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经济进入强制疗伤时代/名家如是说寒冬系列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三节 “卖”的问题,产品品质赶不上需求升级

品质平庸的生活用品,前路『仓然、后路茫然的金融产品,形式极致、价值观混乱的文化产品,许许多多的问题产品,让中国人身心焦虑!

百度上搜索“三聚氰胺”、“抗生素”、“黄曲霉素”、“地沟油”……相关搜索结果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新闻不胜枚举。产品供给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消费者对于能否买到真正放心的食品充满疑虑。

我们先来看看供给方是如何将产品生产出来的?

乳业——中国的乳业是从众多个体奶农养殖模式发展起来的,这无论在管理上、技术上,还是饲料品质、病疫防治上都无法得到保障,无法形成封闭完善的产业链。你企业的牛奶罐装设备再好,奶源出了问题,你是无法解决的,已经爆出以及还在陆续爆出的“三聚氰胺”、“抗生素”、“黄曲霉素”、“激素”、“消抗剂”等事件,都是分散养殖分散管理中很难解决的;在牛奶的后续加工环节同样也没能做到让消费者信任,配方奶粉及配方牛奶添加有害成分,以及夸大宣传等事件频繁爆出。

农产品及农副产品——以个体农户种植或养殖为主,不管个体的规模发展到多大,其品质管理能力和品质保障系统一定是欠缺的。每天到亿万大众餐桌上的水果蔬菜及鱼肉蛋的农药残留,生产者有多大能力把握分寸?

食用油——“地沟油”、“转基因”、“黄曲霉素”、“重金属”、“油脂酸败”、“脂肪酸聚合物”等对生命健康具有威胁的指标,在生产中得到严格控制和管理了吗?。

食品工业中的添加剂成分控制、服饰中印染指标管理、餐饮行业食用油质量、地产项目运作中对建筑质量的全面严格的全程管理……这些环节中都容易滋生问题。

可以做这样的判断:中国的产品供给整体处于粗放阶段,不少行业有效监管不到位;不少行业的质量监管并不到位。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到当时条件的制约这种生产经营模式是可以理解的。三十年来,中国的消费者升级了,而大量产品供给环节却没有同步升级,产品生产和供给结构出了问题。

市场需求升级了,因为中国大众比以前富裕了,富裕起来的人当然对产品的供给提出了同步提高的要求,这既顺理成章,也天经地义。

那么,产品供给为什么还停留在过去的粗放阶段?中国的企业是否也能实现与消费需求的同步升级呢?

“路径依赖”使得企业习-惯于过去的经营管理模式,以为过去的模式可以应对未来的变化,而没有“与时俱进”,理念和创新都没有做好储备,产品结构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

那么,中国企业是否有条件完成产品供给的升级呢?

在大多数行业,答案是肯定的——有!

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绝大多数领域,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都得到很大进步。中国企业在绝大多数行业中完全可以实现产品结构和生产结构的提升。除了少数领域的核心技术掌控在外国人手里,在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广泛领域,比如生产一杯品质过关的牛奶,种植出合格的蔬菜和水果等基础性行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从无节制追求“量”的粗放经营理念中走出来,回到老老实实追求“质”上来就可以了。

比如,酱油本来是中国人发明的,高品质的酱油酿造工艺也是中国人发明的,可是全球高端酱油的品牌却是日本入经营出来的。这说明中国企业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将一个细分品类的高端市场拱手让给其他国家,自己只能靠走量赚辛苦钱,国外品牌靠高品质赚大钱。

我在管理研究实践中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中国最优质的酱油企业之一由于经营管理落后,仅仅满足于初级的扩大工厂扩充产能,结果反而被日本企业低成本收购,令人扼腕叹息。而在多年前我就对这家企业来听我讲课的高管们建议:“赶快提升营销能力,让中国消费者吃上你们的好产品,通过品牌升级提高销售价格,不能走现在的低价格销售之路,否则会走人死胡同的。”可惜,当时没有得到反馈。

日本企业收购这家中国企业主要获取其先进的酿造技术,收购之后,日本企业并没有投入资金进行管理或技术升级,因为中国的这家企业技术在当时已经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了。

被收购之后的这家酱油企业,又来请我给他们做营销咨询,我问他们:“你们收购后计划投入多少资源?”他们回答:“在经营上提升营销水平,其他没有。”

如果说中国手机企业竞争不过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因为我们设计落后,技术不如人家,还情有可原。那么豆腐是中国人发明的,可我们国家著名的豆腐品牌怎么也被韩国企业控制了呢?

究其根本,我们习惯于原始的初级加工制造,不懂得将品牌营销经营上升到战略高度上来,没有将营销纳入到整体管理系统上来。

所谓的“笨”,就是试图用原来的方法解决今天和未来的问题。

过去的成功会导致偏见,以为过去的经验会在新的时期照样获得新的成功。

所谓经验就是每个人为以前付出代价的名字,这个经验只是对当时的环境而言的,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这个经验就不适用了。

这个世界最大的两个特点之一就是变化快。

不少企业在成功以后,还认为以往的经验会在新的环境中将进一步成功放大。我们看到,有些企业在成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朝着阻碍企业发展的方向走了。

P13-15

目录

上篇 问题成堆

第一章 经济的冰——消费与供给“温度”两重天

第二章 问题一:供给水平滞后于需求升级

 第一节 市场需求没有问题,供给出了问题/008

 第二节 “买”从来就没出过问题,“卖”出了问题/010

 第三节 “卖”的问题,产品品质赶不上需求升级/013

 第四节 出口型产品没有和国内市场对接/020

 第五节 商品价格的非理性飙升/024

第三章 问题二:违背市场最基本道德准则——生存性产品保障化,生活性产品市场化

 第六节 什么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道德准则?/030

 第七节 扭曲之一:生存性产品市场化/032

 第八节 扭曲之二:市场化产品垄断化/038

第四章 问题三:虚火过旺诱使财富转移加剧

 第九节 中国经济虚火过旺/042

 第十节 财富转移营造了虚假繁荣/045

 第十一节 虚拟经济竟然取代实体经济,成了“经济原动力”/048

 第十二节 地产非理性暴涨弱化大量实体经济/051

第五章 中国经济问题的内在原因

 第十三节 躁动的青春期,正向的成长/056

 第十四节 我们制造了成长,也制造了问题/058

 第十五节 问题本身昭示着成长/061

下篇 机会成山

第六章 大问题大机会

 第十六节 问题本身就是机会/066

 第十七节 莲花的智慧在于将污泥变成生命的营养/068

 第十八节 机会在哪里?/071

第七章 机会一:基础产品的全面升级机会

 第十九节 需求倒逼基础产品品质升级/080

 第二十节 自己搅浑了水,别人前来摸鱼/083

 第二十一节 转型期的阵痛/086

 第二十二节 市场机会势不可挡/088

 第二十三节 迎接机会的4大自我升级/092

第八章 机会二:出口型产品与中国市场的“梯次对接”

 第二十四节 国内市场呼唤高品质产品回归/096

 第二十五节 三十多年时间,我们学到了什么?/101

 第二十六节 出口型企业的道路抉择/104

 第二十七节 中国市场的巨大容量/107

 第二十八节 对接国内市场的四大优势和五大战略/109

第九章 机会三:互联网的“时空无限”与“部落无限”

 第二十九节 互联网,一个不寻常的新世界/114

 第三十节 虚到实时虚亦实/117

 第三十一节 互联网改变中国将大于改变世界/]20

 第三十二节 互联网为商业机会提供无限空间/124

 第三十三节 互联网,企业品牌新战场/129

第十章 机会四:女人温柔而致命的颠覆

 第三十四节 女人,疯狂消费着世界/132

 第三十五节 女人的消费特点——贪、懒、色/135

 第三十六节 女人消费催生万亿级产业/138

 第三十七节 女人经济成为新焦点/150

第十一章 机会五:农业食品的“庄园化”

 第三十八节 中国农业处在模式升级的第四大阶段/156

 第三十九节 中国农业产业的三大转型升级/160

 第四十节 农业的庄园模式/163

 第四十一节 中国新庄园经济走向“新四化”/171

 第四十二节 农业产业的体验模式/176

第十二章 机会六:“中国元素”构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十三节 国家竞争力在于“国家元素”/180

 第四十四节 中国元素前途无限/183

 第四十五节 优势中国元素的五大标准/188

 第四十六节 扫描中国元素机会/192

序言

这是一本阐述中国经济重大问题、重大机会的书。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在中国市场有梦想的人看的书。

这是一本和主流经济学观点和看法有很多相反见解的书。

这是一本讲述从问题中发现机会的书,而不是指责中国市场问题的书。

这本书中包含我20年来用脚丈量中国市场,与成百上千企业家合作的实践中得出的基本认知。

这是一本全面阐述中国市场问题是在供给而非需求上的书。20年来,我在指导中国众多企业成长的实践过程中,亲临一线市场,发现中国经济的供给和消费存在结构性失衡,最大的问题出在供给上,并非需求上。

所以,本书提出了与市场主流认知相反的观点和想法。我认为,现阶段提出的所谓刺激消费、扩大需求,是引导市场走偏方向的一种做法,中国经济必须正视问题的本源,才能走上稳健发展的正途。

近年来,我一直在感慨,中国市场经济何时才能够真正走上正途?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层次如何能走上更加健康、稳健的轨道?

廿载年华付营销,华发双鬓终不悔!帮助众多中国企业走出困境,开拓崭新的视野,以全新的思路创造新的市场业绩,成为我20年来专注营销研究的第一使命!

诚然,本书在观念、内容上可能并不完全成熟,但是所有表述一定是基于我及我的营销团队多年的市场实践和研究,从客观角度得出的最中肯的结论。

对于这本书,我将其视为一本可以落地的经济学著作。我的路径是扎根于“基础的一线市场”,以市场实践这一独有路径进行感知和判断。从这一点来看,我更乐于用更多的精力去发现机会,而很少纠结于问题本身。因此,本书核心观点和结论的价值在于能够帮助每一个有梦想的中国企业家在经济的迷雾中看清方向、坚定信念、抓住机会。

在此,我要感谢那些帮助我完成本书的人。本书融合了多位中国市场战略和营销专家的智慧结晶,他们提出的战略思考和市场分析令本书的思想内涵和内容表现更具深度和价值,他们是:顶尖市场战略专家李国伟、市场策略专家杨旭林、市场渠道专家李兆良、市场消费专家霍燕燕、市场传播专家蔡春华等,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同时,我还要感谢出版社的朋友们,得益于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为本书尽快与读者见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路长全

2013年4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中国经济进入强制疗伤时代》由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路长全先生,集多年实战经验,再结合当下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经过深度剖析和思考后为中国企业度过寒冬所开的一剂良方。《中国经济进入强制疗伤时代》内容从经济寒冬产生的原因、导致的后果以及如何度过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一部不可多得并能接地气的、为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寒冬指明方向的经典著作。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进入强制疗伤时代》以作者路长全自己的切身感受为框架,采用通顺、简练的语言、清晰的布局结构,发表了对中国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的看法,对中国经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路长全认为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问题不是需求出了问题,而是供给出了问题。要想发展经济,并且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中国的企业要认清形势、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转变观念,其中讲到了中国元素的传承和发扬将是企业做大的一个新起点。

全书分上篇“问题成堆”和下篇“机会成山”,共用了十二章的内容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时下面临的问题,以及将来的机会进行了详尽而又精练的论述,本书的重点不是抨击中国经济的问题如何如何的多,也不是发牢骚的讲现在的企业多么的难做,而是满怀信心的告诉大家,机会来源于问题,我们知道了问题之所在,针对问题拿出解决的办法,那么剩下的就只是机会了,所以本书的重点在于“机会成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经济进入强制疗伤时代/名家如是说寒冬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路长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66433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6
CIP核字 2013180352
中图分类号 F124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7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0: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