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编著的《弦歌(精)》以深厚绵密的现实主义写作,还原了承认世俗日常价值而又未失理想追求的高校知识分子形象。小人物的平实与高大、挣扎与奋斗,饱胀着现实的温润气息。作家以诚挚细腻的写作技巧、坚韧宏远的审美境界、批判与守望并持的反思态度,试图建立知识分子题材写作的新范式。”
图书 | 弦歌(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晓风编著的《弦歌(精)》以深厚绵密的现实主义写作,还原了承认世俗日常价值而又未失理想追求的高校知识分子形象。小人物的平实与高大、挣扎与奋斗,饱胀着现实的温润气息。作家以诚挚细腻的写作技巧、坚韧宏远的审美境界、批判与守望并持的反思态度,试图建立知识分子题材写作的新范式。” 内容推荐 晓风编著的《弦歌(精)》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相互支撑、彼此契合的中篇小说构成,是一部氤氲着浓郁的书卷气,同时又渗透着强烈的现实感的小说集。《弦歌(精)》聚焦于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高校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处境,既逼真地描写了他们面对重重压力的困惑与无奈,又艺术地反映了他们在困惑中的坚持、无奈中的奋争,以及心灵深处对大学之道的守望。其中,有对爱情故事的演绎,对人生哲学的诠释,对灵魂黑洞的拷问。它是由独具风貌的大学教师倾情演奏的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生命弦歌。 目录 开局 岗位 职称 第三种人 后记大师之问与大学之道 试读章节 文学博士金渊明到东海大学人事处报到那天,寒假尚未结束,接待他的是一位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的女“海归”,目前官居东海大学人事处师资科科长。看她的容貌似乎还未脱稚气,但说话办事已经很老练了。办完人职手续后,她主动伸出纤纤玉手,让金渊明轻轻触碰了一下。金渊明刚体验到那种极度润滑中又带有一丝冰凉的感觉,那只柔若无骨的小手便又马上缩了回去。就像一杯此前从未品尝过的琼浆玉液,刚刚沾唇便又被一只无形且无情的手从嘴边端开了一样,金渊明心中竞生出几分莫名其妙的怅惘。但就在刚才那一瞬,他全身已有一种遭遇电击的感觉,酥酥的,麻麻的,痒痒的,几乎都快要神魂出窍了。缓过神来定睛一看,人也长得十分秀丽,而且有一种清高脱俗的气质。于是,趁说话的工夫,忍不住又多看了几眼,越看越不舍得将目光移开。然而,当她与他对视时,他的目光却又有些躲躲闪闪了。他觉得,她的眼神中有一种看似温和而实则锐利的东西,与她柔弱的外表并不十分相称。他不敢逼视它,却又非常迷恋它。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哦,这大概就是所谓“一见钟情”吧。金博士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过很多古代才子佳人在“月上柳梢头”之际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的浪漫故事,心中多少也存了一份浪漫,马上由古及今,真希望古代经典能在今天得到新的验证和新的诠释,而验证和诠释的使命则由他和她来共同担负。只怕——只怕什么呢?他不无悲哀地想到,只怕他有心充任其中的才子,她却很可能无意扮演其中的佳人!毕竟她是“海龟”,而自己只不过是“土鳖”啊!身份本身的差异,就是一道填不平的鸿沟,遑论其他——两人有关人职事宜的对话还在继续,金渊明博士却已经抑不住心猿意马了。 告别前,女海归很官方地说:“欢迎你加盟东海大学!今年是我们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你一生事业的开局之年,好自为之吧!希望你旗开得胜!”离开时,他记住了她的倩影,也记住了她的名字:唐璜。 同时,金渊明还牢牢记住了唐璜跟他说的“开局”这个词。是啊,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年近而立才进入职场,开好局、起好步,那是相当的重要啊!只是在开局、起步阶段,自己该采用什么套路呢?是精细谋划、步步为营好呢,还是顺其自然、见招拆招好呢?如果前一种套路属于“有心栽花”的话,那么,后一种套路则属于“无意插柳”了。以金渊明一向的人生态度和行事风格,他觉得后一种套路更适合自己,因为它无须耗费太多的心机,效果也未必不佳。只不过,谨言慎行,那是开局之际所必需的。他听师兄们传授经验说,新人职时,虽然不必像刚到大观园的孤女林黛玉那样“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但绝对不能由着性子来,所谓“顺其自然”,指的是顺势而为,不是顺性而动,如果理解产生了偏差,就会把握不好其间的分寸,误入歧途,或者多走弯路了。那么,究竟该如何把握分寸呢?师兄们虽有些前车之鉴,毕竟情况各异,很难给予具体指导,只有靠自己在实践中揣摩了。想到这,金渊明多少有些迷茫。 金渊明非常珍惜自己获得的这一教职,因为它是那样来之不易! 这些年,中国的博士生队伍不断膨胀,据说总人数已是世界之冠了。但伴随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可供博士生们选择的就业岗位开始变得稀缺了,尤其是文史哲这样的长线专业,在普遍人满为患的情况下,要想在一线城市的高校应聘到一个教职,难度之大,完全超乎人们的想象。有多少博士毕业生在屡屡碰壁后,曾像李白一样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变化真快啊!审视高校与博士毕业生的供求关系,前几年还属于卖方市场,博士们大可挑挑拣拣,抬高身价,一眨眼的工夫,怎么就转变为买方市场了?这时,博士们就只有被挑拣的份了,若不肯自降身价,那只能像过剩的商品一样滞销了。 金渊明很喜欢东海大学所在的这座国际旅游城市,当他在人才招聘大会上看到东海大学的展台时,马上挤到前面递上自己的简历。简历是精心制作的,图文并茂,这点工本是大家都舍得花的。工作人员接过简历,一看他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脸上硬挤出的笑容便凝固了,颇有些不屑地说:“哦,这个专业我们只需要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一般的博士嘛,不在我们这次赴京招聘的计划之内。”说着,便想把简历还给他。金渊明心中感到一阵悲凉,嗨,不是要建设文化强国吗?不是到处都在把“国学”当作标签来张贴吗?为什么我们这些专门研究国学的人就如此不受市场欢迎呢?不就因为我们的专业不涉实务、不切实用,从而在这个注重功利的时代被视同敝屣吗?他不甘就此罢休,指着简历上的“学术成果”一栏,竭力向那个对他不感兴趣的工作人员推销自己:“老师,您看,我读博期间已发表了不少论文,有的还发在一级期刊上,能不能破格考虑一下?”工作人员漫不经心地用眼角的余光瞄了一下,见这一栏真的填得满满当当的,比其他应聘者似乎要壮观些,心想这也许是个值得购买的潜力股,态度便不再那么简慢了,接过简历说:“好吧,我们回去做一下评估,你等消息吧。”语气还是有点勉强,但大门总算裂开了一条缝,接下来就看你能否使劲把它抵开或干脆削尖脑袋钻进去了。金渊明看到了一线希望,便献给对方一个灿烂的笑脸一一灿烂得带有一点点谄媚的意味。P2-5 后记 后记大师之问与大学之道 中国的大学里,为什么这些年产生不了学术大师?真正的学术大师究竟何时才能出现?钱学森生前这忧心忡忡的惊世一问,迫使国人认真思考短期内大师难以横空出世的深层原因,并进而审视中国大学改革与发展的现状。 无可否认,这些年,中国大学的总体数量增加了,单体规模扩大了,硬件建设也突飞猛进了,校舍及校园的现代化程度比起欧美发达国家似乎并不逊色,很多高校还雄心勃勃地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但除了一个并不在高校任教的莫言意外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外,目前各高校中有望问津诺贝尔奖项的学者似乎还没有呼之欲出。原因又是什么呢? 原因肯定不会是单一的。其中的一个原因也许是对大学之道的认识步入了误区,或者说出现了偏差。 大学之道是什么?恐怕无法给它下一个精准的定义,也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它应该包括许多内容,比如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比如大气包容,和而不同。它欣赏成功,但也宽容失败;拒绝“邪说”,却能坦然面对“异端”,因为异端几乎可以和标新立异画等号,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时下倡导的创造性思维。而更重要的是它主张宁静致远,从骨子里排斥过于功利的目标,排斥急功近利的思想方式与行为方式。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这些年大学之间热衷于争名次、比高低,这本身是奋发进取精神的表现,无可厚非。问题是,多种动机有异、体系有别的“大学排行榜”也就应运而生,让一些急于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趋之若鹜,而排行榜的编创者也被许多高校奉为座上宾,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排名不断前进的高校,自然把这一结果作为办学实力提升的有力佐证而不失时机地加以宣传,甚至在招生简章上以醒目的黑体字进行标示;排名退步的高校要么对新的排名结果讳莫如深,要么列举种种理由指斥该排名榜的不公不实。而在多种排行榜中,他们都理所当然地采用对他们最有利的那一种的数据,其余的则尽可能予以屏蔽。有的学校,排名每提前一位,都会不胜欣喜地在校内外掀起宣传的声浪,而某些领导口头上反复说这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心里却早已把它视为自己的骄人政绩。 对未必十分精确的排名如此在意,既体现了高校领导的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也多少折射出他们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及资源调配政策下的无奈。这样做,犹如把堂堂高等学府异化为啸聚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好汉们排座次时似乎也并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冲突,虽然对于自己列名于“三十六天罡星”还是“七十二地煞星”,取舍之间,个别好汉心里不免犯嘀咕,但并没有激烈地表达不满。同在“三十六”或“七十二”之数以内,则几乎不见有对排名先后提出异议的。所以,现在的大学排行榜比当年的梁山英雄榜引起的争议更多,而现在的高校也似乎比梁山好汉们要更加计较些——说得好听点,是更具有集体荣誉感些。 要提高名次,最最重要的当然是要不断取得足以影响排名的新成果和新业绩。这就必须给老师们加压了,必须强化对老师们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了。多出成果、多出业绩,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要求。于是,老师们也就把成果和业绩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了。三年没有新的成果与业绩,下岗倒不至于,岗位级别是铁定要降低的。在这种体制与机制下,老师们能继续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当作为人为学的座右铭吗?能像先贤们那样做到“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著半句空”吗?宁静不下来,沉潜不下去,就很难做出大学问,大师也就杳如黄鹤了。 这种做法是否有违大学之道呢?大学是否能不要这么功利,至少不要这么急功近利呢?管理大学的部门以及大学的管理者无妨作一些反思。什么时候想清楚了、想透彻了,在政策、机制上能作相应的调整,再加上其他条件的配合,大师的产生或许就不会遥遥无期了。 基于这一现状以及对这一现状的思考与感悟,我构思了《职称》这篇小说,试图通过张有忌这一人物和他申报职称这一事件,映现校园生活的一个角落。我本人其实比较幸运,凭借天时地利,三十多岁时就忝居教授之列,所以并没有体验过张有忌那样的困惑与纠结。但我身边却有不少像张有忌那样不计得失地耕耘在教学一线的人物,他们不可能成为大师,却用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从一个侧面诠释着大学之道。 以《职称》为起点,我又相继创作了《第三种人》、《开局》、《岗位》等三篇小说。我试图以此来折射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高校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处境,展示他们面对重重压力的困惑与无奈,同时也表现他们在困惑中的坚持、无奈中的奋争,以及心灵深处对大学之道的守望。它们当然不是生活的实录,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但高校的老师们也许能或多或少地从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如果他们觉得作者的艺术再现旨在“向善”、且没有“失真”的话,则我于愿足矣! 在学术研究之余试手文学创作,与其说是为了验证自己跨界驰骋的能力,不如说是出于现实生活的感召。我热爱高校生活;当然,我也希望它能呈现出更加理想的状态。我知道,我的小说创作不可能改变什么,但也许有可能让同路人悟出点什么,从而乐于跻身“全面深化高校改革”的行列。如果问我的创作有什么“主导倾向”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说,那就是在许多高人雅士眼里早已陈腐不堪的“现实主义”。 在小说创作、发表与出版的过程中,得到诸多师友的关爱与支持。我不想落入俗套地一一罗列他们的姓名,也不想轻言感谢,但我会永远铭记他们的恩惠,并将其转化为日后创作的不竭动力。 就在本书即将付梓时,我的小说处女作《职称》意外地荣获了“中国作家第三届剑门关文学奖”。五部获奖作品中,包括两部长篇小说、两个电影剧本,《职称》是唯一的中篇小说。由十四位著名作家和文艺评论家组成的评委会给予它的授奖词是:“中篇小说《职称》以深厚绵密的现实主义写作,还原了承认世俗日常价值而又未失理想追求的高校知识分子形象。小人物的平实与高大、挣扎与奋斗,饱胀着现实的温润气息。作家以诚挚细腻的写作技巧、坚韧宏远的审美境界、批判与守望并持的反思态度,试图建立知识分子题材写作的新范式。”且感且愧之际,我把这看作是对自己的另一种激励。 我不敢期望自己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能走多远,但可以肯定的是,既然走出了第一步,那么,第二步也就势在必行了。但愿它能早些落地。 2013年冬日于晓风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弦歌(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晓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393969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18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201 |
出版时间 | 2014-05-01 |
首版时间 | 2014-05-01 |
印刷时间 | 2014-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96 |
CIP核字 | 2014093271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10.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17 |
宽 | 153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