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洛阳小镇风情/地名古今
内容
内容推荐
毛庆炎著的《洛阳小镇风情》为“地名古今”系列之一。
此洛阳非彼洛阳,此洛阳乃湖北随州曾都区的千年古镇——洛阳镇。这里是中国银杏之乡,镇口那棵古银杏,寄托了小镇人浓浓的乡情,这乡情里,有状若游龙的街道和清澈见底的小河,有从容沉静的亲朋师长和安然友善的街坊邻里,有传承千年的敬祖礼仪和尊师重道,还有蜿蜒的街筒筒里飘荡的人间烟火,这乡情里,构筑了洛阳小镇的万种风情。
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出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在《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1987年11月至今,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刊编辑,主要从事传记、随笔写作。主要作品有(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沧桑看云)(百年巴金》《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传奇黄永玉》等,译著有《枯季思絮)《福斯特散文选》《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中国故事绘本》等。1998年散文集(秋白茫茫》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2007年,因在《收获》开设的专栏“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故事”,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2006年散文家”奖项;同年,《封面中国》一书被评为全国“十大好书”。2014年,因《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再获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2013年散文家”奖项。
目录
洛阳店,这个小镇的风情
洛阳店——神奇的山间小镇
小镇——是一条龙
鸡公山上有只石公鸡
祖师顶矗立在我们心中
物流,曾在肩膀上进行
驼铃摇醒山间的黎明
史先生和小史先生
郭裁缝——小镇美的使者
小镇有两个女汉子
戏剧节的大幕秋后拉开
风度翩翩的江湖先生
礼三先生和他的半个药店
娃娃们都盼“过十岁”
一家有喜事,乐遍众街坊
敬祖、师道与祈愿
我接受的第一项礼仪训练——敬祖
大年三十讲究多
正月初一拜大年
破五送石猴及其他
正月十五舞龙灯
清明,我们回家祭祖
艾草香里过端阳
矗立在心中的石碑
为我读书,父亲甘愿受累
我的语文老师孔庆圭
校长带我们去赶考
消失与行将消失的……
小镇三大有:银杏、火麻、木籽油
本色的洗涤用品——皂角
小作坊给小镇带来了喜庆
小镇人休闲有了新去处
小染坊印出了花色布
野鸡,野鸡,满山飞
操场上弥漫着菜籽油香
路边有个茶水棚
琴声在街简简里流动
序言
我喜欢洛阳这个小镇
随州曾都区的洛阳镇,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喜欢
这个小镇,不仅因为她被誉为“全国银杏第一镇”和“中
国银杏之乡”,更因为我就出生在这里,她是我割舍不去
的故乡。洛阳镇本来不大,却不知道为什么被分成两个部
分:北边的称“上街”,南边的称“下街”;两部分相隔
大约一华里,其间由一条大路相连接。下街曾经很繁华、
很红火,后来因为日本鬼子的烧杀抢掠和其他一些原因萧
条了;生意转到了上街之后,上街接替了下街的繁华,慢
慢地成了洛阳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我家住在下街
,这本小书里屡屡提到的“小镇”指的也是下街,因为小
书里百分之九十的故事都发生在下街。
我喜欢这个小镇,但很可惜我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太短
了。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这十年我只是寒暑
假才回到小镇。毕业后分在临县枣阳(现在的枣阳市)一
所中等师范学校做教书匠,本来也是应该有寒暑假的,无
奈无休无止的教师业务培训又总安排在寒暑假;教师培训
是师范学校的一项任务,是任务就得硬着肩膀扛着。因为
隔离的时间太多太久,所以小镇给我的印象还是旧时的模
样:叮叮当当的铁匠铺、高高低低的卵石街、三三两两的
骡马队、挤挤挨挨的小商铺,以及熙熙攘攘、背背驮驮的
赶集人。这一切,都局限了我的视野,所以这本小册子的
内容几乎全是对小镇过往的回忆,有的来自自己的所闻所
见,有的来自街坊们的讲述。
和小镇隔离的时间虽久,但我一刻也没忘记小镇和在
小镇居住着的街坊。
我喜欢小镇那条弯弯的状若游龙的街道,我喜欢小镇
那条弯弯的清澈见底的小河;我喜欢笑容可掬、仁义和蔼
的杂货铺周老板,我喜欢手段神奇、一刀能刮出花纹的染
坊张掌柜;我喜欢给我们野鸡羽毛、教我们野鸡鸣叫的猎
户老杨头,我喜欢带我去乡下看戏然后又把我带回家的赵
大妈;我喜欢安然自得、不慌不忙的傅礼三傅先生,也喜
欢见多识广、翰墨了得的刘义存刘先生……小册子中写到
的他们早已离我而去了,但他们的从容、他们的沉静、他
们的友善、他们的坚韧却牢牢刻印在我的心底。我不知道
是不是真有所谓今生来世,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所谓阴间
阳间,如果真有——我相信他们会依旧从容、依旧沉静;
也相信他们会依旧友善、依旧坚韧。
因为一直不在家,清明节又不放假,很多年我都没有
回乡扫墓了。1990年之后的一个清明节前夕,潜伏在内心
深处的那缕乡情再次萌动,我感到我应该回去。我找校长
请假,校长说:“好,应该……应该回去!”那以后,我
便年年清明请假回家。有一年清明节,我正在大哥的门口
闲坐着,见不远处一根电线杆下站着一个女娃正对着我笑
。很快我想起来了:她是一个哑女,也是小镇人;她父亲
跟我是“发小”,姓余,很熟悉的。我招手让她过来,她
不过来,依旧只是笑。我大嫂从屋里走出来,看到这情形
,说:“那娃玲珑得很,可惜是个哑巴。街上在外面的人
她都认得,谁回来了她都是这样远远地站着看。她不会说
话,但很亲近人,家里人、街坊们,见到了都亲得不得了。哑巴娃,只是说不出,感情还是有的啊!”这事,深深
地触动了我。那次回学校后,我写了一个帖子贴在自己的
博客上,想让网友们分享一下那份暖暖的浓浓的乡情。没
想到的是,当记忆的闸门打开之后,小镇的很多很多的往
事、很多很多的乡邻都排队似的跟在哑女的身后在回忆中
向我走了过来。他们走近了我,我也走近了他们。我一连
写了五十多个帖子,把这些帖子一一贴在自己的博客上,
介绍给我的诸多网友。
我的这番举动,李辉先生知道了,他给了我很多的肯
定、支持和鼓励,嘱咐我好好整理一下。遵循李辉先生的
意思回过头来整理时,发觉存在的问题不少,困难也不少
。原来动笔前没有一个大体的框架,多是想到哪写到哪,
内容显得有些杂乱。为了能给大家留下点印象,在整理中
试着把七十多个帖子(后来又补写了一些)按内容分成了
三类,每类加一个大一点的标题,分别是:“洛阳店,这
个小镇的风情”、“敬祖、师道和祈愿”、“消失与行将
消失的……”。这样分个类,每类加个标题,或许能凸显
一下我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写这些东西的初始原因是源于“乡情”的萌动和催
促,我很喜欢洛阳这个小镇,我很怀念曾经和仍然居住在
小镇的那些街坊。我记录了一个街坊,就等于走近了一个
街坊;我记录了一件往事,就等于离小镇近了一步。待我
记录完了,街坊和小镇就跟我在一起了;我也就和以前一
样,重新住进了我在小镇的老屋——那里很亲切、很温暖
,那里很适合我。我压根就没想也不敢想要把这些印成一
本书,只是想把它写出来叠放在案头和枕边。这样,我就
能感受到街坊们坦然的呼吸,我就能听到街坊们亲和的谈
话,就能嗅出小镇那固有的厚重的气息……能这样也就够
了。现在要把它印出来当然更好,我感谢为我、为这本小
书付出过辛劳和心血的李辉先生;也感谢背后给过我支持
的那些相识和未曾相识的老师和朋友们。
毛庆炎
导语
《洛阳小镇风情》是一本文化随笔。作者毛庆炎通过描写随州下辖的千年古镇洛阳小镇的人物、风俗、历史、文化故事,为读者细细道来洛阳镇地名形成的前世今生及洛阳小镇的人文风貌,表达了作者浓浓的乡情。契合当下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助于推广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小镇。
精彩页
小镇——是一条龙
小镇的人都说小镇是一条龙。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上街和下街虽然同在桃园河(小河原来没有名字,后来西边山里拦河建了个大水库,名叫“桃园河水库”;为了方便对外宣传,这条小河便随之被称作桃园河)的右岸,但一遇山洪暴发,上街便人如鱼鳖、街成泽国,而下街却安然无恙——年年洪水,年年如是。因为这个缘故。下街的人就说:“我们下街是块龙地,街道是条龙,龙是永远也淹不着的。你想啊:龙能腾云驾雾翻江倒海,怎么可能被水淹住呢?”想想也是。所以小镇上的街坊以及附近乡间的人们,对这个说法都深信不疑——唯一的依据就是“洪水淹不着”。于是,人们对这里便平添了敬意,连走路也不敢弄出动静来,怕惊动了脚下这条龙。
街南头庙上的和尚吴师父据说一半是人一半是神,关于人和神之间的事他应该是懂的。有人就问他“下街到底是不是一条龙”?吴师父被问得一脸茫然。说:
“这不好说,也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天下的事……哪说得清楚啊!”
“上街怕洪水,我们不怕——这是事实啊!”
“这事我也想过,上街在北边,地势比下街高……可是,我也没想清楚。”
这个“半人半神”的吴师父,既没说是也没说不是,不仅没打消小镇人的疑虑,反而让更多的人确信无疑地认为“小镇就是一条龙”。是龙地有什么不好呢?有神龙保护,我们更安全。在小镇真正不同意这个看法的只有一个人。他是小镇读书最多、最有文化的刘义存刘先生。刘先生私下对人说:“洪水只淹上街不淹下街,是因为桃园河流经小镇时沿途河岸有了变化。河水流经上街时,左岸高右岸低——水自然就压到右边来了;到了下街,河岸又变成左岸低右岸高,洪水当然就让到左岸去了。河水总是向低处流的,下街岸高,把河水挡到了对岸,当然就淹不着了。说下街是‘龙地’,那是胡扯!”刘先生虽然这么想,但他很少说出来,他不愿撕破大家的那个“梦”。他说梦就像一床无形的被子,别看它破旧不堪,但盖着暖和睡得好觉。
说小镇是条龙的第二个理由是:小镇街道的形状像条龙。对这个说法,没一个人有异议,就连刘义存刘先生也说“这倒是,很像”。站在后山上俯视下街,街道回曲有度,两侧巷道若爪——俨然一条匍匐在地的巨龙。这条不足三百米的小街道本可以建得很直。却不知为什么建成了一个弯曲的“S”形——你能说不像一条龙吗?还有,街道两边各留出两个巷道,其中西边的两个巷道通向后山,与街后去京山的官道相接;东边的两个巷道通向河滩,过了河就上了去安陆、去应山的官道——想象一下。这四条巷道你能说不像龙的四个“爪”吗?除此之外,街道的首尾还各有一个牌楼式的二层跨街建筑:街北头的建得富丽堂皇。飞檐斗拱跃跃欲飞,上面嵌有“承恩”二字;南头的建得简约端庄,虽不乏昂扬之势却少了一分华彩。在我的想象中,北楼富丽应是“龙头”,南楼简约当是“龙尾”。龙头为什么向北呢?传统观念主张盖房子要迎着水来的方向开门,这叫“兜水”,会发财的。小镇是不是也想逆向对准桃园河,“兜住”北来的桃园河“水”呢?
如此设计有如龙形的街道,最终也不知道到底给小镇人带来福利没有。但有一个最直接的“好处”几乎每一个小镇人都体验到了:那就是每当街外狂风大作、黄沙眯眼的时候,街简筒内却是和风徐徐宁静温馨,即使有风也不会很大。小镇人说:“这是龙的温厚——是神龙对子民的关爱和护持。”还是刘义存刘先生一语道破了,他说:“扯白(胡扯白话)!街道是弯曲的,又有巷道泄风,再大的风挡一下、泄一下也就没劲了。”刘先生是说因为街道弯曲。风的力度被“缓冲”了。
当然,一个野人杂处、白丁充斥的山间茅店,其建筑之规制是用不着朝深处想的。但是在那样的时候,在那样的地方,下街在蹒跚前行的路上请来几个风水先生指手画脚一番也是极有可能的一一因为小镇人也有梦。人们把“S”形看成是吉祥符号,并演绎出“曲则有情”的高论(大意是说曲折的东西有独到的好处。主要指河流,认为河水弯曲能聚气)。不过,从小镇后来的经历看,这个“曲则有情”其实也无情。当杀戮到来,当狼烟燃起,当残暴横行……这里依旧得面对破败和流血。我不愿意据此就说小镇人愚蠢,山野小民对命运心存畏惧又心存希冀,他们或许只能如此。多少年来,小镇上的每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个人,在迷茫中把自己当作是龙身上的一个鳞片,彼此相扶,患难相依地各自开创着自己的一小片天地。当然。山区毕竟是山区,石缝缝里是流不出油来的。但打拼总会留下痕迹,它像暗夜燃起的一炷松明,会闪烁着在小镇人含笑的眸子中跳动一下或两下……
说小镇是一条龙——这是希望;说小镇像一条龙——这是现实。
P8-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洛阳小镇风情/地名古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毛庆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724969
开本 32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32
CIP核字 2018229734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185
131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