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写实人生(徐悲鸿)/随园大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自明代以来,以画为业者,何止千百万人,但真正可观者,历代不过数人而已。“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但天地间正气、清气是有限的,赋予人也有限,所以,真正的名家历来都不会多,数来数去,也就那几个人。徐悲鸿乃是那个时代最杰出者之一。他中西画皆精,又从事美术教育,更从事国画改良,对中国画影响至大。徐悲鸿之后,人物画的发展几乎都受他的影响。欲了解徐悲鸿,细读封加樑、林明所著的《写实人生(徐悲鸿)》。

内容推荐

“随园大家丛书”定位在学术和生活传记之间,力求反映每位大家的学术人生与心路历程,并且要避免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能够适合一般大众阅读。同时要求插入60至100幅图片。

封加樑、林明所著的《写实人生(徐悲鸿)》为“随园大家丛书”之一。《写实人生(徐悲鸿)》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叙述为主,以点评为辅;记述了徐悲鸿先生的艺术人生。

目录

壹 童年与少年

一、屺亭露才

二、三赴上海

三、哈同拜师

贰 青年

一、留学日本

二、京城励志

三、巴黎追梦

叁 壮年

一、从南国社到中央大学

二、赈灾南阳

三、缘结重庆

肆 暮年

一、艺专复校

二、壮心不已

三、长眠八宝山

伍 悲鸿艺术观

一、写实人生

二、世纪恩怨

三、吴冠中与徐悲鸿

四、“二徐之争”

附录一 惑

附录二 我也“惑”

附录三 “惑”之不解

附录四 我不惑

附录五 徐悲鸿生平年表

试读章节

屺亭露才

江苏宜兴简称宜,春秋时属吴,秦置阳羡县。居民绝大多数属汉族江浙民系,使用吴语太湖片方言。在宜兴市东北部,有一屺亭镇,因位于屺山西得名。屺亭镇东南侧的太湖,碧波浩渺,水天一色,养育了多少江浙儿女。从地图上看,宜兴的屺亭镇地处沪、宁、杭三角中心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生长于此的人们天生就比别人多了一些智慧和灵气。1895年,这里诞生了一位多年后让世人瞩目的伟大画家一徐悲鸿。

徐悲鸿是父亲徐达章的长子,出于爱护,他给这孩子取了个颇具乡土气的名字——徐寿康,其意义也很简单,只希望他能健康长寿。

在徐悲鸿的印象中,尽管父亲徐达章是当地有名的书画家,但当时的中国农村思想保守,父母又生了五个子女,所以虽然家有不少农田,但因为孩子多,徐悲鸿从小家庭贫困。因此,能诗善文的私塾先生徐达章常奔波于方圆百里,为乡人作画写对联以补生活之绌,但徐达章从未对子女的教育有所疏忽,早在徐悲鸿六岁时,父亲就让他开始接受传统文化,教他识文断字。

据徐悲鸿先生自述,他母亲姓鲁,是一个心地很好的农村妇女。徐悲鸿能明显感觉到她对父亲的崇敬。

或许是因为天天看见父亲画画,徐悲鸿从识字起就对画画产生兴趣,但当时因为年龄太小父亲不肯教他。据说有一次,父亲对悲鸿讲,我要出去一趟,谁来找我,叫他留一个名。父亲出去后,有个人来了,问悲鸿,你父亲呢?悲鸿说,他不在。这个人就走了。等悲鸿父亲回来问他,有人来吗?悲鸿答,有人来的。又问来人姓什么叫什么,悲鸿却答不出来。父亲埋怨他,连个人名都记不住。悲鸿笑笑,也不辩解,只把手摊开,父亲一看悲鸿手掌上所画人像,就明白方才来的客人是谁了。自此之后,父亲就再也没反对过徐悲鸿画画。九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每天摹一幅当时流行的《吴友如画本》,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这就是徐悲鸿学画的开始。

还有一回,悲鸿家隔壁的老太太去世了,家人很伤心,一边哭一边遗憾,遗憾生前没有给老太太拍个照片,连个念想也没留下。悲鸿听见了说,不要紧,我来画一幅吧。他就画了一幅老太太在河边洗衣裳的画。一看悲鸿画的老太太,老太太的儿子说,这就是我的母亲嘛,你怎么画出来的呢?悲鸿说,我经常看到她在河边洗衣服,我看见过她的样子,想着想着就画出来了。

在父亲的细心指导下,天资聪颖的徐悲鸿未满十岁便读完了《诗》、《书》、《礼》、《易》,还能为乡里人写春联,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有一次,徐悲鸿随父亲乘舟赴溧阳时,有感于两岸景色,便有了“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的诗句,一时在乡里传为佳话。1936年元月,徐悲鸿作行书将此诗赠予弟弟徐寿安,诗书相得益彰。这就是徐悲鸿幼年的功底了。

宜兴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洪涝灾害多。悲鸿13岁那年大涝,田里颗粒无收,父亲徐达章便带着少年徐悲鸿跑到更远一点的县里去画画、刻章谋生。虽然那时候照相技术已经发明,但农村还不多见,画家们依然充当着照相机的功能。为人画像就要惟妙惟肖,这对少年徐悲鸿来说无疑就是一次次的写生基本功训练。渐渐地,他的画艺在随父奔波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长进,慢慢地在周边的乡县有了名气。

在徐悲鸿早年的成长历程中,父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1942年他在一幅作品题诗中曾说“少小也曾锥刺股”。早年的艰辛生活加上父亲对他的严格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徐悲鸿养成了刚正执著,不屈不挠的个性。

17岁那年,徐悲鸿父亲积劳成疾,经常需要卧床养病,作为家中的长子,徐悲鸿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生活重担。然而,光靠走街卖画的收入远不能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徐悲鸿分别去宜兴县初级女子师范、始齐小学、彭城中学应聘国画教师,都被录取了。于是,悲鸿开始身兼三职,在三个学校之间来回奔走。常一天奔波几十里,三过家门而不入。

在几个学校兼职教学,又能为亲朋好友画画写字赚取一些生活补助,在旁人看来已经是不错的了。但是在徐悲鸿心中,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1912年,徐悲鸿在一次偶然的投稿中得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1907年12月5日在上海创刊的《时事报》和1908年2月29日创刊的《舆论日报》于1909年合并为《舆论时事报》,又于1911年5月18日改名为《时事新报》。《时事新报》是由中国最早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主办的。辛亥革命之后,《时事新报》成为了进步党的报纸,开始传播新思想。1912年《时事新报》征稿绘画作品,徐悲鸿抱着试一下的心情将自己刚完成的一幅戏剧人物《时迁偷鸡》寄了过去。当时《时事新报》的主编是张元济老先生,他在一大堆稿件中看到这幅生动活泼、用笔老练的作品,欣喜之余给了个二等奖。正是这个小小的奖项,给了17岁的徐悲鸿立志走出乡村、走向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P3-7

序言

陈传席

《文史通义·原道篇》有云:“故欲知道者,必先知周、孔之所以为周、孔。”因为“道”出于周、孔,所以必须先知周、孔。孟子还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封加棵是我在南京师范大学任教时的博士生,以研究徐悲鸿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当他研究徐悲鸿的绘画和绘画理论时,我就告诉他,必须先了解徐悲鸿,即欲知“道”者,必先知徐悲鸿之所以为徐悲鸿,读其书,必知其人。所以封加棵、林明又写了这本《徐悲鸿传》。

自明代以降,以画为业者,何止千百万人,但真正可观者,历代不过数人而已。“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但天地间正气、清气是有限的,赋予人也有限,所以,真正的名家历来都不会多。数来数去,也就那几个人。徐悲鸿乃是那个时代最杰出者之一。他中西画皆精,又从事美术教育,更从事国画改良,对中国画影响至大。徐悲鸿之后,人物画的发展几乎都受他的影响。所以,要研究现代中国画,要研究现代中国的画史,必须知道徐悲鸿。

蒋碧薇写了《我与悲鸿》,廖静文写了《徐悲鸿的一生》,上海的王震写了《徐悲鸿研究》,又整理了一系列的徐悲鸿资料。但像徐悲鸿这样的大家,研究文章及传记等,再有几倍,也不算多。封加棵、林明在前人基础上,又写了这本《徐悲鸿传》。因为我曾是封加棵的导师,便约我为之序。我曾经在徐悲鸿任过教授和系主任的地方担任教授二十余年,回忆往事和南京师范大学的美丽风光,旧情油然而生,感慨万千,然事忙,聊书数语而已。

2012年3月于中国人民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写实人生(徐悲鸿)/随园大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封加樑//林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5109706
开本 32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08
14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2: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