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佛教史/新版宗教史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杜继文主编的《佛教史》是一部佛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佛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佛教产生前的古印度社会状况,止于近现代佛教在西方的流传和影响。所记内容按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展开,广泛涉及各教派和宗派的教义、经籍、人物、僧制、僧职等等,同时兼及佛教的节日、礼俗、典故、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佛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佛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重大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目录 第一章 佛教的起源与早期的发展(前6一前1世纪) 第一节 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释迦牟尼与早期佛教的基本理论 一 释迦牟尼的生平 二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说 (一)苦谛 (二)集谛 (三)灭谛 (四)道谛 三 创世说和种姓说 四 僧团的形成和僧伽制度 第三节 早期佛教的分派 一 佛教分派的时代 二 僧团的分裂和经典结集 三 部派的形成及其地理分布 四 上座系与大众系在教义上的主要分歧 (一)关于“法”及对“法”的争论 (二)关于“我”与“无我”之争 (三)关于“心性”的净与不净之争 (四)关于佛菩萨和阿罗汉的争论 第四节 佛教对外传播与早期佛教经典 一 阿育王对佛教的支持和佛崇拜的发展 二 佛教的对外传播 三 早期佛教经典 第二章 佛教大乘和小乘的确立(前1—3世纪) 第一节 大乘思想的酝酿和兴起 一 案达罗王朝与斯里兰卡的大乘思潮 二 大乘佛教在西域的勃兴 第二节 犍陀罗和迦湿弥罗的佛教及说一切有部 一 犍陀罗和罽宾的佛教概况 二 说一切有部的哲学体系 第三节 天竺佛教和龙树提婆的大乘中观学 一 天竺佛教概况 二 般若经类及其思想特点 三 龙树与提婆 四 中观思想的基础结构 第四节 大乘佛教的一般特征及其与小乘的对立 一 大小乘的称谓 二 大乘经典及其基本特点 第五节 佛教向中国内地的传播与初传期的中国佛教 一 佛教向中国内地的传播 二 佛教向交州的传播 三 初传期的佛教译著 第三章佛教的黄金时代(4—6世纪)(上) 第一节 印度的笈多王朝和佛教的发展 一 印度社会与文化概况 二 北印佛教 三 中印和东印佛教 四 斯里兰卡佛教 五 南洋群岛诸古国佛教 …… 第四章 佛教的黄金时代(4—6世纪)(下) 第五章 佛教中心的转移(7—10世纪)(上) 第六章 佛教中心的转移(7—10世纪)(下) 第七章 朝鲜佛教和日本佛教的建立(7一11世纪) 第八章 藏传佛教的再兴及其向国内外的传播(11一18世纪) 第九章 佛教的消长变化和多元化发展(11世纪一 )(上) 第十章 佛教的消长变化和多元化发展(11世纪一 )(下) 第十一章 佛教在西方的流传和影响 附 录 后 记 新版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佛教史/新版宗教史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杜继文 |
译者 | |
编者 | 杜继文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404136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62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0 |
出版时间 | 2006-01-01 |
首版时间 | 2006-01-01 |
印刷时间 | 2018-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14 |
CIP核字 | 2005124341 |
中图分类号 | B949 |
丛书名 | |
印张 | 20 |
印次 | 7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30 |
宽 | 156 |
高 | 3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