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
内容
前言/序言

诗人与父亲

余珊珊

1993 年初,长子出生,父母远道从地球的那一端赶来纽约,在白皑皑的雪景里,迎接家中的第一个外孙。数月之后,父亲写了《抱孙》一诗,让我感而动之的,不仅是他的获孙之喜,还有他在诗中带出我降世的情景:

宛如从前,岛城的古屋

一巷蝉声,半窗树影

就这么抱着,摇着

摇着,抱着

另一个初胎的婴儿,你母亲。

就这样,一个男婴诞生,在我初为人母之际,不仅让我贴身抱住满怀的生之奥妙,也让我品尝了三十五年前,另一对父母所历经的那一片心境。

读罢此诗,热泪盈眶之际,我蓦然醒悟,一种看似清淡的关系,背后其实

有着怎样的记忆。而一种关系似乎总要和其他的关系相互印证,才能看得清明透彻。

父女数十年的相处,一篇文章怎么说得清!更何况是如此的诗人父亲。而所谓清淡的关系,其实也只是自我赴美求学以后。来美至今已十有三年,而初到堪萨斯州读书,于狂热西方中世纪、文艺复兴、塞尚与毕加索的艺术史之余,只能偶在图书馆的中文报刊上与父亲神交一番,但即使这样也是奢侈的。只有在赴美翌年,父母相偕来美,探察在美的三个女儿。去密歇根看了佩珊后,我们即和幼珊四人一车长征从俄勒冈至加州的一号公路。但毕竟两地相隔后,和父母团聚的日子总共不超半年,而和父亲的就更少了。家书总由母亲执笔,报告身边大小事务:而通越洋电话时,也总是母亲接听居多。然而每教我哽咽不能自已的,总是接获父亲手书时。在他那一笔不苟的手迹之后,是平时难以察觉的感情,似乎他的大喜大怒,全浓缩到他的文字之中了。

初识父亲的人,少有不惊讶的。在他浩瀚诗文中显现的魂魄,俨然是一气吞山河、声震天地的七尺之躯。及至眼前,儒雅的外表、含蓄的言行,教人难以置信这五尺刚过的身材后,翻跃着现代文学中的巨风大浪。但他将近一甲子的创作力和想象力,又让人不得不惊诧于那两道粗眉及镜片后,确实闪烁着一代文豪的智慧之光:许多朋友就曾向我表示“你父亲实在不像他的文章!”至少他假想成真的一个女婿就这么认为——我的先生即戏称他为“小巨人”。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中,似乎隐藏了一座冰封的火山,仿佛只有在笔端纸面引爆才安全。

然而能和书中的父亲相互印证的一件事,就是父亲坐在方向盘后面时,时常觉得他像披着盔甲冲锋的武士,不然就是开着八缸跑车呼啸来去的选手。这倒不是说父亲开车像台湾那些玩命之徒,而是他手中握的是方向盘而不是笔时,似乎凭借的更是一种本能,呼之即出而不再有束缚。在父亲《高远的联想》《咦呵西部》那几篇文章中,已有最好的描写。而每游欧美,父亲最喜的仍是四轮缩地术的玩法,不只在壮年如此,更老而弥坚,一口气开个七天七夜才痛快。只记得十年前游加州一号公路,那条蜿蜒的滨海之路不但由父亲一手驰骋而过,且是高速当风,当时只觉得在每一转每一弯的刹那,车头几乎都要朝着崖边冲去,只觉心口一阵狂跳,头皮不停发麻。你要问后来呢?那当然是什么事也没有,只是那眼前的胜景,当时全不暇细看。

其实我们四姊妹小时候,父亲在坐镇书房与奔波课堂之余,也常与我们戏耍讲故事。爱伦·坡的恐怖故事在父亲讲来格外悚然。他总挑在晚上,将周围的电灯关掉,在日式老屋阴影暗角的烘托下,再加上父亲对细节不厌其烦的交代、语气声调的掌握、遣词用字的讲究,气氛已够幽魅诡异的了,而讲到高潮,他往往将手电筒往脸上一照,在尖叫声四起时,听者讲者都过足

了瘾。他也常在夏夜我们做功课时,屏息站在我们桌前的窗外阴森而笑,等我们不知所以抬头尖叫时,即拊掌大笑。这方面,父亲又似顽童。1971 年,父亲应美国丹佛寺钟学院之聘而前往教书。那一年是他较为悠闲的一年,远离台北,教职又轻,大大满足了我们对父亲角色的需求。那一年,我十三岁,刚上初中,在离家十分钟车程的一所公立中学注了册。自此,每天早上即由父亲开车送往。在那十分钟之内,我们通常扭开收音机,从披头士、琼·贝兹一直听到鲍勃·迪伦。当时,越战尚未结束,却已接近尾声,不像我们 1966 年经过加州时,满街长发披肩的嬉皮士,大麻随处可闻,我虽只有八岁,却在满眼惊奇中感到某种弥漫人心的气氛。回台北后,父亲力倡摇滚乐,不仅在其动人心弦的节奏,更在其现代诗般的歌词。此后,我却对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有一种莫名的认同,这实在是因为曾经亲临其境。

西出丹佛城的阳关,回到台北故居后,似乎一切又走上往日的轨道,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父亲又开始陷入身兼数职的日子:从教授、诗人、评审、译者、儿子到丈夫,而“父亲”在众人瓜分下,变得只有好几分之一。我常想,一个人要在创作上有所成就,总要在家人和自我间权衡轻重。在父亲数十本的著作后,是他必须关起门来,将自己摒于一切人声电视机车应酬之外,像闭关入定,牺牲无数的“人情”,才能进入自我,进入一切创作的半昏迷状态。父亲写作时,既不一烟在口,也不一杯在手,凭借的全是他异常丰富而活跃的脑细胞。然而追在他身后永无了断的稿债演讲评审开会,也常教父亲咬牙切齿,当桌而捶。有时在全无防范下,他在书房里的惊人一拍,常使我们姊妹的心为之一跳。只听见他在书房中叫道:“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永远有找不完的人!”然而他从不当面推辞,宁可骂过之后又为人作序去也。习惯之后,我们也觉得好笑。父亲每天几乎总伏案至深夜一两点,写毕即睡,从没听说他患过失眠,也没见过他晚起。而他的睡姿有如卧倒的立正。仰面朝天、头枕中央,双臂规规矩矩地放在两侧,被角掖在下腭,有如一个四平八稳的对称字。我们姊妹常觉得这实在不可思议,却从来没有问过母亲觉得如何。

父亲在香港中文大学执教的那十多年,我们全家住在大学的宿舍里。宿舍背山面海,每天伴我们入眠的是吐露港上的潋滟、八仙岭下的渔灯,而人间的烟火似乎都远远隐遁在山下了。我们姊妹当时渐近青少年的尾巴,虽

仍青涩稚嫩,但在餐桌上有时竟能加入父母的谈话。视父亲书桌上的文稿而定,他的晚餐话题会从王尔德转到苏东坡再到红卫兵,有时竟也征询我们的意见。我记得父亲某些散文的篇名就是我们姊妹一致通过的。我们当时对中外文学都极为倾心,也略涉一二,偶然也提些问题,表示看法,而和父亲不谋而合时,即心中暗喜。与此同时的是访客的精彩有趣,常吸引我如磁石般定坐其间,聆听一席席抛球般的妙喻,或一段段深而博的高论。然而在我如一块海绵,将触角怒伸、感官张开而饱吸之际,隐隐地,几乎自己也无所觉的,是有某种不安、某种焦虑,觉得这种幸福是一张漏网,网不住时间这种细沙,在其无孔不入的刹那,一切将如流星般逝去。

而在我长大成人,远到异国开辟另一片疆土后,常觉从前恍若隔世,眼前既无一景可溯以往,亦无一人能接起少时。不但先生是在新大陆相识的,一双子女更是在新大陆出生的。生命变得有如电影的蒙太奇,跳接得太快太离奇,从一片景色过渡到另一片,从一群相识衔接到另一群时,这之间是如何一环环相连扣的呢?有何必然的脉络、有何永恒的道理可循吗?而在追溯到起点,在极度思念那远方的一事一物而无以聊慰时,我拿起了父亲的诗集。在以前忽略的那一字一行间,我步入了时光的隧道,在扑面而来的潮思海绪里,我不但走过从前的自己,还走入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记忆。那是从旧大陆南迁而来的最后一批候鸟,带着史前的记忆,在季风转向而回不去的岛屿,一住就是一辈子。好在,今风势已缓,候鸟不但纷纷探首,亦个别上路,只有一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惘然。其实,于殷勤回归之际,这片岛屿已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无论有形的、无形的都已根植在这块土地上,成为照眼的地标。

我在父亲的诗文中,找到这种失魂的呓语,一种移居他乡的无奈。然而在铅字中反映出来的,却渐由无奈而接受而投入,追昔抚今,成为另一种乡愁。而我,我如今不也在新大陆上思念那海岛的人与物、我的童年吗?只不过物换星移,中间差了一代罢了。我仿佛随时可以回去,却又不能真正地回到过去。于是,我有些了然,有些伤痛,又有些释然,像我父亲一样。毕竟,宇宙的定律是不轻易改变的,而血,总是从上游流到下游的。

1998 年夏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当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批评家、翻译家,祖籍福建,生于江苏南京。因孺慕母乡常州,神游古典,亦自命江南人。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将之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文学影响力既深且远,遍及华人世界,被誉为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之一。

精彩书摘

假如我有九条命

★多看他人,多阅他乡,不但可以认识世界,亦可以认识自己。★

假如我有九条命,就好了。

一条命,就可以专门应付现实的生活。苦命的丹麦王子说过,既有肉身,就注定要承受与生俱来的千般惊扰。现代人最烦的一件事,莫过于办手续;办手续最烦的一面莫过于填表格。表格愈大愈好填,但要整理和收存,却愈小愈方便。表格是机关发的,当然力求其小,于是申请人得在四根牙签就塞满了的细长格子里,填下自己的地址。许多人的地址都是节外生枝,街

外有巷,巷中有弄,门牌还有几号之几,不知怎么填得进去。这时填表人真希望自己是神,能把须弥纳入芥子,或者只要在格中填上两个字“天堂”。

一张表填完,又来一张,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各条说明,必须皱眉细阅。至于照片、印章,以及各种证件的号码,更是缺一不可。于是半条命已去了,剩下的半条勉强可以用来回信和开会,假如你找得到相关的来信,受得了邻座的烟熏。

一条命,有心留在台北的老宅,陪伴父亲和岳母。父亲年逾九十,右眼失明,左眼不清。他原是最外倾好动的人,喜欢与乡亲契阔谈宴,现在却坐困在半昧不明的寂寞世界里,出不得门,只能追忆冥隔了二十七年的亡妻,怀念分散在外地的子媳和孙女。岳母也已过了八十,五年前断腿至今,步履不再稳便,却能勉力以蹒跚之身,照顾旁边的朦胧之人。她原是我的姨母〔1〕,家母亡故以来,她便迁来同住,主持失去了主妇之家的琐务,对我的殷殷照拂,情如半母,使我常常感念天无绝人之路,我失去了母亲,神却再补我一个。

一条命,用来做丈夫和爸爸。世界上大概很少全职的丈夫,男人忙于外务,做这件事不过是兼差。女人做妻子,往往却是专职。女人填表,可以自称“主妇”(housewife),却从未见过男人自称“主夫”(house husband)。一个人有好太太,必定是天意,这样的神恩应该细加体会,切勿视为当然。我觉得自己做丈夫比做爸爸要称职一点,原因正是有个好太太。做母亲的既然那么能干又负责,做父亲的也就乐得“垂拱而治”了。所以我家实行的是总理制,我只是合照上那位俨然的元首。四个女儿天各一方,负责通信、打电话的是母亲,做父亲的总是在忙别的事情,只在心底默默怀念着她们。

一条命,用来做朋友。中国的“旧男人”做丈夫虽然只是兼职,但是做起朋友来却是专任。妻子如果成全丈夫,让他仗义疏财,去做一个漂亮的朋友,“江湖人称小孟尝”,便能赢得贤名。这种有友无妻的作风,“新男人”

〔1〕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是远房表兄妹关系。

当然不取。不过新男人也不能遗世独立,不交朋友。要表现得“够朋友”,就得有闲、有钱,才能近悦远来。穷忙的人怎敢放手去交游?我不算太穷,却穷于时间,在“够朋友”上面只敢维持低姿态,大半仅是应战。跟身边的朋友打完消耗战,再无余力和远方的朋友隔海越洲,维持庞大的通信网了。演成近交而不远攻的局面,虽云目光如豆,却也由于鞭长莫及。

一条命,用来读书。世界上的书太多了,古人的书尚未读通三卷两帙,今人的书又汹涌而来,将人淹没。谁要是能把朋友题赠的大著通通读完,在斯文圈里就称得上是圣人了。有人读书,是纵情任性地乱读,只读自己喜欢的书,也能成为名士。有人呢,是苦心孤诣地精读,只读名门正派的书,立志成为通儒。我呢,论狂放不敢做名士,论修养不够做通儒,有点不上不下。要是我不写作,就可以规规矩矩地治学;或者不教书,就可以痛痛快快地读书。假如有一条命专供读书,当然就无所谓了。

书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老师考学生,毕竟范围有限,题目有形。学生考老师,往往无限又无形。上课之前要备课,下课之后要阅卷,这一切都还有限。倒是在教室以外和学生闲谈问答之间,更能发挥“人师”之功,在“教”外施“化”。常言“名师出高徒”,未必尽然。老师太有名了,便忙于外务,席不暇暖,怎能即之也温?倒是有一些老师“博学而无所成名”,能经常与学生接触,产生实效。

另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写作。台湾的作家极少是专业,大半另有正职。我的正职是教书,幸而所教与所写颇有相通之处,不至于互相排斥。以前在台湾,我日间教英文,夜间写中文,颇能并行不悖。后来在香港,我日间教三十年代文学,夜间写八十年代文学,也可以各行其是。不过艺术是需要全

神投入的活动,没有一位兼职然而认真的艺术家不把艺术放在主位。鲁本斯任荷兰驻西班牙大使,每天下午在御花园里作画。一位侍臣在园中走过,说道:“哟,外交家有时也画几张画消遣呢。”鲁本斯答道:“错了,艺术家有时为了消遣,也办点外交。”陆游诗云:“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非唐诗。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陆游认为杜甫之才应立功,而不应仅仅立言,看法和鲁本斯正好相反。我赞成鲁本斯的看法,认为立言已足自豪。鲁本斯所以传后,是由于他的艺术,不是他的外交。

一条命,专门用来旅行。我认为没有人不喜欢到处去看看:多看他人,多阅他乡,不但可以认识世界,亦可以认识自己。有人旅行是乘豪华邮轮,谢灵运再世大概也会如此。有人背负行囊,翻山越岭。有人骑自行车环游天下。这些都令我羡慕。我所优为的,却是驾车长征,去看天涯海角。我的太太比我更爱旅行,所以夫妻两人正好互做旅伴,这一点只怕徐霞客也要艳羡。不过,徐霞客是大旅行家、大探险家,我们只是浅游而已。

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1985 年 7 月 7 日《联合副刊》

目录

第一 辑 在生命里从容漫步

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假如我有九条命 / 002

我的四个假想敌 / 006

“你的耳朵特别名贵? / 013

沙田山居 / 016

花 鸟 / 020

绣口一开 / 027

朋友四型 / 030

独木桥与双行道 / 033

一笑人间万事 / 037

第二辑 在时光中畅快漂泊

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辈子,算不算永远?

逍遥游 / 042

九张床 / 049

木棉之旅 / 056

风吹西班牙 / 063

山国雪乡 / 075

海 缘 / 091

南半球的冬天 / 112

第三辑 与伟大的灵魂对话

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了,你放心。

艾略特的时代 / 120

凡·高的向日葵 / 127

用伤口唱歌的诗人 / 133

诗的三种读者 / 143

诺贝尔文学奖 / 146

钞票与文化 / 150

书斋 ? 书灾 / 156

第四辑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那平行的双轨一路从天边疾射而来,像远方伸来的双手,要把我接去未知;不可久视,久视便受它催眠。

何曾千里共婵娟 / 164

望乡的牧神 / 168

没有邻居的都市 / 183

寂寞与野蛮 / 190

听听那冷雨 / 193

仲夏夜之噩梦 / 200

樵夫的烂柯 / 213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 215

内容简介

你知道你是谁吗?你是你自己。然而,宝贵的天真早已被庸俗的世故绞杀,我们的初心黯淡无光。在生命里从容漫步、在时光中畅快漂泊的余光中回来了,智慧的诗人带领我们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唤醒我们日益模糊的自我。

世故终有尽头,天真是我们重新出发的起点。

精彩书评

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的泥土,到*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龙应台

他上承中国文学传统,横涉西洋文学艺术,在绵长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成为当代文学的重镇,其文学影响,已跨越海峡两岸,诗风文采,为不少读者所赞赏。当我们翻阅那琳琅满目的佳作,沉浸于他那融汇中外,通变古今,颇具雄长之气;瑰丽多姿,变化多端,令人叹为观止的诗文之中时,不能不惊叹他的文学成就之超卓。——董桥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中国台湾网

气势宏大,语言犹如阅兵方阵,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并具有深刻的幽默感。——楼肇明

在新诗领域,余光中是艺术至上的拥护者;而在散文中,他认为,通过教育的普及,在大众化的基础上,文学是有机会兼顾艺术化的。他将五四运动以来的散文,以口语入文的散文和大众化划上等号,而称艺术化的散文为现代散文,意味着这类散文兼具现代人的生活内涵和创作形式上的现代手法。——中国新闻网

编辑推荐

1.余光中后人亲自审定,篇目经典,内附珍贵照片

本书精选了余光中先生50年散文精华,包括名篇《听听那冷雨》《逍遥游》《假如我有九条命》《我的四个假想敌》《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图书荣获授权收录2006年余光中先生全家在前往阿拉斯加游轮上的珍贵全家福。

2. 文章诗意隽永,力助读者提高写作水平和文艺修养

余光中的文字悠远、辽阔、深沉,且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读他的文章,既能得到美的享受,更能开阔眼界,悟透许多人生道理。

3.找到自我,回归初心

从稚嫩到成熟,我们总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不知道自己是谁,忧郁;知道自己不是谁,幻灭;知道自己是谁了,放心。你知道自己是谁吗?和余光中一起与伟大的灵魂对话,做回世间独一无二的自己,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4.行路愈是艰难,愈要负重前行

是的,这是行路难的时代,世界喧嚣吵闹,房价、医疗、生育、上学、求职、养老、环境问题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退缩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埋头修炼、负重前行,才会看到希望的曙光。读着余光中的《逍遥游》,在清醒中保持自由,在时光中畅快前行。

5.世故终有尽头,天真是我们重新出发的起点

你那么世故,处处圆滑,想要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一定很累吧。既然任何一种性格都避免不了得罪人,不如做会本真的自己,跟随内心的脚步,以一颗简单纯真的心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6.设计精美,彩色印刷,四季诗歌明信片卡册带你自由飞翔

图书从环衬、扉页、书眉页脚、内文版式都精心做了设计,使得全书的气息由内而外的精致雅。在2亿高清图片中精挑细选了20幅油画和水彩画,全彩印刷,配上余光中作品中的金句,意蕴深远,文艺感强。四季诗歌明信片卡册,双语对照,带你踏上一场不一样的浪漫旅程。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四辑, 精选了余光中先生50年散文精华, 包括《假如我有九条命》《我的四个假想敌》《沙田山居》《朋友四型》《一笑人间万事》《消遥游》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故的尽头 天真的起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光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629098
开本
页数 224页
版次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24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