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罗马突围
内容
编辑推荐

怀宇编著的《罗马突围》内容介绍:怀宇作品所使用的舞台,超越国家、种族、语言和宗教的樊篱,她的妙笔在“地球村”的角角落落自在漫游,这不是赶时髦,不是炫耀。国际元素并非外加的作料,而是作品的血肉。而这个舞台的支柱,永远是中国情怀与中国记忆。只要看各篇的主人公,几无例外是中国来的、受过两国高等教有而后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华裔就明白。

内容推荐

怀宇编著的《罗马突围》内容介绍:怀宇小说中,“新移民文学”中的唐人街,社会底层的洗碗阿伯、车衣阿婶不复见到,集子中次第呈现的是以中国人为主角的美同主流社会的某一部分;所反映的,不但是中国人内部的关系,而且是中国人与非中国人的关系。她对那个以英语为交际工具、以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主宰的社会的洞察力。对诸般人物个性刻画的笔力,对异国情调的表现力,在《罗马突围》中,到了叹为观止的境地。

目录

序(刘荒田)

华丽派对

带你去看粉牡丹

公园里的陌生人

哭泣的墙

罗马·突围

空白

故等是一枚无花果

重逢

情人的瞩泪

梦工厂

绝对浪漫

后记

试读章节

家瑾现在想起来,觉得最后那句话是小弦说的,他甚至想象得出她说话时的神情,沉静如木屋荷塘,她依然年轻的身体掩没在褐色长袍下。

家瑾走出银泰大楼,下意识地摇摇头。他宁愿记住小弦化疗后的样子:彩丝头巾,手绘蛾眉,生机勃勃的眼睛——连癌症都没能扼杀她的生命力,没能把她和他分开!不可否认,他们的生活是因为癌症发生了变化:从北京搬回洛杉矶,小弦从公司的日常操作中退隐,他隔三差五地出差,小弦吃素学禅……但他以为,曾经以为,他和小弦顽强地抵御了癌症的侵犯,从来也没被癌症的阴影笼罩过。他们为看奥运买银泰公寓的计划,就是在小弦化疗的过程中商定的。“中国人等了一百年的华丽派对,怎么能错过呢?”小弦说。她那时多么兴致勃勃,化疗一结束,就催着和他一起飞北京看房签合同。

沿着长安街走过国贸大楼,家瑾侧身给一队身穿天蓝祥云制服的奥运志愿者让路。都是红扑扑的脸,举重若轻的神气,是刚结束培训还是正要奔赴现场?抬头,移动彩虹般的福娃在半空的LED屏幕里淘气顽皮,唯恐不能招人眼目;群星荟萃的《北京欢迎你》频频从路旁的时装精品店飘来。他意识到自己的状态与四周的热闹氛围格格不入。北京八月的潮热,已经把满街喜事临门的氛围熬成了一锅将至沸点的浓汤,腾腾热气、滚滚肉香,只待锅盖揭开的一刹那了。

长安街上只有铺画了五环白旗的奥运专车道一览无余地空敞着,旁边的车道一概水泄不通。家瑾怀疑满街的车辆是否都真正符合单双号限行的规定。刚过去一辆黑色奥迪分明是单号车牌,不过“京A”打头,或许是政府或军警的专车,可以例外地在双号日行驶?茉莉十分熟悉北京车牌的等级标志,还说可以帮他弄一张单双号都能上街的车牌。他并不认为茉莉夸口。茉莉八面玲珑,每天像蜘蛛一样忙碌地编织关系网,代理地产也不过是她的社交渠道之一。

家瑾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巨幅标语下检阅着过往车辆的车牌,心境逐渐活络起来。他忽然侥幸地想,也许小弦在和他玩花样,也许后天奥运开幕,她会突然出现在他眼前。就像年初上海的朋友为他开四十岁生日派对,她说山长水远谁去呢,结果派对开到一半,她却蒙着面纱扮成肚皮舞娘“叮叮当当”地蹦趾到他面前。小弦曾经是富有灵感与激情的女人,喜欢别出心裁地编排他们的生活。直至两个月前,家瑾还从没对他们的婚姻失望过。P6-7

序言

美国的华文文学,20世纪从70年代,走过以台湾作家作品为主体的“留学生文学”;到80年代,中同的国门打开,移民潮与改革开放同步推进,便有了以大陆作者为多数的“新移民文学”。到现在,在美国待了10年、20年、30年的“新移民”,都相继成了“老金山”。从中餐馆洗碗工起步的传奇、揣着40美元来纽约闯天下的神话,如今已不新鲜。我们呼唤这样的华裔作家:一要有深厚的“中国根基”;二要在海外生活足够的年份,拥有深厚的西方人生体验;三要具备东西方交融的学养和思想。

怀宇就是符合这些标准的一位。描绘这一类型写手的文化人格,“之间”是关键词。如果是对峙的堤岸,那么,“之间”是苏东坡的“不系之舟”;如果是纠结的生活之茧,那么,“之间”是灵感之彩蝶;如果是密实的苦难之蚌壳,那么,“之间”是思考之珍珠。具体到怀宇,便是东方与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汉语与英语之间,第一故乡与第二故乡之间,洛杉矶的现实人生和重庆的童年梦幻之间,洋人的妻子与中国人的女儿之间。这“之间”,所放置的,就是她的文学作品;所闪耀的,就是她思想的光芒。

如果说,怀字前一段的中国经验——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爱读书、写作,毕业于北大英语系——为她的写作铺下坚实的地基;那么,她后来的美国经验——获双硕士学位,在最大的电脑企业“甲骨文”任经理,和丈夫投身风险投资业——就是文学之厦的基础工程。不过,说这一履历表,给她的创作或多或少地加分犹可,但不是至关紧要的。若然,所有拿博士硕士学位的在美中国人不都成了优秀作家?她独特的悟性和敏感,对两种文明的融会贯通;对东西方社会运作的涧察,从众多个案进入的人性宏观观照和微观剖析;对英语语境中的汉语言的把握,这些才是决定性因素。

粗略回答了“怀宇是谁”之后,我要回答“为什么要看《罗马·突围》”。文学艺术和科学发明,虽然都是创造,但有区别,前者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后者是“水到”则“渠成”。这本小说集,所展开的同际性视野,所刻画的美国主流社会中个性鲜明、命运独特的人物,以及所体现的天分与匠心,确实值得细细体味,忽略了它,就错过一个体察地球上一处奇异风景、优美情调的绝佳入口。

1.国际性视野

且看本集的第一篇《华丽派对》,我读过多次,次次被它宏大的国际性视野所吸引。从情节上看,它是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背景的奇情故事,说是好莱坞大片的格局并不过分,它有三条并行的线:事业有成的中国夫妇家瑾和小弦,进入中年的爱情危机和救赎;因家瑾在北京新置豪宅中的艳遇而引发的、俄罗斯黑帮为主角的商业谍战;家瑾与俄罗斯女郎奥尔加,以浪漫偷情为开端,以互相利用为高潮,以人性升华为结尾的戏剧。三条线从容铺开,互相穿插,互为因果。我读了这一大开大合中充满紧针密线,阴谋、暴力、罪恶和悲悯、超越、反思并行的作品,第一个反应就是惊叹,继而是欢呼,这才是新一代华人作家的风神!尽管它一半以上的场景是在奥运的辉煌映照下的北京,然而它的灵魂,是美国式华丽的冒险,新大陆彪悍的生命力。它以跨越国度的泼墨式的人情扫描,和新移民作家低回的乡愁,与仅及皮毛的游记体、猎奇体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再看《带你去看粉牡丹》,叙述策略的新奇教人眼睛一亮,两条主线:一是女主人公以向俄罗斯籍画家、从前的情人、后来的丈夫(最后差点变为“前夫”)倾诉的方式展现的感情曲线;一是女主人公从国内读幼儿园时起就成为亲姐妹的留美文学博士冰,以日记形式记载的心理探险。它的主题,乃是超越爱情、婚姻纠葛、世俗成功与感情归宿等现实层面的形而上学——灵魂该怎么安顿?《哭泣的墙》的场景,在耶路撒冷的“哭墙”前,它要表现的是人类在种族隔阂、仇恨、残杀之外的出路。至于《空白》,焦点在美国电脑业的职场,中国来的工程师,他的全方位人生,归结于电脑屏幕上的空白,这是侵入公司机密数据库以后的实景,但更是面对家庭纠纷、夫妻矛盾、人事误会之后,思维的间歇,好在笔下有情,以黑色幽默留下生之希望。

怀宇作品所使用的舞台,超越国家、种族、语言和宗教的樊篱,她的妙笔在“地球村”的角角落落自在漫游,这不是赶时髦,不是炫耀。国际元素并非外加的作料,而是作品的血肉。而这个舞台的支柱,永远是中国情怀与中国记忆。只要看各篇的主人公,几无例外是中国来的、受过两国高等教有而后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华裔就明白。

2.美国主流社会的人物

怀宇小说中,“新移民文学”中的唐人街,社会底层的洗碗阿伯、车衣阿婶不复见到,集子中次第呈现的是以中国人为主角的美同主流社会的某一部分;所反映的,不但是中国人内部的关系,而且是中国人与非中国人的关系。她对那个以英语为交际工具、以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主宰的社会的洞察力。对诸般人物个性刻画的笔力,对异国情调的表现力,在《罗马·突围》中,到了叹为观止的境地。

《罗马·突围》的主题是“突围”,以罗马为主舞台的美国故事,嫁给富有但年龄相差悬殊的画廊老板杰克的中国丽人冰,本来满足于富裕安逸的生活,但自从在罗马旅馆认识了一位意大利和中国混血的俊美男孩子以后,“突围”的欲望蠢动,但被压抑下去,待到发现荒淫的丈夫设圈套,要把她引进“换妻”游戏以后,她的防线才渐渐崩塌。如果故事从这里跃入“双人床”,写冰和混血男孩的性爱,那仅仅是浪漫有余而哲学意蕴欠缺的出色肥皂剧。好在春云再展,从罗马的古格斗场,进入惊心动魄的“灵魂突围”篇章,突世俗束缚的围,突物质利害的围,突情欲的围,突肉体生命的围,一场血腥的地下格斗,紧张得教你喘不过气来。人类永恒的困境在此,无望而顽强的抗争在此。回肠荡气的故事中,冰的慧黠、自爱、对纯洁爱情的憧憬,在现实人生中的老练应对和面对诱惑时种种极细微的反应,丝丝入扣地铺开,一步一个惊奇。连那些次要人物:从混血男孩的血性到他的重庆籍妈妈的沧桑,从富豪杰克的洋式做派到墨西哥女佣的世故,描写无不到位。

作者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叩问,对诗性人生的追求,投射到她塑造的人物身上,哪怕是一个着墨不多的巴勒斯坦女子葛丽娅,也以为种族和解而牺牲的精神(《哭泣的墙》),震撼我们的心。

3.作者的才气和匠心

我读怀宇这本集子,不止一次想到张爱玲。一方面,因为张爱玲去世前,住在怀宇如今住的洛杉矶;另一方面,是天才才有的功架(当然,怀宇并非现世的张爱玲,截然不同的时代,两位女性的可比性有限)。且看这样的文字:在《罗马·突围》的开头,写女主人公冰在豪华旅馆门口,第一次看到“俊美得像一尊罗马雕塑”的服务生,“冰缓慢地,转身、回眸、浅笑,轻盈之至,风韵十足,刻意给对面的男孩留点值得回味的东西”,她在有分寸地卖弄少妇的风情,但男孩子并没领会,“冰追着男孩的眼睛看,他转身,鲜红的后背像一堵宫墙”。红色的制服成了不可逾越的“墙”,是比喻,更是冰为自身的“心猿意马”下的“停止令”。点到即止,聪明女人的城府,你且细细领悟。

“她试穿一件新上市的水绿风衣,又把配套的丝巾对折成三角,圈起头发与半张脸,扭头问我:‘像不像肯尼迪夫人?’冰善于一种索求加摄取的凝视,无论男女,在她的凝视中都有点手足无措。”这暗示,这动感,让我想起张爱玲无人可企及的绝妙散文《更衣记》。  诗性的描写叙述,具有诗的内核,这是怀宇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情人的眼泪》《绝对浪漫》,是出奇制胜的抒情诗;《带你去看粉牡丹》《公园里的陌生人》《哭泣的墙》,是具有交响特性的抒情诗;至于《罗马·突同》则是既跨越国界更凌越灵肉两界的宏大史诗。这些小说的诗质,不是黏合在情节的表层,而是构成主题的元素。

末尾,我要回答读者的问题:“《罗马·突围》好看吗?”举一处的阅读体验就够了。《绝对浪漫》是这样的故事:女主人公和十分理想的男子亚当谈恋爱谈得如火如荼之时,亚当向她求婚。由于亚当死也不肯说“我爱你”三个字,只愿意说“我喜欢你”。女主人公认定不说就是不爱,至少是爱得不够。从此刻意疏远亚当,渐渐地,双方失去了联系。分手一年后,女方收到亚当的婚礼请柬。尽管新娘不是自己,女方还是和女友苏珊一起前去,为的是满足这样的好奇心——不愿说“我爱你”的亚当是怎样俘虏新娘子的?读到这里,哪怕夜深,你能带着巨大的悬念睡觉去吗?往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新娘就是女方自己。到这里,包袱解开,奇峰突起,却合情合理,教你又是惊讶又是心服:

“我父母在一起时,每天爱不离口,可我还不到十岁,母亲就抛下了我和父亲。母亲离开那天,我从我的词典里剪掉了爱字。”

“是真的。”麦克打开一本边角磨损的学生词典给我看,“L”打头的一页果然缺了一半,词条从“loud”直接跳到“low”。“我们专程开车八小时到圣地亚哥,从亚当父亲积满灰尘的阁楼里为你翻出来的。”麦克说。

“为我?”我不以为然。

亚当对麦克使个眼色,示意他别打岔,然后吸口气继续说:“一生一世的爱是我的梦想,我对那个不到十岁就失去母亲的小男孩发过誓,不到梦想成真那天就不再提爱字。你想听的那三个字或许代表承诺,但没有兑现的承诺与谎言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我热烈地推荐怀宇这本以心血熬炼的书。

2011年9月

后记

英文里,当一个人最终去做她注定要做的事,人们说她是响应了一声“呼唤”(calling)。

我儿时爱听故事、讲故事,后来写作文也比较顺手,还偶有习作发表。大学又进了文学系。所以,当作家的梦想,应该是早就有的,虽然不明确也不坚定。

到了美国,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谋生,莎士比亚或者爱默生或者杜鲁门·卡波特都不能替人付房租、交学费。很长一段时间,我念着很学术很专业的书、做着很热门很高科技的事,生活似乎不可扭转地朝着某个方向迈进。

写,当然是求学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我写过不少论文、设计文件、项目报告和雇员评语,没有情绪、调侃,只有阐述、说明,更没有丝毫虚构的余地。真正动笔表达些什么的愿望,许多年悄无声息,却在那些客观严谨的英文字母间暗自生长,直到有一天,那声呼唤,再不容忽略。

也许是前世未能参透的禅机、平行宇宙间激荡不息的回音,或者仅仅是今生未了的心愿,这一辈子,无论在哪儿做着什么,那一声呼唤都魂牵梦绕。

艺术创作,尤其写小说。弗洛伊德说,无异于白日梦。六年前,我放弃了大公司的稳定薪水,花大量精力来做白目梦,令家人朋友挂心。现在《罗马·突围》出版问世,也算是对人对己的一点交代。

本书能面对国内广大读者,首先归功于重庆出版集团各位领导和编辑的热心帮助与辛勤劳动。此外,一路写来,身后总有激励、督促的人:

感谢父亲耐心教我写第一篇作文,如今又不厌其烦做我每篇小说的第一位读者。女儿踏上写作这条不归路,成,父亲是头号功臣;败,我无怨无悔。

感谢母亲带我背诵第一首唐诗,后来又时常提醒我并无天才,要先顾及生计,所以至今我仍不至于为写作忍饥挨渴。

感谢我家先生,即使在词句和故事都躲着我的时候,也认定我有爬格子的命、我凭空构想的那些人物情节将在键盘敲打声中转换成一系列畅销小说。他的信心,不管有多少客观成分,却是我不断用文字和想象去搭建空中楼阁的基石。

感谢荒田先生从我在美国发表第一首小诗起就来函鼓舞,此后不时雪中送炭、疏导点拨。荒田先生身先士卒,几十年笔耕不辍、著书累累,是我仰望的海外华文文学的一盏航标灯。

感谢《红岩》《收获》《侨报》《世界日报》等海内外杂志报社多年来不懈的扶持与匡正。

感谢所有支持、容忍我做白日梦的朋友和读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罗马突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怀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54458
开本 16开
页数 3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6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5
15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