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所谓伊人(红颜探古先秦)/历史人文书系/锦绣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煮酒论史版主潜心力作!场景再现真实鲜活生命!倾力呈献十幅原创彩图!

先秦时代是一个我们已经很陌生的时代,陌生的倒不是那些故事和史迹,而是彼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信仰。本书努力从彼时人物的生活状态去还原,立足于各个细节角度、时代背景、民俗礼仪、精神信仰、社会矛盾……不仅关注伊人的事迹,同样关心她们和她们有关的人或事,以及那些人和事的来龙去脉,那将是一幅幅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古代”颇为不同的画卷。

内容推荐

本书题为“红颜探古先秦篇”,而先秦史料阙漏颇多,以至于许多问题至今在学术界都众说纷纭,难下定论。我虽有尚古之心,却自忖才疏学浅,自知疏漏贻误必不能免,念及书题,不敢掂起这个沉重的“考”字,故特此声明自己只是浅尝辄止,惟此一“探”而已。

既言探古,那么本书的主要意图还是要努力“溯洄”的,尽管道阻且长,也要努力追寻那逝去的伊人,追寻她们逝去的生活往事、点点滴滴。大到时代风云、精神信仰,小到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如此宽泛的涉及,便不能泥于深入的学术考论,也不可能太过沉重和枯燥,毕竟,我的意图还是想为读者还原一个尽量真实的历史风貌,还原出那个离我们过于遥远的、陌生的生活状态,以及那些模糊了的容颜。

既然力求真实,本书便不会不管虚实就去搜集罗列那些流传日久、脍炙人口的先秦故事——因为先秦故事多在时光的流水中扭曲了影子,特别是后世的话本小说流行,那些扭曲的倒影又在人们心中定格,形成挥之不去的印象,最典型的故事比如“武王伐纣…‘烽火戏诸侯”“赵氏孤儿”等,如今早已为妇孺皆知的故事,而故事中的武王、纣王、周幽王、褒姒以及屠岸贾等人也早已成为成妇孺皆知的脸谱。但遗憾地说,那并不是那个时代的真实风貌。由此,本书将以正史和学术资料为主。首先是古代经典的经史论著,如《史记》《左传》《国语》《竹书纪年》《战国策》等;还有近现代诸位史学研究者的成果,如王国维、李学勤、杨宽、沈长云、曹兆兰等先生的著作及许许多多史学研究者们的考论。但毕竟我的文稿不是学术论文,这些资料不会像参考文献一样出现其中,而必须经过消化,不着痕迹地流于一个个联贯的情景里。

本书的文体定位于历史散文,但不同于寻常的历史散文,还将有许多富有镜头感的“情景构现”,平均每篇有一到两个。那些镜头其实是我多年来读史过程中还原在脑海里的历史情景,但有些故事还原得过于连贯了,就成了通篇的“情景构现”,比如《摩笄夫人》一文。

目录

永以为好——商王武丁之妻妇好

牝鸡之晨——帝辛宠妃、有苏之女妲己

帝乙归妹——关雎河畔的徽音太姒

缘系姬姜——西周开国王后邑姜

何彼■矣——当年公主初嫁时

莫知我哀——采蘩女的伤悲

哲妇倾城——周幽王后褒姒

葛青水扬——穿过生死的唐风

蒹葭苍苍——边缘华夏的绝唱

新台有泄——悲莫悲兮卫宣姜

不复成嫁——流亡路上的“艳遇”

河津女娟——赵简子的浪漫一瞬

血色发簪——代赵摩笄夫人

陵苕花开——赵武灵王的娃赢之梦

燕山寒云——纵横与红颜的故事

罹乱邂逅——战国最后的血色浪漫

试读章节

唐棣之华——嫁于齐国的“平王之孙”

多年以后的另一场昏礼冲淡了太姬远嫁的萧瑟,那是武王另一个女儿的于归之期。当小女儿到了婚嫁年纪的时候,天下已经大致分封完毕,不再像建国初期那样动荡,王姬身上的沉重也少了几分,而且,最重要的是,所嫁之国还是自己的母舅之邦,尽管一样遥远,但毕竟是个熟悉的去处,所以这段婚姻的记录流露出更多昏礼本色的喜庆气息。

文王之孙、武王之女的昏礼见于《召南·何彼■矣》,这种说法本是从《毛传》和《郑笺》就确定的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诸多经史学家对这首诗的断代问题产生了诸多他解,于是这位王姬的身份又开始变得扑朔迷离。

最常见的理解来自望文生义,诗中“平王之孙”一句让这首诗常被断代在周祚东迁后的东周平王、桓王之世,但持有这种观点的多是中古之后的古人。《毛传》、《郑笺》、甚至唐人《正义》尚没有对王姬是武王之女的见解提出异议,但宋代以下疑古风潮兴起的时候新说迭出。南宋王质《诗总闻》云:“平王,周平王也。平王之孙,桓王之女也。杜氏以齐襄公亲迎,则自娶也。审尔,则齐侯之子,谓僖公之子也。见《鲁庄元年》:‘夏,单伯送王姬。’秋,‘王姬归于齐。’甚明。”姬姜之缘太过强大,齐国一直是王姬“出口”的大户,直到东周依然如此。东周平、桓之世恰巧也有王姬归齐,看起来似乎也能对号入座。这样,王姬被说成周平王宜臼的孙女,齐侯也自然成了春秋小霸齐僖公。根据所引证的《春秋》鲁庄元年一事,王姬所嫁的人就是乱伦败家,然后被谋杀的齐襄公了——多少有些让人败兴。

清惠周惕大致承袭了这种观点,不过认为齐侯之子并非那个名声很不好的齐襄公,而是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首桓公小白。他的根据是《春秋》鲁庄公十一年记载的“王姬归于齐”。

到了清儒魏源《诗古微》这里就更乱了,他另辟蹊径,类比《卫风·硕人》中“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的排比句法,直接认为“平王之孙”和“齐侯之子”均指同一个人。那么,“王姬之车”又做何解呢?渊博的魏源考据之功甚佳,竟然找到《仪礼疏》引郑《箴膏盲》,言齐侯嫁女于诸侯,以其母王姬始嫁之车送之。那么,若论齐侯之子,此诗当属于齐风,而平王之孙,则又将归于王风,但这首诗属于召南又做何解释呢?魏源依然胸有成竹,他推断“齐女所嫁,当时西畿诸侯虞、虢之类,其诗采于西都畿内……故从召南陕以西之地而录其风尔。”

当代人解诗,极厌恶经学道统中的微言大义,所以多不喜毛、郑旧说,因而《何彼■矣》受王、魏之类观点影响颇深,多将王姬推向了东周。幸而如今有诸多史学家发扬较真精神,就此问题做了细致的考据比较。

冯浩菲在《<何彼■矣>诗写作时代重考》一文中细致地辨析了王质观点中引《春秋》所记载的鲁庄公元年王姬嫁齐一事,发现王姬所嫁的齐襄公在鲁庄元年时已经在位五年,本身就是齐侯,又怎可能是诗中的“齐侯之子”?第二,东周平王宜臼在位五十年,其太子没能熬过漫长的等待,殁于父亲之前,所以继位的桓王林是平王之孙,那么王质所说王姬是“桓王之子”的话,她就不可能是“平王”之孙,而是曾孙了——有这两个重大的bug,这种推论还站得住脚么?

同样,惠氏提到的鲁庄十一年正值齐桓三年,也不是“齐侯之子”——犯了与王氏相同的错误。

再来看相对雄辨的魏源之说。魏源在犄角旮旯中找到的“王姬始嫁之车”实际是郑玄考据周礼昏礼的“返马之礼”。《左传》宣公五年有“冬,来,返马也。”是说当时齐国大夫高固偕妻叔姬归宁娘家鲁国,送回了叔姬嫁来时所用的马,而留下了车。郑玄引用这首诗的目的在于说明这项古老的礼俗。然而,郑玄写《箴膏盲》时还偏重三家《诗》之说,但在后期做《毛诗笺》时显然已经过深思熟虑,放弃了先前的看法,而接受了《毛传》关于《何彼■矣》的西周说。

最终,引起这种争议的根源还是在于那个“平王”。既然是文王,怎会称作平王?问题出在西周初期的谥法尚不确定上。所谓的“平王”不能当作王的谥号来看,而只是一个普通的溢美之称罢了。郑笺有:“平王者,德能正天下之王。”《尚书》中对文王的称号还有“宁王”,孔颖达疏:“受命日宁王,承平日平王……宁天下之王,谓文王也。”

疑窦尽释,剩下的问题就是考证王姬所嫁的齐侯之子问题了。根据史籍,成王在位时的齐侯曾有两人,一个是始国之君齐太公吕望,太公于成王六年卒,之后的齐侯就是其子丁公吕仅。不过吕仅是王姬的舅舅,自然不能是婚姻的对象,只能是他的儿子——王姬的表兄弟了。这样的婚姻不仅门当户对,更是亲上加亲。同时联系当时周王室的情形——成王即位初期,邑姜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曾着意加强与母家的联系,这在金文上有过印证。所以,王姬出嫁到齐国也是情理之中的考虑。

不管怎么说,武王幼女的出嫁比大姐太姬轻松了不少,所以她的昏礼诗中流露着难以抑制的喜庆。

P58-60

序言

在中国的历史上,女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对现在的人来说,一想到古代女子,总是会联想起一群附属于男子的纤纤弱质。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笼统的印象并不是她们的全部形象。然而对于占主导地位的男性世界来说,她们充其量却只不过是装饰历史的一道花边。

晦涩精简的华夏史籍,留给女子的笔墨实在是太少了,她们就像天际的星星,即使你拿望远镜去寻找,也只能勉强看到一点朦胧的景象。

而在这样的情形下,先秦上古的女子,就让人更加难以寻觅芳踪了。

但通观华夏煌煌数千年,最让人神驰梦萦的,却正是那个遥远的时代。那个时代那是华夏文明的青春期,生机勃勃、血气方刚。一半是铁血狼烟,一半是诗礼风流;一半是巫风弥漫,一半是郁郁人文。

那样的时代壮美辽阔,那样的时代也刀光剑影,那个时代的女子,假如仅有柔弱,是无活生存下去的。

透过古老的典籍,我们能看到在那样的—个时代里,先祖们率性的身影。

那时的男子既是比德如玉的谦谦君子,更是烽烟战端里轻生死重义诺的壮士。那样的男儿该与怎样的女儿为侣,怎样的母亲才能养育出那佯的男儿?

她们眉目如诗,她们也无畏生死,她们沉默无语,她们也坚韧如竹。在那样遥远的时空,曾经有一群怎样的女子曾经哭过笑过、曾经真实地生活过?这大概是很多人都曾经遐想过的。只是,她们来时顺天应命,走时也毅然绝然,一如她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于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想要追寻她们已经模糊的痕迹,实在是一件太辛苦太困难的事情。比如我这样缺乏钻研精神的人,就只能对着不但数量巨瀚,更艰深难懂的史海兴叹。然后自我安慰日:有道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既然是在水一方,则烟波浩渺,弄不明白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千年以来,读史写史的多数是男人,肯为女子着墨的人不多,有耐心从巨量史籍中梳理出属于女子记载的人,那更是屈指可数。而我自己偏偏还有一点奢望,希望那个梳理者也是个女子。

世人都知道男人与女人的性格各有偏向,而性格决定命运,而历史人物的性格也就决定了历史的某些转折、决定了他(她)将留下怎样的轨迹。所以,由女性来解析同样身为女性的古代女子,还是极有必要的。

只是我也知道,要找一个既熟谙历史,又有女子的细腻,更重要的是能有足够的热情,尽量将那些上古场景还原部分的人,实在是很有难度。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惊喜原来就在自己身边。第一次看到《所谓伊人》这部书稿的时候,我的欣喜之情是难以言表的。

说起来,我透过网络认识蒹葭从风已经很久了,也早已经知道她对历史的热爱。从风的本职专业是医学,但她对华夏传统文化的专情,是在很多专业人士中都难得一见的。只是一直以来,我只知道她对衣冠制度古代礼仪极有心得,却从未想到她笔下描绘出的上古女子也那么鲜活。透过她的文字,仿佛就能看见曾在沧海桑田间翩跹走过的那些美丽身影。

上古史料艰涩,从风却终于能写出《所谓伊人》,足见她涉猎之广、研究之专。她将自己的领悟毫不保留地付诸笔端,让大家共享,更让人由衷感谢。

现在,这样一部书稿终于付梓,实在是可喜可贺。贺的是蒹葭从风妹妹大作出版,喜的是我们终于又有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了。

招福(熊肖春)

2008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虽然,那是一个久远得让我们常常遗忘的时代,然而在那个蒙昧的时代里,仍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慨叹与垂泪的记忆。在这本书中,蒹葭从风就用她女性特有的视角,以优美哀婉的文笔的描述了一群先秦女子生命中的快乐与悲凉,黎民余晨昏。捧此书,焚香夜读,斯诚雅事。

——江上苇(天涯枉区煮酒论史版主)

长久耳濡目染于传说,反而失去了对那段历史真实面孔的审视。感慨蒹葭从风用她一贯严谨的考据作风,将风云变化中女人们的身影描摹得如此清晰,正如《所谓伊人》的书名一样,美丽多姿而又让人神往。

——橘园主人(普通网友)

《喝火令》

古曲从风过,兼葭映晚钟。万年弹指一匆匆。古卷不掩红颜,韶华已蒙胧。邂逅应无语,雷泽此意同。轻拂残尘写鸥盟。千裁风流,千载落花红,千载后人追忆,伊人半花容。

——约克公爵(天涯前责任编辑)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逝去岁月中那些个勾人魂魄的一瞬目,皆在蒹葭从风笔下展现!

——赫连勃勃大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所谓伊人(红颜探古先秦)/历史人文书系/锦绣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蒹葭从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201178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历史人文书系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1
16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5: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