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时兵法今时用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百名企业家、世界500强企业高层争先推崇的最神奇国学!

《古时兵法今时用》由曹胜高著:学兵法就是学规则!用兵法就是用能量!

兵法教人巧妙利用身边的真规则、伪规则、潜规则、软规则、硬规则,黑规则,灰规则!

兵法教人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正能量、强能量、超能量、大能量、无限级的永动能量!

办公室需要规则,谈恋爱需要能量。跟兵法学,做生活的胜者!

为商看见谋略,为军看见攻守,为政看见将帅之道,为学看见中国气派。

让古时兵法真正做到为国所用,为民所用,为今所用。

本书采取编著形式,将中国历代的兵法著作的思想汇总并加以点评。

从《孙子兵法》、《诸葛亮兵法》、《武穆遗书》到《曾国藩兵法》,全书囊括从先秦至清末的兵法研究。

编者用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地道出兵家文化的精髓,且初步阐明兵法研究在现代领域的广泛应用。

内容推荐

《古时兵法今时用》由曹胜高著,此书兼顾兵学理论体系与经典兵学著作的合一,注重元典解读与现代管理的融通,试图从引导者的眼光,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国兵法最为基础的一些概念和阐释。了解兵学和兵法,不仅可以熟悉中国的历史,更能涵养气质,拓展气度,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

第一章以战略管理立意,关系国家安危;企业成败;为人处世的得失。

第二章以战术管理为用,教人在出奇制胜的的逆取之道。

古兵法按照胜战、敌战、攻战、混战、并战、败战六种情形总结出三十六计,分析其中哲理,可学会进退得宜的谋略,可读第三章。

用间是获取情报基本手段,不劳师动众而瓦解对手,可读第四章《一部军事史,半部间谍战》。

如何以用其长,也可用其短,诸葛亮“七观”,曾国藩“冰鉴”,都是经验,可读第五章《将帅的成功之道》。

能够领导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如何带出一支能协作、能团结、有勇气、有能力的团队,可读第六章《大格局中的团队竞争》。

《古时兵法今时用》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前言:古时兵法的智慧,今人所知不过万分之一

第一章 中国兵法的战略智慧

 一、国之强,决胜千里之外

 二、尚武而出师有德

 三、不战能屈人之兵

第二章 古典兵书的形势法

 一、兵形:虚实、众寡、先后与强弱

 二、兵势:奇正、主客、攻守与劳逸

 三、从有形到无形,从常势到胜势

第三章 古典兵书的博弈法

 一、胜战博弈:绝对优势的完胜法

 二、敌战博弈:势均力敌的取胜法

 三、攻战博弈:进攻状态的求胜法

 四、混战博弈:形势不明的优胜法

 五、并战博弈:寡不敌众的不败法

 六、败战博弈:败军状态的自保法

第四章 一部军事史,半部间谍战

 一、乡间:田间地头的情报战

 二、内间:深入敌人内部

 三、反间:反用敌人的间谍

 四、死间:冒死完成情报任务

 五、生间:间谍一定要活着回来

 六、间法:几种间术的智慧调和

第五章 将帅的成功之道

 一、将德:敢于露才,善于藏拙

 二、将品:避实就虚的“逐恶法”

 三、将器:朱元璋选太子:格局决定一切

 四、将材:明得失、用刚柔、晓顺逆、通性情

第六章 大格局中的团队竞争

 一、选士:湘军如何成为晚清政局的决定性力量

 二、抚士:“爱兵如子”才是软实力

 三、练士:名将戚继光招兵的妙招

后记:兵法是个好东西

试读章节

军事活动取得胜利的关键,究竟在哪里?

有人会认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辎重是作战较量的关键。物质条件如果无法保障,军事活动就无法进行。

有人会认为,军事活动是政治外交的延续。因为很多军事活动,本身就是政治外交的最终解决方式,既辅助了政治外交,也需要政治外交的辅助。可以说,政治外交上的努力,不仅会对军事活动起到促进或延缓作用,甚至有时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也有人会认为,作战较量的是将帅的战术和士兵的气力,披坚执锐、驰骋疆场、排兵布阵、奋勇杀敌,这些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其实,军事活动的最终胜利,表面上看取决于战场上的角逐,实际上,完全是一军一国综合实力的较量。即某方在战略层面不断累积优势,技高一筹,不用动手,便可威慑对方,取得压倒性的优势,最终控制局面。

这种根本上的较量,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兵书《尉缭子》称之为“兵胜于朝廷”:

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治则国治。富治者,民不发轫,车不暴出,

而威制天下。故日兵胜于朝廷。(《尉缭子·兵谈》)

通过综合国力的提高,消解对方进攻意图,不用战场较量,而获得最终的和平。

这种不用战争而抑制战争的高明做法,《孙子兵法》中称之为“庙算”。其(《始计》就讲:在战争开始前,将帅要对敌我双方的优劣利弊进行比较分析,来预计此战能否取胜。如果己方能够取胜的条件多,就可以与对方交战。相反,如果战争还没开始,就已经预计到战争不能取胜,则不与对方交战。能够取胜的条件多,就会胜利;能取胜的条件少,就会失败,所以说,我们坚决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战前对敌我双方力量作综合分析,以此决定作战与否,并制定总体的作战策略,我们今天称为“战略管理”。战略上获得主动,是军事活动能否取得胜利的前提,也是国家备战的关键。

一、国之强,决胜千里之外

《尉缭子·兵谈》强调国家富庶而国力强盛,人民众多并能自觉遵守法令,以此作为威慑天下、抵御外患的基础,国家就会安定。这种将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作为备战的前提,我们可以称为“固国为本”。即努力发展、壮大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是国家长远发展、抵御外辱的基础,也是国家战略上的取胜之道,要比依靠将领、军阵杀敌取胜高明得多,稳固得多,长远得多。

恤民为德。几乎所有朝代都逃脱不了一个怪圈:立国之初行“无为”之政,发展生产;强盛之后逞“有为”之能,穷兵黩武;衰落时期不得不“强为”,横征暴敛;败亡之时则“乱为”,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土崩瓦解。这是中国历史的死角。

“恤”的本义是同情、怜悯、救济。“恤民”就是爱护一方百姓,忧虑民众疾苦。国家尊重人民,政府保护百姓,百姓方能为生活在这个国家而自豪,以为国家工作、奋斗为光荣。国之富强,民能享受其富足;民之富强,国能护佑其发展。家国一体,荣辱与共,和平时能社会和谐,临战时能同仇敌忾。

这是中国治道里被顶礼膜拜的固国秘诀,即获得百姓的拥护,就获得强大的资本。如何获得百姓的拥护?那就是“顺民心”。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齐国在管仲治理下,走向繁荣富强。齐国土地狭小,不能丰足;远在海边,交通不便。管仲因地制宜,一改其他国家重农轻商的习惯,大力发展工商业,通过货物流通获得资金;又借助资金储存物资,由此国库充足。财税充盈,政府便富足;经济发展,百姓便富庶;有经费有人头,招兵买马自然不愁。国富与民强相辅相成,齐国很快摆脱了积弱积贫的局面,不仅能够自立,还能够左右天下局势。

为了获得百姓的拥护,管仲修订了齐国的法令条文,采用了“因俗为制”的做法,尽量满足百姓的需求,并做到法律简便易行,不扰民、不严苛。凡是百姓所需求的,就给予帮助;凡是百姓不愿意接受的,就暂不实行。

凡是“顺民心”的改革,自然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政策便容易推广。凡是“逆民心”的改革,无论行政措施如何严苛峻急,常常是有始无终,或者是决策出不了皇宫,或者是下级阳奉阴违,总之会不了了之。此时若行政强悍,来自民间的阻力会变成推翻政府的反动力,秦国的急剧覆亡,新莽的急转直下,皆是政府不顾民心向背,严刑峻法,强力推行,不知顺民心、承民意。若政府软弱无能,效率低下,其推行的政策逐级递减,最终消解,改革就只是形式上的调整,最多成为官吏谋私的新手段,如唐朝的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明朝的一条鞭法,虽意图改革弊政,最终却在官场杯葛中无疾而终。

顺民心,是恤民为德的前提。具体的做法,几乎都接近于儒家所谓的“仁政”。  孔子提出政府行政应该把握的一个准则:“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政府的首要责任,是通过各种合适的政策去生养百姓,使他们能够活得滋润,能够分享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其次,要保护百姓的基本权利,政策制定得合情合理,不至于劳民伤财。政府只有平日关爱百姓,取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一旦政府遇到困难,国家遭遇不幸,百姓才会全力以赴。

孔子的说法不是凭空设想,而是继承了“周政”的基本观念。

“周政”是由周文王、周武王等一脉相承的周代治国秘籍,其基本内涵保存在《周易》、《尚书》等典籍中。战国时期的《六韬》中以周文王、周武王向姜太公请教的口气,讨论了如何治国用兵。虽然不一定是文王、武王和太公的真实记录,但书中的确反映的是周代以来,治国安邦的心得体会。其中,卷一《文韬》分析了如何从国家制度、行政策略等方面取得压倒性的优势,获得天下诸侯的支持,蓄积实力,待到力量足够强大时,轻轻一推,便使看似强大的殷商土崩瓦解。

《六韬·文韬·国务》记载文王咨询太公:“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意思是让太公讲讲定国安邦的秘诀:要想使君主尊贵,民众安定,应该怎么做呢?太公回答说:

我们要使百姓获得真正的利益,不去轻易伤害他们;我们要能够成就百姓,不要总让他们失望;我们要使百姓能够生存,不能总是折腾他们;我们要给百姓带去越来越多的实惠,不要总想掠夺他们;我们要使百姓生活快乐,不要烦扰他们。我们要使百姓真心喜欢政府,就不要引起他们的愤怒。

道理看似很简单,而且也说了几千年。但很多朝代在立国初期,君主兢兢业业,不敢玩忽职守,可一旦承平日久,就把开国之君的教训忘得干干净净。不仅不再保护百姓,而且视百姓为仇寇,想尽办法横征暴敛,最终把百姓逼到反抗的死角。

这也是中国历史的死角,几乎所有的朝代都逃脱不了一个怪圈:立国之初行“无为”之政,发展生产;强盛之后逞“有为”之能,穷兵黩武;衰落时期不得不“强为”,横征暴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败亡之时则“乱为”,拆东墙补西墙,有私无公,有家无国,最终土崩瓦解。

看似循环的历史,恰恰揭示了历代政府与百姓之间的利益博弈。即政府只要给予百姓足够多的生存空间,彼此相安无事,国家便能得以稳定。《六韬·文韬·国务》里姜太公谆谆告诫文王,详细阐释爱民之道:

要让百姓不失本务,就是给予他们真正的好处。不违农时,就是让百姓有了收获;减轻刑罚,保障守法者的利益,就是让百姓生存;轻徭薄赋,就是给百姓财富;少建楼台馆阁,就会让百姓生活安乐;官吏清廉,不行苛政,不骚扰百姓,就会让百姓欢喜。

反之,百姓无法劳作,就是随意损害他们的利益。耽误农时,就是减少百姓收入;没有罪过却处罚百姓,就是在残害他们;加重赋税,就是掠夺他们;多建楼台宫室,就会使百姓疲惫,这是在磨难他们;官吏腐败又严苛,就会激怒百姓。

P002-005

序言

军事组织是人类历史上效率最高的组织体系,中国古代兵法是事关存亡的高智商者的较量,是历经生死考验的凯旋者的经验总结。

相对于儒家注重德行,以人本立意;道家讲究无为,主张因循而化;墨家追求兼爱,渴望尚贤尚同;法家强调法术势,试图建章立制。兵家学说更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包容性,充分吸收了各家学说的优长,提出了谋略之道、行动之法、攻守之宜、选将之理,关注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形态、行政效率、组织原则和行动策略。

阅读兵法,不仅有助于政府的管理、企业的组织和商场的竞争,还有助于提高个人洞晓世事,练达人生的能力,体悟经营之道,为自己开启一扇崭新的事业之门。

这本小书,兼顾兵学理论体系与经典兵学著作的合一,注重元典解读与现代管理的融通,试图从导游者的眼光,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国兵法最为基础的一些概念和阐释。

第一章中的兵权谋是以战略管理立意,追求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讲究潜谋于无形。这些学说,大而言之,可用于指导外交活动的战略战术,关系国家的安危;中而言之,可用于生意谈判与企业竞争,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小而言之,可用于日常生活的言谈技巧,关系为人处世的得失。

第二章中的兵形势是以战术管理为用。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孙子说:战势不过奇正。在竞争的环境中,要取得胜利,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智慧,更要遵循法则。阅读本章,能够明白逆取之道、剑走偏锋、出奇制胜的妙处,增加执行力,在艰难中突围,在胜利中辉煌。

第三章中的博弈方法可以作为危机管理的参照。古兵法按照胜战、敌战、攻战、混战、并战、败战六种情形分析博弈策略、博弈方法,由此总结出三十六计,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哲理和用法,可以增强察敌料机的睿智、进退得宜的谋略、转败为胜的机智。

用间是获取情报基本手段,也是伐交制胜的有效策略,如何利用乡间、内间、反间等手法掌握敌情,知己知彼;如何使用间本、间密、间君、间亲、间能、间助、间邻、间左右、间纵横等手法,不劳师动众而瓦解对手,不废一枪一弹而决胜千里,不动声色而胜敌于无形,可读第四章。

看透别人、看穿别人容易,看透看穿之后,仍要适得其所地使用,可以用其长,也可以用其短,如何掌握这一技巧,洞悉识才、择才、任才、育才、御才之道?古人不仅做了榜样,诸葛亮的“七观”,曾国藩的“冰鉴”,都是经验,第五章讲的就是其中奥妙。

能够领导比自己强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如刘邦、李世民、朱元璋;只能够领导不如自己的,自然一事无成,如项羽、陈士诚。问题是怎么领导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呢?如何带出一支能协作、能团结、有勇气、有能力的团队,第六章就讲了其中的诀窍和方法,可资参照。

中国兵法以不战屈人作为战略管理的目标,以奇正相生作为战术行动的基础,以批亢捣虚作为危机博弈的法则,以间人无形作为情报使用的纲领,以选将任实作为组织体系的根本,以教戒练士作为团队建构的手段。

了解兵学和兵法,不仅可以熟悉中国的历史,更能涵养气质,拓展气度,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学习那些成功者的大思路、大手笔、大智慧,不仅能洞悉人性,通晓世事,更能练达人情,服务于自己事业的发展。

后记

兵法是个好东西,学了权谋、明了形势、晓了博弈、懂了组织,可不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用?

要看具体情况。

兵法是大智慧,是从根本上去解决战略战术问题,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理清思路、纵观天下,因而从定国安邦、治国理民的角度来看,懂得其中的思维逻辑、理论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去观察世界、地区和国家,乃至一事、一地、一时的局势,有助于我们做出合理的判断,去预知诸多事情的结局,因而大有裨益。

兵法是博弈论,是按照“终结者”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是竞争环境下的韬略,是对“敌”的策略。因而在和平环境下,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这些手段的使用,是要慎之又慎的。比如在友情、亲情、感情的处理上,兵法用得多,恐怕是很悲哀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兵法不是教人狡诈、阴险、冷酷,而是充满温情,讲究修养,注重德行,没有这些优秀的品质作为基点,兵法中的策略和手段,便失去了旨归,变成不择手段的巧取豪夺,没有礼义廉耻的残杀,用到最后,只能白白伤了自己,赔上了身家性命。

中国文化有很多学说,儒家的、道家的、法家的、阴阳家的、兵家的等等,都是从不同侧面阐释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的活法,既能够仁厚诚实,不离不弃去坚持;又要能适时清静无为,逍遥自在去生活;也能够运用法度,循名责实去管理;还能体察天地变化之道,适时保养身体;更能懂点权谋韬略,不至于关键时期迷失自我。

这些学说是知识,需要我们由表及里去体悟,通过深层阅读,逐渐洞悉其根本,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各自的优长,知道其学说的疆界如何。

这些学说是能力,读书有三乐:知之,用之,化之。学会了知识不能用,那是书呆子;将知识融会贯通,变成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视角和策略,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到身心合一,性命双修,慎思、明辨、笃行三者汇通,那书便不是白读,历代积累的经验才会化成切身的修养和睿智。

所以说,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不要把自己变成知识的一部分。兵书的权谋韬略只是外王之道,而儒家、道家、佛家的修身、养性、炼心之学,则是内圣之道。没有内圣,外王偶然可成,然不能恒久,必然毁于一旦。

陆贾曾告诫刘邦:马上得天下,岂能马上治天下?即便是商汤、周武,也是逆取而顺守。刘邦便让陆贾论秦之得失,开启了汉朝先行黄老、又崇儒术的治国策略,也总结出中国武攻文守、攻守异术的历史经验。

兵法,是逆取,是武攻。对国家而言,单靠权谋、博弈是不能收拾人心的,军事的组织机制可以应急,却不能长期保持安定。治国之道,文武两途,定天下以武,守江山以文,千古兴衰,此为枢机。

对个人而言,学点兵法,不是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耍些小聪明,而是要拓展视野、开阔思路,能够洞察时势,明晰世道,知道进退,分清优劣,预知成败,少一些无望的奢望,多一些高明的判断,辅之以良好的品行、修养,成就一些于己于人于民皆有利的事。

兵法的内容很多,除了权谋、形势、博弈、用间、组织、管理之外,还有国防、律令、训练、营寨、阵法、技巧、勤务等值得总结,很有意思,也很有教益,限于时间和篇幅,不能一一写出。假我数年,慢慢道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时兵法今时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胜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87522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1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9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5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