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孔祥启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
内容
内容推荐
王笃祥著的《孔祥启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子戏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孔祥启先生的从艺经历、主演剧目及其艺术特色、在传承发展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和感人故事为主要内容,旨在通过对其从艺经历的梳理,管窥古老的柳子戏在现代传承发展的复杂过程,并通过对其主演剧目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展现柳子戏黑、红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其师徒、父子间的传承故事的记录,展现孔祥启先生在柳子戏传承中精益求精的崇高境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目录
总序
前言
致辞
一、致东柳人
二、致柳子戏表演艺术家孔祥启
第一章 孔祥启的柳子戏生涯
一、乱世降生
二、家庭熏陶
三、进团学艺
四、与时俱进
五、忍辱负重
六、终担大任
七、倾心传承
第二章 孔祥启代表剧目及表演特色
一、稚拙憨媚:《张飞闯辕门》中的张飞
二、汪洋恣肆:《孙安动本》中的徐龙
三、如雕如塑:《五台会兄》中的杨五郎
四、慷慨悲歌:《徐龙铡子》中的徐龙
五、传神写照:《群雄逐鹿》中的曹操
六、厚朴古拙:传统《斩蝉》中的关羽
第三章 孔祥启与柳子戏传承发展
一、孔祥启徒弟张平柱访谈
二、孔祥启徒弟王伟访谈
三、孔祥启儿子孔勇访谈
附录:孔祥启艺术年表及主要荣誉
后记
序言
历史创作了文化,又恭恭敬敬地将文化遗产移
交给当代。柳子戏这个古老的剧种,秉承着挖掘、
保护、创新、发展这一历史与当代交接的文化契约
,稳步地向前进展着。
柳子戏很古老,远涉元明清的六百支音乐曲子
与二百多个传统剧目,折射着柳子戏古老的背影。
古道漫漫兮,负重而前移……柳子戏艺人,历经了
拼搏、辉煌、衰微、中兴、挫折、复兴,风风雨雨
,沉浮沧桑……
柳子戏又很年轻,她那久已形成的粗犷而又细
致的艺术风格,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看家的经典
剧目《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玩会跳船》《
黄桑店》以及新创作的优秀剧目,始终在舞台上光
彩熠熠,成为柳子戏的旗帜,高扬在艺坛的上空。
柳子戏在历史的颠簸中培育了自我形象的大家
风范。既不为曾有的“东柳”之桂冠而倨傲,也不
为几度沉潜的波折而气短。柳子戏艺术家用坚毅与
朴厚,心血与汗水,矢志不渝地守望着舞台,一辈
一辈,年年月月,晨练晚唱,探索着柳子戏前面的
路……
柳翠风雨后,
花红春风中。
柳子戏在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受到方方面面的
扶持、拥戴与呵护。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观看柳子
戏,接见演职员,给予热情地鼓励;艺术界诸多的
艺术家,梅兰芳、刘海粟、马少波、李默然……予
以热情地指导与肯定;柳子戏先后获得“文华奖”
“梅花奖”等各种奖状近二百个;与英、法、德、
日、韩进行多次文化交流,受到热情地赞誉;至今
不少酷爱柳子戏的戏迷个人出资组班与乡亲同乐…

这一切,是柳子戏的最佳奖赏,
这一切,是柳子戏的最高荣光。
荣誉是鞭策的力量。柳子戏演职员努力地做着
挖掘与传承的工作:先后出版了《柳子戏音乐曲牌
大成》《柳子戏唱腔精选》《柳子戏史料汇编》《
柳子戏图像大观》等多部重头史料,制作了大批剧
目音像光盘,培养了几批优秀的柳子戏接班人。最
近,在山东省文化厅的领导下,我们又启动了“柳
子戏艺术家丛书”工程。
“柳子戏艺术家丛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中的组成部分。丛
书对柳子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
遵宪、李艳珍、孔祥启、冯保全、李松云、迟皓文
等六位艺术家的艺术人生,分别予以全方位、多视
角的观照梳理与理论探讨。
戏曲艺术的奥秘与精华集中体现在戏曲艺术实
践家,尤其是表演艺术家的身上。每一位老艺人都
是一个“博物馆”,以崇敬之情,解读、破译、传
承其藏品的密码与价值,是我们后人应尽的责任。
这是一项填补柳子戏研究历史空白的工程,它将对
柳子戏的继往开来起着有力的推助作用。
柳子戏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我
们将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推进工程的深入进展,并由
衷地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能够支持、参与、指导柳子
戏传承发展的诸项事宜。
“东柳”这枝古老的奇葩必将绽放出更加靓丽
的时代风采。
2016年6月
导语
柳子戏很古老,远涉元明清的六百支音乐曲子与二百多个传统剧目,折射着柳子戏古老的背影。柳子戏在历史的颠簸中培育了自我形象的大家风范。既不为曾有的“东柳”之桂冠而倨傲,也不为几度沉潜的波折而气短。柳子戏艺术家用坚毅与朴厚,心血与汗水,矢志不渝地守望着舞台。
这是一套总结柳子戏艺术家艺术人生的书。它融普读性与专业性为一体。王笃祥著的《孔祥启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为其中一册。
后记
这是一套总结柳子戏艺术家艺术人生的书。它
融普读性与专业性为一体。人生道路、艺术成就、
艺术传承是书中三大内容。本书通过对艺术家的全
面总结,旨在传播艺术家的精神艺德与艺术成就,
进一步促进柳子戏的传承与发展。在本套丛书中,
我们努力做到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三者统一,
以期对山东戏剧“非遗”保护工作尽一份责任。
“柳子戏艺术家丛书”是山东省文化厅“非遗
”工作的组成部分。这项工作自始至终得到省文化
厅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在山东省柳子剧团团部的协
调下进行运作。
“柳子戏艺术家丛书”运作过程中,6位柳子戏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不顾年事已高,一次次拍摄
相关照片,接受采访,精神感人至深;山东省柳子
剧团各科室通力合作,业务科李卫国、资料室齐国
凤以及舞美队全体人员做了大量细致工作,本书照
片由本团资料室供稿,部分由本团吴黎明摄影,本
团王士全承担了有关摄影事宜;本书撰稿人山东省
艺术研究院赵峰、李磊,山东省戏剧创作室郑娇娇
,济南艺术创作研究院莫非、王笃祥,山东省柳子
剧团牟妮,都是学子新秀,他们拨冗撰文,尽心尽
责;定陶二中高级教师薛志扬对本书做了认真的文
字校正;本书主编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于学剑主持统
筹;副主编山东省柳子剧团刘元贞紧密配合。
对参与本书编著工作的所有人员的关心支持和
辛勤劳动,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希望能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指正。山东
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山东省柳子剧团
2016年6月
精彩页
柳子戏这个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在战乱的焦土中摇摇欲坠……
这一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孔祥启在家人逃难途中降生。刚出生的他还没好好吃上几口奶,就被慌乱不堪的家人不慎丢在了荒野之外。初冬的天气对成人来说不算太冷,但对于刚刚出生、脐血未干的婴儿来说却是致命的。“屋漏偏逢连阴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筋疲力尽的家人一时问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祖父孔庆常临危不乱,发动全家赶紧沿路寻找。几经周折,奄奄一息的孔祥启终于被家人找回。母亲抱着失而复得的孩子喜极而泣,再也不肯放开。孔家人将最好的棉絮凑在一起为他取暖。过了很久,孔庆常看着慢慢苏醒的孔祥启如释重负,给自己的第一个孙子取了个小名叫“惊儿”。
二、家庭熏陶
战事缓和之后,孔庆常带领全家回到了家乡巨野县太平乡小垓子村。这里是远近闻名的柳子戏窝子,甚至有一种俏皮的说法:连村子里的狗叫都是柳子味。村里的人大都没读过书,但爱戏、懂戏,人人都能唱上几段柳子戏。村民们以懂戏、会唱戏为荣,要是有谁对柳子戏说上一句外行话,就会被人嘲笑。村里有尊重柳子戏艺人的传统,对外来的柳子戏班社格外亲切热情,艺人们来村里演戏从来都是吃住不愁,附近有名的几个柳子戏班社也都愿意来小垓子村演戏。平常年份,每到农闲时节,曹县一带的柳子戏班社就会来村里演出,从《打登州》《挂龙灯》到《单刀会》《错断》《张飞闯辕门》,都是村里人爱看的戏。往往戏还没开场,村民们就搬着高低不一的板凳占好了位置。要是来晚了没了位子,趴在墙头上也能看上半天。
为了方便冬天演戏、看戏,村里人参照存储过冬蔬菜的地窨子,挖了30平方米大小,两米多深的地坑,用木梁和秫秸棚顶,麦秸和着泥巴密封,留下进出的窨口和通风的烟囱,就成了一个小型的地下剧场。这样的地窨子既能防寒保暖,又能遮风避雨,外面的戏班来了,既当剧场,也当住处,十分方便。平时村里人忙完了农活也会凑齐一班人马,下到地窨子里吹拉弹唱一番。
孔祥启两岁的时候,祖父就给他哼唱柳子戏中比较简单的唱腔、唱段,还带他到戏场里听外来艺人的演唱。稍大一些的时候,孔庆常又请来村里擅长吹笙的乐手张如松做他的老师,培养他对柳子戏音乐的感知能力。孔庆常对自己的这一套教学方式十分自信,他每天陪着孙子学戏,有时候还会配合老师教上一段。对孔祥启在学戏过程中的错误,抑或是一些调皮举动,他很少责罚,而是积极引导。日复一日,孔祥启在宽松的环境中,耳濡目染着柳子戏的唱腔、音乐,慢慢成长起来。
孔祥启天资聪明,往往别人要花费几天才能学会的戏,他一个下午就能记住,老师张如松经常向孔庆常夸赞他有灵性。每当这时,孔庆常并不答话,只是咧开嘴笑,仿佛在憧憬着惊儿长大的那天——他对孙子的未来早就有了打算。
1953年,10岁的孔祥启高小毕业了。在祖父的提议下,孔祥启没再继续上学,而是专心学习柳子戏。经过几年的精心培养,孔祥启14岁的时候,已经熟练掌握了柳子戏五大套曲:【山坡羊】【锁南枝】【驻云飞】【耍孩儿】【黄莺儿】。这时的孔祥启在唱功上已经打下了一定基础,很多大段的戏都能唱下来,但是因为缺少舞台表演训练,在场头上还很不足。看了一辈子戏的孔庆常对孙子的优势和不足心知肚明,他巴望着有一天惊儿也像次子孔凡奇一样,进人专业剧团接受系统训练,真正“吃唱戏这碗饭”。
经历了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时期的社会动荡,当时山东境内的柳子戏班社已经寥寥无几。据纪根垠先生所著《柳子戏简史》记载,建国初期山东境内比较活跃的柳子戏职业剧团主要有郓城县工农剧社、复程县新声剧社、曲阜县新生剧社和嘉祥县人民剧社等。(P2-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孔祥启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笃祥
译者
编者 于学剑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034795
开本 16开
页数 1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1
出版时间 2018-04-01
首版时间 2018-04-01
印刷时间 201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40
CIP核字 2018028212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