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留法四十年--为中国留法学人存档(1978-2018上中下)(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成辉、封松林、曹纬总策划的《留法四十年--为中国留法学人存档(1978-2018上中下)(精)》主要记录了1978-2018年四十年间,赴法学习、归国发展或旅居海外的中国留法学子的求学、就业与创业故事,旨在为中国留法学人存档,并以此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本书通过宏大叙事和局部观察,以大历史的视角和现实主义态度,呈现了四十年来留法学人个体发展与祖国改革开放激荡交织的恢弘场景。
本书由上、中、下三卷组成,分为综述篇、发展篇、求学篇、影集篇、社团篇、名册篇六个部分;由200多位留法学人撰稿,收录了160幅珍贵历史图片、13个在法学人社团组织、近14000人的留法学生名录;共计千余页,皇皇百万言。
综述篇,是对留法学人风采与留法历史的全景式扫描;发展篇,总结了留法学人的发展与贡献;求学篇,记录了留法学人的学习与生活;影集篇,重现了留法学人的影像记忆;社团篇,梳理了留法学人在法团体组织的延革;名册篇,则是历届留法学人的“群英谱”。
对于大众读者与政策研究者,它是一部“当代留学史记”。本书以翔实的史料,纵观曲折向前的中国当代留学史、起伏跌宕的中法关系史,以及恢弘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史,以史为镜,反思当下与未来。
对于正在和即将出国留学的中国青年,它是一本“留学工具手册”。透过数百位作者有趣、有料的留学故事,对留学生如何跨越语言门槛、化解随处可见的生活困难、在不同国度与不同文化之间实现跨文化共识等问题,都给出了宝贵的经验。
对于归国或海外发展的职场人士和创业者,它是一本“职场发展指南”。上百个鲜活的职场实例,对如何直面跨国企业中的生存难题,抓住事业的新机遇,厘清个体、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与方法。
目录
上卷
序一 《留法四十年》与改革开放和中法教育合作 文/江波
序二 留法学生在加强法中人民友好关系中的作用 文/让-罗贝尔·毕特
第一部分 综述篇
大河奔流四十年——从留法大潮到春风化雨的改革开放 文/陈千里(编辑组)
第二部分 发展篇
一、科技复兴之路——留法学人与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 文/封松林
二、“绿色治理”下的中国——留法学人与中法环保合作交流 文/邢国樑
三、春晖计划与西部大开发——留法学人支援西部建设历史足迹 文/张小平
四、高铁雄心——留法学人与中国“智造” 文/倪金城 李永东 魏黎明
五、破冰之旅——中法石油科技合作纪实 文/杨承志 齐玉峰 邬立言 白仰民
六、光之舞——探索中国视光产业未来之路 文/张海林
七、从文化中心到《奥林匹克宣言》 文/郭凝
八、中法农科教育与中国乡村振兴 文/王鸣 徐涵 卢运海
九、中国“色彩” 文/宋建明
十、中法电信科技合作新契机 文/王海拉
十一、中法健康之桥——留法学人与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转折与发展 文/刘源辉
十二、以交叉学科研究破科学之“墙” 文/陈勇
十三、建筑·城市·人——留法学人与中法建筑艺术和城市文化的交融 文/张海林 郑可
十四、我们在欧洲的八百多场演出——旅法黄河艺术团与民族艺术 文/时可龙
十五、“车轮”上的中国——留法“汽车人”与中法汽车工业交流与合作
1.中法汽车工业合作下的双赢格局 文/罗小平 汪善进
2.让智能化客车在中国落地生根 文/张小平
十六、法治的力量——留法学人与中法法治交流与合作
1.中国“入世”反倾销第一案 文/宋立伟
2.海牙国际法院上的中国律师 文/陈洪武
3.永不变质的初心 文/刘可夫
4.一颗小小的螺丝帽 文/王兆华
十七、全球化时代——留法学人与中国全球化进程
1.从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谈中企国际化 文/张卫东
2.中企跨境并购的边界 文/陈千里
3.外汇与中国金融市场 文/何昕
4.自由贸易之路 文/陈千里
中卷
序 鸢尾花香满园春 桃李芬芳四海情——驻法使馆教育处四十年工作回顾 文/许浙景(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
第三部分 求学篇
一、芳华年代
(一)向西的取经之路 文/包林
(二)谁教会了我的演讲 文/丁一凡
(三)负笈法兰西 文/朱元发
(四)法国卅年忆旧 文/林平
(五)往事如风 文/陈建平
(六)最美的音符不在乐谱里 文/李华
(七)我的桥牌“冠军”奖杯 文/倪金刚
(八)住院医师餐厅轶事 文/熊利华
(九)HEC学生会竞选的喜剧 文/邢国棵
(十)我的自费留法之路 文/罗小平
(十一)和平·艺术·人生 文/梁园
(十二)留法日记 文/官豪
(十三)在他乡的“柴米油盐” 文/王春鸣
(十四)留法那些年 文/洪添胜
(十五)我最熟悉的自费留法经历 文/张卫东
(十六)我的留学社团体验 文/郑伯乐
(十七)一段第二故乡的十年相守 文/刘子瑜
(十八)留法租房心得 文/汤云
(十九)38年,友谊在接力 文/周贤宾
(二十)我非异乡孤独客 文/周善铸
二、印象法国
(一)彩虹的另一端 文/马圣楠
(二)“舌尖上”的巴黎 文/徐获
(三)阳春三月初踏青 文/李海绩
(四)阿尔卑斯山 文/张凤云
(五)乐谱上的波尔多 文/胡珊
(六)挥洒着的青春 文/陈怡雯
(七)露西夫人的老照片 文/刘公社 李艳艳
(八)梦中的贝尔福 文/乔江浩
(九)答案源于生活 文/乔晓峰
(十)普罗旺斯的过客 文/徐晓雁
(十一)身后处处皆美景 文/王博
(十二)第一次挫折 文/吴继勇
(十三)三个花园 文/吕隽超
(十四)卡莱德省长 文/张尚稚
(十五)南特印象 文/张存孝
(十六)双城记 文/刘熙秋
(十七)居里夫人实验室 文/刘清亮
(十八)我的自费留法之旅 文/陈洪武
(十九)插画中的巴黎和我 文/陈祖儿
(二十)静静的塞纳河 文/毛小南
三、文化交融
(一)“法式建筑”里的碰撞 文/郑可
(二)从叶城到狮泉河,寻找藏地密码 文/邱公南
(三)多元文化中的生意经 文/王礼强
(四)中华美食之“凉拌意面” 文/张小平
(五)从“浪漫、合适与包容”看法国文化 文/朱明基
(六)青花瓷乐队 文/肖一鸣
(七)法语这道关 文/孙丹
(八)初到法国囧事记忆 文/王兆华
(九)穿越时空的旅行 文/李斌
(十)地老鼠手记 文/紫木(李玲春)
(十一)我的恩师马埃教授 文/刘旭辉
(十二)法国艺术歌曲
序言
留法学生在加强法中人民友好关系中的作用
文/让-罗贝尔·毕特
我非常高兴祝贺《留法四十年》的出版,这部书
通过回顾1978年以来中国留学生在法国度过的岁月,
展现了法中两国四十年来的合作与友谊。
20世纪20年代留法勤工俭学诞生了两位伟人周恩
来、邓小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另一代留法学生程
抱一、赵无极、朱德群,多年后在法兰西学院成为院
士,前一位是法兰西院士,后两位是法兰西艺术院士
。更年轻一代留法学生也同样为当今矗立在世界民族
之林的中国做出卓越贡献。
在过去的25年中,我有幸通过与中国地理学会地
理学家朋友们的积极合作,去过中国许多地方。最近
一次旅行是在2014年2月,我和巴黎法中友协几位朋
友重游上海,这座发生惊人变化的大都市,是中国对
外开放、进行人类历史最伟大的经济与社会变革的象
征。这次旅行我来到黄浦江畔,对中国历史产生如此
强烈影响的青年周恩来和邓小平就是从那里起航前往
法国留学。我还到安徽省访问并了解那里的历史。我
一直惊叹世界文化遗产西递的美丽村景,还有传统徽
派建筑与美味菜系。我访问合肥,一座现代化的省会
城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在那里,20世纪20年代留
法学生陈毅元帅与聂荣臻元帅1963年出席了这所大学
首届毕业生典礼。自然,没有忘记多次到访法国的中
国总理李克强来自安徽。另外几次旅行我拜访了中国
科学院、南京大学新校区,还有台湾师范大学等宝岛
上多所高校。
始于17世纪和18世纪耶稣会传教士的中法关系,
历经波折,砥砺前行。
1964年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
关系的西方国家,也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系列重要协
定的西方国家:开辟直航航线(1966),签订政府之
间科技合作协定(1978),开展民用核能合作(1982
),建立全面伙伴关系(1997),互设中国文化中心
与法国文化中心(2002)。
1978年,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法中关系进
入新时代。2018年初,马克龙总统一行访华,受到习
近平主席的热烈欢迎,我相信法中关系展现更加美好
的前景。
法中两国高尚的文化土壤孕育着各自伟大的文明
,一边代表着欧洲人文主义传统,另一边代表着千年
东方传统。两种文明相互吸引: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
发展、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互补融合。双边合作
不断发展以期获得更大共赢。法中教育交流与合作是
我们两国文化与友谊的基石。从历史上看,周恩来先
生和邓小平先生曾经是留法学生。多年后,他们仍然
念念不忘法国的羊角面包,谁曾想到这两位青年学生
后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命运,这与他们在法国获得
的知识和经验是不是有很大关系?
1978年中国对世界敞开大门,邓小平决定向发达
国家增派留学生。当年留法学生仅有寥寥数十人,到
了2018年的今天,留法学生超过四万人,法国在华留
学生有一万多人。我们看到留法学生在不同领域取得
卓越成就,例如政治与社会科学、农业、航空航天、
计算机、市场、医学、金融、企业管理、艺术和文化
。他们也在高等院校、国家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
、社会团体协会担任领导工作。他们积极有效地参与
了大量法中经济事务。
留法学生不断促进法语在中国的推广与交流合作
,他们有能力且身体力行,为发展我们两国之间的友
谊与双边关系尽心尽力。
这部集体撰写的《留法四十年》对回顾过去及思
考未来的法中关系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贡献。
我希望尽己所能继续深入探索当代中国,了解她
的历史与她的文化。
我也希望法国美食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
我敬佩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所获得的巨
大成就,她向世界开放却没有放弃自身千年的文化价
值。
让-罗贝尔·毕特
巴黎索邦大学前校长
法兰西人文科学院第一副院长
巴黎地理学会主席
导语
成辉、封松林、曹纬总策划的《留法四十年--为中国留法学人存档(1978-2018上中下)(精)》通过回顾1978年以来中国留学生在法国度过的岁月,展现了法中两国四十年来的合作与友谊。
留法学生不断促进法语在中国的推广与交流合作,他们有能力且身体力行,为发展两国之间的友谊与双边关系尽心尽力。
本书对回顾过去及思考未来的中法关系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贡献。
后记
《留法四十年(1978—2018)》成书始末
文/李欣欣(编委会办公室)
“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
,不是只派十个八个。”邓小平于1978年6月23日的
这段讲话,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
序幕。从此,无数优秀的中国青年奔向世界,掀起了
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留学潮,推动了中国
面向世界的全方位开放,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多元
文明的交流互鉴。
时光荏苒。2018年,中国迎来了开放留学四十周
年。在2500年世界留学文化的历史年轮上,四十年不
算长,但对于四十年飞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却是最值
得纪念的一段留学史实。四十年来,那些留学世界各
国的中国青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追梦兴邦
”的留学生精神增添了浓墨重彩。这其中,留学法国
就是不可或缺的精彩华章。
遥想百年之前,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
大批中国青年赴法留学,开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输世界文明于国内”;回望四十年前,改革开放打开
了国门,无数中国青年把法国作为留学目的国,将中
华文明带出国门,融入世界,续写中法留学文化的辉
煌;四十年后的今天,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正逐步走向
世界舞台的中心,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留学法国,续写
一百多年的留法历史。
20世纪80年代的留法学生成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人
,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他们肩负的责任。作为中国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亲历者和中法文化交流的实践者,
以出版中法留学文化丛书的方式,将中法留学文化史
载入史册——记载酸甜苦辣的求学历程,展现事业发
展的成就风采,抒发中华儿女的励志情感,传承多元
文化的精髓和人生感悟——无疑是纪念中围改革开放
四十周年的最好方式。
于是,2017年3月19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
因一个倡议而变得不再普通。12名80年代留法学生会
聚上海万豪大酒店(后称三·一九聚会),讨论了由
成辉博士(1985年留法,法国Adeo集团全球采购亚洲
区总裁。3月14日,他在“上海留法同学群”提出准
备出一本反映留法学生成长历程的书)、封松林博士
(1986年留法,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时任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发起的编纂《留法四十
年》丛书的动议,决定由三·一九聚会的12位留法学
生(成辉、封松林、曹纬、鲁初明、宋立伟、屠晓伟
、邢国棵、张小平、赵中辛、郑可、郑善强、朱明基
)组成筹备组;《留法四十年》丛书于2018年7月正
式出版,全球发行,以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与留法四十
周年。
筹备组特别邀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馆长李克欣博
士作为特邀筹委,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工作团队加入筹
备工作。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将提供场地、人力和其他
资源,参与编辑出版《留法四十年》的全部工作。
三·一九聚会决议一经宣布,就得到了留法学生
的极大关注。4月2日,筹备组第一次会议在中国留学
生博物馆举行,讨论《留法四十年》框架。4月23日
,在筹备组的基础上,组建了由28位(详见附录:编
委会名单及简介)在中国和法国工作学习的新老留法
学人组成的编委会。编委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不
仅自己采写稿件、联系留法学生投稿,还充分发挥各
自的专业特长,以确保《留法四十年》的完美呈现。
编委法律部门的王兆华、宋立伟等,在起草《投稿承
诺暨授权书》等各种法律文件、与出版社签署合同等
进行了反复斟酌,这些法律文件体现了《留法四十年
》编辑过程中的严肃、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为作
者、读者负责的精神。
4月23日,编委会成立了编委会办公室,由我担
任编委会办公室负责人,参与《留法四十年》的编辑
出版工作。编委会办公室设在中国留学生博物馆,负
责联系协调组、编委、国内外的投稿作者,对所有文
章进行初步整理统计,进行前期宣传,并处理日常事
务。
5月6日,在上海和巴黎同时召开了编委会第一次
会议,确定《留法四十年》的篇目框架、编委分工、
时间节点、征稿指南、编委会协调组工作等事项。
接下来的日子里,编委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联系
世界各地的留法学生,宣传《留法四十年》,广泛征
集稿件,5月10日-11日,在上海和巴黎相继召开了编
委会第二次会议,布置宣传和征稿工作,5月11日,
《留法四十年》发布征稿启事,中国留学生博物馆官
网专设了《留法四十年》专栏,《留法四十年》微信
公众号zflxwh同时上线。
在法国巴黎,《留法四十年》不仅受到留学生和
华人华侨关注,也受到法国主流媒体的关注。5月31
日到6月25日,《欧洲时报》在头版显著位置连续多
次登载《留法四十年》宣传和征文启事,成为中法文
化交流的重要事件。
那段时间,编委们利用业余时间广泛联络留法同
学,细化征稿要求,再把收到的文章一篇篇发到编委
会办公室。我们收到的文章越来越多了,投稿者从改
革开放初期的留法学生逐渐扩展到新时期留学法国的
80后、90后,大家从自己的留学经历,到在法国期间
的趣闻轶事,从追寻和实现梦想的过程,到在各自领
域的
精彩页
大河奔流四十年——从留法大潮到春风化雨的改革开放
文/陈千里(编辑组)
2018年4月,中国海南,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博鳌论坛开幕式上演讲:“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从1978年至2018年,浩浩汤汤,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亦是留法四十年,万古山河,大河奔流四十年,历史重合之深处,留下了有识之士慎终追远、民族匆匆向前、人类对命运共同体充满向往的足迹。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穿越“历史的三峡”,峰回路转,驶往“光辉彼岸”,正如百年前梁任公所言:“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四十年来,偌大的中国成为市场经济的试验场,生产关系得到极大解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受了检验,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引领商业潮流,基辛格笔下的“世界秩序”在重构,全球化的中心力量从欧洲、北美逐渐转移到了14亿人口的中国,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这场历史的巨变,重建了规则和秩序,以及人们对自由、真理和人性前所未有的尊重。
四十年来,循着容闳等先贤足迹,秉承留学报国之传统,中国的留学事业砥砺前行,从精英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留学政策愈发开放,在国家“磁铁效应”的引力下,前后两百多万人回国效力,“人才顺差拐点”已见雏形,奋战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的广大留学生们,是链接中西多元文明的“连接器”,是中国人智识普及的“播种机”,是中国动力嫁接全球化体系的关键生产要素。
2018年初,法国新晋总统马克龙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西安,开启了他的“骏马外交”,万元复始,为中法友谊续写新篇。从紫禁城到凡尔赛宫,从北京到巴黎,中法历经数百年风雨,在传教士、战争以及留学生与政治家的影响下,中法文明在碰撞中以渐进的方式向着跨文化共识的目标迈进。
17世纪,“中国热”开始流行于欧洲,耶稣会士白晋受太阳王路易十四之托访华,受到爱好天文、数学的康熙皇帝的优待,以白晋为核心的耶稣会士还与中国皇帝的官员们通力合作,以十年之功绘制了中国最早的绘有经纬线的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白晋还把中国的古典哲学《易经》介绍到了欧洲。
法国人杜赫德根据欧洲传教士们在华的见闻录,编著了四卷本的《中法帝国全志》,该书出版后,成为整个18世纪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知识手册,1749年即乾隆十四年,法国汉学家钱德明入华,他把《孙子兵法》介绍到了欧洲,一生致力于中国元典的翻译和出版,他长期在中国北京讲授西学,心安处即吾乡,他在皇都生活了43年,并长眠于此。
18世纪的法国,“中国热”蔚然成风,在奢华的凡尔赛宫,达官贵人们谈论着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园林和孔子,蓬巴杜夫人痴迷于中国瓷器,她收藏了人量中国器物,其中就包括“岁寒三友”纹饰的中围青瓷瓶,在她的支持下,皇家塞尔夫瓷器厂研制了中国风洛可可瓷器。蓬巴杜夫人的好友伏尔泰推崇中国的孔子,他根据《赵氏孤儿》改编的戏剧《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后轰动了剧坛。
中学西渐的背后,也隐匿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中西“礼仪之争”折射出各自根治千年的文化传统不可轻易触碰,哥伦布地理大发现后的整体世界观与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形成悖论。当“理性之光”照耀的启蒙运动在法国如火如荼之时,中国皇帝对儒家秩序下的“天朝上国”有着“致命的自负”,他们对欧洲的天文、地图、数学以及绘画,常常表现出浓厚兴趣,可是对来华的传教士又心存芥蒂。
及至19世纪,观念的冲突终于引发了激烈的战争,欧洲人在东印度公司掩饰下,以自由贸易之名行鸦片贸易之实,中国人却以“华夷之辨”“孙子兵法”展丌还击,法国军官回忆:在上海,中国军队跟我们一起打击叛军。割地赔款,口岸被强行开放,圆明园被焚毁,作家雨果对同胞的行径大加痛斥:“两个强盗走进网明同,一个抢掠,一个放火,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
国家危如累卵,中国的士大夫们开始反思传统与现实,曾国藩、李鸿章等发起了洋务革新,让120名留美幼童远涉重洋,伴随中国留学事业的起步,从术至道,西学东渐大潮奔涌。及至五四运动,兴科学与民主之风,法兰西被中国青年视为文明开化之朝圣地。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发文——《法兰西人与近代世界》,“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于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阙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人权宣言》系拉菲耶特所作,“刊布中外,欧罗巴之人心,若梦之觉、若醉之醒。”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初步实践,赴法勤工俭学潮勃然而兴,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先贤,成为留法潮流之探路者。
历史总是充满机缘,这批留法学生在日后成为中国迎来转折的动力。1978年,春潮澎湃,当年留法的青年已经成长为中国复兴的砥柱中流,十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留法四十年--为中国留法学人存档(1978-2018上中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成辉//封松林//曹纬
译者
编者 成辉//封松林//曹纬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652636
开本 16开
页数 97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46
出版时间 2018-07-01
首版时间 2018-07-01
印刷时间 201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2716
CIP核字 2018136656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6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6
182
8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