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
内容
内容推荐
莉莉是《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作者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的外孙女,17岁,对世界之道充满好奇,经常向他提问:“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于是,教授写下这部专著,以30封信的形式,回答了莉莉的部分问题。身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教师,作者运用自己的丰富学识和经验,对莉莉的诘问给出了深入浅出、极富创造性的回答。
这30封信纵观人类历史,综览世界文明,笔锋的指向,从个人层面,直达哲学、宗教、政治等更宏观的畛域。莉莉的问题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考者一从青少年到成年人一的不朽困惑,同样,教授的回答也没有时间性,它们是每一个思想家的可能答案。因此本书面世后,立即在英国引起巨大轰动,评论界一致认为它即将或已经跻身经典宝库,成为英国为世界贡献的又一部杰作。目前本书正被多国翻译,被认为是了解世界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艾伦·麦克法兰,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作家与电视节目制作人。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和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副主席、皇家历史学会研究员,剑桥大学康河计划项目理事长。
麦克法兰教授近年来多次访华,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讲座教授,并任四川大学荣誉教授。
代表作为《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玻璃的世界》《日本镜中行》《都铎和斯图亚特时代英格兰的巫术》《重构历史共同体》《17世纪牧师拉尔夫·乔斯林的家庭生活》《资本主义文化》《现代世界的形成》《绿色的金子:茶叶帝国》,等等。十余部著作的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目文、韩文、中文译本,在世界多国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束信:这是些什么信?
1.为什么给你写信?
2.你是谁?
第二束信:爱与友谊
3.为什么家人总难相处?
4.爱情是什么?
5.谁是我们的朋友?
6.为什么要玩游戏?
第三束信:暴力与恐惧
7.暴力是必要的吗?
8.战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打仗?
9.巫术是什么?
10.恐怖分子是谁?
第四束信:信仰与知识
11.上帝是谁?
12.我们能控制神灵世界吗?
13.我们怎样学习?
14.教育可以毁掉知识吗?
第五束信:权力与秩序
15.民主运行良好吗?
16.自由从何而来?
17.为什么实行官僚制度?
18.我们怎样伸张正义?
第六束信:自我与他人
19.为什么世上有不平等?
20.什么使我们成为个人?
21.人们为什么辛勤劳作?
22.我们的数字世界是怎样形成的?
第七束信:生与死
23.增长有哪些局限?
24.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饿死?
25.我们为什么生病?
26.为什么要生孩子?
第八束信:身体与头脑
27.什么使我们感觉愉快?
28.性是什么,它对你有益吗?
29.什么在控制我们的头脑?
30.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译后记
导语
莉莉是作者的外孙女,17岁,对世界之道充满好奇,经常向他提问“什么、为什么”,艾伦·麦克法兰著的《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这30封信综观人类历史、纵览世界文明,笔锋的指向,从个人层面,直达哲学、宗教、政治等更宏观的领域。
作者以行文简洁流畅为特点叙述了爱与友谊,暴力与恐惧,信仰与知识,权力与秩序,自我与他人,生与死,身体与头脑,是一部经典之作。
后记
这本书的读者是谁?在西方,它的标靶读者群几乎不
言自明:是莉莉们,也就是那些十几岁、处于一个开始自
省的年龄段、对人类行为方式和社会运作方式不断提出问
题的青少年们。但这本书的中国读者是谁?答案却不这么
单纯。
在我们中国,当今的青少年以及近几代人都是在《十
万个为什么》的陪伴下长大的,通过这本自然科学的普及
读物,我们解索了自然世界的许多奥秘:为什么竹子长得
特别快?为什么食人鱼特别凶猛?为什么潜水艇能在水中
航行?等等。与莉莉同龄、像莉莉一样勤思好问的中国青
少年,会不会也思索过她所提出的那一类关乎人文科学的
问题:我是谁?爱情是什么?为什么世上有不平等?无疑
也思索过,只是由于训练方式不同,我们能够提出的问题
或许数量比较有限,譬如我们大概不会问:什么使我们成
为个人?民主运行良好吗?然而,不论数量多寡,问题终
归是存在的,可惜我们无处寻找参考答案,因为我们没有
类似于《给莉莉的信》这样的书籍。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仿佛真有一道森然的屏障,
以致成为两个互不对话的分立的畛域——这几乎是一个普
世存在的现象。然而我们知道,客观世界并非以两个分立
的体系在运行,这只是人为的、晚近的、未必永远合适的
划分。正如本书作者在“什么是相互关联?”这一小标题
下所指出的:“我们在学校的学习是分科进行的,比如分
成经济学、生物学、历史学、文学、物理学,等等。这很
好,很有必要。不过,分开以后,还得把零散知识重新组
合起来才对。要想在认知世界的道路上走得很远,我们必
须以关联的眼光看待事物。”对于各学科的关联性和相辅
相成性,或全部可信知识的整体性,如果举一个简单化的
例子,那么我们记得,达·芬奇曾在文艺复兴时代现身说
法。不过,虽然强行分开了学科,并将众多的学科大体归
类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个畛域,但一般说来,这两个
畛域都很活跃,都在开展着既广泛又高深的研究与实验,
同时也都充满怀疑、挑战与创新的精神。如果某地的自然
科学十分开放,人文科学却一片寂寥,其中有些学科甚至
有点儿讳莫如深,这种现象倒是奇怪的,此中必有值得究
问的缘由。
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情况相比,中国的人文科学当前尚
处于起步阶段,或者更准确地说,处于“第二次起步”阶
段——因为中国的近代学术建制实际上发端于清末,到了
1930一1940年代,中国在人文科学方面已达到一定水准,
堪与国际学界进行某种程度的对话。以后人文科学在中国
的再度沉寂则是其来有自。比如在1950年代初期进行的大
学院系调整中,人文科学由于它的“资产阶级性质”而从
宏观上遭到否定,域内一些具体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
法学等甚至遭到取缔。
人文科学的“资产阶级性质”大概无可抵赖,假如我
们不质疑这个标签本身的科学性的话。首先,近代学术建
制是西方人开创的,人文科学中的许多具体学科是西方人
设立的;其次,比起“中性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更加
灌注了西方的价值观。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当推人类学的来历、发展以及它最初隐含的殖民主义话语模式。作
者艾伦·麦克法兰本人也通过多种著作,论及作为西方价
值观典型代表的英国观念及其对现代世界的影响。他在本
书中列举了一揽子英国观念所包括的各项内容,并以“沙
漏”作为隐喻,讨论英国意识形态与现代世界之诞生的关
系(第30封信)。在另一部著作中,他直接对中国读者介
绍英国如何对现代世界起到一种助产作用:“既是通过19
世纪大英帝国的强大影响,也是由于一个新文明的诞生,
这个新文明最初照搬英格兰方式而形成自己的大部分性格
,以后又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它就是美国。”(《英国
个人主义的起源》中译本序)鉴于人文科学所背负的深刻
的西方烙印,建国后扬自然科学、抑人文科学的种种举措
,不妨说是当时政治环境的需要、当时必然的历史产物。
不论如何,其结果便是我们今日看到的人文科学在中国的
回复青涩。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艾伦·麦克法兰的研究成果以多
种形式行世,除专著和论文以外,还不乏影视形式,因而
他在英国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影视节目制作人。此外,他
十分重视对数字和网络形式的利用,建立了“数字东方”
等若干个学术和个人网站。
近年来艾伦·麦克法兰对中国发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几乎年年来访,并以讲学、助建研究机构等方式,毫无
保留地与中国学者交流,热情帮助中国人文科学的发展。
在感谢之余,我们也感到欣慰——进入21世纪的中国是一
个学术开放的中国,“内陆之雾:大海莫入”(仿书中语
“海峡之雾:大陆莫入”)的时代已成明日黄花。
年已六旬的艾伦·麦克法兰近来深感有必要将他所理
解的世界之道晓喻晚生。他的外孙女莉莉今年七岁,已经
在缠着他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不难预见,十年以后她会
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所困扰,他也不难推定,许多当前十
几岁的青少年正在被这些问题所折磨。既然他“不会永远
留在这里
书评(媒体评论)
太好了……读起来津津有味。
——康斯坦扎·德桑,16岁,中学生
这些信是一个绝妙的构思,人人都应该尝试写出
自己的类似信件。
——蒂姆·詹金斯,剑桥大学耶稣学院院长
这本书非常有趣。我觉得好像是我自己的外祖父
在对我娓娓而谈。
——马克·杜林,来自欧洲的剑桥大学博士生
我认为这是一部经典之作。
——大卫·杜根,电视制片人
精彩页
1
为什么给你写信?
亲爱的莉莉: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有一位客人从某个遥远的星球前来探访,他会怎样看待人类历史呢?让我们远远地俯瞰人类历史的博物馆吧,而你,莉莉,就是其中的一个展品。
这位天外来客十有八九会断言,人类真是莫名其妙啊。他们明明只是动物,可他们好像自以为别具一格。他们拿不定主意,到底应该看重自己的精神还是肉体。他们也委决不下,到底应该看重自己的感官还是思想。他们自视不朽,而终于要死亡。他们自诩为造物主,却沦为许多其他物种的爪下牺牲。他们聪明绝顶,然而这份智慧只不过把他们引向愚行和无理取闹。他们自称是真理的唯一判官,却在谎言中度日。他们不乏仁爱之心,却不惜光阴地彼此仇恨、互相损害。
人类是合作的生物,然而他们也极其自私。他们有能力创造伟大的艺术,却把世界弄得丑陋而混乱。他们用种种神奇的技术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他们大多数生活在有辱尊严的贫困之中。他们热爱和平,却无止弗休地杀戮。他们竭力追求平等,却又发明和维持说不完道不尽的不平等,设置在阶级之间、教派之问、男女之间。他们鼓吹宽容和理解,却为了不同的信仰而相互折磨。
这位天外的观察家怕是免不了迷惘,只好点头叹道:“人类是悖论的化身,是矛盾的集成。”人类具有很大潜力,足能在地球上建立一种丰富的、美好的、成就斐然的生活,而实际上呢,他们却为自己和其他物种制造着不幸;这种潜质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是尤其叫人迷惑不解的。
* * *
作为你的外祖父,我愿意帮助你理解这迷乱的和令人迷乱的世界。既然我不会永远留在这里,那就很有必要即刻为你留一些东西在纸上了。
我是一个历史学者和人类学者,终生都在努力理解世界之道。我已经写出了多种学术著作,但是我年纪越大,越喜欢尝试用更简单明了的方式,去解读和描绘更宏大的画幅。
我从—个特定的视角写作,那是一个年长的、白种的、英国的、男性的学者的视角。然而我又希望我适度地逃离了这些藩篱,能够说出一些适用范围更广阔的道理。此外,我在为一个具体的人而写,那就是你,我的外孙女,一个英格兰女孩。你今年才七岁,不过我设想的是十年以后的你。话说回来,虽然这本书是专门为你写的,但我希望比你大或比你小的人,以及国籍和背景不同于你的人,对我所说的话也能心领神会。我愿西班牙人、法国人、俄罗斯人,还有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美国人等等,能够将他们的体验同你的体验进行一番对比。
这些信是故意的急就章,而且我也没有参考多少书籍。我觉得最好直接根据我的经验畅所欲言,因此缺憾在所难免,有些观点还会引起你的质疑。这是一些私信,旨在告诉你我对一些问题的想法和感受。我毕生在欧洲和亚洲各国旅行,在剑桥大学教育了好几代学生,阅读并写作了很多有关历史与当代的书籍;我的一生便是这些信札的铺垫。
我之能把我的想法容纳在一组短信内,那是因为,归根结底,全部信件的背后只隐藏着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类究竟是什么样的生物,他们的本质是残暴的还是仁爱的,自私的还是社会性的,富于创造的还是麻木不仁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它的起源是怎样的,它的性质又是怎样的?
* * *
我们从日常经验中得知,虽然我们不能绝对地预言未来,我们却能够作出有益的猜想,而事实往往证明我们的猜想大致正确。如果没有那些生发在往昔、延伸到未来的模式,人类和地球上的别种动物根本无法生存。我们确定人类的动机,总结历史事件的模式,以此为基础,我们方才作出无数大大小小的决定。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律,但有相似性和趋势。
你我都期待星期三的傍晚时分听见售卖炸鱼配炸薯片的大篷车,而它总是按时到来。以既往模式反复再现作为基础的这种可预见性,假如你不能依赖它,你就无法开展哪怕最微不足道的行动,从吃饭,到玩游戏或骑自行车。
在信中,我愿尽力描述我认为我已经发现的某些模式,期盼在此之后你能站在我的肩膀上,比我看得更远。这并不容易。恰如诗人约翰·济慈所言:“万事非经体验不为真。”你几乎不可能想象爱情或饥饿是什么样的感觉,除非你亲身体验了它。但是我希望,当这类体验降临时,如果你手边有了这本书,它会帮你把它们放进一个大语境,让你明白你并不孤独。
P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艾伦·麦克法兰
译者 译者:管可秾//严潇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47975
开本 32开
页数 3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1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少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352
CIP核字 2006016686
中图分类号 G11-49
丛书名
印张 11.875
印次 8
出版地 北京
203
139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