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联大长征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九三八年二月十九日,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为长久抗战、保存文化计,西迁云南。其中,二百余名师生不畏艰难,徒步穿越湘黔滇三省,途经三千五百里,历时六十八日,终于抵达昆明,堪称我国教育史上一次可歌可泣的“文化长征”。本书就是这次步行旅程的实录,对途中气候山川、人物风情,均有细致描绘,文笔清新生动,内容丰赡有趣,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较高的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西南联大:最有民国范儿的大学!

旅行团成员亲笔记录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一次大迁移:

向长清《横过湘黔滇的旅行》,最早全面报道联大长征;

钱能欣《西南三千五百里》,数十年来惟一详细记载旅行团历程的书;

董奋日记、余道南日记、杨式德日记,真实记录联大长征的点点滴滴……

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但是联大值得纪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纪念。

目录

湘黔滇步行团行程/王乃梁 陆智常

湘黔滇三千里徒步旅行日记二则/林蒲

横过湘黔滇的旅行/向长清

西南三千五百里/钱能欣

三千五百里采风记/刘重来 邹鸣鸣

董奋日记/董奋

三校西迁日记/余道南

湘黔滇旅行日记/杨式德

试读章节

一、起程以前

在叙述我的三千五百里长程以前,先得介绍我们的出发地——长沙,全面抗战的重要后防。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市滨湘江下游东岸,为长江中部的有数大城。湘江临市西的部分,有水陆洲与市区相平行。洲长六七里,长沙是否因为这个沙洲而得名,那就要请教历史家方可知道了。湘江因为有这一条狭长的沙洲生在江心,所以一年中大部分的时光,由市区灵官渡西往岳麓山,是要过渡两次,然而当冬令水干时,沙洲西面水道干涸。由洲上到岳麓山可在沙上践踏而行,故只须过渡一次。

因为近年来西南交通的突飞猛进,湘滇公路完成,粤汉铁路通车,使长沙在全省在全国的位置,更为重要了。加之,当此抗战的时期,我们对于湖南是抱着有极大的希望的。一般言之,湖南人的体格要比江浙人强健得多,女子也个个精干。刻苦耐劳是湖南人的本色。所以我们希望,今日的湘军不但有曾国藩统率下的英勇,而且要充分地发扬民族国家的至高的精神和理想。

我初来长沙时,上海抗战正是酣热,朋友们从上海从南京寄来信,从容地描摹着必胜的自信心。首都一天数次的空袭,没有妨碍工作,防空室里装置了电灯,有桌,有椅,有水,有烟……一个上海的朋友的信上这么写着:“今天午后到外滩看战斗舰,灰色的,灰色的,灰色的,一根一根一根的炮,不过都静止着。后来在书店里看漫画,发见华君武出了个沪战漫画单行本,内容为工部局乐队慈善演奏节目,绘有战神执指挥棒,演奏罗店旋舞曲,淞沪交响乐,空军幻想曲……”不过长沙在“辽远”的后方,连华君武的漫画都不得欣赏的民众,是无所兴奋,更无所“从容”。

(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我军退出大场,十二月十三日南京沦陷。在长沙市上所发现的是无数的汽车,无数的避难者,各色各样,一批一批,从公路从铁道上退下来,他们带着新的感觉,新的知识,有强烈的刺激性,如急性流行症般的立刻在这个内地的重镇上展开了威力。

于是,长沙也振作起来了。装置高射炮,建筑防空壕;公共场所,十字路口,画起醒目的抗战图画;每天有名人讲演,电影院充作大讲堂,唯生也好,唯物也好,听众总是济济一堂。

于是深处长江中部的长沙也成为抗战的后防要地了。

湖南有湘、沅、资、澧四江,江水皆先集中于洞庭湖,然后注入长江,而以湘江为最重要。湘江发源于广西灵川县东南的海阳山,北流至兴安县东分水塘,以秦始皇时史禄所凿的灵渠和漓水相通称为漓湘;东北流入省境,至零陵和潇水相会,称为潇湘;更东北流经常宁,至衡阳县和蒸水相会,称为蒸湘。湖南有三湘之称,有两说:一说是指湘乡、湘潭和湘阴,一说便是指漓湘、潇湘和蒸湘了。湘江北流,在乔口以下,分若干水道注入洞庭湖中,水盛时,湘潭以下,可通中等汽船,小汽船可上溯到衡阳,民船更可通到广西桂林。长沙市西江心的水陆洲又名水鹭州,在夏季可作天然浴场。

岳麓山因为古人把他当作衡山的山麓,故名岳麓山或灵麓峰,所谓衡山七十二峰,岳麓也是其中之一。山麓有宋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现为湖南大学校址,院旁有唐李北海(邕)写的《麓山寺碑》,以屡经劫火,所以字迹颇为漫漶。山峰不甚高,树木繁茂,松竹夹径,冷泉清涧,曲折盘绕。山上有黄克强和蔡松坡烈士等墓。下瞰湘水,风帆上下,一幅天然画景,正是:“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朱子的诗句)

二、江上风光

二月十九日,新生活运动四周纪念。随着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出发,带了纸笔洋蜡,穿了布袜草鞋,从韭菜园经中山路而至江边。街道两旁高悬着美丽的国旗,千千万万地在空中飘扬。我们离开了有了四个月感情的长沙,心中自然有些依依。  我们旅程的第一阶段,由长沙至常德,计划是坐船的。当晚,一切都安排完毕,五条民船在满天星斗下,静静地驶离了夜的长沙。

夜半,升起了下弦的月来,大地沉郁,生命藏在里面。我和同伴李君(李庆庚)把行装搬上船顶,用木板和包铺盖的油布搭成了人字形的帐幕。寒风飕飕从江上吹来,风里带着从小汽轮的烟囱里冒出来的煤灰,我们呼吸一口气,把全身藏进被窝里,头也不敢伸出来向外探望。记得在一个暑期当中,迟和我读了木刻家洛克威尔·康脱(Lockwell Kant)的《荒岛游记》而大上其当。我们带了营帐、食具、画板、小洋号、纸牌和绸质的鲜明国旗上莫干山,学营竹林,遇大风大雨,人家笑我们,说我们年轻疯狂。可是,如今呢,三年悠然飞逝了,为了战争,国家把我们送往后方,从故都迁来长沙,又从长沙迁往昆明,流亡中的困苦,决非如彼木刻家所能幻想了。

清晨的阳光,投射在野花野草的露珠上,世界还是那么光明的。在船上简略地洗过脸,把露水打湿的被毡展开来晒太阳。

船过临沚口已是中午了。船旁近岸,准备午餐。水上的乡姑,双双驾着小舟向我们划来,小舟上有赭色的熟煮鸡子,有天真活泼的微笑。只须花二三分钱,他们欢迎我们过渡,在平静的江面上摇摇摆摆地飘荡着。如时间不限制我们,一定随她们去桃花江——这个似乎充满着神秘的地名,对于我们,也许永远是一个闭了眼迷迷蒙蒙追求的仙境了。

黄昏,在甲板上观天色,闪烁的星星,千颗万颗;旁近的船里传出了小洋号的幽郁声来。我凭着幼时在夏夜里母亲姐姐们为我讲南斗星,北斗星,大人星,小人星的故事的记忆,还能认识这个是南斗星,那个是北斗星。

(二十二日)船过广阔的沙滩而至门板州,距洞庭湖只有六十里。中午抵甘溪港。本来计划是出甘溪港由沅水而去常德,因自甘溪港上行中间有一段水太浅不能行船,于是临时改变路线,转东南驶向益阳。打算从益阳起,开始步行。

船转了方向,驶入资江。资水比湘水更美丽,透明的浅绿色,风吹来,碧浪滔滔。傍晚,船抵青水潭,益阳山色遥遥在望。我们在青水潭投宿一晚;次Et,三更造饭五更应卯。东方作鱼白色,江上飘浮着一片薄雾。匆匆吃了早餐,整理行装。忽然,天空飘下了雨来。一点一滴落在江中,把静静的水面划了无数的圆周图案。一时,江上的薄雾升腾而上,粉红色的天空变得烟雨恼人。

三、益阳道上

我们携了雨具,沿着资水,进发益阳,一小时便临城下。

益阳位资水下流,长沙和常德间的公路以此间为中站,四周城墙多半已倾废,显系是一个古城。但自公路通车以后,这座古城又渐渐繁荣起来。湘省是到处产竹,益阳的竹器更为有名,不过我们都是行色匆匆,还有哪个愿买点来作纪念。

在细雨中通过县城而跨上了湘、滇公路。这似乎才是我们旅行的开始。沿着这条公路,到尽头便是我们的目的地——昆明,可是我们的兴趣的指针并不是正向昆明的;在公路两旁,深深地隐藏着而期待我们的两条腿去开发的,才是我们的希望。

一小时后,雨也止了,天空又一片片泛着粉红色。我们一群群沿着公路上坡下坡,不时见着长途汽车往来。

继续走了四小时,到达军山铺,今日的行程便告了个结束。(今日全程四十里。)

军山铺是一个跨在山坡上的乡村,沿公路有几家杂货铺,几家客店。背后是蛇形似的山,前面是层层的水田。上田的水不绝地流注下田,水声潺潺;日光下,不绝流动的金黄色的水面,一丛丛深绿的茶树(榨茶油的茶树)夹着满山的菜花,丰盛,富庶,充满了山谷平地。研究地质的朋友告诉我:湖南的土地厚,雨量也多,土壤里含的化学成分如钠如钾也特别丰富,尤其是岳麓山至常德一带如是。

(二十四日)昨夜大雨,清晨起来,道已干了。石子粘土的路面,坚实而且美观,两旁栽着枝条参差的桐子树,公路蜿蜒地在山窝中伸展着,一起一伏,山坡上的草木已长得青翠可爱,池畔偶见几株棕树,挺直地颇有如春之向导。下午三时抵太子庙。(今日全程共五十里。)

次日晨,离太子庙,天色阴沉。中午过牛路滩,河水浚急,汽车至此,必需舟渡。又二十里至薛家铺,休息一小时,下午二时许至石门桥。(今日全程五十里。)

石门桥已在常德县境,离常德只三十里。晚饭后,黑夜尚未降临,和旅伴散步阡陌间。田中菜花已作金黄色,落日的光辉从云彩里透出来照着远远的山岗,宛同一幅图画。

四、常德——湘西的经济中心

(二十六日)晨八时出发,至德山有去湖北的叉路,我们沿路绕着巷口的山坡上下,渡木排浮桥,过峭壁下的小河,出巷口下坡,前面是一片平原。

正午,渡沅水至常德县城。沅水江面开阔,水作翠绿色,当我们在小划子里渡江的时候,同伴李君真忍不住要跳下水去,来一个二百米自由式,北方是没有这样美丽的水的。湘资沅澧这四条水的沿岸,不知道产生了多少英雄美人,桃花江和益阳的风情,人家都说是水好的缘故。我们也还记得幼时读《江湖奇侠传》,常德和岳阳同是江湖奇人的出没之所。

常德县,古为黔中武陵地,清时为常德府治。城濒沅水北岸,东西长约四五里。除公路外,和长沙、岳阳、汉口都有轮舶通行,黔省和沅水流域的货物,都萃集于此。和沅水平行的中山路,为最繁盛之区。街道都是石板,市内有洋车。公路南站在沅水南岸,北站则在城的北端,去桃源临澧都由北站起程。

常德给我第一个印象便很好,也许我太爱水了。我们刚到常德时沿途三五成群的农夫挑着一担担的白米,往城里兜售。他们在街道两旁汇集着,标示着他们的血汗的珍珠,一颗颗半透明的大如豆芽。农产品除了稻米,还有大如美国Sunkist的火黄色的橙和粗大如竿的甘蔗,孩子们则喜欢吃槟榔,红的纸,绿的纸,一个一个小尖角包,包着半个槟榔壳和一片薄薄的槟榔肉。小铺子里,一家人家,父亲母亲是掌柜,儿女是伙友,吃用俭省勤勤恳恳过日子,儿子长大了为人家去做工,女儿长大了管家务,一身光亮的黑布衣服,替爸娘接待宾客和主顾。

自抗战以来,前方避居来常德的人是非常之多,因之常德的商业也越发繁荣了。

五、桃源·桃花源

(二十八日)昨日注射了第二次伤寒预防针,许多团员起了反应,不便步行,因此临时改变计划,雇民船去桃源。晨九时船在空袭警报中驶离常德。下午一时抵童黄州,因水浅不能上驶,于是弃舟登陆,抄过山坡下的田塍,渡过溪上的小桥,两旁蚕豆已透出了黑白娇嫩的花朵,太阳和暖,满眼是春的世界。一小时到桃源。借了几间农家外屋,作为今夜的栖息之所。

农家主妇为我们说桃源的风水,桃花源的故事;院子里竹林下村姑们三三两两对我们这些异乡的旅客起了无穷的疑议,一面唧唧耳语,一面忙着手头的活计:黑布上绣着白色的桃花瓣,她们说这是工作时穿着的“围身”呢!

傍晚,渡沅水,江上落日微波抑扬,小划子在千道万道的金光中飘浮到桃源城。

城里有两条主干的街道,与沅水平行。黄昏,在电光下,人们来来往往,街头巷口,不少异乡口音,大多是避难来此的“雅士”,可是,所谓“桃源”,已非是世人心目中的“世外”的了。

桃源石是当地的名产,颜色美丽,性质坚硬。靠江的一条街上有许多家琢磨店,专售桃源石器,如石鼎、石瓶、石杯、石章以及其他小玩意儿,可是多数是假冒,不是桃源石而是河南石,非内行人是不易辨别的。据说真正的桃源石很小,不能成大器,最大也不过一寸长,半寸见方。

三月是桃花季节,次日晨我们离别桃源向桃花源前进。舍了柔性的水又走人山窝中,层层的山峦包围了我们。天空起了云。吞噬了远处的山峰,渐渐飘下了雨滴。三十里到了桃花源。由公路左侧走进桃花夹道,桃花林在参差的枝条中,隐藏着春之生命。曲径登山,落英缤纷,流水潺潺。正是:“一豁春水澈云津,流出桃花片片新,若道长生是虚语,洞中争得有秦人。”(桃花洞下一个石碑上的诗句)桃花洞在山之腰,洞口刻着“秦人古洞”四个字,前面是一口池,上面刻着“古桃花潭”,山间流水由竹管接引而下,经桃花洞注人古潭。潭前有一个“水源亭”,正对着桃花洞。洞深丈余宽可一人行。洞中有王阳明的石碑,上书:“桃源在何许,西峰崖源处,不用问渔人,沿溪踢花去。”洞底通后山,桃花与绿叶覆遏其上,只见一线阳光。山间寂静,唯闻鸟语。正是:“山鸟似欲啼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洞是板岩,它紧接着约二十米厚的页岩的山层,山脉的方向约三十度向西南展延。山间风景果不坏,但如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去看桃花洞,不免要大失所望。或是要责备陶渊明耍下这个大诳。洞在山腰,离水道辽远,何能飞来个问津的渔人,其实陶渊明的文字,不过是写一个乌托邦,我们何必定要非难他。陈寅各先生说:所谓秦人者,非赢秦而是符秦。我想我们也大可不必多事来作什么考证了。

出桃花源,世界展大了些,远远的山坡上,炊烟缭绕,一个一个的乡村,鸡犬相闻。公路在山麓通过,汽油的气味迷漫山谷,可是他们还固执着秦人的风雅,沉醉于“杏花帘外飞红雨,蕉叶窗前补绿天”的美丽的诗意中。

自桃花源至郑家驿也是三十里,一路上有茶摊可以休息。

P33-41

序言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西南联大校歌委婉地概括了她的一段曲折的经历。七七事变后,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高校,从平津南下,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但好景不长,1937年12月,南京失守,武汉紧张,临大面临再迁徙的命运。1938年2月,临大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开始奔赴昆明。同年4月2日,旅行团即将抵达昆明之际,校方奉教育部电令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所以,硬要较真的话,书名应该是“临大长征”。作为西南联大的前身,长沙临大也是一所联合大学,加之联大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及知名度,我们把本书命名为“联大长征”,似亦无不可。

长沙临时大学师生由湘入滇采取了三条路线。一条是陆海并用的路线,从长沙沿粤汉铁路至广州,到香港乘船至海防,再由滇越铁路到蒙自、昆明。大部分教师及其眷属,一部分体弱的男生及全体女生走这条路线。一条是陈岱孙、冯友兰、朱自清等教授坐汽车由长沙沿湘桂公路经桂林、南宁、镇南关(今友谊关)到河内,再由滇越铁路进入昆明。冯友兰在车子通过凭祥隧道时,探臂窗外,遭受骨折。朱自清和陈岱孙在河内陪他养伤直到他弟弟冯景兰赶来护理。还有一条,就是让人最感钦佩也最难忘怀的湘黔滇旅行团的路线。

这次徒步旅行的宗旨是“借以多习民情,考查风土,采集标本,锻炼体魄,务使迁移之举本身即是教育”。然而,揆诸实际,这次长途跋涉也是战时迫不得已的应急举措。学校发给旅行团学生的旅费是每人20元,发给教授的是每人65元,其中数十位教职员还将自己的旅费捐助给体弱寒苦、成绩优良的学生。为保证旅程安全,全团实行军事化管理,张治中委派黄师岳中将领队,’临大军训教官毛鸿上校任参谋长。全团分为两个大队,大队长由另两位军训教官邹振华、卓超中将分任;每个大队又下设三个中队,每中队有三个小队,中队长、小队长均从学生中遴选。旅行团还设有辅导团,由十一位教师组成,以南开大学的黄钰生教授为主席,另几位分别是:中文系教授闻一多、教员许维通、助教李嘉言;生物系教授李继侗、助教吴徵镒、毛应斗、郭海峰;化学系教授曾昭抡;地学系教授袁复礼、助教王钟山。参加这次长途跋涉的学生有将近三百人,其中不少人成为后来的两院院士和专家学者,如查良铮(穆旦)、任继愈、季镇淮、丁则良、唐敖庆、屠守锷、杨起、刘兆吉、王玉哲等。

1946年,胡适在西南联大九周年校庆纪念会上说: “临大决迁昆明,当时有最悲壮的一件事引得我很感动和注意:师生徒步,历六十八天之久,经整整三千余里之旅程。后来我把这些照片放大,散布全美。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但是联大值得纪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纪念。”

经张寄谦教授同意,我们从她编的《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西南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中选了最具史料价值的几篇,大都是旅行团成员亲笔撰写的文字资料,可以看作湘黔滇之旅的实时报道。其中,林蒲的《湘黔滇三千里徒步旅行日记二则》在1938年春刊登于《大公报》副刊“小公园”,这是旅行团成员最早公开发表的著作。当年10月,向长清的《横过湘黔滇的旅行》发表在巴金主编的《烽火》杂志上,是最早全面报道这次行程的文章。钱能欣的《西南三千五百里》1939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数十年来惟一详细记录旅行团历程的书。董奋日记、余道南日记、杨式德日记,其文献价值毋庸赘言。这些作品文笔清新生动,极具感染力,不仅真实地记录了这次长途跋涉的壮举,还留下了民国时期湘黔滇三省的风土人情。刘兆吉编的《西南采风录》(商务印书馆,1946年)也是这次长征的一个重要成果,但该书早已绝版,甚难觅得。为稍补缺憾,我们选了刘重来、邹鸣鸣的《三千五百里采风记——记著名心理学家刘兆吉》一文。这篇文章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我们从中也可略知《西南采风录》的梗概。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联大八年》一书载有吴徵镒的《长征日记——从长沙到昆明》,这里就不重复刊登了。钱能欣著《西南三千五百里》原书配有若干插图,因图片质量较差,只能很遗憾地舍弃。另外,尚小明编的《丁则良文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载有丁的《湘黔滇徒步旅行的回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

本书之出版,得到了张寄谦教授等人的支持。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原书由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曾骥才先生惠借。本书插图由易社强(John Israel)先生提供。在版权联络方面,我们得到闻黎明、谢泳、杨嘉实等先生的帮助,谨此一并致谢。但因条件所限,部分作者到书稿付梓之际仍未联系上,我们恳请有关版权人与本社联系,以便奉寄薄酬及样书。同时欢迎知情者来电来函告知,谨此致谢。

书评(媒体评论)

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但是联大值得纪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纪念。

——胡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联大长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寄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7368
开本 32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0-11-01
首版时间 2010-11-01
印刷时间 201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287.41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4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