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歌谣与中国新诗(以1940年代新诗歌谣化倾向为中心)
内容
作者简介
陈培浩,男,1980年出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现为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诗歌创研中心主任,新诗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省作协签约评论家。入选“2015年广东特支人才计划·青年文化英才”,2015年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已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人民日报》等发表论文几十余篇,并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研究项目多项。已出版《迷舟摆渡——陈培浩诗歌评论集》《阮章竞评传》等著作。曾获《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首届广东青年文学奖文学评论奖等奖项。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新诗“歌谣资源”的发现与发生(1918-1927)
第一节 1920年代新诗歌谣资源的探索
第二节 “文艺的”与“学术的”:歌谣现代文化身份的生成
第二章 “新诗歌谣化”的阶级路径(1928-1936)
第一节 “文艺大众化”与“新诗歌谣化
第二节 阶级文学的内在困境:《新诗歌》的两种读者反应
第三节 歌谣的阶级化:何谓旧形式的“改革”?
第三章 “新诗歌谣化”及其多重文化动力(1937-1949)
第一节 “旧瓶装新酒”诗歌及“民间形式”话语
第二节 不可抗拒的转型:新文学话语及其消解
第三节 人民性的召唤和歌谣体的改良:阶级民族主义话语催生的诗歌
第四章 无法完成的转型——何其芳与新诗歌谣化
第一节 “虽有旧梦,不愿重温”:民间资源压力下的搁笔
第二节 艰难转型:“自我”和“大我”的交战
第三节 “自我抒情”与“格式诗法”的冲突
第五章 走向山歌——1940年代袁水拍诗观转化的历史语境与动因
第一节 一次偶然的交集?
第二节 “对于歌谣,我有了偏心
第三节 重建“人的道路”:一种历史透视法
第四节 人民性与歌谣的无缝对接
第六章 革命文学体制与民歌入诗——《王贵与李香香》的阶级想象及经典化
第一节 过滤与重构:阶级想象与民间意识的更替
第二节 革命期待下的经典化接力
第七章 重识民歌诗的“革命”与“现代”——《漳河水》的诗法政治和神话修辞
第一节 “诗法政治”与“诗歌想象
第二节 “妇女解放”的神话修辞术
第三节 重返古典之文:革命神话的观念基础
第四节 革命民歌诗:作为一种特殊的“现代”诗
第八章 歌谣:作为新诗的资源难题
第一节 “可歌性”与“去音乐化”:政治与文艺两种立场的争辩
第二节 “设限”或“去限”:两种限度意识的对峙
第三节 “资源”的难题:新诗与歌谣的纠葛与迷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歌谣是行走于民众口中的诗,新诗是汉语现代转型过程中打开新世界、化合新经验催生的文体,由于特殊的历史机缘,20世纪中国新诗进行了多次以歌谣为资源的努力求索。陈培浩著的《歌谣与中国新诗(以1940年代新诗歌谣化倾向为中心)》对20世纪新诗化合歌谣的多次实践进行历史追踪,并重点聚焦于1940年代“新诗歌谣化”在国统区、解放区两种不同文学制度下的丰富实践,通过细读何其芳、艾青、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人的代表诗作,展示了新诗与歌谣不同的文体边界以及歌谣进入新诗的复杂历史语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歌谣与中国新诗(以1940年代新诗歌谣化倾向为中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培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337496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6
出版时间 2018-12-01
首版时间 2018-12-01
印刷时间 201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468
CIP核字 2018285748
中图分类号 I207.25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5: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