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记忆东莞(王鲁湘走读东莞) |
内容 | 作者简介 王鲁湘,男,汉族,1956年出生于湖南邵阳。1982年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任教于湘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博导。现为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评论员、主持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理事,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李可染面院副院长,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北京凤凰岭书院院长,中国国际书画交流学会副会长。著有《现代美学体系》《中国古代文化遗存》《中国乡土建筑》《黄河百姓》等,编导及撰稿的电视片有《寻梦到黄山》《华山》《中国民居》《共和国的窗口》《回首辛亥革命》等数十部。 目录 第一站 溯洄从之——河流 源远流长:东江与东莞 东莞与海上丝绸之路 东莞:现代制造名城 奔流到海:永远向前的东莞精神 第二站 屋舍俨然——村落 楼台依旧:东莞古村落的前世今生 古风犹存:古村落生活图景 何去何从——东莞古村落的当代命运 第三站 慎终追远——祠堂 祠堂与祖先崇拜 祠堂与家族文化 文明碰撞:东莞祠堂的存毁与变迁 第四站 允文允武——贤哲 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 沙场英雄 脉脉书香:东莞藏书家 学风不辍:东莞容氏家族 第五站 历尽沧桑——非遗 手工制作 歌舞艺术 民俗活动 精彩页 源远流长:东江与东莞 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座城市、一座村庄的历史,其实都像一条漫长的河流一样,从遥远的源头起源,一路冲破艰难险阻,由点滴之水汇聚成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最后汇入浩瀚无垠的茫茫大海。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五千年光辉历史举世瞩目。但其实更难能可贵的是,相比于其他几个文明古国,中华文明自产生以来就从未间断。虽然从整体上来看,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速度是十分缓慢的,而且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付出沉重的代价。直到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才在内忧外患的巨大冲击下,开始了迅速“追赶超越”的步伐。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行各业才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 在这期间,有个毫不起眼的南方小城东莞——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或许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不了解东莞历史的人,很可能会误认为东莞是近代以来依靠便捷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才形成的一个城市。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东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她拥有1700多年的建城史,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近世以降,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珠江的支流——东江,是东莞最为重要的河流,它缓缓流淌,默无声息地滋养着东莞的土地和人民,为东莞带来航运、灌溉、捕鱼等多重便利。东江古称湟水、循江、龙川江等,是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向西南流经广东省多个市县,最后由东莞市石龙镇进入珠江三角洲,全长560多公里。从流域面积来看,东莞市境95%以上的地域都属于东江流域,东江干流自东北角惠州市惠城区、博罗县之间入境后,沿北部边境自东向西行至桥头镇新开河口。充沛的水源和密集的河网形成了广阔肥沃的土地,为东莞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城市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可以说,东江正是东莞的母亲河。 虽然时至今日,关于东莞文明的起源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从现代考古发掘的一些成果来看,东莞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那时候的东江沿岸,就有人类居住、繁衍。到了夏商时期,该地属南交之地;春秋战国时,属百越之地。秦平定岭南后,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管辖。秦末赵佗立南越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都县。 近年来,考古发现的东莞东城桑园西汉木椁墓、南城(原篁村)牛草岭东汉墓、虎门丫帽山东汉墓等,出土了大量铸造精致的铜鼎铜勺、丝织品、木俑、釉陶器等随葬品,说明早在东汉时期,东莞的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程度。 到了东晋咸和六年(331),东莞正式立县,定名宝安,隶属东官郡。这是东莞单独成为一个城市的最早记录。而“东莞”之名的出现,则是在唐至德二年(757),宝安县改名东莞县,县治由宝安(今深圳)迁至到涌(今莞城),始筑土城。至此,古县城选址确定,并一直沿袭至今。 关于东莞得名的原因,众说不一。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因为此地位于广州以东,又盛产一种叫作莞草的水草,所以叫作东莞。但我总觉得,东莞名称中“东”字的由来,可能与这条母亲河东江的关系更为密切。 P2-7 导语 王鲁湘著的《记忆东莞(王鲁湘走读东莞)》以东莞为城市样本,收录数百张精美东莞风情彩图。全彩印刷,工艺精美。屋舍俨然,书香脉脉,一定程度上,这本散文集讲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东莞,真正让东莞鲜活、别致、与众不同的是这座城市在追忆过去与永远向前的精神交互中的从容与笃定,这也为中国的工业城市群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发展范本。当你漫无目的地行走在东莞的大街小巷、乡间阡陌,慢慢回忆或想象在这里曾有过什么样的建筑,曾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或平淡无奇的往事,曾居住或路过过哪些默默无闻或卓尔不群的人物,以及如今,这里又是怎样的情景、正在上演怎样的故事,相信你也一样会爱上东莞,爱上东莞的昨天与今天,并且期待她更加绚烂的明天。 内容推荐 人类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部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推陈出新,但同时又不断总结自我、检视得失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往往被看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但在东莞,这种现象却并不是特别突出,相较以往现代化制造业都市的形象,在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东莞这座城市不为人所熟知的古村落楼台依旧、祠堂文明变迁、贤哲之士学风不辍、非遗民俗历尽沧桑的一面通过作者的文字呈现出来。传统与现代文化两相碰撞,却并未将这座城市撕裂开来,该古朴的古朴,该现代的现代,该改造的改造,该坚守的坚守,对于东莞而言,并没有截然的鸿沟。 阅读王鲁湘著的《记忆东莞(王鲁湘走读东莞)》,走读东莞,出于一种对东莞历史和文化的由衷敬畏,更出于一种对这座现代城市的深深喜爱。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记忆东莞(王鲁湘走读东莞)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鲁湘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942097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0 |
出版时间 | 2019-01-01 |
首版时间 | 2019-01-01 |
印刷时间 | 201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82 |
CIP核字 | 2018100971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2.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25 |
宽 | 170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