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路上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本安安静静的小书,慢慢启开自己的求学生活。从府学小学到北京四中,她一直在路上……

张涵之的阅读与一般少女不同,她并不偏爱所谓的青春少女文学,更不喜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文风,她的视角和胸襟根伟广阔,《在路上》的文字就更为“健康硬朗”。

内容推荐

《在路上》是张涵之的文学作品集。

在《在路上》中,诗歌创作将张涵之的文学天赋袒露无遗,独特不柔弱,健康硬朗的感受力,创造了个性多彩的世界;随笔札记,能看到作者文学素质的全面和完整;小说和读书笔记略显薄弱,她还用别人的眼睛寻找共鸣。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张涵之会在未来文学路上找到属于她自己的位置。

目录

校园札记

江山不幸诗家幸/3

国·家/5

思考是什么/8

杜甫很忙/11

读《诗词曲五首》有感/13

从“执经叩问”到九年义务教育/15

我的语文老师们/17

渴望黑暗——吸血鬼/19

我们的青春期/21

20127我坦然/23

在路上——与苏格兰歌剧院合演有感/25

玉兰花开时/27

追梦的孩子/29

我懂得了古人情怀/31

一人两面/33

那个夏天/35

见或不见/37

当道德受伤/40

致雨果先生的一封信/42

母亲的笑容/44

感谢你,老爸/46

玉兰花开呀开——告别初一/48

为她竖起大拇指/51

重拾信心——由一张照片所想到的/53

春天到了/55

国人之爱国/57

光/59

窗景/60

无奈中的周旋/61

倦/63

期末总结/65

南锣鼓巷调查报告/67

抚摸远去的童年/70

执著的韵律/72

斑斓初中/74

记忆深处的眼泪/76

晨记/78

小黄花/79

像小草,默默成长/81

四中初印象/82

给四中老师的信/84

随笔

京剧之美,京剧之哀/89

无求于你/92

北京精神北京人/95

留在心底的风景/97

鲁迅,鲁迅/99

以“牙”还“牙”/102

小巷风情/104

师道/106

书与穿越/108

文人的模样/110

花败花开时/112

我懂得了杜甫为什么叫“诗圣”/115

不会笑的猫/117

镜/119

再见,彼得·潘一写给自己十三岁的“六一”/121

左手荒凉,右手繁华/124

窗下歌声/126

地动之日——震后日本/128

当科技强势入侵之手机/130

当科技强势入侵之照相机/131

茶/133

书写光影

半生孽,半生缘/137

倾城之恋/139

脆弱的人/141

楼上的乌托邦——读《安妮日记》有感/144

门当户对——读《金粉世家》有感/148

读《雨季不再来》有感/151

一个永远的神话——观《凯撒大帝》有感/155

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读《小王子》有感/158

再读《西游记》/161

读书笔记——《彼得·潘》/163

读书笔记——《众神的风车》/165

读书笔记——《绝对小孩》/167

神秘文学之巅——侦探小说/169

大哉,图书!/171

春秋战国人物志(1)周游列国的万世之师——孔子/174

春秋战国人物志(2)远出函谷关的青牛骑者——老子/176

春秋战国人物志(3)智洒疆场的千古谋士——孙子/178

读书笔记——《行者无疆》/179

读书笔记——《让中国人汗颜的帖子》/181

读书笔记——《镜·织梦者》/183

读书笔记——《追风筝的人》/185

读书笔记——《活着》/187

三毛与张爱玲/189

读书笔记——《苏菲的世界》/191

期望——读《根鸟》有感/193

观儿童剧《天蓝色的纸飞机》有感/195

游记

英国游(1)初见/199

英国游(2)公学/201

英国游(3)小镇/204

英国游(4)伦敦(上)/206

英国游(5)伦敦(下)/208

英国游(6)铁/210

英国游(7)花篮/212

英国游(8)食物/214

英国游(9)戏剧/216

英国游(10)青春无罪/218

印象·南锣鼓巷/220

印象·淹城/222

印象·世博会/223

诗歌、小说

爱的责任/227

无题/228

记大年初一/230

雪/231

圣诞之歌/233

外面的世界/235

愿/237

山行小记/238

我不会/239

再见,彼得·潘/241

六月的风/242

丁香花/244

五朵金花/245

花开花落/246

春天来了/247

糖果屋小传/248

来得晚不晚/249

小学掠影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257

读《朝花夕拾》有感/259

第一次被认成男生/261

生命的权利/263

苦中有乐/265

我与祖国共奋进/267

府学古韵/269

文天祥祠/271

身边的艺术/272

雪中的关爱/274

购买“青翠”/276

我的“赖校长”/278

晚霞/280

我为府学唱支歌——天邑之音/281

我为府学唱支歌——素写大成门/282

我和鲁迅比童年/283

妹妹的别样“原则”/285

邻家大嫂/287

雨/289

走遍天下国旗为侣(课文仿写)/291

奶娘宋妈/292

乐极生悲/294

我叫张涵之/296

汉字单元总结/298

“馋猫”的最爱/299

后记/301

试读章节

当道德受伤

政治课上,该不该扶起受伤老人的话题又一次被搬上了台面。有人义愤填膺地阐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人主张尽量躲避嫌疑。当然,人是要救,但到底该不该伸出自己的手呢?

我很心酸。当道德受了伤,当自己原来认为正确的事和行为反而为自己带来麻烦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道德,是一个千百年来世人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在冥冥之中操控着国人的一言一行。“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对他的大体感知。李耳由一词生发,知晓人生至理。君王也可以被批评,因为他无道;农夫也可以被记住,因为他有道。道德,成为了一个千年中华的核心词,一切文化和各种人格都是从中生发出来的。凭空写下道德二字,看仓颉怎样将一时的灵感转化为文明的符号,再看他多么不吝惜地给了“道德”以完美的形态与构架。一切的一切,尽在不言中。

有些事情是不需要父母传授的。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我们自然而然地接纳了完美的形态与构架,并使之深深地烙于心中。我们也许不知怎么读它们,如何写它们,但毋庸置疑我们知道怎么去践行它们。我们也愿意去践行它们并以此为荣,并认为,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甚至认为,这样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我们不是为别的,而是为了中国人的身份去实践它们。那不再是字典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再是“由一定的社会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而变成了“由每个人心中制定的强制性且带有处罚性的条例”。而这种处罚,来得比什么都严重,那是一种心中的负罪感,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会随着时间的延展越来越痛。

我们应为自己的道德而感到骄傲,不是吗?那是我们五千年泱泱大国的一种文化积累的象征。正因为如此,道德在我们心中已经成为了判断并划分人类不同的唯一依据:如果一个人“缺德”,那么他一定不会是个什么好人,对吧?如果一个人“德高望重”,那么他一定会受人尊敬,对吧?

可是,我们心中的文化被挑战了。

有人利用或是践踏我们的道德,而我们对此无能为力。那么,我们还要不要道德?

我们满心的摇摆不定,却发现道德受伤了。受了伤的他,是那么弱小,我们怀疑,他是如何统治中国的文化疆域那么多年的。他懦弱地问我们,还需不需要他。

这时才发现,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意识形态”而已,我们自己,才是一直抓着他不肯放。

但我,我们,还是相信了他。我们为他疗伤,但不再全盘信任他。

“我会找几个证人,至少,留下证据后,我才会去救。”我站起来,这是对于搀扶老人的答案,也是对于道德受伤后那句“需不需要我”的答案。

P40-41

序言

走进另一个世界

李志(北京四中初中语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

涵之要出版正式的文集啦!

这已经是第二个学生找我写序言了。为师如此,何幸之至!

在拿到涵之的文集的一瞬间,我有一丝小小的震撼。震撼,一是因为文集的厚度,二是因为出版单位。之所以是“小小的”,是因为它在我的意料之中甚至是希望之下。

涵之妈妈说文集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我看过的,都是涵之日常写作的集锦。我原本想,花不了太多的时间就能读完。可是在我又一次细细阅读时,我却发现那些文字仍然很陌生,有种新鲜感。也许作为老师和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不尽相同吧。渐渐地,在细细品读的过程中,那丝小震撼化为了感动与平静。这就是涵之的文字。

读完她的文集,我变得惶惶不安,当初答应的事情似乎变成了负担。因为面对她生动真实的文字,久不动笔的我对文字却显得生疏而迟钝,我生怕辜负了她的一番美意。但我说过,我愿意为自己的学生做点事情。尽管力有不逮,但定会尽力为之。

涵之留给我的现实印象常常是这样的:一头短发。本应该显得干练爽利,但是因为早起时间紧或不善打理,不是左边滋出一撮。就是右边翘起一绺;她与同学相处时总的来说是静静的,大多充当含笑旁听的角色,偶尔插上一两句精彩评论;她和我说话或上课发言时,总是先用手胡噜胡噜头,脸上露出一分羞涩,然后手舞足蹈地侃侃而谈。生活中她给我的印象是随性、含蓄、低调、慢热,挺有包容度的。

但读她的文字却有迥然不同的感觉,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她的文字张扬着个性风采,真实生动亦不失深刻,有些还很犀利尖锐。虽然她评价自己的文章时说:“当时的文笔和思想有的的确太幼稚了。”但谁能说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就不该幼稚?至少我十三四岁时想达到她这种幼稚是不能的。我更愿意称其为“自然清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逾越生命的成长阶段,幼稚就幼稚吧,比起装成熟来要好上千万倍。

与涵之相处和读她的文字,我都深刻地感受到她阅读之广博。尽管出版社的审读意见“读书笔记略显薄弱”我十分赞同,但我不得不说的是,阅读正是她创作的源泉之一。在文集中,除了专门的读书笔记板块“书写光影”之外,她的随笔、札记也常常是课上所学的延伸和课外阅读的感悟和模仿,如《书与穿越》《文人的模样》《我懂得了杜甫为什么叫“诗圣”》《江山不幸诗家幸》《思考是什么》《我懂得了古人情怀》《见或不见》《致雨果先生的一封信》等等。涵之的阅读与一般少女不同,她并不偏爱所谓的青春少女文学,更不喜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文风,她的视角和胸襟更为广阔,她的文字就更为“健康硬朗”。这一点在同龄人中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我想说“在路上”是个好的文集题目。看到这个题目,我脑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了一幅画面:一个小孩在一条幽深幽深的小路上背着行囊不断前行,目光坚定而执著,身后是一道长长的影子。这个画面给我的感觉是求索、坚持和振奋,充满一种深沉的力量。我想用它来激励像涵之一样的少年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其次,我想,年轻就应该在路上。因为在路上,所以有无尽的可能。我祝愿涵之和像涵之一样的年轻人在人生路上、在文学路上都能大有作为。

2012年7月

后记

张涵之

实话实说,我是一个本性疏懒的人,若不是为老师所“迫”需交诸种与文字有关的作业,一周三篇文章纯粹是天方夜谭。然而就是在被逼无奈之后,对作文素材仍不上心。临阵磨枪有之,因素材枯竭而望天心焦如焚有之,胡编乱造亦有之。

综观我的文章,大都是一时感慨、突发奇想之作。其内容或为身边凡景如爬山虎的叶、玉兰花的香等,或为时事热点、同学范文所感等。凡此种种,只要是一个初二年级的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东西,似乎都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涉及。这当然不是自夸,而是我本性疏懒的佐证。然而就是这样的“偶有杂感,遂成一文;积年累月,遂成一集”却造就了这样一本册子。

当初要出版这本册子时,我曾把多年来的文章又复阅了一遍,惊觉当时的文笔和思想有的的确太幼稚了。但看着这些东西,我仿佛看到了我作为一个人的生命轨迹。感谢上帝,让我留下了如此多以前的自己,我可以通过它们来确认自己的成长,也可通过它们来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在这本册子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我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渐渐完善、渐渐改变,而成为了今天的自己的过程。

对于出版这本册子的贡献我实在不敢对自己夸口,因为我的父母差不多一手包办了与此有关的所有事情,尤其是我的母亲,将我从小学二年级到现在的文章都保存了下来,实在是令人佩服的细致。所以,当我坐在这里把这篇自序写下来的时候,就不能不深沉、真挚地感谢我的父母了。

照应前文的“交作业”之语,我也得由衷地感激我的语文老师,毕竟,上了初中还能要求学生每星期写两到三篇练笔并且还去拨冗批阅的老师现在实是不多了。若没有每周的作业任务压着我,我也不敢想象以本人的禀性,能在两年内填满这本册子中的大部分空白。

总之,毫不夸张地说,我对这本册子的贡献也许只有按时完成作业一项。但如此厚实的册子也告诉我,经年累月的积累是惊人的。

也是,我还能做什么呢?无非就是改改懒惰的习性,多写两篇文章,也希望能让自己的文字有所进步,能给人带来一点什么吧。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善自己、完善自我啊!

若大家还觉得我的文章有可取之处,不妨听我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缺少发现美的时机。在特殊时刻所看到的常景,也会有一处不一样的情感涌上心头。而这时,提笔把这种感觉写下来,就会是一篇别样于平时的文章。不过,所谓灵感者的确容易溜去,不妨找张纸记下来以备忘记,或者就直接找个空闲写下来。

2012年7年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路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涵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66274
开本 32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