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玄奘传
内容
前言/序言

卷第一0000卷第一起载诞于缑氏终西届于高昌

法师讳玄奘,俗姓陈,陈留人也。汉太丘长仲弓之后。曾祖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以学优仕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父慧,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时人方之郭有道。性恬简,无务荣进,加属隋政衰微,遂潜心坟典。州郡频贡孝廉及司隶辟命,并辞疾不就,识者嘉焉。有四男,法师即第四子也。

幼而圭璋特达,聪悟不群。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避席,玄奘今奉慈训,岂宜安坐?”

父甚悦,知其必成。召宗人语之,皆贺曰:“此公之扬焉也。”其早慧如此。

自后备通经奥,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不交童幼之党,无涉阛阓(huán huì,街市;街道)之门;虽钟鼓嘈囋(cáo zá,声音杂乱;喧闹)于通衢,百戏叫歌于闾巷,士女云萃,其未尝出也。

又少知色养,温清淳谨。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

俄而有敕于洛阳度二七僧,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幼少,不预取限,立于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见而奇之,问曰:“子为谁家?”答以氏族。

又问:“求度耶?”

答曰:“然。但以习近业微,不蒙比预。”

又问:“出家意何所为?”

答:“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果深嘉其志,又贤其器貌,故特而取之。因谓官僚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但恐果与诸公不见其翔翥(zhù,高飞)云霄,洒演甘露耳。又名家不可失。”

以今观之,则郑卿之言为不虚也。

既得出家与兄同止,时寺有景法师讲《涅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又学严法师《摄大乘论》,爱好逾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后,无复所遗。众咸惊异,乃令升座覆述,抑扬剖畅,备尽师宗。美问芳声,从兹发矣。时年十三也。

其后隋氏失御,天下沸腾。帝城为桀、跖之窠,河、洛为豺狼之穴。衣冠殄丧,法众销亡,白骨交衢,烟火断绝。虽王、董僣逆之衅,刘、石乱华之灾,刳剒(kū cuò,剖开,雕刻)生灵,芟夷海内,未之有也。

法师虽居童幼,而情达变通,乃启兄曰:“此虽父母之邑,而丧乱若兹,岂可守而死也!余闻唐帝驱晋阳之众,已据有长安,天下依归如适父母,愿与兄投也。”兄从之,即共俱来,时武德元年矣。

是时国基草创,兵甲尚兴,孙、吴之术斯为急务,孔、释之道有所未遑,以故京城未有讲席,法师深以慨然。初,炀帝于东都建四道场,召天下名僧居焉。其征来者,皆一艺之士,是故法将如林,景、脱、基、暹为其称首。末年国乱,供料停绝,多游绵、蜀,知法之众又盛于彼。

法师乃启兄曰:“此无法事,不可虚度,愿游蜀受业焉。”兄从之。又与经子午谷入汉川,遂逢空、景二法师,皆道场之大德,相见悲喜。停月余,从之受学,仍相与进向成都。诸德既萃,大建法筵,于是更听基、暹《摄论》、《毗昙》及震法师《迦延》,敬惜寸阴,励精无怠,二三年间,究通诸部。

时天下饥乱,唯蜀中丰静,故四方僧投之者众,讲座之下常数百人。法师理智宏才皆出其右,吴、蜀、荆、楚无不知闻,其想望风徽,亦犹古人之钦李、郭矣。

法师兄因住成都空慧寺,亦风神朗俊,体状魁杰,有类于父。好内、外学,凡讲《涅槃经》、《摄大乘论》、《阿毗昙》,兼通《书》、《传》,尤善《老》、《庄》,为蜀人所慕,总管酂公特所钦重。至于属词谈吐,蕴藉风流,接物诱凡,无愧于弟。若其亭亭独秀,不杂埃尘,游八綋(hóng,维),穷玄理,廓宇宙以为志,继圣达而为心,匡振颓网,包挫殊俗,涉风波而意靡倦,对万乘而节逾高者,固兄所不能逮。然昆季二人懿业清规,芳声雅质,虽庐山兄弟,无得加焉。

法师年满二十,即以武德五年于成都受具,坐夏学律,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益部经论研综既穷,更思入京询问殊旨。条式有碍,又为兄所留,不能遂意,乃私与商人结侣,泛舟三峡,沿江而遁。

到荆州天皇寺,彼之道俗承风斯久,既属来仪,咸请敷说。法师为讲《摄论》、《毗昙》,自夏及冬,各得三遍。时汉阳王以盛德懿亲,作镇于彼。闻法师至,甚欢,躬身礼谒。发题之日,王率群僚及道俗一艺之士,咸集荣观。于是征诘云发,关并峰起,法师酬对解释,靡不词穷意服。其中有深悟者,悲不自胜。王亦称叹无极,施如山,一无所取。

罢讲后,复北游,询求先德。至相州,造休法师,质问疑碍。又到赵州,谒深法师,学《成实论》。又入长安,止大觉寺,就岳法师学《俱舍论》。皆一遍而尽其旨,经目而记于心,虽宿学耆年不能出也。至于钩深致远,开微发伏,众所不至,独悟于幽奥者,固非一义焉。

时长安有常、辩二大德,解究二乘,行穷三学,为上京法匠,缁素所归,道振神州,声驰海外,负笈之侣从之若云,虽含综众经,而偏讲《摄大乘论》。

法师既曾有功吴、蜀,自到长安,又随询采,然其所有深致,亦一拾斯尽。二德并深嗟赏,谓法师曰:“汝可谓释门千里之驹,再明慧日当在尔躬,恨吾辈老朽,恐不见也。”自是学徒改观,誉满京邑。

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即今之《瑜伽师地论》也。又言:

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大丈夫会当继之。

于是结侣陈表。有曌不许。诸人咸退,唯法师不屈。既方事孤游,又承西路艰险,乃自试其心,以人间众苦种种调伏,堪任不退。然始入塔启请,申其意愿,乞众圣冥加,使往还无梗。

又法师初生也,母梦法师著白衣西去。母曰:“汝是我子,今欲何去?”答曰:“为求法,故去。”此则游方之先兆也。

贞观三年秋八月,将欲首途,又求祥瑞。乃夜梦见大海中有苏迷卢山,四宝所成,极为严丽。意欲登山,而洪涛汹涌,又无船筏,不以为惧,乃决意而入。忽见石莲华涌乎波外,应足而生,却而观之,随足而灭。须臾至山下,又峻峭不可上。试踊身自腾,有抟飙飒至,扶而上升。到山顶,四望廓然,无复拥碍,喜而寤焉,遂即行矣。时年二十六也。

时有秦州僧孝达在京学《涅槃经》,功毕还乡,遂与俱去。至秦州,停一宿,逢兰州伴,又随去至兰州。一宿,遇凉州人送官马归,又随去至彼。停月余日,道俗请开《涅槃》、《摄论》及《般若经》,法师皆为开发。

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时开讲日,盛有其人,皆施珍宝,稽颡(sǎng,人头)赞叹,归还各向其君长称叹法师之美,云欲西来求法于婆罗门国,以是西域诸城无不预发欢心,严洒而待。散会之日,珍施丰厚,金银之钱、口马无数,法师受一半燃灯,余外并施诸寺。

时国政尚新,疆场未远,禁约百姓不许出蕃。时李大亮为凉州都督,既奉严敕,防禁特切。

有人报亮云:“有僧从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

亮惧,追法师问来由。

法师报云:“欲西求法。”

亮闻之,逼还京。

彼有惠威法师,河西之领袖,神悟聪哲,既重法师辞理,复闻求法之志,深生随喜,密遣二弟子,一曰惠琳,二曰道整,窃送向西。

自是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遂至瓜州。

时刺史独孤达闻法师至,甚欢,供事殷厚。法师因访西路。

或有报云:“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瓠芦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关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无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贺延碛,伊吾国境。”

闻之愁愦,所乘之马又死,不知计出,沉默,经月余。未发之间,凉州访牒又至,云:“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

州吏李昌,崇信之士,心疑法师,遂密将牒呈云:“师不是此耶?”

法师迟疑未报。

昌曰:“师须实语。必是,弟子为图之。”

法师乃具实而答。

昌闻,深赞希有,曰:“师实能尔者,为师毁却文书。”即于前裂坏之。仍云:“师须早去。”

自是益增忧惘。所从二小僧,道整先向敦煌,唯惠琳在,知其不堪远涉,亦放还。遂贸易得马一匹,但苦无人相引。即于所停寺弥勒像前启请,愿得一人相引渡关。

其夜,寺有胡僧达摩,梦法师坐一莲华向西而去。达摩私怪,旦而来白。法师心喜为得行之征,然语达摩云:“梦为虚妄,何足涉言。”更入道场礼请。

俄有一胡人来入礼佛,逐法师行二三匝。问其姓名,云姓石,字槃陀。此胡即请受戒,乃为授五戒。胡甚喜,辞还。少时赍饼果更来。

法师见其明健,貌又恭肃,遂告行意。

胡人许诺言,送师过五烽。

法师大喜,乃更贸衣资为买马而期焉。

明日日欲下,遂入草间,须臾彼胡更与一胡老翁乘一瘦老赤马相逐而至。

法师心不怿,少胡曰:“此翁极谙西路,来去伊吾三十余反,故共俱来,望有平章耳。”

胡公因说:“西路险恶,沙河阻远,鬼魅热风,过无达者。徒侣众多,犹数迷失,况师单独,如何可行?愿自斟量,勿轻身命。”

法师报曰:“贫道为求大法,发趣西方,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非所悔也。”

胡翁曰:“师必去,可乘我此马。此马往返伊吾已十五度。健而知道。师马少,不堪远涉。”

法师乃窃念,在长安将发志西方日,有术人何弘达者,诵咒占观,多有所中。法师令占行事,达曰:“师得去。去状似乘一老赤瘦马,漆鞍桥前有铁。”

既睹胡人所乘马瘦赤,鞍漆有铁,与何言合,心以为当,遂换马。胡翁欢喜,礼敬而别。

于是装束,与少胡夜发。三更许到河,遥见玉关。去关上流十里许,两岸可阔丈余,傍有胡椒树丛。胡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

法师既渡而喜,因解驾停憩,与胡人相去可五十余步,各下褥而眠。

少时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师,未到十步许又回,不知何意,疑有异心。即起诵经,念观音菩萨。胡人见已,还卧遂眠。

天欲明,法师唤令起,取水盥漱,解斋讫欲发,胡人曰:“弟子将前途险远,又无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须夜到,偷水而过。但一处被觉,即是死人。不如归还,用为安隐。”

法师确然不回。乃俛(fǔ,同“俯”,屈身;低头)仰而进,露刃张弓,命法师前行。

法师不肯居前,胡人自行数里而住,曰:“弟子不能去,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忤也。”

法师知其意,遂任还。

胡人曰:“师必不达,如被擒捉,相引奈何?”

法师报曰:“纵使切割此身如微尘者,终不相引。”

为陈重誓,其意乃止。与马一匹,劳谢而别。

自是孑然孤游沙漠矣,唯望骨聚马粪等渐进。顷间忽有军众数百队满沙碛间,乍行乍止,皆裘褐驼马之像及旌旗槊纛之形,易貌移质,倏忽千变,遥瞻极着,渐近而微。

法师初睹,谓为贼众;渐近见灭,乃知妖鬼。又闻空中声言:“勿怖,勿怖!”由此稍安。

迳八十余里,见第一烽。恐候者见,乃隐伏沙沟,至夜方发。

到烽西见水,下饮,盥手讫,欲取皮囊盛水,有一箭飒来,几中于膝。

须臾,更一箭来,知为他见。乃大言曰:“我是僧,从京师来。汝莫射我!”

即牵马向烽。烽上人亦开门而出,相见,知是僧,将入,见校尉王祥。

祥命爇火令看,曰:“非我河西僧,实似京师来也。”具问行意。

法师报曰:“校尉颇闻凉州人说,有僧玄奘欲向婆罗门国求法不?

作者简介

慧立(615-?),唐代著名高僧,甘肃天水人,生而聪敏,有弃俗之志,贞观三年(629),于豳州昭仁寺出家。博考儒释,敕任大慈恩寺翻经大德,师事玄奘,次补西明寺都维那,后授太原寺主。博学妙辩,直词正色,又仰赞玄奘三藏之行仪,遂为之修传,成《大慈恩寺三藏传》五卷,然师因恐修补不全,遗其诸美,遂藏之地窖,不予人观。至临命终,始命门徒掘出。此书后流离分散,公元688年,由沙门彦悰搜购、排列、补校、笺述续成此《玄奘传》十卷。

彦悰,唐代著名高僧,籍贯、生卒年均不详。于贞观(627-649)末年就学于玄奘大师之门,以识量聪敏,博通群经,善属文章,长于著述,颇为同侪推重。著有《大唐京师寺录传》、《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护法沙门法琳别传》等。

亮点展示

1.jpg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序例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六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一雒口至盐窝沿河情形
二盐窝至海口尾闾情形
三酌量应办治河事宜
四现时应办救急事宜

第十一章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结论

附录
一清史稿·李鸿章
二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李鸿章时代大事年表

内容简介

《玄奘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被梁启超推崇为“古今传记*”。本书是一部记述玄奘生平年代*早、内容*为详实的传记,是我国现存的、保持完整面貌的*早的一部中篇单行个人传记,也是一部研究中亚、印度及丝绸之路各国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社会风情的珍贵史料。

编辑推荐

★ 他是中国佛法界*人、他是家喻户晓的唐僧。为你讲述真实的《西游记》、不一样的唐三藏。

★全书前五卷讲述奘师出生、出家学历、西游行程及印度半岛各国各地游学经历,后五卷述奘师回国以后和宫廷来往关系、译经事业、在佛学上所作的贡献以至*后示寂诸事等。

★玄奘的一生,是舍命求法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勇攀高峰的一生,是苦耕译述的一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展示了民族的高贵品格,不愧为民族的“脊梁”。

★玄奘被梁启超誉为“千古一人”,“是中国*流学者,决不居第二流以下”,被鲁迅目为中国人的“脊梁”。吕澂认为,“印度的佛学从汉末传来中国,直到唐初的几百年间,真正能够传译印度学说的本来面目的,还要算唐玄奘这一家。”

内容推荐
《玄奘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被梁启超推崇为“古今传记第一”。本书是一部记述玄奘生平年代最早、内容最为详实的传记,是我国现存的、保持完整面貌的最早的一部中篇单行个人传记,也是一部研究中亚、印度及丝绸之路各国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社会风情的珍贵史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玄奘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慧立,彦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96645
开本
页数 296页
版次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8-06-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22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