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人的风雅:二十四节气听古琴
内容
前言/序言

你的琴声在说话

1988年,我离开家乡重庆,来到北京学琴,当时的我只有9岁。和很多9岁的孩子一样,我不知道我的未来是一条怎样的音乐家之路,冥冥中只觉得往这里走就对了。

很多音乐学院的孩子从小苦练乐器,我也是一样,鲜有玩泥巴、随意和小朋友疯玩的时光。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坐在一张古琴前,在弦声中感受它的安静美好,这是我全部的童年。

幼年时弹《阳关》,不懂得离家之苦,寄京十余载,当我从央音毕业,成为国内第一位古琴演奏硕士时,再弹《阳关》,离别已是咫尺天涯,再难回首。从那时起,我将琴的传承和发展作为使命,如何在保留前人风骨的基础上激活琴的当代性,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始终相信,当你想做一件事情时,无论怎样的挫折下,总会有一扇门为你打开。当年我在南长安街的琴馆“清风馆”,迎来了窦唯和他的“不一定”乐队。他喜欢我琴馆里那几株竹子,还特意选了几颗大叶绿植,给我这清风馆多添了一些灵动的东西。

有时候他坐在窗边,写点东西,有时候画画,有时候就发呆,起初是拨弄两下,后来干脆正经儿在我这里学了琴。那期间,我们合作了《暮良文王》这张专辑。在鼓点和琴弦的交汇中,窦唯对于一首曲子的处理方式,其间流动的自由,就如他的绿植清风一样,带给我新的认知,也是在和乐队的跨界巡演中,我的即兴演出才算真正过了关。

2008年,经刘索拉介绍,我申请到了艺术家最好的项目之一洛克菲勒奖学金,到纽约进行深造。看到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对音乐的即兴阐释,我欣然若喜,也惶恐不安,从某个角度来说,我看到自己的局限性,那些不能做到,也无法达到的地方,对于一个有艺术企图心的音乐家,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后来,我结束了自己的游学生涯,在京郊蛰伏了三四年,其间只做一些即兴跨界演出,我称之为“巫娜的选本”,这是我在人生的起承转合之后对古琴实验音乐的梳理,这过程很慢,却很养人。在这时候,才发现,真正理解琴养人,我竟然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

我时常会想,如果9岁那年没有学琴,我的生活将是怎样。如今,琴已是我的灵魂伴侣,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慢慢享受我和琴的时光。

在这种慢下来的节奏中,觉察的能力就培养起来了,觉察弹琴时的呼吸,觉察自己身体呼吸与琴弦触碰时每个当下的感受,觉察自己在弹琴的过程中,每个念头的起和落,生和灭。

我所理解弹琴的觉察分为两个部分,觉知和体察,我们首先调动起所有的神经元细胞,去感受当下,然后再反馈到大脑中,获得感受到的内容和讯息。这便是觉察的全过程。比如春雨嫩芽、夏日荠荷、秋日落花、冬日雪霁,这是觉知,你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还有体察的部分,你所忽略的身体信号,在提醒你当下的意义。

所以,我做了缦学堂,慢慢学古琴,慢慢过日子,寻一个机缘,让自己慢下来。当我们坐在琴的面前,弹一曲自然的和谐音声时,此时的我们弹奏出来的状态是无法经过修饰的。你会感受到自己,又能听到自然的音声是怎样和你呼应。

既然因为种种机缘和琴结缘,就应当珍惜在尘世的颇多无奈中,天地还有懂得自我的事物。唯有这份沉静和缓的禅意,是对于当下人们心灵最直接的滋养和慰藉,可谓是一剂良药。

为此,我们也组织一些中式生活方式雅集,比如古琴与茶、昆曲……这样的美学氛围有助于静心。生活怎么样,能弹出怎样的琴,泡出怎样的茶,都和自我的这份觉察之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当听得到茶的声音,看得见琴声的模样,我们便接近了真心。

古琴雅集的形式是可以多样,就如我的跨界实验一样,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美好,帮助我们提高觉察能力的外部媒介。古琴不古,所有的古曲都是鲜活的,并不是古老的。因为她的生命是存在于刚刚演奏的时间中,而不是定格于历史。

就如这本书《中国人的风雅:二十四节气听古琴》,它提醒我们,古琴就是我们中国人日常风雅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很自然、鲜活地存在着,在弹每一个音的时候,我们其实弹的是自己的内心。

在每一个节气里,我们身体信号传达出我们有可能不自知的情绪,而弹琴,就是我们自然情感的流露,我们在琴声中和真正的自己靠近,也在与不同的生命靠近,与那个源头靠近。

巫娜

2019年4月

写于京郊缦学堂

与笔墨颜彩做伴的日子

说起来,我和画画之间的缘分挺神奇。有一次,我在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金色花瓣纷落,丰子恺先生画的小人在落花间跳跃…… 待我醒来,仿佛受到一种指引,于是乎,一夜之间,开始画这些小画,没有规矩也无谓章法。

很多朋友喜欢,也许是喜欢这份纯天然的“野生”画风吧。我也就这样画下来,到现在陆陆续续也有几百张了。与笔墨颜彩做伴的日子,好像脑海里、睡梦中那些前生今世曾经的故事都有了去处,成了笔端笨拙的线条,勾勒出似曾相识的影像。这些影像层层叠叠,便把心也勾留住了,让自己常停在此时、此处、此情、此景,不用忙着跑出去寻寻觅觅。

写这段文字时,是2018 年冬至后二日,天冷得很。想想很神奇,有了这一夜的转圜,日光便一日长起一线。虽然天寒地冻,却温暖了人的念想。一夜之间,心也跟着阳光退却黑暗,在几乎察觉不到的暖意中开始苏醒。

折叠久了,我们都需要有这样的转圜。小坐,煮茶,翻开这本小书,琴侧纸端,等待心里的光亮慢慢生长,等待善意的恬淡慢慢舒展……

净如

2018 年冬

写于菩提书院

有缘的人迟早都会遇见

2010 年,那是我在厦门大学读研究生的第一年,导师王玫先生指着她琴房墙上的两张琴(一张李明忠先生的琴,一张曾成伟先生的琴),说:“你挑一张去学琴吧。”就这样,从小五音不全的我开始了奇妙的习琴生涯。

从《仙翁操》到《离骚》,从情人谷到凌峰楼,琴声陪伴了我的读书生涯,在图书馆里做的古琴笔记陆陆续续也积累了好几本。后来毕业后忙于工作,渐渐淡忘了弹琴。

2015 年,我在圣彼得堡研修欧洲艺术史,看见月光下的涅瓦河映衬着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华丽与壮美,一度不能自已而沉醉其中。但是回国后发现,玄对山水,琴书田园,这种风雅之美才是我内心最喜欢的,这也是中国艺术区别于西方艺术的迷人之处。

走了一圈世界,才发现我们总是美而不自知,传统文化艺术中有这么多耐人寻味的经典之美,即便在当下,这些原生的美的力量仍然生生不息。回到北京后,我便又开始弹琴。

我相信必然有一些人对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诉求,所以在茶室组织了几场中式风雅的聚会,取名为“昕园雅集”。在雅集现场,听别人弹琴,一首琴曲,经由不同的人弹,会有不同的表达,这让我对琴曲有了更深的理解,随手就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后来又整理成了文章。

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在琴声中自愈,这几乎是我刚来北京时的全部生活。在古琴的雅集中,我认识了净如,她的画就像朋友圈的一股清流,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每次看到她的画,就能看到画面背后那一颗虔诚的心,一路前行,无所畏惧。于是,我和净如商量,将她的画配上我的文章,发到我的公众号“古琴笔记”上。

想来,在当代语境中,对琴曲准确而优美的文字诠释也是大众了解古琴的重要媒介吧。冲着这种热望,加上日积月累的一些努力,我把自己对琴曲的理解,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文字,最终拾掇成了一本小书。净如又再次不厌其烦,专门为书配了画。

这本书的画画旅程随着净如的工作经历了天南海北,一年的时间里,她经历了四季的流转,带着她的画笔从厦门到苏州,从北欧到澳洲,从海南到北京,每一次的绘画都倾注了她个人当下的感受。只要用心,没有什么是到达不了的彼岸。

一本传统音乐美学的书,当然离不开音乐本体。古人有言:“古琴带月音声正,山果经霜气味全。”如果,捧着这本书阅读的同时,还能听到四季的琴音,那岂不是可以在月光浸润下,悠然地做一个山河万里的音乐梦?

所以,我想起了古琴艺术家巫娜老师。巫娜的琴曲有意境,有哲理,有禅思。她是一位跨界艺术家,勇敢尝试多种音乐形式的融合,以及古琴的即兴演出。当我联系到巫娜老师时,她给我回微信说:“我看过你的文章,半年前就想找你。”当时的我开心极了,觉得只要有一个关键词,无论距离多远,有缘的人迟早都会遇见。

如今,古琴对我而言,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仿佛靠近它,我就能跟古人进行温情的对话,就和历史产生了某种秘而不宣的联结。我陶冶其中,也感到自己的渺小。正如古琴大家龚一先生对我所说:“我弹琴六十年了,至今还觉得自己是个小学生。”

但这并不妨碍我将这样一本有趣味,能听琴曲、能阅读、能赏画的书置于大家眼前。若是大家能以此了解古琴、爱上古琴,那我便无甚欢喜。回想起第一次和净如喝茶时,她的先生说:“这本书很有意思,你们三个在完全不相干的行业,就是三个斜杠跨界女青年,却因为共同的雅好聚在一起。古琴雅集成了你们的‘闺蜜party’和‘social’方式,你们真是‘中国新闺蜜’!”

因缘所在,因为古琴而认识了净如、巫娜两位朋友,便有了这样一本带给你宁静与欢喜的书。

霁月

2019年4月

写于北京昕园

作者简介

巫娜
古琴艺术家、跨界演奏者
先后师从著名古琴演奏家、教育家赵家珍女士和李祥霆先生。
2004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部,2015年进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古琴专业教师。
2005年,开始古琴的跨界与即兴尝试。之后,不断和爵士、摇滚、实验等领域的音乐艺术家合作,成为古琴艺术中创新的标杆人物。
2008年,获美国“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al Council)基金会奖学金,赴美国纽约进行为期五个月的访问,并考察以及研究西方当代艺术和音乐状况。
2010年,开启“古琴剧场——巫娜的选本”系列演出,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与古琴对话。
2016年,开创了中国首家古琴在线教育平台——缦学堂。

霁月
珠宝设计师、艺术美学作家
本名李欣,201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2018年毕业于GIA美国宝石研究院。
著有《庄子译注》,以及策划出版古琴漆艺专著《西来意》。

净如
资深互联网人、插画师
喜欢游历世界的“野生”漫画师。
梦中与画结缘,醒来开始作画,一发不可收拾。

亮点展示

99999990023421604.jpg

精彩书摘

市中山居, 对琴酿春

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先民在春耕的时节,翘首以盼东风的到来——“春风吹又生”“东方风来满眼春”,可见是温暖的东风唤了立春的到来。所以,南宋诗人白玉蟾有《立春》诗云:“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

立春的到来也是天子的吉日,这一天,周天子着青衣,载青旗,佩青玉,在人间草木的青翠中,颂着青阳之歌,舞起八佾之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去祭祀青帝。祭拜了司春之神,天子还要带头亲自耕田,天子耕三下,三公耕五下,卿、诸侯耕九下。礼毕,天子为慰劳群臣,让他们喝一顿劳酒,春耕便开始了。

对于恩养此生的土地,春耕是一年的期盼,所以先民盛装迎春,祈祷这一年的天、这一岁的地,纵披星戴月,不辞冰雪,唯愿汗水换成果实。“一年之计在于春”,先民将一朝兴衰称之为“春秋”,春天的因,结下秋天的果,春秋代序,循环往复,历史的记忆就形成了。在沉浮兴衰的历史手册中,有一次先民的春游被郑重地记下。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

两千年前,先民的一次踏春,渲染了一代人对理想生活的想象。对于理想生活,大抵如此,有人谈政治,有人谈财富,有人谈道德,唯有曾皙在回答孔子前,“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琴声缓缓地慢下来,一个漂亮的收尾音符,然后说道:“我的选择大抵与他们不同,春气萌动时,不待冰消雪释,小草漫过春泥,柳色新生浅黄,人间草木,良友知己,享春风,弹素琴,吟好诗,让日子慢下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也是孔子的理想生活,一代儒生内心深处的人文情怀,只有真正懂得自得其乐、自适其适,才能由己及人,爱人及物,仁政天下。即便有人走向山林,松风崖畔,与天地齐物,有人征战沙场,点兵千里,与荣誉同在,先民早在时间的流转中画出了理想生活的模样。

在先民的踏春日记里,玉楼春晓,迎春浣花,穿上立春的霓裳,佩着青玉的首饰,他们不远千里,走在春风沉醉的小路上,水波里还透着清寒,土地里已有新绿,怀揣着微小而温暖的感动,感受时间的缓缓流逝,享受一种久违的欢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有云:“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在今天的西园春色里,花繁锦簇,我们心知莫负了春光,一弦一柱,三草两木,都在安静地绽放着。去听琴吧,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去赴一场初春的茶会。

这琴声,最宜调治我们这代人的百无聊赖。莫谈琴道,莫刷微信,莫说工作,就这样,安静地听着,放空后冥想,听听自己的呼吸,感受春天的味道,最终达到乾坤自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你给生活加了一些愁苦,你琴声里的春天就是带着一丝无奈;你给生活多一些清甜,你所酿的弦外之音,叫任何人听起来都是迷人的。

物我两忘,也是这个时代古琴能带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少年时只觉得琴安静好听,不懂琴的张力,经过了一些真正的离别和选择,才愈发觉得琴间留白值得玩味。平日里各奔东西,分身乏术,那种“月抛(隐形眼镜)戴了两年半”的笑话就在自己身上发生,能有这样一个清净的下午,享受物我两忘,就是这一天最美的时光。

以前写很美的文字,都是在想象他人的悲欢。后来自己逃离了虚构的理想国,走进现实中披荆斩棘,更加亲近琴声带来的欢愉。这是压力释放后的逍遥自在,不可求,不可取,只是在一切刚刚好时,琴的欢喜飘然而至。
一吟一揉、一浅一深中,将所有的压力都放下,把昨日的一切都忘光,悄悄地,仿佛看见“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仿佛遇见一个熟悉的人,他的眼波里写满情深,说要带你走,从此你不再凝望天地,不向人世索求。

人间草木,一曲清音,就是我们繁忙尘世中的一次物我两忘,你说是虚度时光也好,浪费光阴也罢。我们是生活在写字楼里的一代人,对于远去的阳春,我们唯有想象一座山,告诉自己:心中山水、市中山居,才能追慕那一点属于中国人的风雅。就此刻吧,听听琴,和你对琴酿春,别无所求

目录

第一卷  春

立春——人间草木,阳春白雪——市中山居,对琴酿春——《阳春》
雨水——小楼听雨,长门宫怨——天街小雨,玉润新竹——《长门怨》
惊蛰——桃之夭夭,鸾凤求凰——浮云旧事,桃花源边——《凤求凰》
春分——陌上花开,空谷幽兰——落花无言,漆色斑斓——《幽兰》
清明——春觥未央,阳关三叠——桐花如锦,曲水流觞——《阳关三叠》
谷雨——莳花煎茶,渔樵问答——桃花闲落,且吃茶去——《渔樵问答》

第二卷 夏

立夏——山静日长,南风歌兮——花事盛大,结夏安居——《南风歌》
小满——一瓢清欢,遥忆故人——溪山行旅,携琴访友——《忆故人》
芒种——泽草之处,长吟离骚——祭饯花神,青梅煮酒——《离骚》
夏至——草庐清风,舟子流水——翠微山色,顽石风流——《流水》
小暑——薰风入梦,良宵引月——安禅逢暑,停云翠竹——《良宵引》
大暑——生民之心,广陵散尽——荷风清响,雨霁虹霓——《广陵散》


第三卷 秋

立秋——树色平远,梧叶舞风——素秋剪水,罢琴空对——《梧叶舞秋风》
处暑——云岚山畔,洞庭秋思——空山新雨,秋水伊人——《洞庭秋思》
白露——露华白藏,雁落平沙——清秋寥落,掬露浮生——《平沙落雁》
秋分——月满西楼,归去来兮——秋暮夕月,花间点黛——《归去来兮》
寒露——帘卷西风,捣衣声起——落花无言,山家菊事——《捣衣》
霜降——红叶拾楠,潇湘水云——清夜来霜,深红浅黄——《潇湘水云》

第四卷 冬

立冬——枕流漱石,山居微吟——水乡霜落,明窗微掩——《山居吟》
小雪——雪溪晚渡,且说酒狂——雪夜柴屋,温酒以待——《酒狂》
大雪——流风回雪,雅奏白雪——清角吹寒,湖心赏雪——《白雪》
冬至——琉璃世界,梅花三弄——寒谷春生,吉云清穆——《梅花三弄》
小寒——雪夜闻钟,普庵咒起——雁阵惊寒,梅梢雪意——《普庵咒》
大寒——松轩醉雪,卧弹仙翁——雪夜行旅,孤灯相映——《仙翁操

内容简介

发烧友、生活美学作者霁月写给大众的古琴文化入门书,全书精选四十八首经典古琴曲,按二十四节气编排,将节气风物、琴人历史背景、琴曲创作场景与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还原古人琴事与风雅之姿,让今人理解古琴的同时,爱上听琴的这种生活方式。全书配四季古琴歌单,扫码即听;另有四色精美插画,随情适性,质朴可爱;赏读则简明独到,文心风流,追古感今。可谓美文、琴曲、插画皆美,极具收藏价值。

精彩书评

琴乐是一条道路,通往智能之路——“道”。
——(荷兰)外交家、汉学家 高罗佩

因为种种机缘和琴结缘,就应当珍惜在尘世的颇多无奈中,天地还有懂得自我的事物。唯有这份沉静和缓的禅意,是对于当下人们心灵*直接的滋养和慰藉,可谓是一剂良药。
——古琴艺术家 巫娜

编辑推荐

*本书从二十四节气角度撰写琴曲的故事,将节气风物、琴人历史背景、琴曲创作场景与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还原古人琴事与风雅之姿,让今人理解古琴的同时,爱上听琴的这种生活方式。

*附赠窦唯的古琴老师、古琴艺术家巫娜专门为此书列的节气曲单,供读者扫码欣赏。

*一价两书,除正书之外,另有《廿四雅集》雅集手册,提供中式风雅聚会策划实施方案。

内容推荐
古人四技“琴棋书画”, 以琴为首。本书依传统二十四节气, 每个节气赏析两首古琴曲, 从文学、美学的视角, 以古琴为径, 还原中国古代文人风雅生活的方式, 感悟“琴道”背后的诗意。除此之外, 还有古琴艺术家巫娜专门为此书创作的古琴曲, 供读者欣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人的风雅:二十四节气听古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霁月 著 巫娜 奏 净如 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2340061
开本 16开
页数 275页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6000.0
出版时间 2019-05-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32.317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25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