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维以不永伤/青春文学典藏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第一次大规模盘点十年间青春文学精华!极其权威、极其盛大、极其冷静、极其华丽的集体亮相!蒋峰、水格、颜歌、马中才、李海洋全心缔造无畏年代!

比《麦田守望者》更大胆的青春!比《在路上》更不安的灵魂!比《情书》更羞涩的爱恋!尽在《青春文学典藏书系》!

内容推荐

在80后作者中,蒋峰绝对是个“异数”。其传奇性的经历,对外国小说的痴迷阅读,铸就蒋峰小说的独特魅力。写出最出色的华语小说是蒋峰的志向。《维以不永伤》是他20岁完成的作品,是他献给大家的最好礼物,充满了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追求,是80后作者作品中少有的重磅之作,敬请赏鉴。

目录

当代文学的青春证明

充满革命性的“80后”青春写作

再版序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读蒋峰的《维以不永伤》

试读章节

开始是那个打奶的女人发现的。七年来她始终宣称奶油因为比水轻而浮在上面,为此每天早晨五点钟她都要赶到花园门口以求买到最浓的牛奶。有时候送奶人未能在天亮之前准时到达,她便沿着送奶人的来路迎去,绝不容忍有人在她之前买到奶。同往常一样,送奶人在奶桶顶层舀出一斤奶后,她坚持要再添半斤。然后她走回花园,朝杂草丛生的小道走过去,她将小道称为“牛奶之路”,前后走了七年之久,以至于天色暗淡的时候她也能巧妙地绕过一株株浅色而近乎透明的白杨树,而且从不被野草丛中的连秧缠住。走到中途她觉得自己踩进了泥里,黑暗中她无法看清自己的脚,只是感到双腿怪沉的。她知道雨终于来了,同时想着这是走到哪儿了。然而不多久她便走了出来,拨开低垂在右眼前的柳枝,跨过齐腿高的铁围栏,看了看身前的那栋楼,还是只有一扇亮着灯的窗户,亮灯的是她自己的房间。

她上楼的声音震亮了楼道里的灯,借着光亮顺便看看今天的牛奶浓度如何。进屋的第一件事是打开收音机,随后来到厨房,将牛奶倒在灶上的奶锅里,点上煤气,最后才走回门口脱鞋子。广播上说今天仍没有雨,算上昨夜已经是连续三十七天没降一滴水了。火的外沿将奶锅围成了一圈。她想再没有什么能使这夏天变得凉一些了,除非是秋天提前到来。牛奶开始向上涨,她调小一些火焰,然后又熟练地在牛奶落下去时提升火温等着第二次上涨。昨晚又没下雨,早该下一场的,她望着冒泡的牛奶想着。没下过雨?她突然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俯下身看看地面,地上满是从她鞋上掉下来的泥。她匆匆跑到门口,把那双拖鞋翻过来仔细盯着。光线有点儿暗,她看不清什么,只看到鞋底花纹间的空隙塞满了泥。她推开门走下楼梯,发现一路上都是她留下的脚印。她摸不;隹这是什么颜色的鞋印,但却如此清晰,甚至可以沿着印迹一路走回去。

起初她以为走错路了,可能是记忆的岔口使她无意中发现另一条打奶的捷径。太阳渐渐升起的时候她辨认出这确实是走了七年的小路,不一样的是很明显昨夜有人来过这里,很多树枝被折断,成片的杂草也连根卷起。风过之时飞起一片受惊的昆虫向她扑面滑过。她终于找到了那块最泥泞的地方,蹲下来用手指蘸了蘸草上的湿泥,举到眼前,在晨光中她辨明这就是鞋底泥土的颜色。她再次小心翼翼地将手臂向草丛中探去,仿佛一条蜿蜒前行的蛇那样缓慢移动。她明白自己摸到的是什么,左手将高矮不齐的杂草拨开,她看见有人死在了这里。不是雨,而是死亡。死者的面孔被她长长的玫瑰红色的头发遮住,一双睁着的眼睛由于剧烈肿胀而突现于头发之上,即使是无家可归的乞丐也不会对那女孩身旁被扯碎的衣服怀有指望。不会再有什么能使她如此恐惧,她起身向后退了半步,长吸了一口气,惊吓得喊了出来,不是因为见到了令人心寒的尸体,不是因为闻到雾气中向四处延伸的血腥味,而是意外地发现那锅不停冒泡的牛奶竟然还在她的手中。牛奶被晨风吹得起伏不定,伴随着树叶的沙沙声滚到她的手指上,烫得她松开双手。奶锅掉到女孩裸露的肚子上,牛奶漫过尸体向身下流去,发出咝咝的热气,将好不容易才凝了的血重新融开。

在警察离开之前没有其他人来过这里,早在雾气还未散尽之时,警察便清理了现场。然而消息依然像波涛汹涌的水一般迅速传遍整个社区,我们是最后知晓此事的几个人。那天住在一楼的张爷爷照常在正午十二点一刻拎着一袋烟丝爬到楼上来与我姥爷下棋。从他老伴因肺癌死后的第二年起他就每天都在这个时候找我姥爷下棋,而且总是落败三盘而归。这一次他坚持着要再下一盘,“昨晚睡不着的时候我就想,”他抹着额头上的汗说,“我之所以从没赢过你,是因为我们还没下过第四盘。”我姥爷告诉他本该把第二天的棋当做四、五、六盘的。“把风扇打开吧。”他说,“打从早上一死人,我就明白要有奇迹发生的。”我姥爷端起茶杯,吹着浮在水面之上的碎茶及白沫,细小的水沫仿佛堆在路边的柳絮从一侧飘到另一侧。我姥姥在沙发上坐起来,手里还织着毛衣问他谁死了。张爷爷将象棋摆好,“下棋吧,”他盯着棋盘说,“什么也不比象棋重要。”我表弟把线团从沙发上滚到地上,然后又兴高采烈地缠回。“到底是谁呀?”我姥姥又问了一次。我表弟抱着线团向里屋跑去,他想看看这紫红色的线团究竟有多长,能把他一直带到哪里。“毛毛,对楼住的那孩子。”我姥爷喝了一口吹凉些的茶水,咬着滑进嘴里的茶叶。茶叶散出浓烈的苦涩,他又吐回杯中。而那边的我姥姥则将针抽出来插在没有袖的毛衣上,从花镜上方看着张爷爷,同时起身拉开风扇。吐回去的茶叶在杯中缓缓张开,下沉,最后降落至底,消失在深褐色的茶叶之中。“棋收起来吧,”我姥爷点起装满烟丝的烟斗,“给我讲讲到底是怎么回事。”就这样,毛毛的死讯传遍了整个社区。

那一年我九岁,或许是十岁,不会更大一些。整个夏天也没有下过一场雨,老人们搜寻了记忆的每一个角落也没找到这么奇怪的天气,此后也一样,哪一年都没能热过那年。我姥姥禁止我们在上午九点后下午五点前出去。前后一个多月里她讲了七次她是怎么看见那个人被一点点晒成水汽的,就好像从一街到七街的每条路上都发生过似的。“我们都是糖捏的,”她在冲橘子粉的时候告诫我们,“像这样,一烫就化掉。”每天早饭后她都要配好各种果味的饮料放到冰箱里。为了抗衡炽热的气温,那台八八年就买来的冰箱时刻都在无力地驱动着充满噪音的发动机。我们封死了所有的窗户以抵挡高温的侵袭。在那一刻烟雾弥漫,风扇和冰箱交替鸣响,透过玻璃我们能看见白云之下热气的流动,就仿佛火焰上方的空气那样凝在一起。他们刚刚开始说话,我姥姥就让我和表弟回屋里午睡。她从充满柠檬味的冰箱里拿出两瓶葡萄汁放到桌子上,“喝完就给我躺到床上去。”之后她抢回我表弟手中越变越小的线团像个放风筝的人那样走遍每个屋子将散落一地的毛线一点点缠回去。“才十六岁的姑娘。”我退出房门的时候张爷爷说。

天气热得无法入睡,阳光透过玻璃穿过窗帘将热量一路送到床上。我们躺在凉席上面,全身热乎平的,我表弟在床上反复转身,倒在我胸口上,汗流不止。每隔十秒就有一股热风被左右摇摆的风扇吹过来。我双手摸着头顶的白墙,汗渍在墙上留下十指微黑的印迹。后来我们在嘶鸣不止的知了声中睡着了。

P14-17

序言

充满革命性的“80后”青春写作

“80后”以其活力四射的青春写作而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兴趣。为什么“80后”一定就是青春写作,难道每一代人不是都在自己的青春期和自己的青春写作吗?

首先得从“80后”这个概念说起。“80后”是近七八年来的一个持续引人关注的文学话题。但它看上去又是一个伪话题,从“60年代出生”到“70年代人”,接着是“80后”,现在又出现了对“90后”的呼喊,仿佛批评家们已经黔驴技穷,只能以年代的更迭来解释文学的发展趋势。但我还想来讨论“80后”的话题,而且在我看来,我们一直未讨论到“80后”最富有意义的地方。“80后”绝不仅仅是一个年龄的概念,它的背后包含着新文学革命的内涵。

我是从阅读“80后”的作品中逐渐感受到这一点的。在阅读中我发现很难说我读懂了“80后”,我对他们作品的理解也许仅仅停留在文字表层的意义上,与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有时相去甚远。我觉得这不单纯是我个人的事情,因为我所读到的一些批评文章(这些批评文章基本上是非“80后”的人写的)对“80后”的理解与我大致上持相同的思维出发点。但当我对“80后”阅读得比较多了以后,就有了 个强烈的印象,“80后”完全是在另一个知识系统中进行思维和言说的。他们自称“新新人类”,我看是非常有道理的。也就是说,“80后”这一代人虽然采用和我们一样的语言文字进行写作,但他们的语法关系以及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对称关系已经悄十肖发生了变化。而我们仍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他们的写作,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对他们的内心毫不理解,这也就造成了人们普遍对“80后”采取一种贬斥态度的结果。如果以知识系统来衡量的话,我们的知识系统属于古典时代,“80后”的写作则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终结。

我是从现代化运动的角度来界定古典时代的。我以为,从新文化运动起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应该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酝酿和奠基阶段,这个历史阶段可以称之为古典时代。新文化运动是为现代化运动作精神;隹备和先导的,这种精神;隹备和先导作用基本上以革命和启蒙的方式进行,而其思想核心便是现代性。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过漫长的酝酿和反复的试探,社会积累起了必要的现代化的能量,开始寻求释放的渠道了。我们可以把80年代看成是一个短暂的过渡期。而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现代化运动才可以说真正步入正轨,很快地,中国就像一辆不断提速的列车,攒足了劲儿疯狂地追赶上去。因此从现代化运动的进程看,90年代应该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终结。古典时代适应革命与启蒙方式的文化精神无法给这辆提速的列车提供燃料了。

“80后”出生于旧时代逐步坍陷的时期,成长于新时代秩序逐步建立的时期,他们的精神主体属于新的时代,属于未来。他们具备了充当革命者的客观条件,因此他们进行的文学写作或许就是在酝酿着一场文学革命。为什么说“80后”的成长时期是一个新时代秩序逐步建立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大致上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十余年间,这一段时间正处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关键性的社会变革之中。这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次社会变革的思想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运动真正从思想层面进入到经济、社会层面,由纸面上的现代化进入到实践中的现代化,从局部的现代化进入到全面的现代化。但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后发国家,社会的思想文化形态明显地处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形态并置的状态。这就造就了中国式的后现代特征。

后现代对于当代文学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早在80年代的先锋文学,以及90年代以后的文学世俗化潮流里,后现代往往成为创新的一个标志。但那时候基本上是处在学习、模仿的阶段,基本上是形式的后现代,他们的后现代多有一种做作、虚假、生硬的成分,有一种“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情绪。而我以为,“80后”完全是在后现代的熏陶中长大的,是后现代的乳汁抚养大的,他们的血管里流的就是后现代的血液。所以,他们的后现代完全是他们的精神气质的自然流露,是他们思维方式的自然表达。

所以,要正确认识“80后”,就要正确认识后现代。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形态的文化特征,它的内涵复杂多义,甚至互相矛盾,呈现出不确定性、零乱性、非原则化、无我性、卑琐性、内在性、非中心等特征。我们往往在负面价值判定的基础上来接受后现代,后现代于是就成为了一个贬义词。实际上这种判断是不准确的。后现代具有一种革命性,后现代性也是一种现代性,它是现代性的自我反思、自我重构和自我超越。“80后”正是以一种充满革命性的后现代精神完成了他们的青春成长期的仪式,并开始了他们的青春写作的。我们有理由对他们寄予更多的期待,如果我们从他们的青春写作中发现了更多的革命性因素时,就会知道我们的这种期待不是虚幻的。

书评(媒体评论)

珍爱文学,亲近生活,叩问良知,诚实写作,这也是我对我年轻的同行们的希望。希望我们共勉。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铁凝

青年作家是中国文学的未来,我们对他们寄予非常深厚的希望。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 胡平

抓住一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充分探索。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我们已经不是孩子,如果我们自己不去超越自己,就没有人会替我们去超越。

——青年作家 张悦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维以不永伤/青春文学典藏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790198
开本 32开
页数 3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4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