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茹志鹃卷)(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本册是茹志鹃卷,精选汇集了茹志鹃各类文学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内容推荐

文库所展示的文学状况切近于原生态,所体现的文学风姿格外丰富多彩,所反映的中国社会和上海城市的变化也更具广度和深度。举凡社会变迁、政治风云、文化思潮、官场现形、战争革命、城市风情、农村风貌、市井坊间、妇女儿童、婚姻爱情、侦探侠客、风花雪月等等,都有所涉及。文献性、文学性和可读性都很强。本册为茹志鹃卷。

目录

凡例

前言

辑一

关大妈

妯娌

实习生

黎明前的故事

百合花

高高的白杨树

春暧时节

静静的产院

三走严庄

辑二

冰灯

剪辑错了的故事

草原上的小路

儿女情

一支古老的歌

家务事

着暖色的雪地

辑三

她从那条路上来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日

试读章节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这就是有名的“穷鬼滩”,后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所以大家还是叫它“穷鬼滩”。

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的站着几株秃树。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半人高。草已枯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

离大路较远,有一座坟,坟上还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坟前插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那饭早已凉了。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枯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

天色阴沉,暗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嚎哭,只是发愣。

关大妈在这一带,真是个出名的心软命硬的人,她从二十一岁嫁到关家,到二十三岁那年,她刚怀了孕,一天,丈夫在地主家累得吐了血,用门板抬了回来,刚抬进家门,就咽了气。关大妈卸了大门,央人钉了口棺材,埋了丈夫。从此,家中里里外外,就剩她自己一个,她一个人下田拉犁插秧,一个人上山斫树砍柴,一个人回家挑水煮饭,挺了个大肚子,进进出出,闷声不响,有天大的苦处,也搁在自己心里。

也从这时候起,她就吃了长素。平常她一听到叫花子诉苦,一看到人家女儿出嫁,就会淌泪。可别人从没听见她自己说过一句伤心话。就拿她生桂平这事来说吧,那正是她丈夫死了那年的腊月初四,忽然她左右的邻居发现她整整两天没出门来了,听听她屋里也没动静。第三天一早她出来了,可是脸肿了,嘴唇破了,家里孩子也哇哇地哭起来了。她咧着咬破的嘴唇,微笑着告诉大家,她生了一个儿子。

关大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现在她坐在儿子桂平的坟前,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敞开了怀,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下面的话,关大妈听不清了,也听不懂了,想再凑近去看看,儿子那张红堂堂的长圆脸,笑了笑就没有了。

关大妈只觉得自己的心给人掏走了,胸口沉甸甸地闷痛,就像要炸开似的,喉咙里给一阵阵的酸味塞满了。她想大哭一场,可是哭不出泪,也叫不出声,只是在心里问着自己:

“青天!我家犯了什么法?桂平,你年纪轻轻,为什么落得这样下场……”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关大妈眼睁睁地瞪着远处,耳朵里嗡嗡地响着儿子说的那句话:

“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啊……”

关大妈嚼嚼这句话的味道,突然感到自己的儿子,原来已长得那么高大,那么聪明。大概儿子就是死在这句话上的,这一想,倒提醒了关大妈。

自从大军北撤以后,儿子一直好像背着自己在做些什么事。常常深更半夜的在外跑,自己还当年轻人想找一个媳妇,这也是在理的,所以她就装聋作哑的当作不晓得。直到去年年底,一天晚上,一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个硬小包来找他,那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哪知天刚放亮,清剿队下乡来清乡了,她急忙起来,脚还没跨出房门,就看见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里的纸片,往屋顶上二梁木里塞。

等事情过去后,她忙问儿子这是怎么回事。桂平笑笑说:“娘,你吃了半辈子的素,也没过上一天好日子,这些纸条里,可尽是教我们翻身过好日子的办法……”

关大妈一想起这事,又把儿子临死前的那句话,跟他临死时那副不慌不忙的样子一对,心里好像明白了许多,难怪人说,人人都像桂平那样做,世道就不会这样了。

P5-6

序言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入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后记

茹志鹃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1925年9月(阴历)生于上海,祖籍杭州。以她自己的回忆,她那“愁苦艰辛”的童年也基本上是在杭州度过的。因为幼年即丧母失父,童年的茹志鹃靠祖母做手工换钱生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上海的私立普志小学、“以马内利”孤儿院、上海妇女补习学校、上海清心圣经学校念过一些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的武康中学。1943年,18岁的她随兄参加新四军,被分配在文工团工作,在急行军的间隙,她将背包当书桌开始了心仪的文学创作,写过歌词、快板、话剧等等,其中歌词《跑得凶就打得好》得过部队颁发的文艺奖。1955年,她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后,在任《文艺月报》编辑的同时,文学创作的激情也进一步进发出来,并主要转向了小说创作。

1958年3月,正是春寒料峭时,茹志鹃在《延河》杂志发表了日后成为她成名作的《百合花》。她自述道:“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啸平(其夫)处于岌岌町危之际,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都不是真人真事”,“但小说里所写的战斗,以及战斗的时间地点都是真的。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总攻海岸战斗的时间,正是一九四六年的八月中秋。”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而是将笔力用在了表现战争严峻考验下的人们——“小通讯员”、“新娘子”和“我”朴实隽永的人情人性。1958年6月,茅盾先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一万多字的篇幅中,有关《百合花》的评析占了五分之一。茅盾先生写道:“《百合花》可以说是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于节奏感的。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人物的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百合花》有它独特的风格……它的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作者善于用前呼后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千余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当期的《人民文学》还全文转载了《百合花》。

茹志鹃的小说创作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50年代至“文革”发生,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所谓的“十七年文学”时期,该时期茹志鹃的创作除了像《百合花》那样以解放战争时期的人事为表现对象外,另外擅长的是描写新社会普通人尤其是底层妇女的生活和精神变化;二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新时期文学”时期。这一时期茹志鹃的创作主要以历史反思为主线,也涉及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心理变化和面临的新问题。《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其中的佼佼者。小说围绕一个农民和党的干部长达50年的交往,提出了过去为了老百姓敢于出生入死的共产党干部,为什么后来会变得置农民的生死于不顾?有评论以“从微笑到沉思”来概括茹志鹃前后两阶段的创作演变,而随着写作主题的深化,作者的写作手法和风格也有了很大变化。《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和《着暖色的草地》等等都不仅富有历史反思的意味,也凸显了作者在艺术上的求新求变、自我突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茹志鹃卷)(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惠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5950
开本 32开
页数 43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10-05-01
首版时间 2010-05-01
印刷时间 2010-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1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5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