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范仲淹边疆经略思想研究 |
内容 | 作者简介 卢晓河,甘肃庆阳人。1989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陇东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甘肃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会员,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完成甘肃省教育厅、庆阳市及陇东学院科研项目多项。“甘肃省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古代文学)主讲教师。在《兰州大学学报》《宁夏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飞天》等文学刊物发表诗歌20余首,出版学术专著《中国古代隐逸文学研究》,获省、市、学校教学奖、科研奖10余项。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范仲淹边疆经略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北宋边防的卑弱之势 一、辽、夏之虞 二、消极防守之患 三、军制之弊 四、武备之废 五、步骑对抗之劣势 第二章 范仲淹边疆经略思想的基本内涵及“战和”实践 一、以备慑敌、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二、攻守结合、出奇制胜的战术思想 三、立足胜战、整军改制的军制思想 四、举贤任能、因材而用的择将思想 五、教兵而战、恩威两立的选练士卒思想 六、筑城修堡、守国阻敌的防御思想 七、屯田储粮、寓兵于农的后勤保障思想 八、富国强兵、安邦固本的国防思想 九、以战止战、维护和平的慎战思想 十、居安思危、不忘武备的忧患意识 第三章 范仲淹边疆经略思想的历史渊源 一、儒家思想之源 二、兵家思想之源 三、道家思想之源 四、墨家思想之源 五、法家思想之源 六、纵横家思想之源 第四章 范仲淹经略西北边疆的民族政策 一、安抚诸羌的民族政策 二、“大一统”观念及维护民族一统思想 第五章 范仲淹经略西北边疆的政治策略 一、“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事”的外交之策 二、安抚诸羌、团结对敌的“和蕃”之略 三、减敛救济、体恤边民的固本之举 第六章 范仲淹边疆经略思想及实践的历史意义 一、对庆历年间北宋西北边防的影响 二、对北宋西北经略的影响 三、对后世边疆经略思想的影响 第七章 范仲淹边疆经略思想及实践的当代价值 一、居安思危、不忘武备的忧患意识 二、富国强兵、安邦固本的强国强军理念 三、平等团结、中华一家的民族思想 四、备战慎战、维护和平的“战和”观念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卢晓河著的《范仲淹边疆经略思想研究》坚持国家视角,全面、系统、集中地从范仲淹在朝、戍边及之后回京理政的不同时期著述的研究入手,细致梳理了范仲淹倡导、实施的积极防御战略及其“战和”实践与寓兵于农的屯田实边、民族政策的安抚诸羌、军事外交的促和理念、边疆经略思想的历史渊源等诸多因素的深层关联,这就活化了有血有肉的丰厚的历史经验。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范仲淹边疆经略思想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卢晓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902340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7 |
出版时间 | 2018-11-01 |
首版时间 | 2018-11-01 |
印刷时间 | 2018-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48 |
CIP核字 | 2018205079 |
中图分类号 | K827=441 |
丛书名 | |
印张 | 1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