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两个女人一个清朝(3盛世曙光与孝庄太后)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题材最具突破性作品!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国内最权威的清史专家李治亭、杨东梁、王俊义联袂推荐!

《两个女人一个清朝(3盛世曙光与孝庄太后)》由郭厚英著,是一部现代人私阅清史的最佳读本!

大清王朝,汹涌澎湃,终不免覆亡。开国轰轰烈烈,因为有孝庄而更添精彩。百年盛事,转瞬化为历史尘埃。末世衰败,慈禧欲挽狂澜。但无力回天,是非功过,任凭后人评说。

内容推荐

《两个女人一个清朝(3盛世曙光与孝庄太后)》由郭厚英著,主要内容是:清王朝移入北京,孝庄伊始在国家军政中展现锋芒。她积极配合多尔衮打垮了李自成,又一举摧毁了朱由崧小朝廷。后来,孝庄通过自导自演的一场“太后下嫁”的政治好戏巧妙地化解了多尔衮的内心猜忌。多尔衮猝死,孝庄迅即对多尔衮政治集团发起重磅出击,成功护住了顺治帝的政治地盘。顺治年间,军事上,一开始有李定国的两蹶名王,郑成功的兵围漳州;朝廷中,则有陈名夏、陈之遴之南党与冯铨之北党冱寒的政治争斗。于是,孝庄向顺治帝举荐洪承畴定南方军事,最终解决了朱由榔这个心腹大患。而对于南方士大夫的收服,则从顺治朝一直伸延到了四大辅臣时期。进入后顺治时期,鳌拜束手被擒是孝庄政治秀的又一次高超运用。发生于康熙帝与吴三桂之间的军事对决,是孝庄对年轻康熙帝的一次重大政治考验。至孝庄的生命落幕,康熙帝已经成长为一代大有作为的明君,清王朝的盛世曙光已然出现。

《两个女人一个清朝(3盛世曙光与孝庄太后)》适合历史小说爱好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顺治初期,叔嫂搭配之政治格局形成

第二章 走死的李自成

第三章 弘光朝的血色悲歌

第四章 孝庄与多尔衮的政治联姻

第五章 孝庄的清算,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

第六章 顺治时,跌宕起伏的南方战局

第七章 女伯乐孝庄,与洪承畴的经略西南

第八章 吏治与南北党之争

第九章 孝庄母子的天主、喇嘛和禅宗之缘

第十章 一边是母亲,一边是爱情

第十一章 后顺治时期,孝庄的政治应对

第十二章 功狗鳌拜的曲终人散

第十三章 孝庄说:三藩不削,吃穷大清

第十四章 开清国母孝庄的辉煌落幕

试读章节

孟心史在《清代史》中,讲到顺治朝开局的气象宏敞,曾经开门见山地讲过这样一段话:

清入关创业,多尔衮一手所为,世祖冲龄,政由摄政王出。当顺治七年以前,事皆摄政专断,其不为帝者,自守臣节耳。屡饬廷臣致敬于帝,且自云:“太宗深信诸子弟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以翼戴冲人自任,其功高而不干帝位,为自古史册所仅见。

这是在矜夸多尔衮的好本事。

是时,福临在北京的登基大典刚过,大清朝的政治军事形势千头万绪,犹如一团乱麻。大清朝急需要一个有能力的治理者,为大清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政治脉络。于是,多尔衮硬着颈项,站在了领航者的位置。多尔衮以他睿智的头脑,尽心、尽性、尽力地领着大清这个新兴的帝国,从最初的政治沼泽地中,一步步地走了出来。

其实,大清刚把重心摆放到北京的那一段时间,多尔衮的政治地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稳若磐石。肃亲王豪格在最初的皇位竞争之后,虽然受到了多尔衮的重磅政治打击,被废为庶人。但在随之而来的顺治帝乔迁北京大喜时,多尔衮却不得不摆出了一副大人有大量的政治姿势,恢复了豪格的亲王爵位。这当然不能代表双方已经缓和了冱寒的敌对状态。多尔衮对于豪格,始终怀有一种百足之虫、僵而不死的隐忧。另外一个令多尔衮瞿然敛容的政治老人,便是礼亲王代善了。代善对于福临的入承大统,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哲哲与布木布泰这一对姑侄太后,为了表示对于代善的倚重与感激之意,特许礼亲王代善今后上朝时,不用跪拜,而是赐椅子坐在下面。这对于代善而言,自然是一种旷然无双的浩荡皇恩。如此,虽然代善在朝堂上遇见多尔衮时,总是显出一种谦逊有礼的微笑。可是,这大清国的政治,只要政治老人代善还有一口气儿,摄政王多尔衮就必须有所顾忌。

所以,当时,这大清国的朝廷政治,外有政治老人代善代为把关,内有持重老辣之哲哲皇太后的撑腰,中间再加上布木布泰太后积极为朝廷的建设建言献策,这小皇帝福临的政治境况并不差。其时,政治上渐次人手的摄政王多尔衮,对于布木布泰太后还不敢表现出一种飞扬跋扈的态度。

就拿不久前决定大清国政治进退的迁都之争来说吧,假若没有以布木布泰太后为代表的皇宫势力的倾力支持,单凭多尔衮一系的政治势力,绝对说服不了盘踞在沈阳老巢的、守旧的满洲八旗贵族们挪窝儿。另一位拥立幼帝有大功的摄政王济尔哈朗不愿意到北京来,他留在盛京应该更有挟功自重的资本。因此,济尔哈朗俨然以多尔衮的反对派领袖自居。当时,是留守沈阳的太后布木布泰,大张旗鼓地为多尔衮的迁都计划宣传造势,这才令摄政王济尔哈朗的政治气势顿时为之一挫。后来,济尔哈朗更在清兵人关后的一次集体大封赏中,从摄政王降格为信义辅政叔王。如此,济尔哈朗再出来做事情,便恢复了其察言观色的慎微本色。

多尔衮的犀利,仍在于他的从谏如流。

布木布泰太后给多尔衮推荐了两个识时务的汉臣谋士范文程与洪承畴。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城刚喘过气儿,范文程、洪承畴两位哥们儿便又给多尔衮献计了:咱在北京城要想安逸长久地住下来,这事儿恐怕还得在宣传上加一把火儿!于是,心领神会的多尔衮立即喝令抡惯大刀杀人的满洲大兵们,各拎一桶满满的石灰水儿,深入北京的大街小巷,以及京郊附近的村镇书写宣传标语,“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非杀百姓也,今所诛者惟闯贼。”这就把清兵的入关摆放在了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位置。  那段时间,范文程、洪承畴二人每天绝早起身,做的顶重要的一件事情,便是给前来探口风的前明京畿官绅们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清兵从前的抢关,是做过一些烧杀抢的缺德事儿,可那不是被崇祯爷滔出来的吗?清兵大老远地跑进关来,与咱汉人交朋友,人家容易吗?可崇祯爷生前愣没给人家好脸色看,这误会就发生了。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打不相识,不打不骂难交真心朋友。这一回,这满族的英雄好汉,那可旱咱大明朝的总兵官吴三桂将军诚心诚意请来为冤屈而死的崇祯爷报仇的哦。因此,现今咱与清兵的共同敌人便是李自成那独眼龙!多尔衮王爷言m。必行,曾经应承吴三桂将军一俟找回大明的太子朱慈娘,将护送其返回南京城重建大明。可眼下这大清国的多尔衮王爷,多方派出侦探打探明太子朱慈娘的下落,均杳无音信。咱估计这明太子多半被李白成那独眼龙整死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咱这里偌大一个中原福地,也不能老没有一个管事的主子不是?因此,多尔衮王爷便为咱着想,把大清国的幼主顺治帝大老远地从沈阳城请来了北京。此后,满汉不分家,满汉团结如一家人。多尔衮王爷还发话了:今后大家搅在同一口大锅中和和气气地过日子,只要满族人锅里有的油水,大伙儿的碗里就绝对少不了荤腥!大家一定得记牢,顺治爷今后便是咱们的新皇帝,大家可得打点起精神气儿,好好地服侍咱们的这位新主子哦。

如此,北京城的政权,在汉官乡绅们的一阵稀稀落落的鼓掌声中,便从容地完成了自大明朝向大清朝的转型。

当时,跟随着多尔衮进入北京城围观的朝鲜人,心里还有点纳闷儿:这算咋回事呢?不久前,李自成开进北京城时,这前明的官绅们还因为李自成的名不正、言不顺,闹到要死不活的程度!可这一遭主角换成了满族人,为何一向傲然独立的前明官绅们却有了“一风微吹万舟阻”的宁静呢?其时,朝鲜人哪里懂得当年京畿地面上,那些官绅有产业阶层心里面的百般纠结!

黄仁宇做史学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杂家。他在《中国大历史》一文中,总结起明清易代的成因,便一矢中的:“这样一来,明朝亡国遗老们就进退两难了。传统上孟子的原则,只要民情欢悦,国君的出处不成为问题。在这条件之下,他们没有抗清的凭借。”从前,大汉民族的衣冠人物,讲成仁成义的志向,大抵上需要一个英烈凛然、有生气的理由,这才有机会博得一个青史留名。否则,便是无谓的牺牲了。如此,黄仁宇仍用一段轻巧的文字,为这一段恩爱情仇的明亡清兴史下了一个结句:“从历史学家的眼光看来,满人成功,端在他们肃清了一个宪法上的死结。他们在17世纪给中国人提供了一种皇帝所具有的仲裁力量,此时的汉人反而一筹莫展。”P3-5

序言

作家郭厚英女士以《两个女人一个清朝》为名,创作出系列清史小说。在她将要出版该系列第二部书时,我有机会给写了篇“序”。我本为研究学术的一介书生,原不通、不懂小说之类的艺术创作。还好,我写的这篇小序,厚英颇为首肯,且亦含赞许之意。此刻,我的心境也就“转危为安”了。

说话间,厚英的第三部已交给出版社,正在校对清样呢。始料不及的是,厚英与出版社编辑又邀我为此书作序。同为一个系列的书,已写过一序,如再写,还写什么?一时感到为难。最终还是为其盛情所动,慨然允诺。这就是此篇序言之由来,就算是前一序言的未尽之意吧!

近读报,有一篇百余字的微文,写道:“有人说,历史书里只有名字是真的,小说里只有名字是假的。”说此话的人,是大人物,小人物?是名人,还是无知之辈?姑且不论。我想说的是,第一,此人完全不懂史书与小说的根本区别:前者从名字到事都是真的,而后者从人到每件事都是作家塑造的艺术形象,至于人名真假无关宏旨。小说中的事,完全是创造的,或者是真真假假,或者是无中生有,或者是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总之,根据艺术的需要,随你怎么写!这就是小说的基本要求。从来没有人把小说的内容当成真的!史书完全不同,不能有任何虚构和编造,只能是秉笔直书!

第二,如果是针对现状有感而发,也不贴切。因为现实与此人的说法恰恰相反。这些年来,从小说到戏剧、影视剧,只有人名是真的。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剧《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康熙王朝》等大批清宫戏,哪个主要人物不是真的!但内容却不堪询问,很多是剧作家或导演生性瞎编的!时下,正在播放的《深宫谍影》等电视剧,没有一件事是真的,纯粹是剧作家与导演的胡思乱想!就连《百家讲坛》上的所谓“学术名家”“超星”们,口若悬河,又有几多是真的?

历史上发生的一切一切,是客观存在,我们只能去了解它,认识它,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所以,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不能随心所欲,不能随个人好恶去改变它,更不能捏造!

前引“有人说”,云云,其实就是一个“真实性”的问题。我在给前一部书写的“序”中,辨析文艺作品与学术著作之不同,区别在于表现形式各异,还有语言文字有别,等等。但它们的真实性却是一致的。这里,再作进一步诠释。

学术研究,主要依赖古人或前人留下的大量文字记载,借助这些大量文献资料,还有考古发掘的实物,来开展专题研究。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缺乏必要的史料,也就失去证据,研究也就难以为继。古人论述历史,难免不出错,或贯彻“为君者讳”“为亲者讳”的伦理规则,隐去某一史实而不书写。由此兴起一门学问——考据学,以辨错谬,辨真伪,目的还是求真求实。后世学者之研究,无不是揭示历史真相,同样,也无法避免不出差错。这不是历史本身的错,却是学者的水平不足,或者学风不端正所致。不管怎么说,历史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真实性,正是它的本质的体现!

如同学术研究需要史料一样,文艺创作同样需要大量素材。如以当代生活为题材,就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搜集材料。如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毫无疑问,也必须到史书中去寻找资料,搜集的资料越多,就会使创作的内容更丰富、更充实、更丰满,展示历史的过程,厘清每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认清相关人物的历史面目,等等。这一思路与操作方法,几乎与学术研究没有区别。最后,进入具体创作时,就与学术研究分道扬镳了,遵循其艺术创造的方法,来完成其创作。应当强调,既然是以历史为题材,那么,就要正确描述历史,用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再现历史的真相。那种脱离历史事实、凭空想象,如同脱离现实生活,去胡编生活一样,必然是不箕实的,即使是艺术水平再高,也难以使人信服,无法打动人们的心。可见,以历史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理应贯彻真实性原则,可与史学研究殊途而同归。

尊重历史,如实而形象地展现历史的本来面貌,应是史学著作与文艺作品共同恪守的不易的原则。

历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影视,层出不穷,充斥于社会哇活中、历史已成为艺术创作的一大源泉。平心而论,真正忠实地反映历史的文艺作品寥寥,大多属荒诞、庸劣之作。其中,影视之作尤为恶劣,不过是玩于剧作家与导演股掌之上的一场场闹剧!

以清史为题材的小说,实有别于现今同类题材的影视剧,其可称道者,多有可取之处。如,《清官史演义》《福昭创业记》等,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至70年代,又有姚雪垠的长篇巨制《李自成》问世,引起轰动。近30余年中,台湾作家高阳的《胡雪岩》《红顶商人》与清帝系列小说,风靡大陆。继其后,则有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小说,也在读者中产生一定影响。我所说的“可取之处”,与影视之荒诞、荒唐相比,多少也写出了清朝历史的真实。以我的判断,最值得推崇的当推高阳的清史小说:他描述清史,塑造或复原各个人物的形象,皆属鲜活可信,一句话,就是真实!有人评论高阳说:“高阳的历史小说,尤其是他写的有关晚晴人物传记……那缜密程度胜过此岸(指大陆)某些所谓主流国学家,也难以否认。”(朱维铮《重读近代史》)虽然是赞扬,但并不准确,小说不同于史学著作,无论小说的“缜密程度”有多高,却与史学著作没有可比性,并且不能被当做成史料而引用到史学研究之中,两者是对历史各自不同形式的“表述”。高阳的清史小说,远胜过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集中到一点,就是他对清史及其人物的艺术诠释更真实、更准确。

以此论之,厚英的清史小说,与高阳所作,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读高阳的小说,与读厚英的小说,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同样的感觉,要而言之,两作家严格按照清史与相关人物的本来面貌去描写,故“写出来”的故事及“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不与历史的真实相吻合。“两个女人一个清朝”这个书名,是对清史的准确概况,且寓意深刻,引人思索。研究清史的人都知道:清开国以摄政王(多尔衮)而兴,又以末世之摄政王(载沣)而亡。现在可以换个说法:清开国以孝庄文皇后而兴,末世又以另一个女人——慈禧太后而亡。清朝兴亡前后两个男人、两个女人,纯属巧合,与天意无关,这正是清史之妙,多少又有点神秘,引发人们不断探索清史的浓厚兴趣。所以,“两个女人一个清朝”,真的是本书作者的新发现呢!

我赞赏本书,它是严格按照清朝历史演变的轨迹来展开清史的画卷,以时为序,次第叙说。第一章即以“叔嫂搭配之政治格局形成”为开篇,描述孝庄如何登上政治舞台的:历史给她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而她个人的高深素养与优秀品质,使她牢牢地站在了历史的前头,成为一代领航者。

接其后,依次写“走死的李自成”“弘光朝的血色悲歌”“孝庄与多尔衮的政治联姻”“孝庄的清算”“跌宕起伏的南方战局”……“孝庄的政治应对”等,最后一章“开清国母孝庄的辉煌落幕”,结束全书的故事,也是孝庄政治生涯连同生命的终结。历史有始有终,叙事有本有末;头绪纷繁,理清而不乱。终顺治之世18年,至康熙初吴三桂掀起战乱,这一阶段历史真是混乱至极!正如上面所说,厚英驾驭全局,分清主次,娓娓道来,对于一个小说作家来说,真是难能可贵!

我赞赏本书,它给这一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与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历史定位,可用“准确无误”来概括。清史学界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与评价。历来分歧甚大;这段历史留下的谜案也多,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远未达成共识。面对如此之多的挑战,如何处理?选择哪一种说法更合适?若影视剧作家、导演们,不会去考虑谬误,荒唐与否,只要奇特,只要有刺激,就胡乱入剧!比如,他们会把多尔衮与孝庄的婚事写成男女私情,而非政治联姻;要写李自成当和尚隐居,写顺治一定要他到五台山出家,如此等等。

厚英摈弃这些胡说八道,不猎奇,不媚俗,坚持事实就是。正如清代大学者钱大昕所言:“通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潜研堂文集》)治学如此,小说创作也莫例外。例如,李自成之死,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厚英则持一说,即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下。顺治帝之死,坊间与一些影视传为去五台山出家。此说大谬,厚英不为诱惑所动,明确宣示,死于不可抗拒的天花病。还有类似的事例,不赘引。

澄清史实,辨考真伪,据其事实进行艺术再创作,甚为烦难,但如何评定是非,给一个人物或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准确地定位,亦非易事。在这里,“史识”即对历史的认识能力尤其重要。如,孝庄是怎样的一个人?厚英作出了准确的评价,写道:“孝庄太皇太后一生崇尚简约,对于康熙帝人生性格的形成影响甚大。”肯定“她辅佐了两代幼主,使之成为大有作为的君主。”她引述清初史家谈迁对孝庄的评价:“国家无疆之祚,皆自圣母开之”,评其为“开清国母,当之无愧”。评价公允,无可挑剔。

本书对南明的描写与评价,尤见“史识”非凡!历来评价南明,分歧严重,不同意见尖锐对立。一种意见,肯定南明“抗清”,否定清朝南下为非正义。反映出一种狭隘的民族观,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斥为“民族征服”,把中国拉向“倒退”,诸如此类的奇谈怪论,仍然喊得很响亮。本书不为这种极端之论所动,坚持正确的民族观。如,评述史可法“只有死而后已的悲壮”,而“没有气吞山河的气概。”弘光朝中其他决策人物,“不过是一些才疏识寡的二流人才而已。99弘光“这个小王朝自它建立伊始,即内有纷扰的清浊党派之争,外有左良玉、淮上四将等拥兵自雄的武将苦苦相逼”。其结局,“这个小朝廷只留下……血色记忆”。(以上引文皆引自本书)

如此公允,如此正确地描述清史中的重大问题,真使我们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感到汗颜!改革已经30余年,最根本的变革,就是人们观念的大变,诸如评价是非的标准、好与坏的判定,等等,与改革前相比,是颠覆性的根本转变。本书所表达的历史观特别是民族观,无疑是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反映了学术发展的正确方向。可惜,一些学者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因而不能正确解读明清政权的更迭,对南明史的一系列观点更彰显出民族偏见与偏激。若与本书相比,其观念之陈旧,观点之极端,显而易见,不足论也!

《两个女人一个清朝》独具特色,“特”在何处?归纳以上所说,一是真实,严格按照清朝历史的进程,展开清朝的历史画卷;二是准确,就是说,书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与评价、塑造的人物形象准确无误。所谓“塑造”,并非是主管臆造,实则是依据历史记载,通过艺术的手法,将人物复原;三是艺术的再创造,对历史事实进行艺术再加工,使之历史与人物变得鲜活,呼之欲出,仿佛看到历史就在读者面前一幕幕的闪过。

有此三大特色,此书大功告成!以往的清史小说,大多是天马行空环受任何约束,随心所欲,捕风捉影,主观编造。失去清史的本来面貌,有清史清帝之名,却无其实,无论艺术水平多高,却失艺术的真实,不会被社会所接受,更难以行远!与这类小说相区别,不妨称厚英之书为“清史纪实小说”,是一部“形象清史”,或许能反映本书与众不同之特质。

我边读此书,边感叹:一个非清史专业的作家,惯于艺术创作,却对清史如数家珍,写起来,又是那么娴熟,必是作家苦读、饿补清史,要阅读多少典籍史料!当代学人的书不少,观点也是五花八门,要了解,还要鉴别其观点之正误,同样须读其书。显见作家为此付出艰巨的劳动,不能不令人敬重,此为一叹!二叹是,书中的历史事件描述准确,人物定位无误。关键是,作家对历史的悟性、史识与理解力,皆属于超强发挥所致!这又要求治史者与以史为创作题材的作家必有大胸怀、大眼光,去偏见、弃好恶、善包容,才能公正地对待清史,如实表述,才能写出一部真清史!厚英之成功,大抵在此。

读罢全书,掩卷而思,顿时想说许多话,于是,就写了这篇文字,是为序。

2012.3.5

于中国人大静园

书评(媒体评论)

我读高阳的小说,与读厚英的小说,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同样的感觉,要而言之,两作家严格按照清史与相关人物的本来面貌去描写,故“写出来”的故事及“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不与历史的真实相吻合。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著名清史专家 李治亭

红颜岂能都是“祸水”,性别不能锁定优劣。三百年清史波澜壮阔,两个女人横空出世,孝庄、孝钦各领风骚,一头一尾时代迥然。多少兴亡事,尽在演绎中,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原图书馆馆长 杨东梁

以真实的记述与艺术的描绘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清前、后期两个女人的人生故事,书写有清一代的历史兴亡,使史学走出书斋,接近平民大众的有益尝试。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所长 王俊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两个女人一个清朝(3盛世曙光与孝庄太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厚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39724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