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隐逸诗人陶渊明/走进先贤普及读本
内容
试读章节

陶氏一门在东晋虽说不如王谢这些世家豪族,却也因陶侃的功德而名闻天下。陶渊明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人都做过官。根据《命子》诗中的描述,可以把他们的功德归纳为三点:一是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精神。曾祖父陶侃出身贫寒,早年丧父,从小就很有抱负。读书之余又苦练武功,入仕之后为朝廷征战平乱,屡建功勋,被封为长沙郡公。祖父担任太守而能“惠和千里”,造福百姓。父亲虽然不热衷仕途,但毕竟还是做官干了些事业。二是谨慎处世、善始善终的品德。陶侃位至公爵,能做到“功遂辞归,临宠不忒”,急流勇退。祖父也能做到“慎终如始”。三是淡泊名利思想。影响最直接便是渊明的父亲,他为官“淡焉虚止”,不孜孜追求功名利禄,既能建功立业,又能谨慎处世、淡泊名利。这三点可以称之为陶渊明的家族精神。渊明长大成家之后,当喜得长子俨时,便在《命子》诗中叉把这种家族精神传给了自己的下一代。

外祖父孟嘉担任过劝学从事,举为秀才,又做过江州别驾、巴丘令、桓温的参军。关于孟嘉的生平事迹《晋书·桓温列传》之后附有孟嘉的小传,在陶渊明写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则更为详细。据此,我们也可将孟嘉的立身行事概括为三点:一是为人随和而有原则。他“冲默有远量”“温雅平旷”“色和而正”,“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二是善写诗文。他命笔作文,“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三是嗜酒酣饮,任情自然。孟嘉“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桓温曾经问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孟嘉笑着回答说:“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事实证明,孟嘉的这些特点对陶渊明性格和文学爱好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根据《晋书·陶侃传》中记载,陶渊明的曾祖父是大司马陶侃,而陶侃小时候的地位并不高,陶侃之父只是个地方小吏,他也只是个没品的监鱼吏。那个社会中,这样的人不少,因为他们知道无法成功索性安于自己的生活。而陶侃偏不,他立志要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他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坚持的,所以在那个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他靠着有勇有谋,靠着动乱,靠着机遇一步步坐上高位,最终成为权倾一时的将领,后被追谥为大司马。有关他的生平在《晋书·陶侃传》中有比较翔实的记载。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寻阳。侃早孤贫,为县吏。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爱,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于无津耳。”逵过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侃独曰:“资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犹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尽心乎!”乃请行。众咸服其义。

顷之,迁龙骧将军、武昌太守。时天下饥荒,山夷多断江劫掠。侃令诸将诈作商船以诱之。劫果至,生获数人,是西阳王茉之左右。侃即遣兵逼茉,令出向贼,侃整阵于钓台为后继。茉缚送帐下二十人,侃斩之。自是水陆肃清,流亡者归之盈路,侃竭资振给焉。又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时周频为荆州刺史,先镇浔水城,贼掠其良口。侃使部将朱伺救之,贼退保泠口。侃谓诸将曰:“此贼必更步向武昌,吾宜还城,昼夜三日行可至。卿等认能忍饥斗邪?”部将吴寄曰:“要欲十日忍饥,昼当击贼,夜分捕鱼,足以相济。”侃曰:“卿健将也。”贼果增兵来攻,侃使朱伺等逆击,大破之,获其辎重,杀伤甚众。

倔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

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引接疏远,门无停客。常语人曰: “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捕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捕者,牧猪奴戏耳! 《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这篇传记记录了陶侃的本籍、现籍,有了这样的文字记载,各城市介绍名人时就有可靠依据了,不能信口开河、随便乱说。接着交代了他的家庭状况、生平大事,有些内容是一笔带过,要想清楚地弄明白其中原委,还需要查阅相关的其他材料。

话说陶侃父亲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官,而又去世得早所以家里非常贫穷。穷到什么地步呢?有一天父亲的生前好友鄱阳孝廉范逵路过他家,在他家借宿,同行的还有三五个仆人和两匹马,那个时候刚下了很久的雪,天气异常的寒冷,而家里能吃的食物、能烧的柴火都没有了,这可怎么办呢?母亲说:“孩子,你带大家出去吃吧,好好招待他们,其他的事情我来想办法。”于是陶母湛氏就将自己的头发剪掉卖了,换来的钱用于招待大家的饭食,把过冬的草褥子拆开,把里面的草倒出来亲自喂马,范逵知道后惊叹不已,竟然穷困到这种地步,而处于这样的穷困之中还能倾其所有来招待他人实在是难能可贵,有这样的母亲,何愁教不出陶侃这样的好孩子。心想日后我一定得努力帮他们一把,把这个大侄子引荐一番。到了第二天,客人离去。陶侃送出百余里,范逵说:“行了,贤侄请回吧,你已经送得够远了。”陶侃还是不走,继续送他们,这个时候范逵说:“放心吧,到了洛阳我一定举荐你。”陶侃这才往回返,可见其机灵聪慧。P1-5

目录

引言 陶渊明其人

第一章 官宦世家

曾祖父陶侃

外祖父孟嘉

第二章 陶渊明的家庭生活

婚姻生活

陶渊明的父亲情怀

第三章 宦海沉浮

三年游学史

江州祭酒

桓玄门下

居丧躬耕

刘裕参军幕下

彭泽挂印

第四章 归隐生活

陶渊明的酒事

天灾人祸自悠然

独步高士之林

易代悲歌

死如之何

第五章 田园足乐,成就文坛千古

《归去来兮辞》——鄙弃仕途、归隐田园的诗意自白

《归园田居》——恬淡圣洁心灵的折光

《桃花源记》——一曲古老的“乌托邦”恋歌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的自画像

《饮酒》二十首——悠然酒中趣,邈远世外情

序言

陶渊明(约365~427年),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死后其好友私赠谥号靖节,寻阳人(今江西九江附近;一说宜丰人)。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元勋重臣,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外祖父家里藏书极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多事之秋,门阀势力强固,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军阀连年混战,他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合污,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今南京),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寻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寻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于是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寻阳郡派遣督邮至彭泽县办事,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解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

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泡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廷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寻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粱肉,被他“麾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未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遏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说来,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淳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内容推荐

《隐逸诗人陶渊明》(作者李雪颜)通过陶渊明一生的坎坷经历,展示出在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文人欲建功立业而不得志,只能远离尘嚣、躬耕乡野的无奈。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进行真实的讲述。通过阅读《隐逸诗人陶渊明》,读者对陶渊明的那种本真、执著、质朴有更深刻的认识。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我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他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泊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

编辑推荐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隐逸诗人陶渊明》(作者李雪颜)通过陶渊明一生的坎坷经历,展示出在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文人欲建功立业而不得志,只能远离尘嚣、躬耕乡野的无奈。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进行真实的讲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隐逸诗人陶渊明/走进先贤普及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雪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37355
开本 16开
页数 1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2-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372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6
15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0: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