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微搏天下(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微搏天下(精)》是拥有480万微博粉丝的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林少华先生的微博集。

《微搏天下(精)》主要收录有林少华先生2011年至2013年的微博,内容涉及对现实、文化、文学、生命等诸多主题的所思、所想、所得、所悟,同时文中附以照片,图文并茂。

内容推荐

《微搏天下(精)》主要收录了林少华先生的微博,主要分为文学、人文等主题,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事情的所思、所想、所得、所悟和作者的人文情怀,同时文中附以照片,图文并茂。

目录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试读章节

2011.1.11

赴京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鼓吹自己的小书《高墙与鸡蛋》。一位朋友告诉我,对于图书发行,江浙是必争之地,尤其那里一些中小城市有读书传统。而东北三省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书卖不出几本。作为在东北长大的读书人,我听了很不受用。想反驳却反驳不了。书店在那里的确难找。

莫非东北人不读书?不读书了?

2011.1.12

昨晚看《南方周末》,看悼念史铁生的专版。铁生是我最尊重的本土作家之一。文笔十分考究,有一双凝视宇宙的心眼。王小波走十几年了,铁生又走了……作为“文革”同代人,我还没走。没走就意味着一种责任——有责任继续坚守精神的制高点和个体灵魂的尊严。铁生千古!

2011.1.13

最新消息:村上责编沈维藩告诉我,经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吴洪努力,上海某公司已同意引进电影《挪威的森林》!只是,“扮演直子的演员太老,且不美……”太老?直子活着,那倒是老了,可是,用村上的话说,惟有死者永远十七、永远二十。不美?得得!

2011.1.14

在寒风中等学校班车,遂有同事问:“怎么还不买车?何苦遭这个罪!”我说人生不就是遭罪吗,对方笑道“经典!”话说回来,这半年来总是有人问同样的话。套用那个莎翁名句:车,买还是不买,这是个问题。而倒退二三十年,则是:饭,吃还是没吃,这是个问题!那么,二三十年以后呢?

2011.1.15

早上吃罢鸡蛋,眼前忽然现出三个鸡蛋。钱锺书: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看下蛋的鸡;村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具有无可替代的灵魂和包拢它的脆弱外壳的鸡蛋”;易中天:大学成了养鸡场,不但指定教授一年下几个鸡蛋(论文),而且指定下的地方(刊物)……呜呼,吾谁与归?

2011.1.16

广州。做客“岭南大讲坛·公共论坛”。寒风呼啸,冷雨飘零。而偌大会场,座无虚席。两个小时,无人走动,寂静无声,俨然课堂。这就是十多年前我生活过二十几年的广州?简直难以置信。还有《南方都市报》陈总的椰子鸡,还有小周博士匕首投枪的檄文和他的“野蛮女友”……难忘广州!

2011.1.17

重读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在为研究生推荐的阅读书目中,就有《病隙碎笔》——我想通过这位残疾人作家,让自己的学生在流行选美和消费美的时代知道什么是“残疾”什么是美,知道真正的美是不可以消费的。在这个意义上,铁生已帮我指导了好几届研究生。  2011.1.18

我再次凝视史铁生的照片。北方人的笑,兄长式的笑。亲切、平和、开朗、实在。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线,流露出含蓄的善意。而又带有看透你心底所有秘密的机警和睿智,仿佛在说:你小子,休想忽悠我,你以为你是谁……

2011.1.19

在日本读博士学位的“弟子”来E-mail,说看了电影《挪威的森林》:“绿子的戏被削弱了,直子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不可理喻的疯子。电影广告强调纯爱。可原作哪有纯爱啊!贯穿始终的是生与死两个世界。不知是制片方没有看懂还是故意制造噱头……”

2011.1.20

饭局。同邻座一家知名学术期刊的主编交谈。对方叹道:当下论文,至少一半垃圾。我转述一位同事的话:与其制造学术垃圾,还不如好好上几节课。之后我们一起叹道:问题是那样提不了职称啊!莫非职称同垃圾有什么因果关系不成?一个蛮有学术价值的学术命题!

2011.1.21

上海寄来四箱村上样书。告曰2010总印数近50万册,“形势大好”!日方亦惊问何以“大好”。其中六种“村上朝日堂”随笔系列算是新书。补了插图,精装,牛皮纸套封,如《独唱团》。插图出自安西水丸之手,寥寥数笔,村上君跃然纸上——少年村上、青年村上、中年村上……

2011.1.22

近来总考虑是否买车。看村上朝日堂随笔,正好有一篇《关于汽车》。村上说他不开车,对汽车这种物体也没多大兴趣。“话虽这么说,但我若再年轻些,说不定同样弄一辆高档车拉女孩子兜风……”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买车的人……

2011.1.23

放寒假了,一个月。其实也就是不用上课罢了。照样忙得昏天黑地不舍昼夜,恨不得一天有三十六个小时。或者最好如村上所说,我可以既在此地,又在某地。不过还是“猴哥儿”效率高,拔一根毫毛:变!一个我吃满汉全席,另一个我吃旋转寿司;于是,一个我搞翻译,另一个忙论文、写专栏、改讲稿、挂博客……

2011.1.24

去了青岛开发区一中,路上一个半小时,刚回来。那里举办读书节,找我讲读书。说实话,大学找我,我会选择,但高中找我,我一定去。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因“文革”没上过高中,有高中情结;二是中学生更容易受影响,哪怕影响一个也是功德之举。

2011.1.25

昨天开发区一中读书节,山西作家韩石山也去了,讲创作,讲徐志摩,讲胡适。讲完吃饭。席间谈起家庭出身。我说我出身农民(贫下中农),他沉默不语。我补充说外祖父是地主,“漏划”地主。他猛地一拍桌子,大声道:“这就对了!”对了什么呢?莫非我必须是地主的外孙才对?

P3-7

序言

微博:微“搏”天下

生而为人,人人都想表达。或用语言,或用神情,或用手势,或用绘画,或用雕刻,或用摄影,或用书法,或用演技……手段因人而异,举不胜举。用村上春树《且听风吟》中的说法,文明就是表达,倘不表达,一切就寿终正寝,“咔嚓”,OFF。比如你肚子饿了,只要说饿了,就会得到小甜饼;否则,就小命玩完,“咔嚓”,OFF!说法虽然夸张,但不无道理。尤其在当下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倘不表达,坐以待毙都有可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酒香不怕巷子深”、“不胫而走”等语句所描述的温馨而美好的古典情境虽有可能仍在世界某个角落静静地呼吸,但绝非普遍性存在。

而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历史阶段的好坏,标准之一,便是看生活其中的人们是否拥有表达权,即是否让人说话,让人畅所欲言——无须说,畅所欲言不意味信口雌黄——在这个意义上,我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准确说来,二十五岁以前有若干年是不幸的——众所周知,“文革”期间因言获罪者不知凡几,真个是“祸从口出”,且是大祸;而二十五岁过后则大体是幸运的——社会让人说话了,历史让人说话了。尽管在特定场合仍有个别禁忌,但总体上可以畅所欲言了,脑袋和嘴巴得以归还个体,个体有表达权了!自不待言,从不让人说话到让人说话,从没有表达权到有表达权,历史付出了沉重的血的代价。原因不言而喻:表达就是力量,或者害怕表达的力量,或者相信表达的力量。人口甚于枪口,笔比剑还锋利,此之谓也。或效仿村上君的说法,历史就是表达,离开表达,历史即寿终正寝,“咔嚓”,OFF!

尤其对于读书人,对于知识分子,有表达权是何等美好的事情!可以认为,表达乃读书人的使命和生命。“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陈寅恪语)

诸多表达手段之中,我拥有的是语言手段:讲课,讲演,翻译,书写。书写又分为论文和散文、杂文或随笔。比之一般人,表达手段不可谓不少,却又各有其局限性。就性质而言,讲课的课堂、讲演的会场一如公务员手中的权柄,属于“公器”。既是公器,便不可以公谋私,兜售私货。翻译固然也是表达——因为翻译什么不翻译什么是选择的结果,选择即是表达——但一般说来选项相当有限。换言之,能够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景况大体属于偶遇,成功概率同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相差无几。至于学术论文,顾名思义,是就学术命题展开长篇大论,既要旁征博引,又要独树一帜,绝非易事。一篇论文,快则需时三个星期,慢则三个月,纵使三年也无足为奇。相比之下,散文杂文或随笔自由得多,也便捷得多,但速度仍是个问题。敝人文思迟滞,没有一个星期的酝酿发酵,那一两千字无论如何也涂抹不来。

所幸,微博出现了。由于微博完全属于私人发言,自然可塞私货;由于其鲜明的主体性和自足性,无须像翻译那样委曲求全舍己为人;由于基本长不过140字,想长篇大论或喋喋不休也不可能——可以说,个人性和快速性是微博最大的优势。来今往古,中国人第一次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浮现出来,个人的音容笑貌第一次不通过组织审查而径直得以全方位表达。在这个意义上,微博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意义。迅速性也无与伦比。出手迅速,反馈迅速,传播迅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华夷,语无分中外,鼠标一点,顷刻万里。在凡事习惯于慢慢来,喜欢研究研究遮遮掩掩支支吾吾的吾国特殊社会语境,微博这种表达手段尤其具有几乎无可替代的特殊的力量、特殊的冲击力和杀伤力。多少官商勾结、多少假冒伪劣、多少暴力拆迁等违法案件因微博得以瞬间沦为过街老鼠——以微搏大,以微搏强,以微搏恶,微搏天下。不妨说,微博改变中国!

话虽这么说,我开微博却并非出于个人自觉。我在2012年1月11日微博中写道:“在‘新浪’女孩一再‘唆使’下,一年前的今天开了微博。我不是韩寒或易中天余秋雨他们,又没有‘昨晚跟巩俐章子怡共进晚餐’的交谈,因此,大体要靠思想或修辞一搏,压力不小。”但既然开了,除搏以思想与修辞之外,我也不放弃微博主要也最擅长的功能——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有时甚至“吐槽”。且举三则为例:

[2012.8.2]在乡下和一个中学老同学闲聊。他所经历的种种腐败事例,只能让我想起两个字:无耻!以前还有遮羞布,如今连遮羞布都不要了,无耻之尤!乡镇县(市)政府的一些干部一点儿威信都没有,都快成了过街老鼠。我若是十八大代表,一定向大会提此议题。事关民心向背,岂可等闲视之!可惜我不是,如之奈何!/[2012.11.5]日前媒体报道,2007年平安保险总经理年薪即为6616万元,即每天至少18万,晚上睡觉每小时都有7500块光灿灿的银元前仆后继涌进口袋——为当年职工平均工资的2751倍,农民工的4553倍。纵然同教授相比,也至少1:1000。这岂不太不厚道了?这还是太阳系第三行星发生的事吗?要那么多钱干什么?/[2012.8.16]所谓舌尖上的中国,换成鲁迅的说法:中国就是一个巨大的厨房。无论达官贵人警察老板还是学者教授,都是这个大厨房的食客。于是乎,官员忘了公务,警察不抓小偷,学者无暇著书——都是舌尖惹的祸!总之,我是舌尖反对派。在舌尖上投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远远超出维持自身生命的需要,值得么?相比之下,更多时候还是谈读书,谈书,谈文学,谈村上:

[2012.5.5]网友仍为我的改洗脚馆为图书馆的虚拟市长令激烈争辩。我哪里是反对洗脚,我只是不大明白——以前好像也说过——脚为什么不自己洗?一个大男人,怎么好意思把一对臭脚丫伸到女孩子鼻子底下让人家洗?自己早进城几天就欺负刚进城的乡下妹子!何况,杭州朋友给我说了,事情哪里会是洗洗脚那么简单!/[2012.7.22]好的住所少不得三个元素:一幅好画,画的是之于自己的心间原生风景,或者说画的就是精神上的自己;一件旧物,如一个青花瓷罐、一个彩漆斑驳的老式木柜,以免房间“浮”起来;一间书房。书房是一个人的心灵外观,是传统中国文人自给自足的精神天地。而且,坐拥书城的感觉完全可以使你傲视所有权贵。/[2011.5.4]村上小说谓这个世界最大的敌人是平庸,梁漱溟说恶莫大于俗。二者相加,这个世界就有两个敌人:平庸与俗。我以为,平庸未必俗,而俗一定平庸。平庸与天分有关,故有宿命性质;俗是后天的,可以通过努力而纠正。悲剧在于许多人不努力。因此,俗才是这个世界——包括大学——最大的敌人。/[2011.7.26]村上在这本音乐随笔集中提到这样一种人:“平时老老实实,很少主动发言,看上去不那么起眼。但每到关键时刻,便站起身简明扼要有条不紊地闸述正论。其话语自有其坚实的分量。说罢坐下,继续静静倾听别人的意见。正因为存在这样的人,世界的钟摆才得以微调和收敛于合适的位置。”——你是这种人吗?

作为人文学科的教书匠,自然要谈文化教育:

[2013.4.9]城镇化。乡村正在消失。乡村的消失势必隔阻我们对唐诗宋词等古诗词的感悟和欣赏。小桥流水,炊烟晚霞,南山麦浪,东篱菊花……假如这些画面中忽然竖起集中营式高层公寓,那将多么怵目惊心啊!而最后导致的,必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的消失。但愿高层在文化与经济之间想出两全之策,救救乡村!/[2012.4.16]北大校长周其凤:大学之大在于教,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大学之大在于课,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大学之大在于生,即毕业生的社会声望和成就。若让我补充一点,大学之大在于气:有无藐视官本位的孤高之气,有无引领民族精神的浩然之气,有无追求真理的凛然之气。有此气,再小亦大;无此气,再大亦小。/[2012.3.20]作为高校教师,建议在毛概、邓论、马哲之外,正式增加国学经典(传统文化)课。前者主要关乎政治理想——如何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后者则关乎修身养性——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如道义、忠信、名节、优雅、孤高、清正、重义轻利、先忧后乐等优秀品格大体与此相关,乃是接“地气”的课程。/[2012.8.25]我一再告诫自己的研究生四个字:“正道直行。”一位刚毕业两个月的研究生告诉我正道直行实在太难。是啊,肯定难,惟其难,才有努力的价值,才值得付出代价。不妨说,在弯七扭八的社会里,正道直行也是一种优势,一如醒之于醉、清之于浊。说到底,不正不直不醒不清的人生值得我们度过吗?

与此同时,也谈及做人、人生、幸福和偶尔的“小确幸”:

[2013.3.20]人生境界,窃以为有三:修齐治平,先忧后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谓孔孟境界;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谓老庄境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青青翠竹,皆有佛性,郁郁黄花,俱是法身,是谓禅佛境界——微斯人,吾谁与归?/[2012.12.12]网友问什么是幸福,我回答没有不幸即幸福。但现实中又无法回避父母等至亲离去的不幸。那时我们会深深感到接受亲人离去是何等艰难,觉得任何权势、声望和财富都无法填补由此带来的巨大空白,产生汹涌的幻灭感、徒劳感和内疚感。同时又必须振作已经一蹶不振的自己走向前去,这需要非凡的勇敢和超越性。/[2013.7.26]我这人固然有许多缺点,如刚愎自用、狂妄自大、与人寡合、出言无忌、愤世嫉俗等等,但至少有一个优点:不嫉妒。我会羡慕别人的才华,但不会嫉妒别人的成功。至于银两、豪宅、名车、权势、官位之类,相比之下,宁愿看路边的狗尾草。当然啰,如若别人的情人或夫人极其优雅动人,我也会多瞧一眼。/[2013.4.1]我的小确幸——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以这次去华中农大师大演讲为例,如台下前排正中红毛衣女生时不时盯住自己,如互动时一位男生高声指出拙译的神来之笔,如签名时两个男孩要我在书上为其女友写生日快乐。又如早上在农大狮子山下忽然看见一大片真正的油菜花,以及华师李俄宪教授约我带虚拟的博士生……

自2011年1月11日在新浪开微博以来——腾讯、搜狐、网易很快跟进——倏忽之间,两年半过去了。也是由于得到网站关照的关系,新浪“粉丝”已逾120万,腾讯“粉丝”近219万,搜狐、网易分别为120万和23万左右。合计超过480万。承蒙数量如此之多的“粉丝”捧场和关注,感动之余,多少产生一种责任感。因此,若非有极特殊情况,我一般坚持每天写一则。而且每次都写在稿纸上,一再修改,最后数一遍字数,确认是否超出140字。每次需时少则10分钟,多则半小时。但我乐在其中——想到有那么多朋友可能每天都对自己这微不足道的140字怀有一分期待,心头就静静泛起一股纯粹的幸福和喜悦之情。说实话,写微博当中完全没有结集出书的打算,也没有想到字数会凑够一本书。而今承杨成舜君又一番美意,得以在方兴未艾的青岛出版社结集印行——界面无数碎片,倏尔聚为一卷,非“大确幸”而何!但愿由于无数微博的力量,世界的钟摆“得以微调和收敛于合适的位置”,是所望焉。

林少华

二零一三年八月二日深夜于乡间书屋

时故园一天明月十里清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微搏天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少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5213079
开本 32开
页数 34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2014281790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191
142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