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欣悦与彷徨--张治中父女的家国往事
内容
后记
私信张治中
张治中先生:
你好!
在这里我就不称呼“您”了。在你的家乡巢湖
,我的家乡东至,语言体系里都没有“您”这个字
。我也听你的长女张素我说起:“我的父亲从来不
向人说您,对蒋介石、毛泽东都不称您。现在的一
些文章,写到父亲与毛泽东的交往时全写成了‘您
’。这是北方称呼人的习惯。”
你或许不知道,你的家乡巢湖已经不复存在了
,它已经一分为三,拆分给了周边的合肥、芜湖、
马鞍山。自此,包括冯玉祥、李克农和你在内的“
巢湖三上将”恐怕要改名为“合肥三上将”?不知
你同意否?
在此,提及此事,因为想起你每逢大事,必回
家乡小住,如淞沪会战期间,调任湖南省主席一职
前夕,你在家乡巢县洪家疃住了一个多月。从淞沪
前线回到南京,蒋介石先生请你吃饭,你请求回家
休养。蒋介石先生说:“好,但你先就了职再走。
”不过,这时候给你安排的职务还是大本营管理部
部长。就职以后,你自称带着一个困乏的身体和一
种落寞的心情,回到了故乡洪家瞳。你说,从剧烈
紧张的战场生活转到幽静的乡居,“精神已渐见复
原”。
安徽人乡土观念重,胡适、陈独秀观点论争却
交谊深厚,多半有乡人之情。你也一样,毛泽东曾
当面说你:“你这人乡土观念相当重。”因为你屡
次向毛泽东进言:“你已经到许多省份去过了,为
什么还未到我们安徽去?”有一次,毛泽东外地考
察回京,你就问:“主席这一次还没有到我们安徽
去吗?”他笑笑说:“嗯,还没有去。作为负债吧
,记上这一笔债吧。”终于,1958年9月,毛泽东去
了安徽。
从1927年至北伐到南京后,每隔一两年你总要
回家乡看看,你曾经在家乡创办黄麓学校,也想弄
一个模范自治区,并初步拟定了建设计划。后来,
因为战事搁浅了。黄麓学校一直延续至今,但是据
你的长女张素我对我说,这个学校只有很少的学生
,按照教育部10年前推行的合校计划,一度要撤并
到其他学校,后经你的后人阻止,才搁浅,不知你
知道这个消息做何感想。
告诉你这些,是想说,巢湖市不见了,你创办
的学校不及当年规模,如果你要回到你钟爱的家乡
看看,一定不要生气,恐怕司机的GPS导航里已经查
无此地了。
很抱歉,这个消息对于已经122岁的你来说,有
点残酷。2011年12月2日13:18,你的长女张素我去
世了。1915年出生的她,高寿至96岁。但是她对你
的离去一直牵挂,因为你只活到79岁,她认为太过
年轻了,她说:“我父亲79岁去世,母亲85岁去世
。我比他们多活了好长了。”你的三女儿素初也在
2011年春节期间去世了。2011年某天,我去采录素
我先生的口述历史,她告诉我说:“今年(2011年
)我不太好,我的三妹去世了,我的大弟媳钱妩也
去世了……”
我可能是素我先生生命的最后两年里除了保姆
胡喜菊之外最为亲近的人了,我前去采录口述历史
40多次,她也多次喊我到她家中。通过本书第一版
的书名《回忆父亲张治中》,可以看出女儿对你的
怀念至死不忘。遗憾的是,在素我先生离世前,她
没有看到这本书,幸运的是,她校阅了全部的书稿

因为要整理素我先生口述历史的缘故,我阅读
了大量的资料,包括你的一些未出版的文章。我的
一个疑惑是,在给蒋介石的信函里,言辞锐利、直
截了当,而留在北平后,你给毛泽东的信函或提及
他时却处处“伟大领袖”,甚至有歌颂恭维的味道

在一本名为《解放十年来点滴活动》的内部资
料里,你提及了一件事情,你说:“安徽庐剧和泗
州戏来京演出,为了给家乡戏做宣传,我和李克农
、余心清诸位特联名设宴邀请许多文艺界著名人士
和名演员前来参加,并让两剧团演员和他们见面请
教。我又一再怂恿毛主席亲临怀仁堂观看演出,闭
幕时并蒙毛主席上台和全体演员和领队同志们一一
握手致谢。”按理说,文章执笔至此可以落笔了,
可是你接着说:“他们太高兴了!伟大的人民领袖
看了他们的演出,并和他们握手,这是多么幸运,
多么光荣!当然,我和在京同乡也感到同样的光彩
和高兴。”
1957年9月16日,民革举行全党整风工作会议,
你发言说:“这几年到各地视察所看到的,处处都
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新气象。右派分子的看法,则恰
恰和我们相反,他们抹杀事实,造谣污蔑。他们说
农民生活苦,还不如国民党时代好;他们说农民都
被共产党整垮了,粮食不够吃,这里饿死人,那里
饿死人;他们说工农生活相去悬殊,是九天九地之
隔。事实上是怎样呢?这几年来我在西北、华东、
华南各地农村亲眼看到农民的生活情况,比过去的
确是好得多了。有些农民平日也吃饺子、大米饭,
每人有三两套新衣。农村新盖和添补房舍的很多。
供销合作社的脸盆、热水瓶、手电、自行车、胶鞋
经常畅销。农村面貌根本改变,到处显出蓬蓬勃勃
的气象,这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吗?右派分子说,
解放后到处一团糟,建设越多越浪费,这也是弥天
大谎!”
发言至此已经观点鲜明、态度坚决,而你还要
最后信誓旦旦地说:“
目录
序 张素我
初版序 回忆父亲张治中
第一章 咬姜喝醋:“我之有今天,是由于这一句话的赐予”
父亲曾说:“我之有今天,是由于这一句话的赐予。不但我永远不能忘,我的儿女也应该永远不忘。”
父亲曾说:“我宁可流浪死、漂泊死、冻死、饿死,也不能被人欺负,受人家欺负。”
有人说国共两党高官唯有两人一生只一位夫人,共产党有周恩来,国民党有张治中。
父亲的腿不好,他时时感叹说,“这一条烂腿,险些误了我的前途”。
成为军人,也意味着危险。父亲曾多次说,他一生中曾5次大难不死。
第二章 从北伐到抗日:“这是我同黄埔第一次发生关系”
母亲说,这么多的职务让父亲疲于奔命,他一天到晚坐汽车、坐小汽艇,往来于广州与黄埔之间。
父亲曾质问蒋介石:“校长这种做法,是否顾虑到一般革命同志的信仰和一般革命青年的同情?”
父亲写信都是比较简单,特别是在抗战将爆发的时候。父亲曾说:“要是分别计算一下,我从政的时间较短,带兵的
时间更短,时间最长的,还是要算办教育。而且从我的个性看起来,是适宜于办教育;我的兴趣,也是侧重在教育方面。”
第三章 主政湖南:改变“只有政府说话,而没有人民说话”
父亲抵达长沙前三天,日本战机在长沙投弹,被人称为:“这是敌机追踪张主席来向他送礼的。”
父亲曾问道:“文化人怎样帮助我们实现这些方案呢?”
第四章 国共党争:“我特意为我们左派文化人建立了一个租界”
父亲与周伯伯即便在国共两党尖锐对立、武装斗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也从未中断过友好往来。
“长沙大火”笔战后,郭沫若看到父亲,握着他的手说:“真对不起,请恕罪!”
蒋介石曾怒向父亲:“我正在和共产党代表谈判!”毛泽东曾笑说父亲:“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
父亲被称为“和平将军”,还有件事是在新疆,把关押的大批共产党人士释放并护送到延安。
最关心父亲,最了解他,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周恩来伯伯。
第五章 蒋介石身边的谏臣:“台湾一定要解放”
父亲曾说过,在蒋介石面前肯说话和敢说话的人很少,而在军人当中,父亲算是最肯也是最敢说话的一个了。
父亲“既不愿站在国民党立场来反共,也不愿站在共产党立场来反蒋”,他至少四次上书蒋介石,为国共合作问题不惜大胆在蒋介石面前直言利弊。
父亲觉得,这才算“尽到作为一个故旧在道义上的责任”。
民国人物,我最念宋美龄。
第六章 三访张学良:“我们对不起汉卿”
父亲想去新竹市井上温泉探望张学良,台湾警备司令不敢答应,父亲表示:“一切由我负责。”
张学良曾托父亲向蒋介石、蒋伯母提出两点要求。
第七章 北平往事:“文白先生也太天真了!”
对于蒋介石的“戡乱”,父亲不愿意:“我绝不能担当这个任务!如果你愿意和平,我愿当一个参军供奔走。”
蒋经国对屈武说:“文白先生也太天真了!现在还讲和平,将来是没有好结果的,我看他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父亲的内心陷于极度的苦恼与矛盾中:“不回去吧,自己是南京政府首席代表,和平破裂,理应回去复命;回去吧,中共的挽留是诚意的和善意的,而且一旦解放军渡过长江,协定还是有签订的可能。”
一纯回忆说:“我们全家这次安全转移,是在周伯伯的亲自指挥下进行的。”
父亲觉得到共产党领导的政权中来,不是“投机”,也是为了革命。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毛泽东笑着对父亲说:“过去的阶段从你发表声明之日等于过了‘年三十’,今后还应从‘年初一’做起。”
毛泽东与父亲长谈时曾说:“东风压倒西风,我们两个人要争论一百年。”
第九章 “文革”岁月:“你要问我是谁,你可以去问毛主席”
红卫兵指着父亲问:“你是谁?”父亲很生气:“你要问我是谁,你可以去问毛主席。”
在生命的最后三年,父亲每天晚上都问一纯“文革”的情况,问谁被打倒了,谁被抄家了。
第十章 我的晚年生活:“这是蒋纬国先生”
父亲平时话很少。这次他参加完国庆游行活动后回家,问我们:“我们新中国的游行队伍,你们看怎么样?”
嘉彬突然感觉不适,我急忙四处联系汽车,一连碰了几个钉子,原因是,这时北京正在“批邓”,大家忙着开大会、小会去了……
蒋纬国还说,他们家祖先的牌位旁供奉着两个瓶子,一个瓶子装着长江的水,一个瓶子装着浙江奉化的故土。
我2002年以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身份向全国政协建议出版《蒋介石文集》。
附一:关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
附二:自我检查书
附三:怎样改造
附四:张治中年谱简编(1890—1969)
代后记 私信张治中
精彩页
可以说,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走投无路,父亲绝对不会再去十二圩。但是,父亲还是来了,他想知道随营学堂到底开没开。可是,到了扬州之后,发现随营学堂还是没有开办。
父亲进随营学堂的希望又一次成了泡影。
命运仿佛在折磨这个寻找出路的少年。无路可走的父亲决定去当兵,至少有个落脚的地方。
他来到当地的盐防营,可是这个营里没有正额兵可以补,只谋得了一个“备补兵”的资格。
这是个可怜的兵种,根本没有兵饷,父亲的吃住都成问题。
吃饭是要自己出钱的,叫作“打伙食圈子”。父亲唯一的办法是去当铺当东西。最初是当衣服、当零碎东西,后来都当光了,就当汗褂子。有一次,父亲去15里外的仪征县城跑了一个来回才当了四毛钱。
而住也很麻烦,虽然说是住在兵营里,但是没有一定的铺位,遇到一个铺位是空的就补上去睡。如果没有空铺,就睡不成了。父亲曾感慨说,每天晚上,总是抱着一床被子,到处找地方睡,清晨又抱着这床被离开。
备补兵是有工作的,当正额兵有其他勤务离开后,就代替站岗或者跟随正额兵去上操。唯一的希望就是等正额兵出了缺,一旦有了缺就有补上去的机会。这个机会并没有出现。父亲在盐防营干了三个月,感觉岁月蹉跎,决定离开。
从十二圩出来,父亲第二次去了安庆。
这是因为他听说安庆测绘学堂招考。但是,他到了安庆之后发现这个学堂并没有招考。他住在一个很小的旅馆里,渐渐就维持不下去了。
无奈之下,父亲决定去参加安徽新军,当时要成立二个混成协。混成协是清代军队编制单位,相当于后来的旅。父亲感觉机会来了,就去了。
可是,父亲投新军并没有成功。那时候,当兵也是要有一套手续的,不是说当就当。征兵是由地方保送的,父亲没有这些手续,无法去办,当兵又没有当成。
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去寻找些小事情去做,但是小事情也找不到。最后,他不得已补上了个测绘学堂的一名传达。
父亲住在测绘学堂的门房里,一面当传达,一面等待测绘学堂招考的机会。负责引导宾客或学生,登记收发分转公文信件。这个“听差”的工作,对满怀抱负的父亲来说是个非常苦闷的差事。
他想,新兵当不成也就罢了。现在当起了一个类似听差的传达,还不如去当一个警察呢。但是,按照当时的警察制,要想当一名正式警察,先要经过备补警察的阶段。人家请假不站岗的时候,你去替他站岗。每站一次是3个小时,每一次40文钱。
他曾经告诉我说:“安庆人家普遍都烧芦柴,我住在警察分局去的时候,连睡的地方都没有,巡警局的厨房也是烧芦柴,堆在厨房的一角,我在晚间就倒在芦柴堆上睡觉。最怕的是夜间站岗,而正额警察请假,偏偏常在夜间12时到3时,乃至3时到6时。那时正是冬季的寒夜,夜间起来很冷,感到直打战,但也只有咬紧牙关,从芦柴堆里爬起来,穿着一套半新半旧的别人的制服,挟着一根不长不短的木棒,孤零零站立街头,冷对着一片凄凉暗淡的夜景,真是万感交集,不知不觉地想到茫茫人生,我总不能就这样下去吧?”
P20-21
导语
张治中,人称“和平将军”。蒋介石八大金刚之一。作为蒋介石的心腹重臣,张治中长期置身于国民党最高决策层。同时,张治中又以其独特的身份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
周海滨撰述,张素我口述的《欣悦与彷徨--张治中父女的家国往事》呈现罕见珍贵历史照片与手迹,披露多封密信与大量历史秘闻。
序言
回忆父亲张治中
张治中,人称“和平将军”。蒋介石八大金刚
之一。作为蒋介石的心腹重臣,张治中长期置身于
国民党最高决策层。同时,张治中又以其独特的身
份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
深厚。
毛泽东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
希望和平的人”。1985年,习仲勋代表中共中央在
张治中将军95岁诞辰纪念大会上对他的一生给予了
高度评价:“文白先生是杰出的爱国将领,富有远
见的政治家,是同我们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
友。”1983年3月,邓颖超评价张治中:“在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白先生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
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
张治中育有五女二子,依次是张素我、张一真
(长子)、张素央、张素初、张素因、张一纯(次
子)、张素久,其中四女张素因在重庆早夭。2011
年2月,张素初在北京病逝。
2010年是张治中120周年诞辰。这年6月开始,
张治中的95岁长女张素我和81岁次子张一纯多次向
笔者讲述了父亲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这位唯一没
有同共产党打过仗,唯一敢对毛泽东、蒋介石多次
直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国共往事

1915年出生的张素我,人生跨越近一个世纪,
历经辛亥革命后的现当代中国,尤以张治中将军长
女、周嘉彬将军夫人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笔者所
能提到的民国风云人物,张素我几乎全部见过,而
与宋美龄、张学良、周恩来、爱泼斯坦等众多一时
翘楚更是有所交往。
她在讲述父亲追求和平的历史细节时,也无意
中透露了自己一直习以为常的人生经历。1947年10
月20日至11月1日,张素我随父亲张治中访问台湾,
并在新竹市井上温泉探望了张学良。此时,台湾光
复不久,她在台湾的十日之行,最后一站见到了在
幽禁中的张学良,目睹了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落寞
和无助。2011年4月11日、4月26日,张素我在崇文
门家中说:“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当张学良
先生拉着父亲的手时,他的眼泪几乎夺眶而出。这
是很令人感动的一幕。”然后,她指了下父亲与张
学良合影的照片和访问人员的集体合影说,这两张
照片是我拍摄的。
2011年5月19日,在张素我卧室,张学良赠送给
张治中的诗“总府远来义气深,山居何敢动佳宾。
不堪酒贱酬知己,惟有清茗对此心”依然悬挂在那
里,只是书写者是张学良的秘书王益知。
在张素我的相册里,她还有一张打桥牌的照片
,对手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覃异之、郑洞国,而一张
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发起人合影照则将宋美龄、史良
等所有民国妇女界名流尽收其中。而这些交往的民
国风云人物中,张素我最为怀念的就是自己的蒋伯
母宋美龄。
周海滨2011年8月
内容推荐
张素我说:“我的父亲张治中,人称‘和平将军’,已经离开我们42年了,如果活在世上,到今年(2011年)也已经121岁。特殊的年代,让父亲在79岁那年就去世了,今年我也已经96岁了。作为唯一一个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唯一敢对毛泽东、蒋介石多次直涑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父亲经历了鲜为人知的国共往事。他在北平和谈后留在北平,此后在北京经历了人牛的最后岁月,其间,挣扎、欣慰、喜悦、彷徨、苦闷……个中甘苦,父女自知。”
周海滨撰述的《欣悦与彷徨--张治中父女的家国往事》是一直伴随张治中身边的女儿张素我对父亲生平的详尽回忆录,真实地还原张治中“人”的一生:有欢喜、有焦虑、也有愤怒……同时,附以民族、和平、国家、故人、传家、纪事等图片故事及张治中自述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以飨读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欣悦与彷徨--张治中父女的家国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海滨
译者
编者 周海滨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46885
开本 32开
页数 4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8-09-01
首版时间 2018-09-01
印刷时间 201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436
CIP核字 2018040629
中图分类号 K827=7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2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8: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