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青少年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他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表现了20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开辟了美国式短篇小说的途径。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收录的24篇小说都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作品的代表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王永年等力求做到吃透原文含义,紧扣原作,在不损害汉语习惯的前提下,进行“功能对等”的转换,争取达到形似神似,希望读者一看就能领略原文意蕴,欣赏原著的魅力。

内容推荐

欧·亨利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幽默风趣,诙谐机智,文笔简练,描写生动。他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然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近似漫画的笔触勾勒人物,从细微之处抓住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挥洒自如,左右逢源,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收录的24篇小说都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作品的代表作。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王永年等力求做到吃透原文含义,紧扣原作,在不损害汉语习惯的前提下,进行“功能对等”的转换,争取达到形似神似,希望读者一看就能领略原文意蕴,欣赏原著的魅力。

目录

麦琪的礼物

警察和赞美诗

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

华而不实

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

活期贷款

公主与美洲狮

托拉斯的破产

慈善事业数学讲座

双料骗子

重新做人

女巫的面包

吉米·海斯和缪里尔

哈格雷夫斯的两个角色

小熊约翰·汤姆的返祖现象

提线木偶

红酋长的赎金

我们选择的道路

汽车等待的时候

钟摆

最后的常春藤叶

丛林中的孩子

二十年后

回合之间

试读章节

一块八毛七分钱。全在这儿了。其中六毛钱还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这些铜子儿是每次一个、两个向杂货铺、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死乞白赖地硬扣下来的;人家虽然没有明说,自己总觉得这种掂斤播两的交易未免太吝啬,当时脸都臊红了。德拉数了三遍。数来数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钱,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

除了倒在那张破旧的小榻上号哭之外,显然没有别的办法。德拉就那样做了。这使一种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认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

这个家庭的主妇渐渐从第一阶段退到第二阶段,我们不妨抽空儿来看看这个家吧。一套连家具的公寓,房租每星期八块钱。虽不能说是绝对难以形容,其实跟贫民窟也相去不远。

下面门廊里有一个信箱,但是永远不会有信件投进去;还有一个电钮,除非神仙下凡才能把铃按响。那里还贴着一张名片,上面印有“詹姆斯·迪林汉·扬先生”几个字。

“迪林汉”这个名号是主人先前每星期挣三十块钱的时候,一时高兴,加在姓名之间的。现在收入缩减到二十块钱,“迪林汉”几个字看来就有些模糊,仿佛它们正在郑重考虑,是不是缩成一个质朴而谦逊的“迪”字为好。但是每逢詹姆斯·迪林汉·扬先生回家上楼,走进房间的时候,詹姆斯·迪林汉·扬太太——就是刚才已经介绍给各位的德拉——总是管他叫做“吉姆”,总是热烈地拥抱他。那当然是很好的。

德拉哭了之后,在脸颊上扑了些粉。她站在窗子跟前,呆呆地瞅着外面灰蒙蒙的后院里,一只灰猫正在灰色的篱笆上行走。明天就是圣诞节了,她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来给吉姆买一件礼物。好几个月来,她省吃俭用,能攒起来的都攒了,可结果只有这一点儿。一星期二十块钱的收入是不经用的。支出总比她预算的要多。总是这样的。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来给吉姆买礼物。她的吉姆。为了买一件好东西送给他,德拉自得其乐地筹划了好些日子。要买一件精致、珍奇而真有价值的东西——够得上为吉姆所有的东西固然很少,可总得有些相称才成呀。

房里两扇窗子中间有一面壁镜。诸位也许见过房租八块钱的公寓里的壁镜。一个非常瘦小灵活的人,从一连串纵的片断的映像里,也许可以对自己的容貌得到一个大致不差的概念。德拉全凭身材苗条,才精通了那种技艺。

她突然从窗口转过身,站到壁镜面前。她的眼睛晶莹明亮,可是她的脸在二十秒钟之内却失色了。她迅速地把头发解开,让它披落下来。

且说,詹姆斯·迪林汉·扬夫妇有两样东西特别引为自豪,一样是吉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另一样是德拉的头发。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有一天会把她的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使那位女王的珠宝和礼物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王当了看门人,把他所有的财富都堆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经过那儿时准会掏出他的金表看看,好让所罗门妒忌得吹胡子瞪眼睛。

这当儿,德拉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头发一直垂到膝盖底下,仿佛为她铺成了一件衣裳。她又神经质地赶快把头发梳好。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着,有一两滴泪水溅落在破旧的红地毯上。

她穿上褐色的旧外套,戴上褐色的旧帽子。她眼睛里还留着晶莹的泪光,裙子一摆,就飘然走出房门,下楼跑到街上。

她走到一块招牌前停住了,招牌上面写着:“莎弗朗妮夫人——经营各种头发用品。”德拉跑上一段楼梯,气喘吁吁地让自己定下神来。那位夫人身躯肥大,肤色白得过分,一副冷冰冰的模样,同“莎弗朗妮”这个名字不大相称。  “你要买我的头发吗?”德拉问道。

“我买头发。”夫人说,“脱掉帽子,让我看看头发的模样。”

那股褐色的小瀑布泻了下来。

“二十块钱。”夫人用行家的手法抓起头发说。

“赶快把钱给我。”德拉说。

噢,此后的两个钟头仿佛长了玫瑰色翅膀似的飞掠过去。诸位不必理会这种杂凑的比喻。总之,德拉正为了送吉姆的礼物在店铺里搜索。

德拉终于把它找到了。它准是专为吉姆,而不是为别人制造的。她把所有店铺都兜底翻过,各家都没有像这样的东西。那是一条铂金表链,式样简单朴素,只是以货色来显示它的价值,不凭什么装潢来炫耀——一切好东西都应该是这样的。它甚至配得上那只金表。她一看到就认为非给吉姆买下不可。它简直像他的为人。文静而有价值——这句话拿来形容表链和吉姆本人都恰到好处。店里以二十一块钱的价格卖给了她,她剩下八毛七分钱,匆匆赶回家去。吉姆有了那条链子,在任何场合都可以毫无顾虑地看看钟点了。那只表虽然华贵,可是因为只用一条旧皮带来代替表链,他有时候只是偷偷地瞥一眼。

德拉回家以后,她的陶醉有一小部分被审慎和理智所替代。她拿出卷发铁钳,点着煤气,着手补救由于爱情加上慷慨而造成的灾害。那始终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亲爱的朋友们——简直是了不起的工作。

不出四十分钟,她头上布满了紧贴着的小发卷,变得活像一个逃课的小学生。她对着镜子小心而苛刻地照了又照。

“如果吉姆看了一眼不把我宰掉才怪呢,”她自言自语地说,“他会说我像是康奈岛游乐场里的卖唱姑娘。我有什么办法呢?——唉!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叫我有什么办法呢?”

到了七点钟,咖啡已经煮好,煎锅也放在炉子后面热着,随时可以煎肉排。P1-4

序言

欧·亨利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他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念突变的手法表现了20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开辟了美国式短篇小说的途径。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欧·亨利的真实姓名是威廉·西德尼·波特,1862年生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波罗镇一个医师的家庭,十五岁在家乡一家药房当学徒,1882年去西部得克萨斯州一个牧场当了两年牧牛人,后调换过不少职业,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和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第一国民银行的出纳员。1887年他和阿索尔·艾斯蒂斯结婚,生有一女。在银行工作期间,波特曾买下一家名叫《滚石》的周刊,发表了一些讽刺性的幽默小品。

19世纪末,美国西部银行的工作制度不很规范,波特供职的奥斯汀第一国民银行短缺一笔现金,波特为了避免受审,只身离家,流浪到中美洲的洪都拉斯。1896年,他获悉妻子病危,冒险回国探视。1897年妻子病故,波特本人于次年4月被捕,关进俄亥俄州监狱。

监狱当局考虑到波特具有药剂学知识和工作经验,便派他担任监狱医务室的药剂师。工作之余,他开始认真写作,以稿酬所得贴补狱外女儿的生活费用。1899年,他在当时颇有影响的杂志《麦克卢尔》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署名“欧·亨利”。

这个笔名,一说是狱中所用一部法国药典作者的名字,一说是某个监狱看守的名字,不管怎么说,署名“欧·亨利”的作家立即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和出版界的兴趣。

1901年,欧·亨利因表现良好,提前获释。1902年,他迁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和纽约《世界报》签订合同,每周提供一个短篇。同时还替别的报刊撰稿。正当他的创作力最为旺盛的时候,健康状况却开始恶化,加上第二次婚姻的不幸,他开始酗酒,心力交瘁,于1910年6月5日在纽约病逝。

欧·亨利一生创作了近三百个短篇和一部长篇小说。190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白菜与皇帝》以虚构的拉丁美洲安楚里亚共和国为背景,揭露了美国冒险家推行殖民主义掠夺政策的行径。小说里的维苏威果品公司影射臭名昭著的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是享有无上特权的“国中之国”,为了压低当地的香蕉出口税,攫取超额利润,不惜发动叛乱和军事政变,撤换不俯首听命的政府。

欧·亨利的一部分短篇小说是描写美国西部草原和牧牛人生活的,主要收在以《西部的心》为题的集子里。作者时常引用吉卜林的一句话:“西方是西方,东方是东方,它们永不会相遇”,但他的用意不同于那个美化帝国扩张的英国诗人。欧·亨利所说的西方是指广阔自由、富有浪漫气息的美国西南各州,东方则指以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发达的东北各州。在欧·亨利的心目中,西部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不那么明显,人们纯朴、勤劳、正直、勇敢,充满朝气和活力,还没有沾上资产阶级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恶习。《索利托牧场的卫生学》写了一个身败名裂的赌徒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大城市来到草原,通过劳动和接近大自然,重新获得了健康和生活的信心。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占有较大比例、值得重视的是描写美国大城市,尤其是纽约生活的作品。作家一生坎坷,常与社会底层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对他们怀有深刻的关爱,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在欧·亨利笔下,柏油马路和钢筋混凝土组成的大城市是阴森沉默、冷酷无情的庞然大物,“人们说它铁石心肠,说它没有恻隐之心,人们把它的街道比做蛮荒的丛林和熔岩的沙漠”,但在这高楼大厦的森林里,在不毛的柏油路上,却出乎意料地长出瑰丽的人性的花朵,作家寻觅并找到了独特的传奇——描写爱情、友谊、自我牺牲、美丽的心灵和崇高的感情的传奇。《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等就是久负盛名、脍炙人口的描写纽约小人物的作品。

欧·亨利有一部分作品是描写骗子的。他采用说书人的形式,由杰夫·彼得斯用嘲笑讽刺、愤世嫉俗的调侃语气叙说故事,说明整个资产阶级社会无非是一个尔虞我诈、黑吃黑的骗子社会,不少道貌岸然的“上流人物”只不过是成功的高级骗子,政界要人卖官鬻爵,金融巨头巧取豪夺,固然是常事,甚至一则征婚广告也可用来敛财;创办所谓慈善事业更是设骗发财的妙计(《慈善事业数学讲座》)。《我们选择的道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的规律,说明强盗和金融资本家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拦路打劫的匪徒和操纵投机的资本家都不择手段。不惜置对手于死地。

欧·亨利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幽默风趣,诙谐机智,文笔简练,描写生动。他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然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近似漫画的笔触勾勒人物,从细微之处抓住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挥洒自如,左右逢源,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在处理小说结尾方面,欧·亨利显示了惊人的独创性。“欧·亨利式的结尾”在美国文学中享有盛名。他先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透露一些情况,作为铺垫,埋下伏笔,但对最重要的事实却一直秘而不宣,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了意料不及、画龙点睛的结局,向读者揭示了整个故事的意义和人物性格及行为的全部真实,使读者在惊愕之余不禁拍案叫绝,不能不承认故事的合情合理,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

欧·亨利的小说结尾固然精彩,开头也出手不凡。作家的风趣幽默、轻松活泼的开场白多与比喻联想、引经据典、人物刻画、抒情议论交融在一起,特别是能把抒情和阐理有机地结合,使读者精神为之一振,急于知道下文。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能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翻译就可以说是成功的,奈达还主张翻译所传达的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还应包括语言形式。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力求做到吃透原文含义,紧扣原作,在不损害汉语习惯的前提下,进行“功能对等”的转换,争取达到形似神似,希望读者一看就能领略原文意蕴,欣赏原著的魅力。

作家经常运用俚语、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美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由大量移民组成,欧·亨利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词汇,并引用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典故。遇有这类情况,译者作了一些必要的注释,希望有助于读者阅读。

王永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青少年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欧·亨利
译者 王永年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31421
开本 32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4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4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