅和天台四宗僧人的五种重要注疏本进行比较研究,在学术界大约还是第一次。 本书仔细梳理了五种注疏本对《心经》核心思想、基本概念和重要命题的诠释,联系各注本作者的派系隶属等因素,考察了各注本与般若思想错综复杂的交涉,分析了各注本在解释相同概念、命题时透露出的不同佛学倾向。本书探讨不同宗派学僧对同一部经典的认识、理解、发挥以及创造性运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心经》在中国佛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描述了中国佛教中不同思潮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的实况。本书在许多方面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观点,对于深入认识中国佛教整体理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振强同学的本科和硕士都是经济学专业,且离别校园二十多年后又重读学位。他利用三年时间撰成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的确经过了十分艰辛的努力。看到他研读时的辛苦,我曾对他说:“老赵啊,你年近耳顺,依然如此精进,真是我学习的榜样!”在本书送交出版社的时候,我和他同样高兴,草成小序,聊表祝贺心意。 魏道儒 2012年5月1日 后记 《<心经>四宗注疏比较研究》是我的博士论文。原本没有出版成书的打算。从中国社会科学院毕业后,在几次学术讨论会上,曾有学者建议我将此论文出版成书。他们认为此论文对《心经》的研究具有学术参考价值。这使我想起在我毕业之际,我的导师魏道儒教授和北京大学魏常海教授曾经也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一直认为一篇博士论文不值得出书,但经学术界前辈这么一说,觉得既然能为《心经》的研究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如此有益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从开始博士论文写作至现在要出版成书,在这个过程中先后得到过许多老师的悉心指导。尤其是我的导师魏道儒教授,从我的博士论文的选题、研究和论述方法、思想观点的阐发,乃至篇章的结构安排,都有独到而又精辟的指导意见。魏教授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诲人不倦的授业精神、仁慈宽厚的为师品格,令学生我毕生难以忘怀,在此向他深表敬意。 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和魏常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风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的杨曾文教授、李富华教授、何劲松教授,他们都是我博士论文评阅人或答辩委员会的成员。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了我的论文,并对论文给出了评价和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感谢。 赵振强 2012年6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心经四宗注疏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赵振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54568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12-08-01 |
首版时间 | 2012-08-01 |
印刷时间 | 2012-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942.1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4 |
宽 | 165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