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太平洋战争
内容
试读章节

第1章 日本帝国的崛起

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为现代化国家,亚洲的政治格局和战略格局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的崛起也对那些已经在亚洲建立势力范围的强国——英国、俄国和美国——构成了威胁。直至1900年,这三大强国占领了亚洲的大部分领土,并控制了进出亚洲的各个通道。西方列强的统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仍十分稳固,因为当时远东地区没有哪个国家具有改变现状的军事实力和经济能力。然而,随着日本逐渐发展为世界强国,日本与亚洲大陆比邻的地理位置更为日本军队的转移以及发展成为帝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东京政府公然昭示其想要在亚太地区分一杯羹的企图之后,日不落帝国带来的威胁也成为现实。不过,虽然日本国力的发展确实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担忧,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之后,除了俄国之外,没有一个国家有与日本发生冲突的理由。日本领导者明确表示,日本希望能与其他国家保持友好关系,而且当时的日本确实没有侵略扩张的企图,直到经济大萧条对日本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日本军方认为日本的问题只有通过征服新的领土才能解决,即使这种行为有激怒外国列强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现代日本的崛起:原因与结果

直至19世纪中叶,在亚洲占领领土最多的国家是大英帝国。英国控制了印度次大陆,在中国建立了一系列商业往来的渠道,同时还在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北部地区建立了殖民统治。俄国则是远东地区的另一个强国。沙俄帝国不断向其欧洲本土以外的地区扩张;1860年,俄国在日本海建立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之后将其占领,使之成为俄国在太平洋上的据点;俄国还企图侵略中国和朝鲜等国家的领土。虽然当时美国并没有介入国际事务,并且采取孤立主义政策,但是美国的商船早已在远东地区的海域上乘风破浪了。因此美国也有了在该区域打击敌对国家的动机。

日本无法成为世界领先的强国,至少在18世纪后期绝无可能。当时日本的社会制度就像是中世纪的采邑制度,被称为大名主(daimyo)的领主以及统治阶层的武士(samurai)所统治。当时日本没有中央政府,因此无法进行帝国主义式的扩张。日本人还有意将自身与外界影响隔绝开来,自16世纪德川(Tokugawa)时期开始,日本就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不让外国人进入其领土。日本的闭关锁国就等于将科学和技术知识拒之门外,而这些正是日本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实际上,日本甚至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

然而,半个多世纪之后,日本就发展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玩家。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Matthew Perry)率领“黑船”驶入江户湾(东京湾)时,日本几个世纪以来紧锁的大门被强行打开,佩里还要求日本政府准许美国的捕鲸船进入日本领土使用燃料和供给设施。随后,日本内部分为两派,一派希望打开国门与外国通商,而另一派则想要继续闭关锁国,日本因此陷入内战。这场纷争一直持续到1868年才结束,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天皇成了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中央集权的政府得以建立,而且这是日本在其2000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日本迅速实行现代化,日本人民齐心协力发展政治、经济和军事。1894年至1895年,日本军队击败中国并占领台湾,日本作为现代化强国的地位得以确立。1902年,在日本与英国签订了第一个正式的条约之后,其身份才被国际社会认可。两年之后,即1904年,日本向俄国宣战,并于次年的对马海战中击沉了沙皇的舰队;同时也在中国东北平原摧毁了俄国军队。日俄战争是有史以来欧洲强国第一次被非西方国家击败的战争。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调停下,日俄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该和约规定俄国将其在黄海海岸占领的旅顺港让给日本,同时还有库页岛以南部分。1911年,日本在朝鲜半岛建立殖民地之后继续扩张,试图征服更多的领土。1914年至1918年的“一战”中,日本加入协约国一方。日本帝国军队不仅占领了太平洋以南地区,还夺走了德国在亚洲的所有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海军迅速跃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日本领导人受邀作为盟国及其相关国家的“五强国”(Big Five)成员之一列席会议。

因此问题就来了,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小岛国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崛起为世界强国的?许多因素促成了日本的发展,其中第一个因素是日本统治精英决意不受西方国家控制的决心。日本领导人已经注意到中国遭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剥削,东南亚的大片地区也在同样的方式下被殖民化,因此他们得出结论,日本要想避免同样的命运,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简而言之,经济上以及军事上的扩张是日本保障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日本煞费苦心努力按照西方的模式来发展自己。仅1871年至1873年两年时间里,日本就派出了350多名公民前往海外学习有关国家的重要知识,如政府管理、现代化和军事建制等。随后便是日本迅速变革的时期。日本以普鲁士为样本制定宪法和法典;教育系统不断扩大,因此当时日本的文化普及率高得惊人。同时,日本政府向各大企业提供补贴,使得日本最终在纺织品出口上占据领先地位。日本政府还鼓励修建公路、电话和铁路系统,开发海运航线。为了建立强大的海军,日本还从英国皇家海军以及法国和德国的总参谋部引进专家。日本认为,要想不被西方国家控制就必须效仿它们实现经济繁荣的途径——即建立海外殖民地。这样做不仅能攫取原材料,还可以为各种产品建立垄断市场。虽然日本的统治阶层将推动改革作为防御的手段,但是建立帝国是这一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1900年,虽然日本在经济发展方面仍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它已然具备实施帝国主义政策的必要条件,例如足够的资本盈余和工业产量,再加上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

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促进了日本的发展,第一个是士气。日本人拥有很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而且日本领导人还定期宣传这样一种理念,即他们在国际社会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日本的世界观很大程度上是由数个世纪传承下来的传统理念塑造而成的,传统理念鼓吹大和民族的优越性,宣称他们是太阳神的后裔。因此,神话是政治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朝拜皇帝的传统,再加上教育体制对纪律和忠于国家的强调,因此,日本民族能够保持较高程度的民族凝聚力,人民也具有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国家也就能优化其资源配置。日本军事力量的增强也同样与士气有关。日本武士阶级重视荣耀的民族气质,以及号召武士为主君和国家牺牲生命的“武士道”(bushido)精神,这些时刻铭记于每个士兵的心中,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人与中国和俄国的交战表现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毫无疑问,士气对于增强日本陆军和海军的作战能力大有裨益,有时候足以弥补他们在物质和技术上的欠缺。

日本在公众中大力推广泛亚细亚主义(Pan-Asianism)的理念,即日本有道德上的义务将远东地区从西方国家的剥削中解放出来。明治天皇在位的时期,资深政治家、商业巨头以及知识分子等统治精英一起编造了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宣称日本命中注定就是要在亚洲担任领头羊的大国。其目的是为了统一民众共同向着现代化前进,并让公众支持政府的行为。日本于1890年首次公开宣布要建立日本人统治的亚洲的政策,当时的日本首相山县有朋(Yamagata Aritomo)在备忘录中宣称,为了自力更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日本必须要界定其“主权的界线”。更明确地说,其影响力的范围被界定在日本本土及其毗邻地区,其中包括朝鲜和中国。备忘录的内容暗示日本要采取坚决的行动以保卫大日本帝国,即使要将亚太地区的外国列强驱逐出去也在所不惜。广大日本百姓已经接受这种关于日本特殊角色的观念。爱国组织四处宣扬亚洲已经被西方帝国主义包围,军界公然表示,如果放任远东地区沦为殖民地,那么日本将自身难保。换句话说,日本人将自己视为解放者,其职责是建立以他们为中心的新秩序,并帮助邻国走上发展之路。日本帝国军队在与中国和俄国的对战中很快就取得了胜利,这一点也强化了他们心中的优越感,日本领导人也更加有胆量去扩大日本的势力范围。

对日本有利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因素,日本本土及其主要势力范围离强大的对手十分遥远。亚洲大陆上只有正在衰亡的大清帝国。此外,西方列强在亚洲建立殖民统治的时候,日本因为地理邻近更有利于在亚洲大陆上建立势力范围。俄国在1904年至1905年的战争中以高昂的代价吸取了一次教训,英国和美国在太平洋战争前夕试图保住它们在马来亚、菲律宾和香港的殖民地时也被日本教训了一番。地理因素更为重要,它让日本处于开拓海外市场的绝佳位置。日本本土则可以远望连接北美和亚洲的太平洋。同时还有许多深水港,如东京湾和濑户内海,商船可以在那里补充物资。因此,日本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航线之一中获得了许多重大利益。

然而,虽然日本已经占据一定的优势,日本政客也发出了野心勃勃的言论,但是扩张主义政策的实现仍面临重重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日本没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支撑它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政治领导人也意识到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越来越依赖西方国家以及日本与外界的繁荣贸易。基于此,日本政府希望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两国——保持良好的关系。日本的目标是成为国际社会中受人尊重的一员,而且为了避免国家分裂以及国家利益受损,用某位历史学家的话来讲,日本“行事谨慎、现实”。

对那些在亚洲享有利益的西方国家而言,日本的崛起显然是个威胁。1905年俄国战败之后,暂时停止了其在远东地区的帝国主义活动,并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巴尔干半岛地区,因此只有美国和英国限制着日本的扩张。然而,直到20世纪20年代,两国都没有极具说服力的理由来发动战争。从英国的角度来看,日本帝国海军的出现确实是不容忽视的挑战。而且,局势更为复杂的是,大英帝国在1900年过分扩张其在亚洲和非洲的领土,因此得罪了法国、俄国和德国,而且很有可能会与它们产生冲突。伦敦政府的政客坚信,要不是英国不想招惹太多的敌人,日本必将被征服。英日于1902年签订条约,它们之间的冲突因此得以缓和。基于该条约,英日两国承诺互不侵犯各自的利益,并且在一方与第三方发生冲突时,另一方保持中立。它们之间结盟的亲密关系一直维持到“一战”结束。

……

P3-8

后记

出版后记

1945年8月,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了《停战诏书》,稍晚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太平洋战场虽然一直被认为是“二战”的第二战场,但是其作用不容小觑,正是太平洋地区人民的不屈反抗使得轴心国之一的日本最终投降。

战争总是充满疑问,尤其是像太平洋战争这样一场多国参与的大型战争。日本在1942年年初能迅速占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海域的原因是什么?太平洋战争中的重大战役有哪些?主要参战国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什么特征?日本最终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是什么?本书正是一本解答这些疑问的入门式书籍。与大多数美国作家的著述不同,作者同等考量了所有参战国发挥的作用,整合了有关日本行动的研究,并引用了大量最近从英国和美国档案馆解密的档案。

本书共15章,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促使日本在亚洲大陆对外扩张的因素,以及西方列强对于危机日渐加剧的反应,探究了日本在战争初期迅速占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海域的原因。随后,作者将焦点放在1943年至1945年战局的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特征上,在此期间,盟军部队逐步将日本从其占领的地区驱逐出去,并建立将日本本土纳入打击范围的军事基地。作者还特别探讨了向日本本土投放两颗原子弹这一行为的原因与后果。

在即将迎来“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带读者重新审视那段惨烈岁月,以史为鉴,珍惜当下。

目录

前 言

第1章 日本帝国的崛起,1860—1930

 现代日本的崛起:原因与结果

 《华盛顿条约》时代,1922—1929

 日本的爆发,1930—1933

第2章 太平洋战争的序曲:中国问题,1931—1940

 合作,1933—1937

 侵华战争的政治与战略,1937—1940

 对日本外交关系的影响

 中日之战的教训

 对华战争以及太平洋战争的缘起

第3章 通往珍珠港之路,1940—1941

第4章 日本捷报频传,1941年12月至1942年春

第5章 同盟国扭转局势,1942年6月至1943年1月

第6章 战争的动态表现:战略和行动

第7章 战术和技术

第8章 士气和作战动机

第9章 情报战

第10章 战时经济

第11章 联盟战争

 同盟国的外交:美国与英国

 与非西方同盟国之间的关系:中国与苏联

 轴心国联盟:只是名义上的联盟?

 小 结

第12章 战争与大后方

 公众舆论与战争

 战争及其对平民生活的影响

 战争及日本占领地区的亚洲各族人民

 小 结

第13章 最后阶段,1944年秋至1945年夏

 同盟国:以结束太平洋战争为中心的战略

 日本的选择

 盟军战略的实施,1944年10月至1945年6月

 小  结

第14章 原子弹与太平洋战争的结束

 动用原子弹的动机

 原子弹与日本决定投降

 小 结

第15章 结 论

序言

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向美国和盟国投降而告终,如今已经过去了近七十年,然而仍有许多读者十分关注在这场战争中所发生的一切。目前,已经有许多书籍记载太平洋战争的重大战役,还有许多备受赞誉的电视纪录片。在提及太平洋战争时,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读者都会回想起一些熟悉的画面。其中之一,是日本于1941年12月7日突袭珍珠港,打响了太平洋战争的第一枪,美国的多艘战舰被击沉,其中包括“亚利桑那”号(Arizona)战列舰。还有就是日本和美国庞大的航母舰队在太平洋海域对峙,以及美日两国在中途岛、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塞班岛等地爆发的空战。地面战中也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片段,如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照片: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硫磺岛主峰折钵山(Mt.Suribachi)竖起星条旗,象征美国军队在抗击敌军时所表现出的英勇精神。最后是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以及长崎和广岛上空升腾的标志性蘑菇云),而使用此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道德合法性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

人们对太平洋战争的兴趣持续不减,同样也是因为这场战争所呈现出的显著特征。首先,太平洋十分广阔,因此在太平洋战争中发生了许多大规模海战。将一国的军事力量部署在绵长的战线上,并投入大量军队与敌军作战,这就要求该国海军能够发明出新式武器。因此,美国和日本在船舰方面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开拓性进展,如航空母舰、海上飞机及潜水艇等。在太平洋以及东南亚海域岛屿上的地面战中,士兵们也面临极其严峻的条件,例如崇山峻岭、灌木丛生,以及令人难以忍受的热带气候。士兵们的毅力和忍耐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盟军在海战、陆战和空战中大获全胜,不仅是因为盟军投入的军备比日本充足,更是因为西方武装部队更加擅长找到击败敌军的正确途径,而日本帝国军队的准备就没那么充分。

第二,太平洋战争的特征之一是其残酷程度在其他战争中闻所未闻。美国公众因珍珠港事件而怒气冲天,罗斯福政府借此机会向国会提议对日本发动全面战争,这一决议获得了国会的批准,此次战争行动一直持续到日本完全失去抵抗能力为止。随着战争不断向前推进,盟国中的大多数国家——如英国和中国——致认为日本应无条件投降;而日本则认为太平洋战争是为了保护亚洲免受西方列强的侵犯剥削。随着战局对日本越发不利,日本的战争目的就变成了保卫祖国免受外国侵略。直至战争的最后阶段,东京政府仍不愿投降。盟国和日本都决心死战到底,双方完全不存在和平谈判的余地。事实上,太平洋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及其盟友长期占领日本本土,以确保日本不再有能力发动侵略战争。在人类文明史上,只有少数著名战役是以胜利者彻底改造失败者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结构作为结局的。为了理解日本为何会接受如此苛刻的条件,我们不仅要审视太平洋战争本身的性质,还要认识到最初引发这场战争的潜在紧张局势。

本书首先阐述日本发展为大国的原因及结果。随后分析20世纪30年代促使日本在亚洲大陆对外扩张的因素,以及西方国家对于危机日渐加剧的反应,这场危机最终于1941年12月达到顶点,太平洋战争因此爆发。本书随后探究日本在1942年年初迅速占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海域的原因,并详细分析其中的重大战役,如中途岛战役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正是这些战役使得战局从1942年年末开始对盟军有利。随后,本书将焦点放在1943年至1945年战局的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特征上,在此期间,美国及其盟友的武装部队逐步将日本从其占领的领土上驱逐出去,并最终建立了将日本本土纳入打击范围的军事基地。在结论部分,本书探讨太平洋战争以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的原因所在;1945年8月,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放了两颗原子弹,人们对于这一行动的原因与后果也莫衷一是,本书最后还将试着解决这些形形色色的纷争。  虽然关于太平洋战争的文献已经汗牛充栋,但是大部分作品仅以美国的参战为重点。其中最著名的是约翰·科斯特洛(John Costell。)和罗纳德·斯佩克特(Ronald Spector)的著作,他们十分详尽地描述了太平洋战争的整个过程,以及许多重大的战役。①然而,他们并没有同等考虑其他参战国发挥的作用,例如英国和澳大利亚。有些学者还记录了日本帝国的许多军事行动,如保罗·达尔(Paul Duu)和林三郎(Saburo Hayashi)。本书旨在整合有关日本行动的相关研究,以便从更加广泛的、多国的角度来分析太平洋战争,从而对比研究作战双方的行为。现有的大量著作也只强调太平洋战争的军事方面。例如,美国海军、陆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官方历史仅详细记载了许多大规模战役。本书将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分析太平洋战争,重点也不仅限于战场层面。本书还从军事高层指挥、政府以及公众的视角记述太平洋战争。最重要的一点是,现有的文献大多是20多年前的,而鲜有文章涉及最近从英国和美国档案馆解密的许多档案。这些材料进一步揭示了某些关键问题,如情报活动以及对敌方的认识是如何影响盟国和日本的战争活动的。

任何关于太平洋战争的研究都需要深入分析某些关键性问题。本书首先向读者介绍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详细探究敌方想要获取的利益。在欧洲战场,亚太地区的冲突主要是轴心国为了掠夺新领土实施了一系列举措,而这些举措侵犯了当时的世界强国——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利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几十年里,日本面临着许多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与其盟友德国和意大利遭遇的问题十分相似。日本是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它只有通过外贸才能获得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同时外贸也能为其产品提供可靠的经济市场。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效仿世界领先的强国,在亚洲建立海外殖民帝国。

然而,由于日本是参与殖民地争夺的后来者,其领导人发现更加强大的、已经建立殖民帝国的国家——尤其是英国——常常会妨碍日本的企图。美国也于19世纪末染指远东地区。日本根本就无法在不引起其他国家反对的前提下取得任何重大进展。同时,1918年“一战”结束之后,各国间的利益冲突变得更加明显,当时东京政府明确表示日本应获得奖励,以作为其支援西方国家与德国作战的回报。在1921年至1922年举行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和英国劝服日本限制海军建设。并且不要再提出进一步的领土要求。尽管日本政府对于这一结果十分不满,但还是遵守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相关条款,原因在于日本不想与其他国家断绝贸易关系。要想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日本就必须与其他国家保持良好关系。1929年至1933年全球经济衰退,日本经济陷入低迷,因此日本军方决定占领亚洲大陆,以掠夺大陆上的自然资源,只有这样日本才能走出经济困境。20世纪30年代末,不满于现状的强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引发了世界大战。

鉴于美国在日本的战败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是日本的首要敌人,然而事实上,该战是由日本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冲突所引发的,因此其他国家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①最开始,中国是日本的主要敌人,1931年日本帝国占领中国东北的北部省份,试图重新划分远东地区的殖民地。1937年,日本与中国在北京发生冲突,随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征服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成了日本的主要目标,希望以此全面控制中国。然而这一计划最终失败,随后日本帝国的军队开始转向东南亚,企图包围中国。1940年年中,日本还因欧洲战场的战况而大受鼓舞,当时德国已经攻陷法国和荷兰,也就是说它们已经无暇顾及其在远东地区的殖民地。英国也无力维持其在亚洲地区的殖民地位,因为德国军队正对其虎视眈眈。随着日本的南下,欧洲殖民帝国的利益受到严重挑战。在经济危机尚未完全渡过的情形下,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为了支援美国的盟友,决定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当时东京政府领导人面临两难的境地,日本要么接受美国的要求以达到解除经济制裁的目的——即日本放弃其在亚洲大陆上所征服的大部分领土——要么吞并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以获得新的原料来源地。后者显然会引发美日冲突,但是美国提出的恢复贸易的条件也同样毫无吸引力,对日本而言,这无异于向敲诈威胁屈服。日本领导人不愿意作出让步,因此决定向西方国家发动战争。由此可以看出,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美日之间的冲突,亚洲以及其他地区发生的一系列战争都是原因的一部分。

太平洋战场上的战争还应与同时发生在欧洲战场上的战争联系在一起。站在轴心国的立场来看,日本与其盟友德国和意大利的意识形态十分接近:三者都想重新构建全球势力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它们结盟以对抗共同的敌人——美国和英国。此外,虽然苏联直至“二战”后期才对日本宣战,但是消灭共产主义政权也是轴心国共同的目标。虽然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于1940年9月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但是东京政府和柏林政府以及罗马政府之间的合作仍十分有限。关于轴心国未能协调总体战略的原因,以及日本发动战争造成的影响,本书将在后续章节详细论述。

站在同盟国的立场来看,德国是最具威胁的敌人。因此,欧洲战场常常被视为第一战场,而太平洋战场则被看作第二战场。基于此,我们必须以整个欧洲战场的战况进展为背景来看待抗击日本的战争行动。因为美国和英国无法派出同打击德国一样精锐的部队与日本作战,因此英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战争行动会相互影响。

第二个关键性问题是同盟国战胜日本的主要原因。某些学者将其归因于物质因素,如经济能力和工业生产力。约翰·埃利斯(JohnEllis)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如何利用其丰富的物资供给以及生产工厂制造出数量远超日本的军舰、飞机以及其他相关设备。近来,包括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在内的一些学者认为,物质上的数据并不能说明一切;他们指出,我们还应该看到同样重要的其他因素,如武器装备的质量以及它们在战场上的使用方式。先进的工业技术固然使得同盟国赢得“二战”的概率更高,但是千万不要认为一切早已成定局。经济力量必须被用来建造高效的战争机器,而这台机器的表现不仅取决于定量的因素,还受到许多无形因素的影响,例如战斗人员的训练和技能,以及最高统帅所作的决策。

本书将会强调这样一种观点,有效的规划和恰到好处的物资调动与绝对的军事实力同样重要。毕竟,太平洋战争是一场全面战争,战争的胜利取决于参与各方是否有效利用本国的经济资源。美国及其盟国的处境更为有利,因为它们有更多的原材料、工厂和人力资源可供使用。然而,为了战胜敌人,这些资源必须被用来生产武器。政府常常会介入其中,以确保军工厂生产的武器型号和数量符合要求。政府也会向各个工厂分配原材料和人力资源,只有这样军工厂才能完成生产指标。就这点而言,同盟国对生产力的调节要比轴心国更有效率,当然也比日本效率更高。然而,日本的战败不仅是因为其经济产量难以与同盟国匹敌,同时也因为日本政府无法以最优的方式利用有限的资源。因此,仅就军备层面而言,对一国经济能力的管理协调极为重要。

在实际的战斗中,要想成功就必须在许多关键领域有出色的表现,例如战略领域和军事行动领域。亚太战场上难以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距离太过遥远——各国想要到达战争前线,首先要穿越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举例来说,日本本土和新加坡之间相隔4800公里的水域,恰好是不列颠群岛与美国东海岸之间的距离。  日本距离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也同样遥远。同盟国的军队也面临着同样的难题。例如,美国特遣部队为了赶到盟军位于澳大利亚的前线基地,不得不从美国西海岸的港口(其中包括长滩、加利福尼亚港和圣弗朗西斯科港)横渡1.6万公里公海。西方国家和日本的移动能力远远无法满足当时的状况。因此,太平洋战场上的交战各国都争先采用全新的海军和空军力量部署方式,这一点并非偶然,因为这对于抢占先机和赢得战争来说至关重要。军事基地的建立同样也要求海空两军具备迅速跨越海洋的能力,而且对防守严密的岛国发动突然袭击也能迅速瓦解其反抗力量。在遥远的地区——如新几内亚和太平洋上的岛屿——建立起为武装部队提供军需的后勤网络也绝对很有必要。

最初,日本帝国海军(IjN)和日本帝国陆军(IjA)在战略和战术层面上都占据优势地位。在“二战”初,盟军被日本赶出了其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建立的大本营,其原因在于日本海军拥有的船只和飞机数量远远超过了同盟国在这一地区的实力。而且日本军队背后还有一条长长的后勤链,为其源源不断地提供军需和补给。然而,至1942年中期,日本部队的战线拉得过长,以致无法再征服更多的领土。更糟糕的是,日本最高统帅部并没有预料到日本帝国会遭到大规模的防守式反击,因此在随后的战斗中,日本根本就没有时间充分准备。从另一方面来看,同盟国不仅能够建立起规模更加庞大的部队,还有能力提供充分的补给。同盟国的策略是逐步夺回日本所据领土,掌握太平洋的控制权,为最后袭击日本本土腾出空间。该计划后来被证明是实现同盟国最终目的的最佳途径。同盟国制定这一计划的初衷是为了将死亡人数降到最低,同时也是为了以最高效的途径击败最多的敌人。再次强调,以美国为首的盟国正是因为对军事力量的高效运用才得以实现了最初的目标。

制定正确的策略同样十分重要。鉴于海军和空军部队的部署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同盟国和日本都在该领域推陈出新。在地面战斗中,交战双方必须变更战斗方式,改变作战武器,这样他们才能在东南亚与太平洋岛屿普遍存在的崎岖地带以及丛林密布的地区作战。再次声明,日本在战斗初期一直处于优势地位,但最终还是被同盟国打垮了。日本帝国海军在地面和空中的作战能力首屈一指。日本鱼雷的杀伤力和杀伤范围远超西方国家,给盟军的特遣部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日本空军研发出零式战斗机,其速度和机动性能远超对手的飞机。而且日本飞行员也十分擅长轰炸舰艇,击落敌军战机。日本帝国陆军的成功同样值得注意。日本陆军不依赖机动设备就能进行长途行军,而且可以凭借灵巧的机动能力,在不使用重型武器的情况下占据敌方阵地。相比之下,西方部队则极为依赖机械化装备,因此在崇山峻岭、灌木丛生的地带,其机动能力就大大受限。然而,日本只有在面对比它弱的对手时才能一直稳坐胜利的宝座。1943年,盟军投入使用更大规模的现代军备。相反,日本在战争期间一直无法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其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帝国的军官认为他们的技术和装备是世界一流的。这种观念更加速了日本陆军和海军的战败。同样,同盟国也意识到需要研发出战斗效率更高的作战方式,而这也是盟军大获全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三,同时也是最后一个关键问题,是极具争议性的种族和意识形态问题。同盟国与日本之间的种族差异对交战双方的观念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少数历史学家——约翰·道尔(John Dower)除外——甚至还详细研究了该问题。道尔更为关注的是日本和美国民众所持的观点,以及在前线交战的士兵的态度。从他的著作来看,双方都认为对方没有人性,而且相互之间的仇视也促使太平洋战争的暴力程度远超其他战争。对日本人来说,太平洋战争是为了完成他们的国家使命,即将亚洲人民从西方殖民帝国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大和魂(Yamatntamashii)精神宣称日本人都是太阳神的后裔,他们与生俱来就是远东地区的主宰民族,正是这种精神推动日本军官和决策者作出各种决定。此外,日本人认为他们与西方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是一场神圣的战争,而日本士兵和平民正是在这种狂热信念的驱使下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无论是在战争前线还是战争后方,人们对战争的热情也在这种思想的支撑下得以维系,而日本人也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不愿投降,这一点已经被无数日本人证实。同样,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友而言,太平洋战争就是为了消灭所谓的“黄祸”。在“二战”之前,西方人常常觉得日本是不发达国家,因此也没有能力造成任何军事威胁。因此,日本在战争初期大获全胜的消息既令人不安,又让人觉得羞耻。同盟国认为日本既残忍又野蛮,不值得以人道主义的方式对待他们。道尔认为,在决策者看来,战斗人员和平民一样,被敌人羞辱的感觉是发动战争最为关键的激励因素。

本书将会重新研究上文提到的种种论点,并向大家解释种族观念和意识形态观念是如何成为造就战争行为的诸多因素之一的。对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决策者以及在战场冲锋陷阵的士兵来说,各种决定常常会被实际情况左右,例如如何最有效率地击溃敌军。因此,对军事需要的考虑,以及对胜利的渴望更加决定了太平洋战争的战斗方式。

接下来的章节将会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经济、政治以及战略的因素,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正是在它们的推动下在亚洲大陆实行扩张政策,而日本于1941年12月与西方国家开战的根本原因也是它们。本书将会解释日本在战争初期迅速占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的原因,以及试图攻人日本本土的美国及其盟国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此外,后续章节将详细分析日本在战争中的优缺点。最后,读者将更加明白,为什么太平洋战争在原子弹的爆炸声中结束,以及日本为什么会无条件投降。

内容推荐

战争总是充满疑问,尤其是像太平洋战争这样一场多国参与的大型战争。本书对这场战争进行了全面的详细描述与深入分析,是一本解答这些疑问的入门书。大部分关于太平洋战争的著作是以美国的参战为重点,并没有同等考虑其他参与国发挥出的作用。而本书旨在从更加广泛的、多国的角度来分析太平洋战争,对比研究作战双方的行为,并从军事高层指挥、政府以及公众的视角记述太平洋战争。

道格拉斯·福特的《太平洋战争》共15章,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促使日本在亚洲大陆对外扩张的因素,以及西方列强对于危机日渐加剧的反应,探究了日本在1942年年初迅速占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海域的原因,并详细分析了其中的重大战役。随后,作者将焦点放在1943年至1945年战局的军事、政治、经济和外交特征上,在此期间,美国及其盟友的武装部队逐步将日本从其占领的地区驱逐出去,并最终建立了将日本本土纳入打击范围的军事基地。作者还特别探讨了美国向日本本土投放两颗原子弹这一行为的原因与后果。

编辑推荐

道格拉斯·福特的《太平洋战争》向大家解释种族观念和意识形态观念是如何成为造就战争行为的诸多因素之一的。对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决策者以及在战场冲锋陷阵的士兵来说,各种决定常常会被实际情况左右,例如如何最有效率地击溃敌军。因此,对军事需要的考虑,以及对胜利的渴望更加决定了太平洋战争的战斗方式。

接下来的章节将会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经济、政治以及战略的因素,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正是在它们的推动下在亚洲大陆实行扩张政策,而日本于1941年12月与西方国家开战的根本原因也是它们。本书将会解释日本在战争初期迅速占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的原因,以及试图攻人日本本土的美国及其盟国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此外,后续章节将详细分析日本在战争中的优缺点。最后,读者将更加明白,为什么太平洋战争在原子弹的爆炸声中结束,以及日本为什么会无条件投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太平洋战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道格拉斯·福特
译者 刘建波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36356
开本 16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1
出版时间 2014-11-01
首版时间 2014-11-01
印刷时间 2014-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2014214700
中图分类号 E195.2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Continuum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