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内容
内容推荐
作者以文本、历史与现实的三重融合为主线,把本书结构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以德国的经验与基础探讨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范畴,下篇重点探讨宪法教义学在中国的危机与挑战。这本书探讨的学术命题跨越大、理论命题宏大,但论证过程精细化,充满学术味道,可读性比较强。
作者简介
李忠夏,山东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2018年)、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2016年)。西北政法学院法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北京大学法学双博士。曾获德国戴姆勒-奔驰奖学金赴德国留学6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出版德文专著1部。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人民日报》等期刊报纸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l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方法论、宪法变迁、基本权利、国家所有等。
目录
绪论:转型中国的宪法理论——文本、历史与现实的三重融合
引言: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一、分裂的国家观:主权与权利之间
二、迈向功能分化的中国社会转型
三、作为“框架秩序”的宪法:主权与权利的双重变奏
上篇 正当性与合法性之间:德国的经验
第一章 域外经验:德国宪法学中的理论与方法之争
一、方法论问题的提出
二、德国国家法学的前史:实证主义的萌芽
(一)国家法学的自然法基础及“普世公法”
(二)帝国公法学
(三)实证主义的初步兴起
(四)哈勒、哥廷根大学的国家法历史化
(五)浪漫主义唯心哲学对国家法理论的短暂影响
三、实证主义方法的开端:格贝尔—拉班德时期的德国国家法学
(一)国家法实证主义得以产生的社会—政治因素
(二)格贝尔—拉班德实证主义的源起
(三)格贝尔法学实证主义与拉班德法律实证主义之间的差异
(四)对实证主义的批评以及实证主义内部的自我修正
四、魏玛时期的实证主义
(一)新康德主义的问题意识
(二)凯尔森纯粹法学的内在困境
五、《魏玛宪法》时期的方法与方向之争
(一)“正当性”问题的提出
(二)国家法中新方法的引入
(三)魏玛时期反实证主义的内部分歧
六、价值理论在法学中的引入——由西南德意志学派到当代价值相对主义
(一)价值理论引入国家法学
(二)西南德意志学派——文化作为沟通规范与现实的桥梁
(三)客观价值思维
七、德国当代的国家法学方法讨论
(一)自然法的短暂复兴和拉德布鲁赫的方法三元论(Methodentrialismus)
(二)从认识论转向生存哲学——德国战后法哲学的讨论
(三)国家法的讨论状况——方法综合论和方法多元主义
(四)宪法解释方法
八、方法论之于宪法学的意义
下篇 宪法教义学在中国:危机与挑战
第二章 中国宪法学方法论争论的现状与反思
一、围绕“规范与事实”: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之争
二、面向事实及政治现实的宪法学进路
三、中国宪法学中的规范路径
四、作为诠释学的宪法学
第三章 中国迈向宪法教义学的内在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问题之提出
二、立国、立宪与革命的政治动因
(一)关于“革命”
(二)中国革命的任务:救亡优于自由
(三)立国与立宪:政治主导立宪
三、国家的正当性:制宪权角度的反思
(一)人民意志、国家与制宪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宪时刻”以及制宪权的行使
四、制宪权视野中宪法的全面修改:修宪抑或制宪?
(一)全面修改、制宪权以及国家的连续性
(二)制宪权理论的现实困境
(三)制宪权的历史本质
(四)宪法存在的必要性:摆脱制宪权的理论困境
五、“八二宪法”的转折:多元主义的生成与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传统的继续与超越
(二)多元主义、价值冲突与社会自主性
六、反思:立宪时刻、人民主权与宪法
第四章 政治宪法学产生的时代条件:以政治与宪法的关系为切入点
一、“政治宪法学”因何而生
二、中国化的“政治宪法学”:问题意识与知识资源
(一)“历史性”的政治宪法学
(二)“中国模式”思维框架下的“政治宪法学”
(三)“政治”维度中的政治宪法学:以正当性对抗合法性
三、如何理解“政治”:政治宪法学的内在分歧
四、面向未来:宪法学中政治与宪法关系的展开
第五章 宪法教义学在中国:基于社会系统理论的反思
一、引言: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之争
(一)乡土中国的现代性
(二)宪法学中的政治之维
二、中国宪法教义学的挑战
三、法教义学的前世:法学与科学的汇流
四、法教义学转向与科学性的变迁:法教义学的双重体系
(一)知识的清教主义:完全排除价值判断的法学
(二)法教义学的双重体系:知识体系与价值判断
(三)对“科学”的不同理解:法学作为科学的可能性
五、法教义学的科学之殇:价值判断
(一)法学中价值判断的不同路径
(二)法学的挑战:合法性与正当性
六、社会变迁中宪法教义学的功能定位
(一)宪法的双重功能:法律系统封闭与开放的“控制阀”
(二)法教义学的功能变迁:从确定性至可能性
(三)宪法教义学的功能定位:整合安定性与后果考量
(四)宪法教义学反思:以宪法变迁为定向的宪法教义学建构
七、中国宪法教义学的时代回应:方法综合与交叉学科的可能性
第六章 法治国的宪法内涵: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变迁
一、清末民国的立宪政治:政治系统的重塑与扩张
二、理想化的人民民主国家:个体、社会与国家的同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宪法变迁与宪法教义学(迈向功能分化社会的宪法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忠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9720476
开本 32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8
出版时间 2018-07-01
首版时间 2018-07-01
印刷时间 201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图书小类
重量 376
CIP核字 2018043488
中图分类号 D921.04
丛书名
印张 9.8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5: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