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有一种悔恨叫永远
内容
作者简介

杜卫东,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两步斋夜话--杜卫东杂文选》、《苍茫人间--当代纪实名家精品文库?杜卫东卷》,长篇小说《右边一步是地狱》等杂文、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近30部。作品获《时代潮》报告文学奖、《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奖等奖项10余次。作品《明天不封阳台》已选入苏教版八年级上。

内容推荐

杜卫东著的《有一种悔恨叫永远》分为四卷。

卷一是作者对一些地方和事件的所思所想,类似游记,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游记,具有密集的思想与文化含量;卷二是对故人朋友亲人的忆述与怀念,情深意切,令人动容;卷三是生活之美的捕捉和记录,反映出作者不仅有着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更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卷四是作者任《小说选刊》主编期间所撰写的部分文论,一改时下文学评论的套路,既有对文学书写的独到见解,又可以做为美文赏析。

作者具有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状物、抒情、写人、论理无不力透纸背、鲜活生动。读其华章,或感叹行文的流畅与睿智,或折服见解的精湛与独到;每每令人深长思之,流连忘返。

目录

卷壹:思绪

 目光

 敦煌之地

 交河故城怀古

 荷花吟

 庄市河

 酒魂

 给自己点赞

 中国不哭

 陶人:远古之神

卷贰:故人

 远去的背影

 那一脉青山,那一片天

 勇者

 败军之帅

 我眼中的柱子哥

 塞外好汉权延赤

 我在寻找一颗星

 心香一瓣祭秦牧

 穿上军装见班长

 方干事

卷叁:情缘

 好人姜昆

 初识笑林

 安娜小姐

 贝天牧先生

 彩虹

 优优的眸子

 买瓜记

 小宝回家

 儿子不再养鹦鹉

 明天不封阳台

 永远的微笑

 第八个祝福

 路边有个剃头匠

 四个人的牧场

 有一种悔恨叫永远

卷肆:文论

 小说之魂

 守望小说的尊严

 一次冒险的泅渡

 行者无疆

 文坛有个狙击手

 一片芳心报春来

 大美长留天地间

 俞胜的世界

 用生活灵性文学

 朝花夕拾香依旧

 瑟瑟秋风孤儿行

后记:何妨吟啸且徐行

编辑推荐

杜卫东散文集,剑气箫心,吟啸徐行!

杜卫东著的《有一种悔恨叫永远》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情、怜悯,嘘拂着对最下层农民打工者的尊重、关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虚伪的粉饰,一切都是那么真挚、自然,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悲悯情怀,无一丝造作,无一丝作态,堪称散文界清新之风。

文摘

目 光

如果说,戊戌变法是中国社会彻底变革之先声,谁能否认,菜市口刑场上空那血染的风采中,也有黎庶昌的一腔热血呢?

——题 记

我们去凭吊一位先贤。

时值残冬,面包车驶入遵义近郊的沙滩村,眼前仍为之一亮:一亩亩池塘碧水盈盈,一畦畦菜田绿色正浓。远方,山色如黛,檞树成荫;近处,野菊未凋,桂树飘香。山坡上,一幢幢白墙红格的双层农舍错落有致、形状各异;碧波粼粼的乐安江绕村而过,如一条绿色飘带,把这一方水土勾勒得钟灵毓秀。遵义的朋友说,现在不是最美的时候,如果夏天来,才真是“人间仙境”呢。我听了暗自感叹:如此山水,必有大贤。人杰地灵,此之谓也!

朋友,你猜对了,此行,我们是来拜访黎庶昌。

车在路旁停下。庭院两进,门楼一座;前带清流,后枕山峦。正房屋檐下有一黑漆竖匾:“钦使第”,三个字灵动飘逸,像三只穿越了百年风雨的火凤凰,为这座古旧的宅邸衔来了几许沧桑。庭院中有水池,金鲤摇尾;宅檐下长杂花,叠红吐绿。

这里,就是一代先贤的人生起点,也是这位贵州好汉的人生归宿。

秋风已至,落叶渐稠。京城一间民宅里,一位身着青布长衫的后生推开面前的窗户。已近午时,蓝天高远,白云惨淡,院中槐树上有几只夏蝉,正低一声高一声嘶鸣,似乎是叹息生命的短促。后生凝望片刻,头一甩,脑后的长辫画出一道弧线,啪一声缠在脖子上。他已踌躇多日,终于下决心回到案前,咬住嘴唇,饱蘸浓墨,在案头的宣纸上写下了第一句话:臣愚伏读七月二十八日星变诏书……,尔后,眉头微蹙,奋笔疾书,洋洋七千余言一挥而就。

他就是黎庶昌,时年26 岁,两次乡试不中,一贫如洗,滞留京师已走投无路。

这是1862 年10 月的一天。太平天国正与清廷激战,英法联军不久前攻陷了北京。近来又天呈异象:正月太阳三晕,二月流星南奔;春夏之交,阴云遮日,旱蝗四起。西北有洪水暴发,东南现台风肆虐,七月间更有陨石雨和彗星划破苍茫天际。刚刚通过“辛酉政变”掌控了国家最高权力的慈禧,认为这是“危亡倾覆”的征兆,为消灾弭变,以皇帝名义“下诏求言”:申谕中外大小臣工,务各齐心悉虑,于朝廷政治得失大且要者,谠言无隐。在黎庶昌这封时被后人与贾谊的《上疏陈政事》、诸葛亮的《隆中对》和范仲淹的《上宰相书》相提并论的《上皇帝书》中,自号黔男子的一介山野书生,以心雄万夫的气概,要“为一代除积弊,为万世开太平,为国家固根本,为生人振气节,上以回天变,下以尽人事”。笔锋所至,直指清廷种种弊端,陈述兴利除弊的方略大计。行文犀利,雄视千古。

黔地,古有“鬼州”之谓。飞鸟不通、荒蛮贫瘠,在世人眼中乃瘴气弥漫、非人所居之城,故李白曾放逐夜郎,刘禹锡被谪贬播州。这样的闭塞之地,为何走出了一个才高七步、腹隐珠玑,敢蔑视天颜、顾盼自雄的黎庶昌?

此时,我就伫立在黎庶昌沙滩故居的老屋中。青砖铺地,横木成梁;一张圆桌,两把座椅;靠墙有六尺卧榻,四周挂着白纱帷幔。黎庶昌别妻辞子,束衣整冠,就是跨出这间屋子,一路翻山越岭,走州过府,千里迢迢赴京城应考。满腹才华、一腔抱负,却不被认可。

犹龙困浅滩、虎落平阳,我能想象他当时的愤懑与无奈。生他养他的沙滩村,乃黔北一朵文化奇葩。方圆不过数里,渔樵耕读,学风鼎盛,自清乾隆年至清末已绵延百余年。其间,出了几十位名人贤士,著书上百种,内容涉及经史、诗文、音韵、地理、训诂、科技、金石、书画等诸多领域。代表人物之一的郑珍有“西南大儒”之称,曾国藩仰其名几欲相见,都被淡泊名利的郑珍婉言相拒。郑珍是黎庶昌的表兄,曾教授过这位志向宏大、才学卓然的表弟。黎庶昌自幼读古人之书,即思慕古人之为,十七八岁时便立下志向:“以瑰丽奇特之行,震襮乎一世”。他留心时政,探寻强国富民之道,对种种时弊洞察入微。两次乡试落第,更使他对八股文取士的陈规不屑一顾,直言批评皇帝:“乐于求才而疏于识才,急于用才而略于培才”。

黎庶昌上书清廷,认为吏治腐败、人心敝坏,光是“危道”就列出十二种。消息传到沙滩,连郑珍都吓了一跳,言其惹下杀身大祸。出人意料的是,清廷并未加罪于黎庶昌,反而恩赏了他一个“候补知县”,差遣到曾国藩江南大营听候调用。是清廷确有剜病除脓、改革图强的勇气吗?事实是,黎庶昌上书所列种种弊端,凡涉及权贵利益和更改旧章,均因“事多窒碍之处”存而不问,只是对诸如“荐举贤才”一类的建议,谕令有关衙门“遵照办理”。

窃以为,黎庶昌因祸得福获得清廷破格提拔,一下子由贡生官至“正处”,虽是非正式领导职务,但毕竟有了晋升仕途的平台,盖因其时局:咸丰皇帝驾崩,他钦定的顾命八大臣被捕入狱,其中两位亲王还掉了脑袋,朝野上下无不噤若寒蝉,皇帝下诏求言,一个多月竟无一人应答。本来清廷此举是为

排遣内心纠结做的一次自我按摩,如果尴尬收场,心何以安?

黎庶昌的上书不啻帮清廷找到了一个台阶。该贡生言辞激烈、话锋犀利,“朕”还降旨恩用,岂不更显“皇恩浩荡”?其实,黎庶昌后来投身江南大营只委了一个“稽查保甲”的小差事,若不是一个偶然机遇,他以小吏之身终老南山也未可知。有一日,曾国藩早起查看诸营,夜色未退,只远处一点星火露帷。他循星火挑帷而入,见一年轻人正习文练字,环顾案头收藏不俗,一番攀谈有感其才,遂把这个叫黎庶昌的年轻人调到身边,进了秘书班子。

这之后,未见黎庶昌在军事上有过什么建树,但曾国藩为桐城派晚期领袖,其诗文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他身边又聚集着一群富有真才实学的文人骚客,黎庶昌与他们诗文唱和,文学上倒是日有精进。

清以小说名世,诗词成就并不为世人称道,但非乏善可陈。今人有“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一说,推尊郑珍为清代诗国第一人。甚至有论者认为历代诗人中,除李杜苏黄外,鲜有能与之比肩者。黎庶昌自幼受郑珍指点,其诗词奇绝恣意,应有资格分沾这一盛誉。至于散文,他年轻时熟读司马迁与班固,尊尚儒术,兼收诸子百家,入仕后又师承曾国藩,其文简练缜密、风格奇伟、意境开阔、雄恣华赡,确是一代文章高手。后来黄遵宪与他作竟日谈时,说他是“一世倜傥之才,抗时希世,海内外驰名”,绝非虚与委蛇。

黎庶昌仕途蹇滞,一度想彻底投笔从戎,为此他曾写信向已调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求教,并希望他推荐自己到李鸿章的淮军,在镇压陕西的回民起义中建立军功。曾国藩回信认为不妥,理由是,太平天国剿灭,中原初定,建立军功已殊为不易。况且,“李相西征,部下尚多,必不能舍其屡立战功之旧人,更用未习军旅之文士。阁下杖策相从”,充其量混个助理、秘书罢了,何必呢!曾国藩让他稍等数月,说正在为他活动差事。清朝晚期,候补干部多如牛毛,想得一实职殊为不易。

黎庶昌对曾国藩是敬重的。他以“曾门弟子”为荣,在曾国藩死后对其一生梳理总结,撰成《曾国藩年谱》十二卷,后又为其作了一篇长达万字的传记文章。曾国藩位高权重,但礼贤下士,对黎庶昌有提携奖掖之恩。他曾明奏秘奏清廷几次,希望为黎庶昌谋一实职,并在黎庶昌落魄时多方为其奔走。不过,这一瓢冷水浇得正逢其时。如果黎庶昌随李鸿章部去“剿匪”,手上就会沾染起义农民的鲜血,笔下则少了意蕴丰沛的华章。这当然并非曾国藩初衷。历史在这里愣了一下神儿,于是,清廷失去一条镇压农民起义的鹰犬,中国近代史多了一位引火种于华夏的先贤。

序言

朱小平

卫东兄新出散文随笔集《有一种悔恨叫永远》,请我为序,且情挚殷殷。

几番推托,其意甚决。真应了古人那句话:“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者,卫东散文的风格、特点颇有影响,但散见于各报刊,挂一漏万,读者难窥全豹。惧者,我非散文名家或前辈,齿序比他还小两岁;又非散文界理论家或评论家,实在是无资格写序言的。所以,一闻作序,虽然不至于“晴天里响了个焦雷”,但也仿佛“战战兢兢,汗不敢出”。他的文学创作成就有目共睹,几与身齐,何可我置喙?

卫东是正直和重感情的人,心直口快,极具正义感,固守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我和他相识三十年了吧?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在《北京法制报》副刊工作,那时副刊头条必须是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这是版面的柱石,每期皆需为此筹措。有次发稿时,尚无头条,忽然其他版的编辑转来卫东的

小说。能得到名家之作,当然如释重负。小说是发表了,但此后并无深交。

偶然会议、聚会时碰见,亦无深谈。他在《人民文学》《炎黃春秋》《追求》《小说选刊》都任过领导,是办刊行家;又是文坛多面手,举凡纪实文学、诗歌、报告文学、电视剧、杂文、散文……时时掠过我的眼眸,风头正劲,声名贯耳。几乎每次见到他时,或一身白色西服白色皮鞋,或上西服下牛仔裤,极具引领男士服装之潮流,亦有英俊潇洒之态,是文学女青年仰慕的人物。聚会上,常见其意气风发,侃侃而谈,令我每为之注目。我本身即寡言,所以望之多作沉默状。据卫东后来对我言:以为你傲慢,故甚心中不快。近些年接触多了,互相增进了解,才有惺惺相惜之感。我们都是工人出身,经历仿佛。认真读了他的一些作品,始对他的为人为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很少写散文,随笔居多。这两种体裁其实完全不同。因而我一直认为,散文是不可轻易写的,须有极强的文学功底,极博的学识,极高的驾驭能力,极缜密的布局艺术,极具思想的构思,极具人格的情怀,这与杂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绝非胡乱堆砌词藻、吹噓煽情可以强求,或故作高深,或无病呻吟,或装腔作势,或里短家长,凡此种种,皆非散文之旨。散文于当今,几成套路和低档八股,真是令人嗟乎哀哉!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早就说过:“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如果二者皆无,除了可厌可憎,还谈得到“韵外之旨”“味外之旨”吗?我读鲁迅散文,每每被他笔尖常带感情的悲悯情怀所感动,亦常有高山仰止之叹。故尔,我也一直认为:散文,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随便涂写的散文评论呢?似乎也不能轻易臧否。古人有“月旦评”的韵事,那评论文章的都是些何等人物?!没有情怀、学识、风度,如果只是套路和词汇的因袭,及看不太懂的名词吓唬人,这就使散文评论走向歧途末路。我在不到20 岁时,参加文化馆业余文学创作组和北京市工人影评组,其实是阴差阳错。本意向往诗歌创作,却给我分到评论组,很羡慕在诗歌组的顾城,那时他还没有名气。评论组里有后来成为学者的钱光培等。初生之犊,写过不少评论,但在那个年代(20 世纪70 年代初期至中期),评论文风受禁锢,所能评论的作品极其有限。唯一的成果是在1975 年的《北京文艺》(《北京文学》前身)上,发表过有关刘心武小说的评论。所以至今,我有自知之明,不仅很少写散文,更极少写评论文字。

古人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推崇到极高的地位。当然,文章不仅仅是散文。但写散文,不仅应该认真、严谨,更应具有思想和情怀,绝不是粉饰太平、矫揉造作的顾影自怜,更非居高临下、 装腔作势的高头讲章。古人有颇多的优秀散文,也有简明扼要的理论,在此毋须引用。仅看鲁迅、老舍包括张恨水等大家的作品,情怀溢于其中,发乎其外,是高尚、纯粹的悲悯情怀。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大多数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其实是一条绵延不绝的脉线,由古人贯穿到近代、当代有良知、有襟怀的作家血脉里。君不见,古人即便写山水游记,也多有情怀和言外之旨,而绝非旅游景点说明书。

我读卫东的散文,便深有触动、深有回味、深有感慨!现在充斥媒介的所谓散文,我极少读,包括那些洋洋洒洒、貌似高深的散文理论和评论文章。

卫东的一些散文,有些发表时我已读到,这次重读仍然使我感动。现在的作家们,很少有人关注下层劳动者,关注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他們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而卫东则倾力而写,他的《买瓜记》《彩虹》《优优的眸子》《路边有个剃头匠》等,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情、怜悯,嘘拂着对最下层农民打工者的尊重、关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虚伪的粉饰,一切都是那么真挚、自然,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悲悯情怀,无一丝造作,无一丝作态,堪称散文界清新之风,情怀真心流露之笔,是那种开会采风、游山玩水的游记式散文完全不可比拟的,亦是小家慵懶的日记体散文完全不能比拟的。如《彩虹》,卫东不仅倾注情感写出他熟悉的农民工的生存状态,还注意到农民工的内心世界,看到他动情的对彩虹的赞美。而卫东的内心也受到强烈的撞击和感染,他不由得也发出了由衷的礼赞:“人世间最动人的彩虹,其实不一定在天上哟!”这发自内心的赞叹,是象牙塔中的文人看不到也发不出來的吧?

悠闲、休假、旅游、釆风、笔会……使我們几乎接触不到社会的底层,接触不到真正的下层生存状态。写散文、随笔,趋于应酬,在抒发虚假、敷衍、做作甚至虚假的情感。一个真正的散文家不应该轻易动笔,应该有高尚的悲悯情怀,真诚的同情心,冷静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当然,还必须有干净、无可有可无文字的写作能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我以为卫东一些散文达到了这一境界。诸如他写下层劳动人民的散文,不仅仅是悲悯,而更使我们读之感动的同时,可以感觉到时代的气息,商品社会对原有温饱生活的冲击,对传统道德理念的淡漠、撕裂和抛弃。

卫东上述散文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悲悯有之,而无悲观、绝望,突出描述了中国下层人民坚韧的生存意志和艰苦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及乐天达观的心理,这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衍数千年而不灭之所在。中华民族作为当今地球唯一遗存的古老民族,相比于早已湮灭的古埃及、印度、罗马、希腊等民族,正是由于能在极困苦的生存条件下顽强挣扎,而卫东笔下的农民工们,也正是继承了先民的韧力,不懈挣扎、竞争、拼命苦干,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放笔讴歌?

我欣赏卫东的文笔,能传神地细腻刻画人物的一颦一笑,和细微的心理变化;用白描手法,令人物呼之欲出。他笔下的底层小人物,尽管在社会变革的冲击下,在伦理道德的迷失中,仍然坚守着胼手胝足的生存底线,仍然秉持着诚实善良的处世原则,仍然维护着立身明理的做人品质。他笔下的小人物,再次验证了没有读过什么书的卑微者的明理,而现实中许多所谓高贵者,其实并不配“读书明理”这四个字!

卫东写底层小人物的散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是纸上嘘拂而来的令人感动的温情。一种是作者的温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悯怀;另一种是小人物相濡以沫的温情,对他人的温情,对尊重自己的人的温情,对社会渴求回报的温情。这两种温情交映生辉,使文章充滿了悲悯情愫的光芒。卫东的文笔不是施舍,不是造作,是他发自内心的流泻,是他为人极致的浓缩。胡适之先生有句名言:“不作言之无物的文字”(《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卫东之文字,岂止是言之有物,更是言之有情怀,言之有深思。真是其情也勃焉,其悯也深焉!所以,必有深重之情怀,才必有感人之作品,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卫东集中还有他写军旅生涯的散文,如《那一脉青山,那一片天》,取事兹小,襟怀兹大;感慨于今日之环境,而寄托于昔年之杂陈,不禁令人读来竟有春秋笔法之叹。又如《穿上军装见班长》,行文三叠,感情是那样浓烈,令人几度回肠。卫东用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构成了中国农民士兵的立体素描。中国军队自古以来基本是由农民组成的,过去的正史从来不屑于记载这些最底层的人,旧时代的文人也从来不屑于描写这些与“娼、优、隶”排于末位的卑贱者。而卫东描述的农民士兵,其敦厚善良,其心中的渴求,是那样真挚感人。这些写农民士兵和寻常小事的散文,情溢其中,笔自含情,同样可见作者的悯怀真是不择地而出。

我倒觉得,卫东写小人物的散文,比他那些写名人的散文更耐咀嚼,更耐回味。那些写名人的篇什,似乎取材略过简略,细节略输精彩,固然有情,却感觉失之依托,言之未尽。当然仁智各见,也许是我流于偏爱吧。

其实,卫东的悲悯情怀不仅仅限于下层农民工和小人物,对无助的小动物也有着怜悯之情。如《小宝回家》《儿子不再养鹦鹉》《明天不再封阳台》,读来令人心中洋溢着温情和爱意。可见作者的情怀并不放过细微,而剪裁出华锦。卫东的文化类散文《目光》《敦煌之地》《陶人:远古之神》等,亦值得一读。襟怀纵横,充满气象。尤其《目光》,发掘出偏远省份贵州走向世界的第一人黎庶昌,在清代曾出使五国,是一个壮怀激烈的志士。不是卫东用浓情之笔为我们勾勒,历史的烟尘恐怕使其湮没。这篇长文,不乏抒怀,不乏启迪,今人读之,仍然会激起涟漪,引发思索。卫东是一个关心世事的人,他将自己的情怀熔铸于古人,有唏噓之意,兼吟啸之情,为文若此,不亦快哉!

纸短情长,言犹未尽。卫东为自己的散文集写了一篇后记,题为《何妨吟啸且徐行》。我劝读此集者,不妨先读一读这篇后记,极有助于了解他对散文的理解和创作的心绪,因为集中有一半散文是他退休后所写,“何妨吟啸且徐行”,正堪称他的内心写照。

《论语》的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读卫东的散文集,掩卷之后,我忽然想起了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当然,不仅是“乐乎”,还有感动和沉思……“行余有力,则以学文”,人生立世,做一个有思想的真正的人,下笔不是为了名利,这,才是一种境界和觉悟吧?!

我记得当年卫东大觥畅饮,极有豪气。而今戒酒烹茶,鼓吹养生,令我等为之气沮。不过,情怀依旧,风釆依然;剑气箫心,吟啸徐行,不也是人世间很美的一道彩虹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有一种悔恨叫永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卫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424374
开本 16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7-03-01
首版时间 2017-04
印刷时间 2017-04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74
CIP核字 2016271255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