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尘世中的幸福法则
内容
编辑推荐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幸福,只是有些人缺乏发觉这种幸福的眼光。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妙用佛的智慧造就美丽幸福的人生。作者运用佛陀的精髓,通过修身养性的佛陀们置身俗事之外的眼睛来看待尘世里人们的烦恼,并用他们的超然世外的处事方式来启发我们这些被俗事所困扰的人们,然后找到你们身边触手可及的幸福。本书运用通俗的语言,人们喜闻乐见的譬喻、典故、故事,娓娓道出,将深奥的佛理生活化,使佛法深入世间,面对人生,做到了修行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把佛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把佛陀的智慧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解脱人生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痛苦及心理障碍。本书基于现代社会人生的问题,提出适合现代人的解决办法,体现了本书对现代人的意义所在。

内容推荐

佛常常超然世外,俯瞰世间冷暖,通晓尘世间的幸福法则。本书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用佛的智慧去寻找我们自己的幸福法则。有人乐观,有人悲观,其实,这不是关乎外在世界的不同,只是人的处世态度不同罢了;有人幸福,有人不幸,其实,幸福是一种感觉,永远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人快乐,有人悲伤,其实,快乐并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是你怎样看待自己的拥有。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幸福,只要你心中有幸福的种子,便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本书用最通俗的语言和最常见的事例,把佛理中深奥难懂的人生哲理,深入浅出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从全新的角度去诠释一个能够让你我受益匪浅的幸福法则。

目录

第一篇 快乐源泉

一、不追求不必追求之物/3

二、用心修养方才快乐/6

三、烦恼皆自寻/9

四、懂得忘却/13

五、开发快乐/15

六、让自己开心/17

七、接受一切/19

八、生气是自己惩罚自己/21

九、懂得分享更快乐/24

十、面向阳光,则无阴影/26

十一、计较越少快乐越多/29

十二、微笑的力量/32

十三、何必一味压抑/35

第二篇 自我修行

十四、点滴之间/41

十五、反观自身的约束/44

十六、可怜的优越感/47

十七、从改变自己做起/49

十八、内心没有分别心/52

十九、甘于淡泊,乐于寂寞/55

二十、修一颗感恩心/57

二一、多一分心力反省自己/6l

二二、担心犯错是错误/65

二三、对自己诚实/67

二四、不灭的希望之灯/70

二五、遭受诱惑的一瞬间/72

二六、控制自我/75

第三篇 人际和谐之途径

二七、宽恕众生的慈悲心/8l

二八、感谢给我们带来障碍的人/86

二九、谅解才安详/89

三十、听听他人的心声/93

三一、美言一句三冬暖/96

三二、熄灭嫉妒的灯/99

三三、用心倾听/101

三四、把怨恨写在沙滩上/104

三五、常怀包容心/107

三六、不言诳语一句/lll

三七、沉默面对毁谤/lJ4

三八、对人尊敬,庄严自己/l16

三九、广交益友/118

四十、反省自己/121

四一、何不低调些?/125

第四篇 修成正果的法门

四二、抓住机缘/131

四三、跌倒了就爬起来/l34

四四、“不犹豫”和“不后悔”/136

四五、人生没有彩排/138

四六、树立起目标/140

四七、不屈不挠的坚持/144

四八、万法不离自信心/147

四九、看得起自己/150

五十、每天做好一件事/153

五一、世上无绝境/156

五二、放松一下/159

五三、专注才有力量/16l

第五篇 幸福人生大智慧

五四、笑对人生的逆境/167

五五、放得下/172

五六、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l73

五七、知道自己的迷惑/176

五八、佛陀难渡无缘之人/179

五九、坦然面对得不到/182

六十、做财富的主人/1 84

六一、执著之苦/187

六二、珍惜所拥有的/189

六三、知足之乐/191

六四、善待每一天/194

六五、有点瑕疵又何妨/196

六六、平安即福/199

六七、认真看待生命和死亡/202

试读章节

一、不追求不必追求之物

佛教对于人生快乐的解释虽然高深莫测,有人间、天上、出世的三种境界,可是它基本的快乐,还是从人生追求现实生活的乐趣为起点的。

佛经里记载—个青年问佛:如何能使我们的生活安定、家庭快乐?

佛答:要想生活安定、家庭快乐,须要具备四个因素:一是学习一种专门的技艺,所谓“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二是对于已获得的财物,要量入为出,善巧保护,不随意浪费;三是真诚交友,谨慎交友,舍恶从善,以防随俗沉沦,丧失天良;四是选择正当的职业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不操杀盗淫妄及走私贩毒等邪业,生活便无危险。一个人若能具备这四个条件,生活安定快乐,家庭自然亦合理想而和乐了。

这样看来,佛教所追求的人生快乐,虽属高尚理智和纯洁情感的混和,而其基本的安乐生活,仍不离世间人生的安排和协调,以求家庭的安定与快乐。

但是有的人每一天都过得很快乐,有的人却每一天都活得很痛苦。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人们痛苦呢?

有一个小孩子丢了一锭银子,十分伤心。正在焦急地到处寻找的时候,一位路人见其甚是可怜,于是从自己的荷包里取出一锭银子给了他。

谁知,接过银子,这位小朋友哭得更伤心,这位路人愈发好奇地问他:“你现在不是得回一锭银子了吗?为何还这样伤心呢?”

小孩子回答说:如果我不丢失前面的银子,现在应该可以拥有二锭银子了。

这是一个很小的故事,但这个孩子的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人们的一种贪婪心理。而事实上,有很多痛苦的人,正是在犯着这个孩子的错误。

人人都想“拥有”,但问题在于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填饱了肚子,又求珍馐;娶了娇妻,又妄想求得美妾;有了房舍,又求华厦;谋得一职,又求升官;得到千钱,又求万金……宝贵的一生就在无止尽的追求“拥有”中,苦恼地度过了。

在生活中,人们总喜欢抓点什么,房子、金钱、名利……抓得世界五彩缤纷,抓得自己精疲力竭。可我们毕竟只是凡人,我们想抓住的太多,而我们能抓住的实在太少太少。

有一位病人在临死之前异常痛苦,一手紧抓床栏,一手紧抓亲人,总不肯放手,以为只要抓住便会有希望。亲人看他痛苦万分,便说:“放手吧,放手后你就轻松了、舒服了,我们会一直在你身边,看着你,爱你。”他听了感到宽慰,放心了,就放手了,一放手就解脱了。这正如人们所说:“人握拳而来,撒手而去,先是一件件索取,后又一件件疏散。”这是人生的减法,也是人生的放弃。

拥有多少,有何标准?一些有钱人尽管拥有多少高楼、土地、黄金、股票,但日夜畏惧,睡不安稳,比起一个人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以天下为己任,心怀众生,你说谁更快乐呢?

佛说“对于已获得的财物,要量人为出”就已经足够,然而人总是贪恋一些身外之物,但得到这些身外之物给我们的快乐都不是长久的。智慧和真理才是无穷无尽的宝藏,才华让自己毕生受用不尽。一个活得洒脱的人,不应为身外之物所牵累,不受富贵名利的诱惑。

有一个人到朋友家里去做客。

主人留他吃饭的时候,他觉得菜没有味道,于是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盐,他吃起来觉得十分美味。吃完饭以后,这人还在回味刚才的事情。他心里想:“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不多的盐就已经这样美味,那么多吃些盐,味道一定格外美妙。”

这样想着,他就向主人要了一大杯盐,然后一口吞进嘴里去,不料苦得要命,就急忙把盐从嘴里吐出来。

他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不认为是盐本身太多的原因,却认为自己吃的方法不对,而且怪罪主人不肯告诉他正确的吃法。

人对物质财富的需求也是如此,适量的财富就象调味用的盐,可以让我们品尝到生活的轻松和美好,让身体舒适、心灵舒展。但是一旦对财富的奢求过度,就会失去追求财富的本来意义,把人生变得苦不堪言。

金钱对人们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因为有钱而觉得快乐幸福的人不计其数,以致大家认为,拥有金钱是通往幸福的坦途。很多人常常暗自思量:如果我有多少多少钱,那我该有多幸福啊!

当人们手中的钱多一点时,很容易就会适应这笔钱带来的新享受,很快,快乐蒸发了,他们转而寻觅下一个目标。当领到第一笔奖金的时候,人们还欣喜万分,但当他们把这笔奖金花光或存进银行以后,他们就觉得应该得到更多的钱。这就是“钱包理论”——无论你的钱包有多大,你都希望能够将它塞满。

古语云:“良田万顷,日食几何?华厦千间,夜眠几尺?”石崇生前万般积聚,富可敌国,但是到了最后,死无葬身之地,比起身居陋巷的颜回求法行道,不改其乐,你说什么是真正的拥有呢?

拥有财物而不用,和“没有”有什么差别呢?河水要流动,才能涓涓不绝;空气要流动,才能生意盎然。吾人之财物既然取之于大众,必也用之于大众,才合乎自然之道。一心想要“拥有”,不如提倡“用有”。像冯欢散财于民,让孟尝君拥有人心,只算是懂得“用有”的初步,更高一层应如爱迪生将发明创造所得的专利用于为众生谋福;松下幸之助将企业所有盈余用于教育文化上,让社会蒙利。这是“用有”,不是“拥有”。

真正的“用有”不易做到,一旦执着财物是“我”的,用的对象就不广泛,用的心态就不正确,用的方式也有所偏差。其实,吾人的一生空空而来,空空而去;吾人的财物也应空空而得,空空而舍;对于世间上的一切,拥有空,用于实,岂不善哉!

一位教授给学生讲甲骨文,讲到“幸福”的“幸”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手铐的形象,告诉学生这就是“幸”。

所有的学生都茫然:“‘手铐’怎么变成了幸福?”这时老师笑着问:“戴上手铐是痛苦的,而脱去手铐呢?”

学生高声回答:“幸福”。

换了一个角度,沉重而令人生畏的“手铐”瞬间变成轻松而幸福。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快乐其实也是相对的,对于陷于痛苦中的人来说,摆脱痛苦就是快乐。而占有欲则是造成痛苦的根源之一。所以佛家常说:“人生于世,有欲有爱,烦恼多苦,解脱为乐”。P3-6

序言

曾经有一个内心充满烦恼的人去问一位禅师,禅师告诉他:“幸福应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是可不可求的问题,而是你会不会去追求的事情。”

有人感慨:人生匆匆太匆匆,自己还没来得及品味幸福的滋味,就完全丧失了得到的资格。也有人感慨:幸福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在睁眼闭眼的一瞬间,幸福就像长了翅膀的精灵。从手心里溜走。

漫漫人生路,我们空空而来,空空而去,追求一场又究竟幸福几何?也许你一生都很贫穷,也许你总是很孤独,但请你不要抱怨。不一定拥有一切最美好的东西,但只要能充分利用、珍惜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幸福离我们并不遥远!

幸福人生的原理就在于:人类生存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幸福.可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人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依然活得不幸福。这是为什么?理由无外乎两点:(1)不知幸福为何物;(2)不了解建立幸福人生的原理。假如你的所作所为与幸福人生背道而驰,那么尽管拼命追求幸福,却往往徒劳一场。

人类在文明的驱使下,盲目地追求幸福,结果得不到幸福。反而引来无尽的痛苦。要想得到幸福,就得有合理的方法。

正信的佛教不是虚无的,而是朝气蓬勃的,是众多获取幸福人生方法之一。如何建设幸福人生的点点滴滴,可以说在各大小乘经典中,俯拾即是。使众生幸福是佛出世的本怀,佛之所以出现世间,就是为了除苦予乐——除掉众生的烦恼痛苦,给予众生以喜乐和幸福。佛的慈悲:慈,就是予乐,给你喜乐,给你幸福;悲,就是除去你的痛若与烦恼,这是佛出世的本怀,佛出世就是希望众生活得很幸福。众生之所以活得不幸福,是因为走的方向不对,南辕北辙。所以,唯有人人了解佛教文化即是幸福文化,将佛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才能净化人心,创造光明幸福的人生。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见到有人乐观,有人悲观。其实,外在的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个人内在的处世态度不同罢了。幸福是一种感觉,永远没有统一的标准,是一种个人的情感体验。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觉得幸福的时候,那才是幸福的;相反假如他自己觉得不幸福,你能说他幸福吗?要活得快乐,就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态度。幸福是源于内心的感受。快乐并不在于你拥有什么,而是你怎样看待自己的拥有。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幸福,只要你心中有幸福的种子,便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然而,对一般人来说,修学佛法有许多困难,阅读古代汉语翻译或者撰写的佛教经典,面对众多的专业术语,要么半懂不懂,要么不知所云。其次,对于佛学的深奥哲理,假如没有相当的理论背景和思辩能力,也很难搞懂。因此,对于一个初学者或者信众来说,佛法有高深莫测之感。

本书随机施化,常常用大量的生活事例作譬喻,层层深入。书中用了最通俗的语言,人们喜闻乐见的譬喻、典故、故事,娓娓道出,将深奥的佛理生活化,使佛法深入世间,面对人生,做到了修行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把佛法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把佛陀的智慧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解脱人生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痛苦及心理障碍。本书基于现代社会人生的问题,提出适合现代人的解决办法,体现了本书对现代人的意义所在。看了这部深入浅出的著作,能帮助人们获得无上启发,对佛法有了正确的认识,将之运用在生活中,能帮助人们创造幸福人生。

本书可以给你寻找幸福的真正方法,读过此书,你会从心底完全释然,从内心真正升华。远离烦恼,远离这个世界的喧嚣。在失败的时候,能微笑着面对;在坎坷的时候,能放眼踏出一马平川;在悲伤的时候。能坦然面对;在失去的时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尽管,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对外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能够有一颗超脱的心。临危不惧,泰然处之。  当我们怀着一个充满佛理境界的心,用一双清澈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猛然惊醒:幸福。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尘世中的幸福法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谭长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3338
开本 16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3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2: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