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观自在(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观自在》这本书是作者董联桥的最新随笔集,共分五个部分:观云水、闲读书、茶趣味、访故旧、观自在。本书记录了作者近年来的生活、书画、读书、饮茶、行旅。近看草虫、远观山水,无非生活美学,皆是闲雅文章。书中配有作者书画作品若干,为本书增色不少。

内容推荐

观云水,闲读书,茶趣味,访故旧,观自在。在《观自在》一书中,董联桥先生自读书、品茗、绘画、行旅,以及日常生活细节等入手,为我们呈现了别样的人文情趣与人生感悟;以先生之言,恰所谓:“近看草虫,远观山水;无非生活美学,皆是闲雅文章。”

目录

自序

观云水(001-050)

 中国画的意境

 画家的个性

 黄荃父子的花鸟松石

 唐寅的寒灯品茶

 漆书梅花话冬心

 渔夫清歌话吴镇

 张颔的功夫

 云水风度

 耕云种月

 山水芳滋

 昆虫记

 西陆声声梧桐树

 人生六十老书童

 我的书画生活

闲读书(051-094)

 叶嘉莹的鹦鹉与凤凰

 聂绀弩的霜菊秋华

 伶人往事夜深沉

 董桥的旧时月色

 文化王朝说赵宋

 一蓑烟雨任平生

 牡丹亭外三生缘

 旧戏新说打金枝

 晚春还寒闲读书

 漫谈书店二十年

 最难解脱是书缘

 我有书斋号半闲

 一间自己的书房

茶趣味(095-118)

 茶品人品两相知

 杯中自有清风明月

 竹里飘烟的茶境

 千年一叶话普洱

 蒙顶山上蒙顶茶

 只待春来看雪天

访故旧(119-168)

 半闲草庐神仙日

 中秋夜宿丙安镇

 流放地的闲情

 台北阑珊夜未央

 汾水漫步话太原

 上海偶遇张爱玲

 江南古镇寻湖笔

 阳羡紫砂甲天下

 留坑村里寻祖源

 山水人文交相映

 梧州冰泉豆浆馆

 傻尼花恋声声情

 信步闲读静心斋

观自在(169-214)

 真如自在南山寺

 年老身闲无外事

 清茶当酒慰平生

 顽童老来半闲日

 从前慢时读木心

 夕阳落处点点金

 道远知骥说朋友

 夜深茶凉前后看

 六十岁的新生活

 生活的有些品味

 自足的孤独

 书信渐成远古事

 道德文化何处寻

附录 艺术里的心性:雅昌艺术网访问记

跋 纸上烟云过眼多

试读章节

古时书画名家留下姓名的有两种人,一是身在官家,有职务、有俸禄,不靠此技生活,却靠此技扬名,如赵孟叛等人;二是没有官职,生活清贫,靠此谋生,大多在百年之后才得以扬名,只有后人享用前辈的名声了,如吴镇等人。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吴镇,出生于浙江嘉兴魏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是个值得说几句的人物。吴镇专心学《易经》,为人卜卦算命,来往嘉兴、苏州,挣得几个钱养家糊口。近日看到他的一幅《渔父图》长卷,渔舟唱晚,近景芦苇摇曳、杂树如荠,远处淡墨如烟、远山含黛。现今有人专门研究隐士,有人自称为隐士,远离市廛,买郊区别墅,或租一个院子,既可种菜,也可书画情怀;朋友来了最高兴,泡茶、饮酒,海聊,屋里高朋满座,屋外香车美女。

吴镇六十一岁时画《渔父图》,从其意境看的出他是真隐,没有那样的心态和情绪是画不出来的。“洞庭湖水生晚风,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也许是跑不动了,也许是挣不了养家糊口的钱,于是吴镇坐在家里以卖画为生了。荀子曾说:“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能静者也,修正者也,知命者也,著是者也。今之所谓处士者,无能而云能者也,无知而云知者也,利心无足而佯装无欲者也,行为险秽而强高言谨憨者也,以不俗为俗,离纵而跛訾者也。”荀子距今两千多年,那时对隐士有如此深刻的见解,今日的隐士也不外乎此。吴镇的那个年代,元人入主中原,赵孟頫带着二十多个大宋知识分子投靠元人——赵氏还是皇胄后裔。不过可想而知,赵孟叛如果不登上元朝官位,其书画知名度将大打折扣。像吴镇等人——年过五十不想再混功名,只想安心过日子,即使是书画大家也是死后多年才被发觉其价值——是无法享受当时的荣华富贵和名满天下的。吴镇爱画《渔父图》,而且渔父图册上的题词更能说明吴镇的弃世思想:“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鳃鲈,诗筒相对酒葫芦。”传统三段式的构图,近处岸石交错、杂树丛生,河边芦苇随风斜摇,苇叶向一边伸展。河中央一叶扁舟,缓行于静静的河面,一个渔父坐在船头,抛一竿于河中,似乎不太上心鱼是否会咬钩。船舱内可见酒壶一尊,翻倒着一个鱼篓,可能还没有钓上,也许就没打算钓。远处一抹青山,淡墨轻扫,显得河面很宽,画面静得不得了。六百多年前的那份安静已经没有了,哪怕是当年的桃花源也成了闹市,没有门票是不让进的。把门的一定是那不知有晋的后代。隐士的草庐成了发财的地方、热闹的场所,真不知古人在地下如何感慨。

如今没有了渔隐的环境,更没有了渔隐的心境。当年避换代、避战乱、避苛捐、避世俗,今日之避是避环境、避雾霾、避俗世、避繁闹。说不好吴镇是不是为了隐世而由以卜为生,转为鬻画为生,也许就是老了,跑不动了。但是就这样居然还能画出个大家来,可见那时文人的功底之深。看了好多古代画家的逸事,好像五十岁开始画画的不少。黄公望就是如此,虽然受过赵子昂的点拨,但自己几年续笔竟然画就《富春江图》,引得后人追星族般地追捧。这些个古人自幼便写字画画,一是谋生手段,二是兴趣使然。试想,郑板桥当年辞去潍坊县令,如果不会画画,不知以何为生。不像今日,辞了官也有个最低工资,养家是没有问题的。喜欢书画的领导还可以捡起来这点爱好,修身养性、颐养身心,也不求回报,偶尔有几幅被藏家收走还能乐好几天。

眼下社会让人领教了什么是市场经济,残酷啊。当年的社会主义墙角还是很温暖的。不要说当官的,就是书画家也不愿意隐居。隐居了吃什么?上有老,下有小,在体制的有微薄的工资,不在体制的就靠辛苦了。据说有书画北漂在地下室租房,每日马不停蹄地抄经卖钱,给钱就卖,解决房租与嚼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成本也增加了。现在有些文化人做出一些怀古之举动,喊与世无争的口号,其实是生活无忧者。吴镇要是活在当下,清歌是没得唱了,画要没人买,一定把钓的鱼拿去卖了,要不吃什么呢?

P20-22

序言

《半闲堂闲话》出版两年了,手头又积攒了近百篇随笔散文,小友俊文建议再出一本集子。书名想了很久,最先定为《半闲堂闲话续》,后来想想还是不叫闲话好,说多了读者以为我是闲话篓子,就叫《观自在》,诗书画中多了些禅意。半闲堂主常常说些闲话,但绝不是倒腾闲话。闲话就是自己无意说,别人也无意听,不必认真去思考,不必激烈去争论,对与错不重要,更何况你怎么就知道你对别人错呢?其实,为的就是个放松、快乐。俊文建议序言还是自己写,正合吾意。一来求名人难,二来我特别不爱求人,人家乐意不乐意,对我都有压力。如果遇一大主,傲慢地说,你写个初稿吧,我给你改改,我会恶心死。有好意朋友建议找名家做个推荐,市场会好,我却以为,出书并不是为了卖的,我的小文能对读者的生活态度有一些提示就足矣。

这两年经历了不少事,总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特别是今年元旦前两天,八十多岁的父亲突然逝世,一点先兆也没有,前一天还通了电话,第二天就走了。几乎是同时,我因心血管堵塞住院,与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上。我在阜外医院做了支架。虽说不是什么大病,但对我的人生确实是一次考验。因为做了全面的检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了更多的了解,既是病灾,也是好事。身边有些熟人朋友,突然倒下,都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如果及时知道,及时治疗,同时调整生活状态,不会这么突然地发生。说什么书画家长寿,修身养性,千万别信,如果上帝需要书画家,也是指名要去的。否则怎么会那么多书画家英年早逝?

我这几年读书比较偏门,就喜欢读唐宋明清小品文。这些小文章,专讲生活、讲美学、讲故事。受其影响,我也喜欢写小品文。只是我和他们的时代不同,文笔粗浅些,但角度却更为广泛。六十岁是人生一坎,这次发病恰恰就在六十岁刚刚开始时。人生一个甲子,孔子讲的是耳顺之年,就是什么话都听得进去。我记得在拙作《半闲堂闲话》中,有一篇《五十大话》。我说,现代人生,三十而立却没有立,还在啃老;四十不惑,反而惑了,不知怎么走下去;五十知天命,因为下岗,却不知道天命在何方;六十了,耳顺了,却更爱听好听的,逆耳的话还是不想听。这话其实好多人都知道,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书画界更为甚者。站在作品面前,六十岁的他静静地等着你的评价,脸上是谦逊的表情。你自然是一番恭维,夸得他心花怒放,惠风和畅。这时要说一句“但是”,就很敏感。我们看电视台的评奖节目,不论前面有多少赞美之辞,只要加上一句“但是”,基本就淘汰了。我常常注意竞赛者听到“但是”时的表隋。为了不尴尬,评委只好改口说,有一个小小的建议……

说是自序,扯得太远了。这本《观自在》就算是笔者年逾六十的一点世间生活的感悟,也是对半闲文化生活的一点体会。这里选了六十篇小文,按照内容分了五个部分,无论读者是青年人、中年人,或是老年人,都会从拙文中看到笔者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不信,你读来看看?

后记

纸上烟云过眼多

去年下半年闲居在家,没事就去好友刘灿辉那里蹭茶蹭饭。忽一日,见他桌子上多了一幅字,小楷录的张岱名篇《湖心亭看雪》,颇有清贵之气。说是一个同学写的,跟我应该能交上朋友。当时听听则过,也没太在意。没几日,又见到一幅扇面:半缀瓜棚叶铺篱。青绿的简笔藤蔓,配上四朵玫红色的花,旁边三只小蜜蜂将停未停,看上去清新、舒畅。绿色不好用,重了会显得死、浊,轻了又会飘。董老在很多画作中都使用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这幅,一派天真。

见面是在董老的工作室,进门一盆简单的工笔花草,挂在墙上非常安静。右边长廊上则是各式花鸟虫草,这是他最擅长的题材。后来他送过我一只蝉,蝉足上的绒毛纤毫可见,薄薄的蝉翼层层叠叠,似乎要从纸面透出来。我平素不留东西,过手把玩一下就送给喜欢的朋友。年初离京南下,随身只有一箱衣物一床书,董老的两幅字却是带上了。

董老自号半闲堂主、南山居士,乍一看不像山西人,倒像是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叼着烟斗,有公子哥做派,有文人傲骨,看人眼睛都有点往上挑的意味——你是谁啊。我是个慢热的性子,那天也就简单打了声招呼,送了他一本我编的书,许倬云先生的《说中国》。只记得喝的是冰岛,期间董老说接了一个活儿,应某部门邀请作一幅画。我插了一句:这活儿不适合你,场面太大,也没什么趣味。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有点浪费时间。不知这话他当时有没有听进去,几个月后我们吃饭聊天,果然停了——太别扭。

那阵子我已经开始处理手头藏书,决定送给一个筹备开茶馆的朋友。但是有一批碑帖,如王福庵先生临写的说文部目、日本二玄社编的《清人篆书三种》及《汉碑大观》等,送给她总觉浪费——普通茶客不会看,它们应该有更好的归宿。于是,就托灿辉转给董老。不久后收到回礼,小楷的东坡《赤壁赋》,依然是风流蕴藉,比张岱那幅多了些沉稳。

佛教有一个修行法门叫“修止”,就是长时间专注在一个目标上不偏离,慢慢的心会变得很安静。人如其字。看董老的小楷,就能感受到这种安静——这是个修止高手。除了这种安静沉稳,他身上还有一股与生俱来天真洒脱的气质,可以称之为“真趣”。这种人通常都不好交际,有限的几个好朋友慢慢玩;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想要什么也比较清楚,所以不会被过多的欲望和妄念所干扰,能长期坚持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情。

字画之外,董老喜欢看书、喝茶,几十年买书、藏书乐在其中。这方面我们气味相投,都喜欢王维、陶渊明、张岱。碑帖之外,我送过他《沈从文的后半生》《艺术的逃难:丰子恺传》以及《南画十六观》等,都是我读过觉得不错,而且认为与他能有共鸣的书。果然,每一本他都认真看了,下次见面还会交流很具体的感受。

前面提到过“真趣”。董老身上这种“真”,在为人上的表现是不作伪,不喜欢的人不浪费时间,对趣味相投的人则非常用心。送给朋友的礼物,诸如字画、扇面、春联,通常都是针对这个人的特质和当时的时令,精心准备的。在作品上呈现出的,则是一种天真烂漫的气质——工笔画最普遍的要求也是“真”,杜牧所谓的“尽态极妍”;董老画笔下的花鸟虫草,更多了一分好玩的东西,作品背后常常能感觉到有一双充满兴味的眼睛在闪烁。其文字同样如此,简单、干净,就像一个老朋友,带着你到处走走看看,也不多说什么。这本《观自在》里,有篇《昆虫记》我挺喜欢。读着读着,就会想起帕慕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孟元老书中的汴梁或张岱梦里的西湖:这样的董联桥,就应该画出这样蝉、这样的蝈蝈和螳螂。

他分明是在纸上,试图重现一段不可再来的旧日时光。

2016年4月24日

冯俊文改定于顺德碧桂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观自在(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联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57046
开本 32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2016235396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6
14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6: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