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清权监李莲英
内容
内容推荐
李莲英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不仅是一部中国头号大太监的心酸血泪史和腾达发迹史,更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皇权争斗史。李莲英聪明伶俐,随机应变,不离慈禧身边,为她充当耳目,参与朝政出主意,卖官鬻爵敛财富,成为首屈一指的人物。
在慈禧垂帘听政的几十年中,不管是挪用军费建颐和园,还是协助慈禧扫除政敌;不管是签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还是立溥仪为帝,李莲英都在其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王牧著的《大清权监李莲英》图文并茂,语言流畅,故事有趣,深入浅出地解析李莲英的成长、发迹、强权史,真实再现晚清权谋、后宫争宠的宫廷生活。
作者简介
王牧,原名王辉,知名图书策划人,畅销书作家。曾游学美国、日本等国家,喜欢倾听,用心创作,以主流的文笔记录每个感动的瞬间。曾出版畅销书《做内心强大的女人》《和珅发迹史》等。
目录
第一章 一代权监的童年
1 李莲英故乡大城县
2 曾经辉煌的先祖们
3 童年生活非常优厚
4 算命先生这样预言
5 为避祸难决定进宫
6 “净身”太监的劫难
第二章 从小太监到大总管
1 初进皇宫拜师学艺
2 才艺双全获得赏识
3 为学梳头青楼偷艺
4 投主子所好喜得宠
5 讨好慈禧衣锦还乡
6 获千年人参显尊贵
7 为了升官假装生病
8 终于晋升为大总管
第三章 八面玲珑,善于钻营
1 为表忠心充当耳目
2 助慈禧除顾命大臣
3 慈禧赐名:李莲英
4 获宠幸李莲英过寿
5 假虎威戏弄众大臣
6 设计为安德海敛财
7 安德海遇难假施救
8 设计骗遗诏除大患
9 慈安死因另有蹊跷
第四章 背靠慈禧好做事
1 屡次与光绪帝作对
2 落井下石害死珍妃
3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4 不当奴才想当国舅
5 趁皇帝新婚捞私钱
第五章 谁说太监不能当权
1 借慈禧威名压言官
2 戊戌政变中欺光绪
3 看准时机巧帮荣禄
4 和袁世凯称兄道弟
5 培植亲信初探官场
6 仗势干涉考场公正
第六章 生活奢侈,敛财有道
1 敛财享受广置豪宅
2 一人为官全家荣耀
3 庇护族人挥金如土
4 50万两白银的葬礼
5 太监娶妻世所罕见
6 庇护自己人乱王法
7 敲诈勒索敛来巨财
第七章 宦海沉浮,忠心不改
1 勾结端王力压洋人
2 吃败仗后随驾西逃
3 西逃献饼慈禧赏识
4 主子被擒莲英求情
5 几经周转终于脱险
6 为留后路讨好光绪
7 卖官鬻爵只为钱财
8 慈禧西安行宫生活
9 蛊惑慈禧废黜溥儁
第八章 末日黄昏,黄粱一梦
1 千里奔波终回京城
2 黄雀叼帖莲英受赏
3 为献宠物,害同乡
4 慈禧发病转投新主
5 靠山一倒急着退隐
6 得恶报一切终成空
序言
中外历史都曾出现过太监,在古代奴隶制时期的埃及
、希腊、罗马、波斯等文明古国,太监的活跃程度亦不亚
于当时的中国。但上述这些国家的宦官随着时间的推移,
均较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中国的宦官制度却逐渐发展
完备。中国宦官制度产生之早、延续之久、组织之严、影
响之大,都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中国历史上多次发
生宦官专权、干预朝政,对封建社会政治有重要影响。
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或气吞山河,或文韬武略,或
诗词歌赋擅长者无数,但有这样一类人一直不被人重视。
他们拿腔捏调、脚踩碎步,在皇宫大内维持着生活秩序,
干一些体力劳动,在皇帝嫔妃的日常起居中终老一生……
总之,他们的下场一般都不是很好。
这些人丧失的不仅是男人的雄性气概,更多的是丧失
了基本的尊严……生时,在主子面前不敢竖直脊梁;死在
家乡的坟园中也要偷偷摸摸地藏在犄角旮旯里。但是,正
所谓行行出状元,就在这些阉人之中,偶尔也有一两位倚
仗着主人的势力,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
而又特殊的作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朝的大太监李莲
英。
李莲英祖籍杭州,生于河北大城一个农民之家。9岁时
自愿净身入宫,抱定沐浴皇恩、光耀门楣的决心。入宫后
,他为人处世活络,很快就熟悉了宫中生活。为了得到慈
禧的宠爱,他不惜只身前往青楼苦练梳头绝技;慈禧抱病
在床,他数月衣不解带,日夜伺候在床前;为了结交权臣
,他不惜将同乡的女儿作为礼物供人享乐;为了巩固、提
高自己在宫中的地位,他竟然异想天开,想通过慈禧让胞
妹入皇宫,做光绪的妃子,以跻身皇亲国戚之列……
最终,他凭着伶牙俐齿、聪明的头脑、俊朗的相貌,
博得了慈禧的充分信任以及王公大臣的敬畏。他也趁机打
着慈禧的旗号,大肆卖官鬻爵,私收贿赂,在不长的时间
里便在京城和家乡建起了数处豪华宅院……
在慈禧垂帘听政的几十年中,不管是挪用军费建颐和
园,还是协助慈禧扫除政敌;不管是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
等条约,还是立溥仪为帝,李莲英都在其中起到了不容忽
视的作用。
本书从李莲英儿时的超凡不群,到青年时的邀宠苦干
;从中年时的权倾天下,到老年时的衣锦还乡均给予了详
尽细腻的描述……
李莲英的一生,不仅是一部中国头号大太监的心酸血
泪史和腾达发迹史,更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皇权争斗史。李
莲英聪明伶俐,随机应变,不离慈禧身边,为她充当耳目
,参与朝政出主意,卖官鬻爵敛财富,成为首屈一指的人
物。由于他左右了慈禧太后,朝中无人敢惹,文武君臣敢
怒不敢言。
李莲英虽然狡狯圆通,生前没有受到大的政治报复,
但终因作恶多端,不得善终,死因始终是个解不开的谜。
导语
李莲英祖籍杭州,生于河北大城一个农民之家。9岁时自愿净身入宫,抱定沐浴皇恩、光耀门楣的决心。入宫后,他为人处世活络,很快就熟悉了宫中生活。为了得到慈禧的宠爱,他不惜只身前往青楼苦练梳头绝技;慈禧抱病在床,他数月衣不解带,日夜伺候在床前;为了结交权臣,他不惜将同乡的女儿作为礼物供人享乐;为了巩固、提高自己在宫中的地位,他竟然异想天开,想通过慈禧让胞妹入皇宫,做光绪的妃子,以跻身皇亲国戚之列……
王牧著的《大清权监李莲英》是一部人物传记。李莲英的一生,不仅是一部中国头号大太监的心酸血泪史和腾达发迹史,更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皇权争斗史。本书自李连英儿时的超凡不群,到青年时的邀宠苦干;从中年时的权倾天下,到老年时的衣锦还乡均给予了详尽细腻的描述……深度挖掘历史,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李莲英。
精彩页
6 仗势干涉考场公正
清代大城县人考秀才,考场在通州。大约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有一年主持通州试场的考官姓孙。这个人喜好钻营,巴结权势,他早就想结交李莲英,以图沾光得势,可是苦于没有资格去拜见李莲英。
这一年孙某任通州主考,自以为时机已到,可以借机去拜见李大总管,倘或李家有个考生,献献殷勤,日后或许会得到好处。于是就鼓起勇气去李府登门拜见李莲英。可惜李莲英总是不在家,多次都未能如愿。但他并不死心,第四次去,正好李莲英刚回到家里,这才得以见面。其实按官阶地位、权势,李莲英平时对这样的人物是不屑一顾的。可正巧这年李莲英的一个侄子准备去通州考秀才,李莲英为了让主考关照一下,才答应传呼孙某进府。孙某也算是个桑梓小官,见到李莲英按照礼节叩头礼毕,就直入主题,问此次通州考试,李莲英大总管有何吩咐。李莲英正想怎样开口,如今见他主动提起,就告诉他,有本家一个侄子要去通州参加考试,多加关照就是了。
孙某见李莲英终于跟自己谈正事了,觉得受宠若惊,连忙躬身说:“好办,好办。请李总管李老爷示知少爷的名讳,卑职一定照办。”于是,李莲英令人取来笔墨纸砚,把侄子的名字写上,交给他。孙某本以为能见到李莲英就是无上的光荣,如今李莲英还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去办,心里很是得意,到处吹嘘自己和李莲英的关系。更可笑的是,他的那些同僚竟然都相信了,可见李莲英的权威确实已经到了很高的地步。
只可惜乐极生悲,到录取考生时,孙某却把李莲英交给他的条子丢了。失魂落魄的孙某把家中、官廨到处都翻遍了,也没找到,于是吓得战战兢兢,坐立不安。有心想再去李府问问,可又不敢让李莲英知道这件事,免得让李莲英猜疑自己对他不忠心。因为丢失了总管亲笔写给的条子,是对李莲英的“大不尊”,李莲英得知肯定饶不了他。但是如不去问,李府的侄少爷不能中选,就是抗命不遵,大有获罪的危险。
孙某想来想去,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终日愁得茶饭不思。副主考及其他考官,见前几日还是眉飞色舞的孙某,忽然变得无精打采起来,很是疑惑,就问他有什么烦恼之事。孙主考为了向同仁征求弥补的方法,于是只好说李大总管的侄少爷参加考试,送来书笺,要他关照办理,可书笺遗失,自己又一时间想不起名字,因此十分烦恼。众官员一听,也都大吃一惊,如果李莲英关照了,而到时候又录取不上,不仅孙主考官位不保,恐怕还会殃及各位,于是大家都积极想办法。
经过大家苦心思考,终于想出个办法:凡大城县姓李的考生,全部录取,这样李家少爷既可录取得中,又可掩盖丢失信笺的事儿。就算是将来上级知道了,要调查此事,事关李大总管,也是不会有人敢于冒犯追问的。孙主考确实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而且认为这个办法可行。就这样,当年大城县所有李姓考生,全都得中秀才,家家贴了喜报。其中有些学业好的,得中是在意料之中,而平时学业很差,甚至众人都觉得没有希望的,这次居然也得中,不但本人莫名其妙,就是授业的塾师先生,也很感诧异。
距李贾村五里左右的臧屯村,有一李姓大户人家,叔伯弟兄四人。其中三人文墨较好,一个学业一塌糊涂,自知考中无望,本来不想去应试,可是父亲望子成龙,逼他前去应试,迫于父亲的压力,他也只好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随便写了几个字就交卷了,就这居然也考中了。兄弟四人都考中了,家人虽然也非常高兴,但也总觉得有点奇怪。街坊四邻都知道他平日读书昏昏沉沉,文笔更是狗屁不通。因此有人开玩笑地说:“准是考官喝醉了酒看的卷子,他算有福气碰上了。”也有的认为这是福至心灵,歪打正着。总之,孙某为了一己之私,造成了大城县所有李姓考生都考中的现象,一时众说纷纭,民怨极大。
李莲英虽然当时不知道这件事,但朝廷内外都传得沸沸扬扬,很快这件事终于传到李莲英的耳朵里。但是,他不但没有责怪主考官,反而夸奖孙某会办事。还大言不惭地说:“此事传至家乡,也没什么不好,而且这也是我给桑梓人办了一件好事。”
李莲英仗着有权有势,不止一次干涉科考,严重扰乱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的堂侄李冀台(幼名璿)和附近白贾村的白世义二人同去通州应试“拔贡”。他们二人所住的村子相距不足二里,所以乡亲们谁都知道李冀台的文章比白世义的差得多。虽然白家在当时也是一个土财主,但京师官场却没有任何门路,能否考中,尚未可知。反观李冀台,因已有李姓考生都中秀才一事,事情的前因后果,大家都还铭记在心,乡亲们免不了又是一番议论。
清代科举制度,十二年才考一次“拔贡”,凡品学兼优的生员,保送入京师,作为拔贡,经过考试合格后,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白世义本来就聪明绝顶,学业向来很好,又提早准备,日夜勤学,所以信心很足。然而学业毕竟比不过权势厉害,李莲英为了给自己的这个侄子谋个好前程,依仗自己的权势,事先向这一年的主考官、大学士孙家鼎打好了招呼。李莲英只是向他提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清权监李莲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668157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2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2019-03-01
印刷时间 201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66
CIP核字 2018277754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45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