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理学史一代宗师(高觉敷传)/随园大家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著名舆地学家郭璞,采取依江、负山、通水的原则进行选址营造,设计了东庙、南市、西居和北埠的城池布局,以致引成“门前流水、户限系船、花柳饰岸,荷渠飘香”的江南水城特色。北宋时期,随着温州农、商及手工业的日趋发展,城内的居地开始形成和建立了市坊制。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温州太守杨蟠在其任职期间,根据坊巷所在的方位、走向以及地理环境划定为三十六坊巷并予以命名,这就是温州历史上的北宋三十六坊制。其中最著名者有五马街、墨池坊、谢池坊等。

五马街,古称五马坊,是温州市区最著名的一条商业街。相传东晋“书圣”王羲之任永嘉郡太守时始有五马坊。明嘉靖《温州府志》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清光绪《永嘉县志》亦载:“王羲之守永嘉,庭列五马,绣鞍金勒,出则控之,故今有五马坊。”唐宋以来,“五马坊”之名沿袭不变。宋哲宗时,杨蟠守温州,于城中置三十六坊,内即有五马坊。至清代,将坊改为街巷,五马坊也改名五马街。同时一分为二,一条称五马直街,即郡治前或谯楼前南北纵向的街道。民国时期已改称公安路。另一条称五马横街,即现在东西横贯的五马街。但王羲之任永嘉郡守一事,并无确凿史料可考,因此对五马坊的由来,又有两说:一说王羲之曾任会稽(今绍兴)内史,性喜游览山水;他去官后,遍游东、中诸郡,所以其“游骑”也到过永嘉。永邑人为纪念这位名士,乃立五马坊。另一说认为五马坊根本不是由王羲之而来,却是“谢灵运为永嘉太守,以五马自随,立五马坊”(见洪庆商《韩文辩正》)。总之,“五马坊”不管是由王或谢而立,其起源已久,且与太守使用五马有关,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墨池坊,巷名,在今温州市城区。我国唐代以来,有坊市制度。坊居人,市贸易。坊内建屋,外有坊门,早晚启闭。坊便是居民地。北宋《祥符图经》载:温州有坊五十七。绍圣年间,杨蟠任知州时,定为三十六坊,墨池坊即其一。相传其地原有一个水池,每当大地春回,蝌蚪滋生,游于水中,水面时见墨点,而没之则无,故有墨池之称。但唐以后则传为:东晋王羲之曾任永嘉郡守,常临此地作书,洗砚于此池,于是变成墨池;至北宋,米芾又大书“墨池”二字于其上。因王、米二人均为我国大书法家,故历代地方史志都采取此说,而此池也为邑人所喜爱,颇有记述和吟咏之作。如明周旋诗云:“何以清池唤墨池,昔年临此有羲之。……学书老我犹成拙,为表遗踪一赋诗。”南宋以后,坊市制度逐渐废弃,所谓坊者,都改称为街或巷;而墨池坊之名,却沿袭至今,始终不变。这也可视为邑人爱敬此坊之证明。

谢池坊即今谢池巷之旧称,南起人民东路,转西至解放南路,因谢灵运及其谢池而得名。谢灵运(公元385—433年),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祖父为东晋名将谢云,因在淝水之战中立有大功,授予“康乐公”之荣,故人称之“谢康乐”。据说谢灵运在温州任太守期间,颇著政绩,为人所敬仰。苏东坡有诗句道:“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谢灵运对温州的名山秀水素来爱好,曾遍历诸县,动逾旬月,写下了《登江中孤屿》、《西山》、《郡东山望螟海》等不少描写温州风物的好诗。谢灵运当年在此创第凿池于积谷山下,登高眺望,顿感风光无比,故常即兴吟诗。他根据岁移物换的景色,写下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千古名句。清道光初年,邑人张瑞溥退职还乡,觅得“谢池”故址,便着手创建园林。园内置设假山、亭台和花木,并建有“怀谢楼”、“春草楼”等纪念性建筑,与此同时还在谢池旁建造三间古朴幽雅的楼房,定名“池上楼”。1981年,市人民政府将此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瓯江竹枝词所赋的“一绿池塘春水深,春风春雨日沉沉。依家兄弟常离别,梦里曾无春草吟”之句,便是谢池坊春草池的景物写照。到了清代,谢池坊改称谢池巷,“文革”时曾一度更名为绿化巷。

鹿城的锦绣河山、工商经济、创新发展、繁华都市、宜居环境、人文历史,历来为文人叹赏,留下许多优美篇章。宋代诗人杨蟠曾作《咏永嘉》诗:“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是处有花迎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

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国沿海城市与内地的差异逐渐拉大,沿海日益成为促进内陆变革的重要因素。上海、宁波、福州等地的铅活字排版和机械化印刷技术相继传人。1878年,上海至温州往来客运航线开通,又开通了温州至宁波、厦门等航线,1896年温州邮政局设立。出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对外交流日益加强,人们的视野空前拓展。社会变革进人新阶段,整个社会涌动着除旧布新的热潮,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急剧的变化,社会文化呈现多元、斑驳的色彩。

一批仁人志士,为了振兴中华,坚持不断地进行探索。辛亥革命之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大门打开,极大地推动着人们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的理念传播广远,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过去遭到严禁的政党组织,竞相宣告成立。新办报刊增加,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各种新思想竞相传播。

P6-9

后记

今年是我校110周年校庆,学校出版社为了配合校庆活动,策划了“随园大家丛书”,其中拟收入高觉敷传,因我是高老的学生,这个任务就顺理成章地交给了我。“随园大家丛书”定位在学术和生活传记之间,力求反映每位大家的学术人生与心路历程,并且要避免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能够适合一般大众阅读。同时要求插入60至100幅图片。根据“丛书”的设计思路,这本高老传记不打算写成研究高老思想的评传,而是写成一般性人物传记。在写作方式上,力图贯彻撰写人物传记的特殊要求,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叙述为主,以点评为辅;以高老的生平为主线,将其学术成就穿插其中,尽量发掘其生平事迹和趣闻佚事,特别是影响其学术成长和创造过程中的一些偶发事件。

当年我考取高老博士生时,他已是95岁高龄。那时我们几个博士生排班,每周去他家里一趟,向他请教一些学习上的问题,顺便从学校把他的邮件带过去。高老晚年听力不好,我们之间的交流往往要通过笔谈。当时我也是少不更事,没有刻意了解高老过去的工作和经历。再者,高老为人低调,也很少跟我们谈自己的过去,特别是他历经被错划为“右派”和“文革”20多年的蒙冤。他晚年写的自传也主要谈其工作方面的事情,其他方面概不涉及。所以让我来为他立传也是勉为其难。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我和我的博士生魏宏波一起来撰写这本高老传记。由于这是高老的第一本传记,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三个大的困难。

一是关于高老的著述文献问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老这一辈学者的主要学术成就都是在解放前取得的。解放前国家局势因战争动荡不安,高老在沪、川、粤、桂、渝、湘、苏等各地奔波任职,许多文献资料在往返迁徙途中遗失掉。加上“文革”中被反复抄家,又损失了一些文献资料。因此,这么多年来,高老究竟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出版过多少本著作,一直没有精确的统计。在1986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觉敷心理学文选》(收文39篇)中,附有华东师范大学马文驹教授编的“高觉敷教授著作年表”,共列专著27种,论文153篇。在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另一本《高觉敷心理学文选》(收文40篇)中,我补充了马文驹教授编的“著作年表”,包括专著、编著、译著40余部,论文170多篇。此前我们查找的方式都是手工劳动,从一本本民国期间的杂志中去查找,从一本本旧书中去翻阅。但是,哪个图书馆都难以藏全民国期间的期刊和图书,所以很难查找到高老的所有著述文献。现在因为有了网上数据库,查阅起来就方便多了。在阎书昌博士的帮助下,我们现在查到高老发表的论文、译文260多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40余部。高老在解放前介绍麦独孤的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皮亚杰的心理学等工作,当时在国内基本上都是首创性。同时,他不仅是进行单纯的介绍和翻译,而且往往是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提出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此外,对查阅到的著述文献的摘录也不易。民国期间的文献珍贵,图书馆不让复印,我的博士生魏宏波只好带着笔记本电脑在南京几个图书馆摘录高老著述的相关内容。

二是关于高老的生平资料问题。高老的生平资料见诸文字的微乎其微。他的家族史和儿童青少年时代资料几近空白。解放前,高老先后辗转于上海暨南学校、上海大学、国民大学、四川大学、广东省立勃勤大学、中山大学、国立师范学院(蓝田)、复旦大学、金陵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并在商务印书馆、国立编译馆任职,可以说经历十分复杂,这些经历在他的自传中只是一带而过,除此之外,外人知之甚少。高老从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十一届i中全会的20多年经历,也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资料。这为我们写作带来很大的困难。我们只能以高老自传中提供的时续时断的线索,尽量查找到一些零零星星的信息和资料。同时,我采访了高老的长媳和次子高醒华,由于他们都年事已高,有的情况他们不知道,有的情况他们也记不清了,所以他们提供的信息量也有限。关于高老被错划为“右派”的情况,我还采访了我院已退休的班华教授和唐淑教授,他们当时都是教育系的学生,高老教过他们。他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信息。

三是关于高老的照片问题。学校档案馆本来有几本高老的相册,但后来被高老最小的孙女拿走了,现在又联系不上她,因此,搜集高老的照片也颇费周折。我院的老教师郭亨杰教授、曾在我校教育系担任系主任的王振宇教授、我的师兄申荷永教授、高老生前的学术助手刘恩久教授的女儿刘晏平老师、高老的孙女高允翔等人都提供了关于高老的宝贵照片。

我们对以上为本书的写作提供过帮助的长辈、师友表达诚挚的谢意!此外,我校档案馆申晓宁老师为我每次去档案馆查找关于高老的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丛书”策划人丁亚芳主任多次和我沟通写作想法,责任编辑王欲祥、张莉老师为书稿的最后加工付出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说明一点的是,我作为学生为老师立传,心中时刻保持一个准则,力求避免溢美之嫌。所以,在书中我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尽管如此,当写完这本《心理学史一代宗师——高觉敷传》时,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在高老97年的风雨人生中,他对于心理学事业兢兢业业的开拓,他对于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他那拳拳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以及他那高尚的品格情操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郭本禹

2012年7月30日

于南京师范大学

目录

壹 鹿城少年(1896—1915)

一、悠悠鹿城

二、高氏族史

三、少年高觉敷

贰 港大求学(1916—1912)

一、求学北高师

二、港大奠基专业

三、拳拳爱国心

叁 沪上十载(1923—1932)

一、任教暨南

二、商务编译

三、主持尚公小学

四、结朋交友

肆 抗战奔波(1932—1944)

一、辗转川粤

二、国师岁月

伍 走向光明(1945—1952)

一、蛰居山城

二、金陵风云

陆 随园岁月(上)(1952—1976)

一、思想改造

二、领导科研

三、历经劫难

四、笔耕不辍

柒 随园岁月(下)(1976—1993)

一、科研工作

二、培养人才

三、参政议政

四、长寿秘诀

捌 思想永生

一、巨星陨落

二、永恒纪念

三、事业传承

后记

内容推荐

“随园大家丛书”定位在学术和生活传记之间,力求反映每位大家的学术人生与心路历程,并且要避免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能够适合一般大众阅读。同时要求插入60至100幅图片。

《心理学史一代宗师(高觉敷传)》为“随园大家丛书”之一。郭本禹、魏宏波所著的《心理学史一代宗师(高觉敷传)》在写作方式上,力图贯彻撰写人物传记的特殊要求,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叙述为主,以点评为辅;以高老的生平为主线,将其学术成就穿插其中,尽量发掘其生平事迹和趣闻佚事,特别是影响其学术成长和创造过程中的一些偶发事件。

编辑推荐

高觉敷先生建国后,历任金陵大学教育系主任、教授,南京师范学院副院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主任委员、中央常委,江苏省第四至六届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高觉敷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阅读郭本禹、魏宏波所著的《心理学史一代宗师(高觉敷传)》你会发现,在高老97年的风雨人生中,他对于心理学事业兢兢业业的开拓,他对于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他那拳拳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心,以及他那高尚的品格情操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理学史一代宗师(高觉敷传)/随园大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本禹//魏宏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109683
开本 32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7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1=75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8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