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第九味
内容
编辑推荐

《第九味》台湾散文名家徐国能经典之作。在饮食的记忆中回顾世代的忧伤与欢乐。收录获奖佳作《第九味》《刀工》《食髓》《毒》《兴亡录》。尽现书写的从容与愉悦。其中收录的散文:

《第九味》获台湾文建会第三届大专文学奖散文首奖。

《石榴街巷》获台北市文学奖。

《刀工》获第二十三届时报文学奖散文第二名。

《食髓》获台湾省文学奖佳作。

《毒》获2002年联合报文学奖散文首奖。

内容推荐

《第九味》是台湾散文名家徐国能经典作品集。全书共分四辑:辑一“昨日之歌”是作者对过往光阴的巡礼,从童年住家的街道,吟咏到在东海就学时,常流连驻足的学校周边商店,作者以感性细腻的笔调铺陈怀旧岁月;辑二“饮馔之间”收录作者得奖散文,娴熟的文字、对烹饪与人生间的深刻体悟,赋予饮食文学新的意境,蕴无味于有味;第三辑雪地芭蕉描述作者观画写诗读诗读史的心得,鞭辟入理的解析,对人生的独到见解,谈史论志时的开阖磅礡气魄,呈现作者纤细之外的另一面貌;第四辑“毒”继续论诗、论棋、论人生。清丽雅致的生活小品,如亭亭夏荷,淡淡吐露季节的芬芳。

目录

序:CL忧郁的滋味

第一辑 昨日之歌

 石榴街巷

 北城剪影

 昨日之歌

 怀念东海大学附近的三爿小店

 街角的冰淇淋小店

 旅次偶札

 菊花与宁静

 一对瓷瓶

 客厅里的主宰

第二辑 饮馔之间

 第九味

 刀工

 食髓

 饮馔之间

 妈妈的竹叶舟

第三辑 雪地芭蕉

 雪地芭蕉

 常玉

 一些无可名状的

 窗前茶花

 盒

 小诗一首

 诗人死生

 兴亡录

 雾中风景

第四辑 毒

 卜居

 绕一条比较远的路

 棋迷

 万年戏

 荷尽菊残

 秋深

 闲说师者

 花市

 数羊

 诗人

 毒

【后记】

 书窗闲札

试读章节

石榴街巷

董桥先生的新书《心中石榴又红了》中,有一篇提起了郑振铎父子过石榴节的往事,细腻温润,母亲读了,想起了以前宅院中的那株石榴树,对那些时光里的永康街似有无限缅怀。

母亲原本就是浙江人,来台后便住在永康街,十四巷十四号,这地址还在,只是雕栏玉砌,已共人事同湮渺了,我们偶尔走过,母亲那轻轻的喟叹,便如同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里的最后一句台词:“变得我都快不认识了,起了好多新的高楼大厦。”至此母亲不免向我们描述当年的点点滴滴,往往就是从那株石榴树开始的。

据说昔日的永康街全是日式建筑低矮的平房,绕过公园,十四巷十四号朱红的大门里有一方庭院,围墙的另一头便是丽水街,庭院里左手边的水池植满睡莲,有一年还长了许多菱角,菱角蒸饭也是母亲经常提起的;右边一晌除了台湾常见的木瓜树,还有竹柏数丛,荫满窗檐,夏风一动,满屋子透着清凉,中秋赏月,便拎一张小板凳.竹影秋韵,像一个遥远而清朗的梦。而两株石榴便种在客厅门前的两侧,夹着青石板铺的小道,带有花径缘客扫的趣味在。母亲说每年夏天,总要结拳头大的石榴,掰开里面鲜红欲滴,有时分送邻居,一条街巷都因为石榴而感到了初夏的兴味,微酸的一九六零年代。

母亲说这些往事时,我们已从“高记”出来,口中茶香未散,正准备去尝一尝近年来闻名遐迩的芒果冰。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整条永康街拥挤了起来,人潮与车潮是九十年代的繁华风景,西雅图咖啡的浓香盘踞街口,日式回转寿司的火车响起了汽笛,云滇料理的门口聚集了一群年轻人,显然对重口味有一试的决心,而隔壁越南馆正有上了年纪的老饕勺起一匙清淡甘醇的牛肉汤汁……永康街,味蕾的王国,从信义路直贯到和平东路,也带动了一旁的丽水街,典雅的希腊菜,养生的传统药膳,都对每一副脾胃发出强烈的诱惑;永康街,世界级的饮食商圈,日本话在信义路转角口的“鼎泰丰”前面排队,英文则在靠近师大图书馆后门的小酒吧里喧哗,而在一条暗巷里的印度餐厅,总有几位皮肤黝黑的印度人坐在那里,不过他们很沉默,只听着热烈奔放的印度歌而不说话,我不知道他们的语言,他们都用银色的刀叉吃咖喱饭。

我不知何时开始喜欢这里的气氛、感觉与种种美食,只觉得格外亲切。台北的街道多以大陆的城市来命名,我以前的身份证上籍贯栏写着湖南长沙,现在写着出生地台北市,然而我对台北的长沙街却十分陌生,几乎没有去过,等于是边疆,反而应该在边疆的迪化街,因为办年货的关系而成为童年最壅塞的记忆,充满香菇与红枣香。其他比较熟悉的是买书的重庆,上学每天要经过的青田、温州,还有自己住的和平东路,我对大陆的地理经验其实从台北开始,味觉经验则在永康街。  不知是否对青春的岁月有些眷恋,从来母亲便爱提起永康街,或引领着我们来此游逛,而不知何时开始,却成了我们带着她来散散步,忆忆旧,话话当年。母亲说三四十年前的永康街只是一条寂静的小巷道,以基层公务人员、小学老师与师范大学的教职员为多,街景清平朴雅,邻居克勤克俭,檐挨着檐的平房在清晨只有画眉鸟的嘹亮,家家氤氲着白粥的热气,晚上七点半过后就完全阒静了下来,只有收音机的呢喃透过窗纱,为那样深的夜增添一种幽戚。当时几乎没有店面,母亲说只有巷口有一担阳春面摊子,那时最高级的享受便是在路灯下来一碗面,若说加个卤蛋,除非是有什么大事,后来来了一个卖蟹壳黄的,生意好得很,我想母亲可能不知,那个卖蟹壳黄的后来做大了生意,朱红的楼面烫金的招牌,已经是当今永康街地标级的建筑,甚至可能比“永康公园”还有名气些。

永康街的历史便是台北市的缩影,韩战结束、经济起飞、政治解禁、政党轮替……每历经一次内外的变局,永康街便更像现在的样子,基层公务员都升迁了,搬走了,日式平房与庭院先改建的成为四五层的公寓,后改建的成为十层左右的大厦,住户多了,商人来了,餐饮业由基本的填饱肚子,变成要求精致口感的美食,竞争引来更多的商机,更多的商机引来更多的竞争……无论别处如何,永康街似乎很坚持这种以餐饮为主干的发展路线,在富裕的台北市,交通便捷人口稠密的大安区,这样的事业很容易地繁荣了起来,成为都市景观。随着整体都市计划时代的来临,官员们也不禁要皱起眉头思考,如何保有永康街的原始风貌,又提升它的环境质量;以及如何使它的独立特色走向精致,又能与周边的环境配合而扩大这条黄金街道的腹地与纵深……于是改革来了,改革走了,我们看见了公园周边的凿痕,感到了太明显的资本主义享乐意识,已经占据它原本的朴实与沉厚。

永康街环境特殊,向南是师范大学,西侧有淡江大学的城区部与政治大学的企管中心,东方则有台北老牌学校金华女中,现已改做“金华国中”,她的人文素养本来浓厚,旧书店、古玩铺、旗袍庄、宣纸行,标志着这里居民的品位与兴趣,那略带着传统文人拘谨的风雅与沉静的心思,其实是这条街道最迷人之处,而针对早期公教业为主的顾客,永康街的餐饮文化似也带着浓浓的家园之思,与台北的其他饮食文化,像天母、圆环、士林、饶河街等迥然有异,那是一个鱼龙寂寞的时代小角落所特有的风韵,带着白先勇式西风与凉露的台北情怀。而这些更隐微、更具文化意义的细节在新世纪中似渐渐枯淡,成为一幅心底的风景,眼前多是擎着美食杂志来寻香访味的食客,在五光十色中满足了对味觉欲望的想象。

但永康街仍是我最心爱的一条街道。

母亲的青春,我的童年与学生时代的韶光,都淹漫在这条街上,那像一条无形的绳索,串起了两代台北人的情感与生活,它曾经朴质的那么气派,如今辉煌的这么理所当然。它有一种超乎商业、政治以外的生命力,就像公园里的乔木都是上了年纪的,但仍然碧绿的那么有劲,不输给底下啜饮什茶、漫兴随意的年轻世代。

而母亲的记忆是深长的,一株石榴,一座宅院,一条街道,岁月的感慨不只是这些,而是身处其中的人事与岁华,我们抚拾过往,似乎听见历史深处传来昆曲《桃花扇》里《余韵》一折所演唱的:“笙歌西第留何客,烟雨南朝换几家”一般,有种兴亡看饱的沧桑。世界改变得太快,我们总是还来不及为今日的现象定位,便已马上成为陈迹,就如同永康街的风华,在晚风里那样自在地盛开,不知是涌现了这个时代以怀旧为品位的消费倾向,还是在其中注入了真诚的文化与社群省思?

离开了拥挤的人潮,母亲回忆起搬离永康街时,曾经试着想将那两株石榴移植新居,但不经年即枯萎,“之后就再也没有尝过新鲜的石榴了”,母亲很是可惜。

而在这世上,并没有一天是叫做“石榴节”的,但郑振铎父子却有那样的雅兴,将分石榴的日子唤作“石榴节”,因此我也猜想,母亲的心中也许便真有一条名之为“石榴”的窄窄街巷,陆沉在遥远的时光与千门万户的台北市,宁静的,温柔的……P3-7

序言

序:CL忧郁的滋味焦桐国能:

承你看得起,嘱咐为《第九味》作序,满心欢喜。

尊制收到很久了,虽然一直惦记着,却不知在忙什么,迟迟没有动笔,本来答应栗儿的交稿日期一再延宕,非常抱歉让你等这么久。

近来总觉得时间特别短促,事情琐琐碎碎又忽然增加了不少,鲜能静下来内心思考。我始终记挂着这件事,暑假期间还带着《第九味》出席新加坡的国际作家节,又带着它飞马来西亚,本来以为可以在旅途中工作,终于又原封不动地带着它返抵家门。

瞎忙的生活中断续地阅读大作,更加佩服你行文透露的从容不迫,一派优雅、敦厚,那气定神闲的笔触令我想起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董桥、木心……乃至电影作家小津安二郎等等我喜爱的文人,带着几分闲适感,和静观万物的智慧。

你是我所见最善于探索、深于思考的青年作家之一。文字凝练,冷静中透露着深情。特别是对旧事物的情感。第一辑即笼罩着浓郁的怀旧氛围,诸如永康街的石榴树、棒球梦、老歌、小店……

永康街是你“最心爱的一条街道”,我有同感,那是台北最令人想亲近的一条街。最近我甚至想要搬迁,遂积极在永康街一带物色房屋,我希望每天打开家门,立刻就能看得见美食。

你的教书生涯刚展开,我也是,《闲说师者》读来甚为风趣,颇有同感。我上课向来比较纵容学生,但教大一语文时,我最欢喜使用语言暴力恐吓、威胁高中甫毕业的小毛头须认真读书,原来骂人竟快意无比。我们活着,好像总会怀念从前,从前的学习方式,从前的阅读经验。

全书我尤其偏爱第二辑里的文章。里面提到了许多名厨如周师傅、赵胖子、刘麻子,令人景仰。

这个学期开始,我新开设的课程包括“饮食文学”,今天上午我们正好在阅读你的《刀工》,真是一篇好文章哪!描写令尊的刀艺绝学和各种刀工话语,行文宛如轻功般流畅,并带着江湖气概,远比阅读武侠小说痛快。读完文章,我又放映相关影片给学生观赏,进一步领略中华料理刀工、雕工之精妙,心想庖丁解牛神功,大约如此。当时你发表此文,我才知道“健乐园”是令尊所经营的,名门之后,焉有不谙饮膳文化之理。

你对饮食的意见总是很有意思的。《第九味》怀念当年“健乐园”大厨曾先生,文字简洁利落,对话活泼生动。曾先生的知味、辨味功力在你笔下,竟带着高深莫测的神秘味,真羡慕你从小就得到如此高人指点。我尤其佩服他谈论辣甜咸苦四主味,和酸涩腥冲四宾味,见解高超。

你的饮食话语颇具特色,除了滋味中带着侠气,又经常能通过庖膳,给出悟境和智慧。我想,这种特色主要来自于修辞,比喻奇异而生动,如怀念大学时代的小餐饮店,“一阵子没去,再去找时就找不到,铁铸的招牌锈蚀得很深,就像是我曾经的梦想”。又如离开嘈杂的冰淇淋店,“像遗失了往下一站的车票一般”,竟如此令人仓皇无措。

我以为,饮食散文要写得精彩,所描写的食物,第一要紧的是,必须能勾引食欲。例如你写令堂包粽子的好手艺,只说“我小学庄老师的婆婆就是一口气多吃了两个送去医院的”,这句话里面的“料”比粽子还多,包含了一连串享受美食的动作,风趣,鲜活,准确。

你的叙述深具诱导魅力。《诗人死生》是一篇读诗札记,也是很好的杜甫小传,我想象,假使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作者介绍”,多有这样的文字,中学生肯定会比较愿意亲近文学。

我讶异你对结构、修辞的谨慎,年轻人鲜见的谨慎小心。例如《雾中风景》描述雾中亮起的家庭灯光,令我联想在小金门服兵役的经验——仿佛是个多雾的小岛,部队经常沿着海岸夜行军,迷雾中看到人家深夜里点亮朦胧的灯,往往就升起了思念的悸动。

Jim Hyllen的小说What happened during the ice storm所描写的灯光,也是如此温柔、多情,先布置了冷色调的世界,再适时点燃暖色调的小灯。难能可贵的是,因对立所结构的张力,又显得很轻淡。

我发现,轻淡总是通过含蓄的语言艺术表现,含蓄是一种高明的留白,史意不将情感完全表露,而是迂回地比喻、暗示或象征出来,《怀念东海大学附近的三爿小店》缅怀“十五巷”咖啡,短短数百字即准确描写了不能忘怀的咖啡香,最后笔锋一绕,“十五巷咖啡就在新兴路十五巷底,前面有个下坡的转弯,有时我在台北经过某某路的十五巷,就不禁张望着,像是许多年前久候一位迟到的朋友那样。”

咖啡香虽然浓郁,却十分飘渺,转瞬即消失无踪。描写一爿小小的咖啡店,采取写意的笔触,快意勾勒,以张望着久候的朋友喻怀念的小店,有效联结物质和情感,隽永了记忆之味。

你从前作诗吗?何以修辞常有诗的语境?也许就因为诗的语境,叙述背后暗藏着隐喻,使文章更耐人寻味。如“一件旧毛衣般的人生,一本破烂烫金书般的人生,一个冷清舞会般不可以名之的梦境”;又如压卷的《毒》,通篇几乎就是一则玲珑的隐喻,因此叙述虽则流畅。读你的散文却必须缓慢,像俄国形式主义所主张的,不可贪快。

你的叙述冷静,思路清楚,却透露一种惯看秋月春风的觉悟与豁达,一种年轻人少有的沉着,和一种淡淡的沧桑感。而我总觉得你太早觉悟了,俯仰间多的是知识修养,少了些在世俗翻滚堕落的痴迷;可能就是知识的积累和辨证,使你提早结束了凡人多有的痴迷、浮躁,乃至狂野,使你的文章有青年鲜见的悟境。

然则我很难释怀,那字里行间忧郁的气质,一种深沉的忧郁。我不免纳闷,你还那么年轻,奈何就如此老沉?不晓得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行文时,常在繁华中提早预知即将到来的凄凉。

激情如伊丹十三的电影《蒲公英》,在你亲履的经验中竟还只是感慨:“时常眼前的美馔只是提供一种徒然与感伤,对于曾经的,对于不再的。”

乍然面对鲜美的鱼头,竞也能生出喟叹:“每当自我饮宴,那最后的鱼头汤便是一种象征,代表了生命里已然洞见却无法避免的莫可奈何。”再如《雪地芭蕉》:“有时你在路旁发现一只枯蝉,而上头仍然高歌,你有莫名的感叹”;“芭蕉硕大的枯叶,颓萎腐烂像不曾绿过,巨大的死亡、高贵的死亡都让你心惊,一种大理想的消殒,大境界的幻灭”……

如此这般,感伤怀旧乃成为一种母题。

我想你其实是焦虑的,对精致文化之式微的焦虑,对感性能力之日渐萧条的焦虑,你在《一对瓷瓶》中说,“我们正在失去一种观点、一种意境、一种人生的态度与一种处世的情怀,一种美。”你一直给我少年老成的持重感,青春的外表里面,藏着苍老的灵魂。

多写多写,对于你,我有一种期待大家的心情。

后记

我喜欢王安石的一首五律《半山春晚即事》: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亦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这首诗让我心动,也许是诗中所描写的外在环境与我所居有些类似:门外有道小小的山坡足可寻幽,大门前有邻墙伸过来的树木,春华秋叶,总是美好;然更多的是心情上的雷同,在某些小小的寂寞或是不如意之时刻,我总想起花落清阴的安慰与遗我好音的慈善,让我备觉生命是件值得回忆与期待的事。

因为这些回忆与期待,我总是希望能记下了渐被生活磨损的自己,以文字填补缺漏的生命。书中每一篇章,都来自生活里一些小小的触动,写作这件事对我来说,大多数的时候只想留住某些情境里难以言喻的瞬间,有时我成功地接近了要表达的意念,有时则落入不知所云的窘境,文字和心情一样都难得准确,侃侃而谈的时候多,深契于心的时候少,我想这也许是李白要经常“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原因之一了。

我大学时上课读到“味无味处求吾乐”的句子,很惊叹古人文学表达能力如此高妙,虽然这句诗颇近纤刻。人生总有许许多多的无味,但若以玩赏的角度来品尝世事里造成“无味”的那些荒唐、滑稽、无所谓与假一本正经,那倒是可以看见许多写文章的好材料。可惜自己常身处其中而不自觉,或是受感情所累而不能洞悉要妙,真是可叹。所以好作家必要能分裂出一个可以自我解嘲的他者,洞见观瞻,如此才有好作品,不过这又似乎太辛苦了一些。

其实好的文章,除了词精字确,典雅深曲,又应缜于布局的大开大阖、伏击呼应,最要者,是能以真心、睿智解释乃至于包容人生的不圆满,并提出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可惜今日语文水平江河日下,媒体对于文字的需求量又特别大,在缺少苦心经营的环境下,连许多大作家句子都写得似通非通,要读到好文章诚属不易。以此审视自己的作品,深觉将自己那些粗浅的想法以一本“书”的形式呈现出来,除了微微窃喜,更多的是满怀惭愧。花了几年的工夫读文学、研究文学而至于从事文学教育,但文学的真谛是什么?我想我还是难以洞彻其中奥秘;至于艺术技巧云云,则我更是捉襟见肘的狼狈。因此与其说这本薄薄的集子是文学创作,还不如说这只是一个人活在感动与牢骚中的草草记忆。

就像王安石诗里的花落清阴,寂静或是喧嚣的片刻对于人生来说,唉,都只是记忆!

书评(媒体评论)

◆徐国能的饮食话语颇具特色,除了滋味中带着侠气,又经常能通过庖膳,给出悟境和智慧。

——焦桐◆徐国能让我们相信。用文字拖住黑暗。用文字荣耀时间,幸福是必然来到的。

——钟文音◆徐国能的随笔安静而忧郁,写法非常徐志摩,传统又极为现代,是崭新的“徐”氏风格。

——钟怡雯◆徐国能将文字经营得又现代又古雅,正是现代人久违的人文素养。

——董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第九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国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75641
开本 32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4-08-01
首版时间 2014-08-01
印刷时间 2014-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201416473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4: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