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杜宣卷)(精)
内容
试读章节

现在这间与世隔绝的小囚室中,除了我之外,就没有第二个生命了。我感到深沉的孤寂,我后悔刚才的孟浪,如果四只蚊虫还在的话,这室内多少还有些生机啊!

二、一只红蜘蛛

天气渐渐暖和了,单身囚徒的生活,也逐渐习惯了。自从蚊虫被我消灭后,我一直想在这室内再寻出其他的生命。经过长期多方努力,有一天,我居然发现了奇迹。在水泥墙地脚的裂缝中,看到一只像红宝石一样晶莹的小蜘蛛,它只有绿豆那么大小。当时喜悦的心情,是很难形容的,我高兴得几乎要大叫起来。因为敌人是要我孤独,将我投入在这间密封得像罐头一样的小囚室中,使我与世隔绝。现在,除我之外,又有生命,我已经不孤独了。在我的生活中,霎时间添上了无限生机。

这以后我就以观察小蜘蛛来排遣我的岁月。开初天气虽然开始回暖,但还是乍暖还寒的时节。小蜘蛛极少出来活动,有时偶然出来侦察一下外界环境,也限于在裂缝旁边,只要有一点使它感到异样时,它就立即缩回到裂缝中。裂缝是它的家,它回到裂缝中,缩着不动。表现出一种安全感。有时,我被提审,一回到囚室中,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小蜘蛛,一看到它安然无恙,我就感到莫大慰藉。

后来,天气渐渐暖和了,小蜘蛛的活动也就频繁了。不像过去随时可以在裂缝中找到它了。但我还是能找到它的,因为它的活动,基本上是有规律的。天热了,小蜘蛛完全不像过去那样温顺,它的矫健、敏捷和勇猛,使我为之失色。有一次,我忽然看到它,极其迅速地朝着一个方向前进,我顺着方向看过去,一只大蚊虫正停在它的正前方。还没有等我看清楚时,它以料想不到的敏捷跳在蚊虫旁边,立刻我看不到小蜘蛛了,只看到一根红线在蚊虫身边飞转。一会儿,红线不见了。却看到小蜘蛛衔着蚊虫,蚊虫的脚上,缠满了蛛丝。这真是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场袭击啊!

三、两只小鸟

我的小囚室,面向西北方。下午可以挂上点偏西的太阳。有扇较高的小窗户。从那里我可以看到一块很小的天空。这是十分难得的,我不仅可以从那儿看阴晴雨雪,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角苍穹,使我和外界联系起来了。我可以看到监狱四堵墙外的一块自由天地了。我的思想就可以通过这块蓝天,自由地飞翔了。如果没有它,我想我在狱中的生活,就会更加郁闷了。

更重要的,还不止这个。窗外远处还有一根电线,电线柱子看不见。只能看到凌空的一段线,而且只有晴天才看得清楚,阴天就看不见了。

大约每天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就有一对小鸟停在那电线上。除了暴风雨或暴风雪外,每天这个时候,它们就来了。而且一来,必定是一对。从前听说,鸟有鸟道。这话的确是有道理的。据此.我认为这可能是它们归途的一个休息站,因为它们只在下午两三点钟才来这儿。我这座监狱四周都是水稻田,它在这一带是很突出的。这对鸟儿,可能就是用它来作为认路的标志。

这是一对幸福的小鸟。它们凌空展翅,比翼双飞。它们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总是不停地相互用嘴为对方梳羽毛。有时还歪着脖子,彼此看着。也有时,像打情卖俏似的,啄一口对方后,立即扑着双翅逃走,对方就跟着去追逐它,然后彼此在电线附近,上下翻飞……。

我十分喜爱这对小鸟。每天一到下午我就等待它们。看到它们来了,我心里就高兴,好像看见自己的亲人战友一样。

我十分喜爱这对小鸟。一看到它们,我就忘记了当时我的处境。我完全沉醉在它们幸福和谐的生活中了。我感谢它们,因为它们带给了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P364-365

后记

杜宣(1914—2004),江西九江市人,原名桂苍凌。14岁时开始发表诗歌散文。17岁就读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预科,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同年9月赴东京日本大学留学,1937年毕业于法律系。1937年6月回国参加抗战,在武汉担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秘书。1940年后去桂林任《戏剧春秋》月刊编委,1943年在昆明担任《群报》总编辑,1944年任《评论报》总编辑。抗战胜利后去香港任大千印刷出版社社长。1948年赴太行山党中央机关工作,1949年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1950年任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1957年任上海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剧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文革”后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七海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报》总编辑等职。主要创作有:话剧《英雄的插曲》、《抗美援朝大活报》、《无名英雄》、《难忘的岁月》、《上海战歌》、《动荡的年代》、《彼岸》、《欧洲纪事》、《世纪的悲剧》、《关山万里》、《梦迢迢》、《沧海还珠》等,电影文学剧本《长虹号起义》、《兰兰和东东》、《朝阳》、《先驱》、《关山万里》等,散文集《西非日记》、《五月鹃》、《杜宣散文选》、《飞絮·浪花·岁月》、《芳草梦》、《桂叶草堂漫笔》,诗集《桂叶草堂诗钞》等,1998年4月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提名。

建国初期杜宣的话剧创作“青春三部曲”(《难忘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无名英雄》)大多以上海为背景,以血雨腥风艰菏卓绝的斗争生活为内容,在复杂跌宕的情节中刻画了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新民主主义时期风云变幻的动荡历史。

《难忘的岁月》以1931年到1935年间上海的抗日爱国运动为背景,以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T人运动为主要内容,展现出青年知识分子投身革命不断成长的艰难历程,对国民党政府对口寇的妥协投降、对共产党的围剿杀戮作了生动的揭露孩0画了地下党员易宁在监狱中坚贞不屈,为了祖国的自由解放献出了年轻生命的英雄形象。

《动荡的年代》以1937年至1939年抗战时期为背景,描述一支上海抗日救亡工作队从上海出发、由长江而上抵达九江,后赴南昌、去湘赣边区的坎坷历程,控诉了国民党政府对于抗日活动的压制,也揭示出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革命队伍中的矛盾与分化。

《无名英雄》以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为背景,叙写在上海地下党人的努力下,策划组织国民党军舰长虹号起义的经过,展现出在白色恐怖中我地下党人员的英勇机智的斗争。

杜宣的“青春三部曲”以其开阔的历史场景、跌宕的戏剧情节、生动的人物刻画,形成其话剧创作浑厚激越的独特风格。前两部由于场景的转换过于频繁、情节的设置不够紧凑、有的人物的性格不够鲜明等,影响了剧作的艺术感染力。相比较而言,第三部《无名英雄》设置的场景、构想的情节、塑造的人物等都克服了前两部的不足,是三部曲中最为成功的一部,后杜宣自己改编为电影剧本《长虹号起义》。

《沧海还珠》是杜宣先生83岁时创作的,这个四幕十五场话剧通过陈炳坤一家五代人的经历,呈现出自鸦片战争后一个半世纪香港的沉沦与命运,写出了香港人们在不屈的斗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香港终于回归的历史。剧作分别将剧情置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历时性的结构中,以陈家五代人的努力见证了香港从沦陷到回归的历史,呈现出浓郁的爱国主义激情。

杜宣的散文题材广泛不拘一格,往事的追忆、友人的怀念、故人的哀悼、山水的游踪者出于笔端,情感真挚、文笔活泼、构思巧妙、笔墨简练,成为杜宣散文的特点,无论写人记事、绘景叙事,都在真情的流露中见出其深入的思考,常常呈现出人生的哲理意味。杜宣的诗歌创作几乎都为旧体诗,在其深厚的古典诗词的修养中,他常常顺手拈来地抒写其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无论是赠友人,还是怀故人;无论是记游踪,还是抒感怀,常常在流畅率真的诗句中抒发真情实感,虽然稍弱于对意象、意境的追求,但在严整的体式中可见出其迭出的佳句。

2004年1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近280万字的8卷本《杜宣文集》,在跋中杜宣写道:“在革命的洪流中,我不过是沧海一粟,留下这一鳞半爪,只是想后之读者了解,我们曾经经历过这么一个痛苦的、流血的、充满激情的、浪漫而荒唐的年代。”杜宣的文学创作记录了这样一个年代。本选本主要选自于上海文艺版的《杜宣文集》,并立足于文学性,无论剧作、散文、诗歌,都从文学性角度进行遴选,以作品的创作时间为序。

杨剑龙

2009年2月20日于瞻雨楼

目录

凡例

前言

杜宣

 话剧

难忘的岁月

动荡的年代

无名英雄

沧海还珠

 诗歌

一九五○年春于海江苏路寓所(二首)

回乡二首

太湖早春二首

一几八一年七月二十四日酒后赠胡风、梅志伉俪

丁丑重阳(二首)

日本大阪二首

山居杂咏(六首)

赠刀美兰

江西诗简(五首)

题金茂大厦

赴周庄赏月

新世纪的第一瞬(二首)

辛巳清明杂诗六首

聚饮二首

敬祝巴金百岁华诞

 散文

红鞋

香溪月

狱中生态

梅花漫忆

邻居

拉占

芳草梦

由“老马渡”想起的

雨使蛙声

上海,最美丽的城市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序言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内容推荐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本册为《杜宣卷》。

编辑推荐

杜宣(1914—2004),江西九江市人,原名桂苍凌。建国初期杜宣的话剧创作“青春三部曲”(《难忘的岁月》、《动荡的年代》、《无名英雄》)大多以上海为背景,以血雨腥风艰菏卓绝的斗争生活为内容,在复杂跌宕的情节中刻画了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新民主主义时期风云变幻的动荡历史。

本选本主要选自于上海文艺版的《杜宣文集》,并立足于文学性,无论剧作、散文、诗歌,都从文学性角度进行遴选,以作品的创作时间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杜宣卷)(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剑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7510
开本 32开
页数 40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04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5.01
丛书名
印张 12.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2
149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