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四世同堂/现代名家美文品读系列/优等生必读文库
内容
试读章节

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地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里老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

为什么祁老太爷只预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呢?这是因为在他的心理上,他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诸事大吉。北平的灾难恰似一个人免不了有些头疼脑热,过几天自然会好了的。不信,你看吧,祁老太爷会屈指算计:直皖战争有几个月?直奉战争又有好久?啊!听我的,咱们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

七七抗战那一年,祁老太爷已经七十五岁。对家务,他早已不再操心。他现在的重要工作是浇浇院中的盆花,说说老年间的故事,给笼中的小黄鸟添食换水,和携着重孙子孙女极慢极慢地去逛大街和护国寺。可是,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他老人家便没法不稍微操点心了,谁教他是四世同堂的老太爷呢。

儿子已经是过了五十岁的人,而儿媳的身体又老那么病病歪歪的,所以祁老太爷把长孙媳妇叫过来。老人家最喜欢长孙媳妇,因为第一,她已给祁家生了儿女,教他老人家有了重孙子孙女;第二,她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一点也不像二孙媳妇那样把头发烫得烂鸡窝似的,看着心里就闹得慌;第三,儿子不常住在家里,媳妇又多病,所以事实上是长孙与长孙媳妇当家,而长孙终日在外教书,晚上还要预备功课与改卷子,那么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便差不多都由长孙媳妇一手操持了;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老人天公地道地得偏疼点她。还有,老人自幼长在北平,耳习目染地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儿媳妇见了公公,当然要垂手侍立。可是,儿媳妇既是五十多岁的人,身上又经常地闹着点病;老人若不教她垂手侍立吧,便破坏了家规;教她立规矩吧,又于心不忍,所以不如干脆和长孙媳妇商议商议家中的大事。

祁老人的背虽然有点弯,可是全家还属他的身量最高。在壮年的时候,他到处都被叫作“祁大个子”。高身量,长脸,他本应当很有威严,可是他的眼睛太小,一笑便变成一条缝子,于是,人们只看见他的高大的身躯,而觉不出什么特别可敬畏的地方来。到了老年,他倒变得好看了一些:黄暗的脸,雪白的须眉,眼角腮旁全皱出永远含笑的纹溜;小眼深深地藏在笑纹与白眉中,看去总是笑眯眯的显出和善;在他真发笑的时候,他的小眼放出一点点光,倒好像是有无限的智慧而不肯一下子全放出来似的。

把长孙媳妇叫来,老人用小胡梳轻轻地梳着白须,半天没有出声。老人在幼年只读过三本小书与六言杂字;少年与壮年吃尽苦处,独力置买了房子,成了家。他的儿子也只在私塾读过三年书,就去学徒;直到了孙辈,才受了风气的推移,而去人大学读书。现在,他是老太爷,可是他总觉得学问既不及儿子——儿子到如今还能背诵上下《论语》,而且写一笔被算命先生推奖的好字——更不及孙子,而很怕他们看不起他。因此,他对晚辈说话的时候总是先愣一会儿,表示自己很会思想。

长孙媳妇没人过学校,所以没有学名。出嫁以后,才由她的丈夫像赠送博士学位似的送给她一个名字——韵梅。韵梅两个字仿佛不甚走运,始终没能在祁家通行得开。公婆和老太爷自然没有喊她名字的习惯与必要,别人呢又觉得她只是个主妇,和“韵”与“梅”似乎都没多少关系。况且,老太爷以为“韵梅”和“运煤”既然同音,也就应该同一个意思,“好嘛,她一天忙到晚,你们还忍心教她去运煤吗?”这样一来,连她的丈夫也不好意思叫她了。小顺儿是她的小男孩,于是她除了“大嫂”“妈妈”等应得的称呼外,便成了“小顺儿的妈”。

小顺儿的妈长得不难看,中等身材,圆脸,两只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她走路、说话、吃饭、做事,都是快的,可是快得并不发慌。她是天生的好脾气。

祁老人把白须梳够,又用手掌轻轻擦了两把,才对小顺儿的妈说:

“咱们的粮食还有多少啊?”

小顺儿的妈的又大又水灵的眼很快地转动了两下,已经猜到老太爷的心意。很脆很快地,她回答:

“还够吃三个月的呢!”

P3-6

作者简介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有名小说家、剧作家。1924年远赴英国留学,执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并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归国后曾在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书。1949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北京市文联等职。1966年8月24日,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
书评(媒体评论)

老舍的才华是多方面的,长短篇的小说,散文,戏剧,白话诗,无一不能,无一不精。而且他有他的个性,绝不俯仰随人。

——现代作家 梁实秋

有你在,灯亮着。

老舍和我们来往最密的时期,是在抗战时代的重庆。我们都觉得他是我们朋友中最爽朗、幽默、质朴、热情的一个。我常笑对他说:“您来了,不像‘清风入座’,乃是一阵热浪,席卷了我们一家人的心。”那时他正扛着重庆的“文协”大旗,他却总不提那些使他受苦蒙难的事。他来了,就和孩子们打闹,同文藻喝酒,酒后就在我们土屋的廊上,躺在帆布床里,沉默地望着滔滔东去的嘉陵江,一直躺到月亮上来才走。

——现代作家 冰心

我想念他,常常是感到人见不着了,才开始真正认识一个人。我说不出如何赞美老舍先生的话。他的作品已经是不朽了。我很想念老舍先生,尤其在纪念他八十五岁诞辰的时候,他却不在我的身边。

——现代剧作家 曹禺

老舍爱朋友,广交游。他重交谊,不论地位、生命的高低。老舍,对人生是乐观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他搞文学,也爱艺术。

——现代诗人 臧克家

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现当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朱光潜

目录

惶惑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延伸阅读

 《四世同堂》里的礼义廉耻

 《四世同堂》的意义和价值

序言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899年出生于北京。老舍的父亲舒永寿是清军的一名京城护军,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在巷战中阵亡。自此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极端的贫困,全靠母亲一个人缝洗衣物和帮人干杂活为生。

老舍自幼生活在一个大杂院里,也就是《四世同堂》开篇所描写的“小羊圈胡同”,现在叫小杨家胡同。这里居住着北京城底层的人民,有车夫,有工人,有贩夫走卒、下等的娼伶,苦难、贫穷是整个环境的基本色彩,这就种下了老舍一生的穷人情结。同时,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为老舍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带来了笑声,也为他一生的文学艺术创作奠定了诙谐、通俗、平易近人的主基调。尽管后来老舍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在高校任教,往来者多为当时文化名人,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接地气”的写作状态,替穷人说话,有着穷人的感情。对孤贫不幸者的同情,对民间文艺的亲近欣赏,一直充盈在他的字里行间。

九岁那年,老舍在刘寿绵(即宗月大师)的资助下入私塾开始上学。在老舍的人生中,刘寿绵是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人—不仅他本人,还有他的女儿。刘寿绵家与老舍家有一点说不上很亲近但又扯不断的渊源关系。老舍的曾祖母曾经服侍过刘家祖上的一位女性长辈。刘寿绵喜欢做善事,记着这一门“穷亲戚”,主动帮助根本上不起学的老舍念书识字,这让老舍一生都铭记不忘。

刘寿绵有一个与老舍年纪相仿的女儿,两人是师范学校的同学,也是彼此的初恋。但因为双方社会地位过于悬殊,老舍没有勇气向刘家提出结婚的要求,这段恋情无疾而终。后来刘家因为施舍和被骗,家财散尽,刘寿绵出家为僧,他的妻女也到寺庙中修行,但乱世之中,佛门也不能清净,那位刘姑娘的结局十分悲惨。

在老舍创作的许多小说人物中,都有这对父女的影子。《正红旗下》的定大爷的原型正是刘寿绵。而老舍的小说《微神》便是以自己与刘姑娘的恋爱悲剧为蓝本创作的。

1918年,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当时身为一个小学校长的老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一伟大事件的影响,后来他说:“假若没有‘五四’运动,我很可能终身做这样的一个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我绝对不会忽然想起去搞文艺。”

由于五四运动,老舍接受了新的思想文化和新的写作语言,他的文学热情被点燃,从此走上了作家之路。

1924年,老舍前往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教员。1926年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也是从这部作品开始,他为自己取了笔名“老舍”。在英国期间,老舍还写了小说《赵子曰》《二马》等,受到国内文艺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和肯定。

1930年,老舍回国,在山东济南、青岛任教,直到1936年,他辞去教职,专心写作。积累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向现代文学史奉献了一部现实主义杰作《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创造了祥子、虎妞、刘四爷、小福子等生活在北京市井的典型小人物,至今仍鲜活如初。《骆驼祥子》显示了老舍对下层人民绝望生活的思考——为什么好人却找不到生路?一个城市贫民想用卖苦力的方式好好活着,活得更好,但是希望却一点一点无情破灭,最后他失去了一切,成为灵魂被吞噬的行尸走肉,老舍把这个悲惨的过程详细地叙述了出来,从中人们看到了老舍对社会现实深刻的不满与追求变革、追求光明未来的渴望。

随后而来的抗战将老舍推上了更广阔的舞台。1938年,老舍开始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负责联络和团结全国文学艺术界的知名人士,组织大家一起用文化做武器抗击日寇,捍卫国家。在此期间,老舍写了大量曲艺戏剧作品,以及小说、散文、杂文等,其中就有鸿篇巨制《四世同堂》的前两部《惶惑》《偷生》。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老舍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并留在美国写作,完成了《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饥荒》。

《四世同堂》是中国普通民众抗日的悲壮史诗。以抗日战争中沦陷的北京城一条小小的小羊圈胡同为背景,老舍写出了背负亡国之痛的众生群像,同时也揭露了日寇和汉奸的种种罪行和丑态。老舍没有人为地拔高作品中普通的北京市民,他们为了生存忍受着入侵者的侮辱,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他们心中爱国的火焰越来越旺,是非爱憎也越来越分明。唯其真实,方显故都的深厚本色。

老舍并没有亲历北平沦陷后的生活,因为当时他正在武汉、重庆等地以带病之躯为文化抗战奔波劳顿。他的夫人胡絮青在北平生活了大约五年,两人于重庆团聚后,胡絮青将这五年看到听到经历到的事一一讲给老舍听。老舍把这些故事与记忆里无比熟悉的北京结合在一起,终于创作出了这部百万字的巨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回国,先后担任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以及人大、政协等的多种职务。他的写作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这些著名的戏剧作品相继出炉。其中,《龙须沟》让老舍获得了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人民艺术家”称号。而《茶馆》则成为我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扛鼎之作,直到今天,它仍是国内最高水平话剧表演团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入艺”的历代演员,都以能够参演《茶馆》为荣。  1966年8月23日,老舍在红卫兵的批斗中受到残酷的凌辱,身心俱创,遂于次日投入北京的太平湖,实践了自己多年前写下的“社会上真有了祸患,他会以身谏,他投水,他殉难”的宣言。

内容推荐

《四世同堂》是老舍长篇小说的代表作,老舍认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作品以抗日战争中沦陷的北京城一条小小的胡同——小羊圈胡同为背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写出了背负亡国之痛的众生群像,也揭露了日寇和汉奸的种种罪行和丑态。

本书由老舍研究会原副会长、《百家讲坛》主讲人、南开大学范亦豪教授选取原著第一部《惶惑》进行缩写,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并由老舍之子舒乙撰写导读,力求既保留原著的精髓和艺术特色,又帮助青少年扫除阅读障碍,更高效、更深刻地品读经典。

编辑推荐

《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四世同堂/现代名家美文品读系列/优等生必读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849494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7-07
首版时间 2017-07
印刷时间 2017-07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92
CIP核字 2017146251
中图分类号 I246.5
丛书名 现代名家美文品读系列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6
16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