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罗丹艺术论(重编彩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罗丹艺术论》是对欧洲绘画雕塑史的科学总结,又是个人经验的精练概括,其中贯穿着对前人的崇敬、对名作的卓见,有劳动的喜悦、沉思的划痕、点滴的自省。当年傅雷先生任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讲授美术史,翻译此书作“美学讲义”发给学生,意在未曾涉及纯粹美学之前,先对于美术名作的形式与精神有一确切认识与探讨。

重编彩图本紧扣大师谈话,将二百余幅美术名作与谈话内容融为一体,更利于名作的欣赏和名著的理解。

内容推荐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平民出身。十四岁学画,十八岁师从动物雕塑家巴里(Barye),1860年至70年间在著名雕塑家卡里耶--贝勒斯(carrier—Belleuse)工作室工作。一八七五年游意大利,研究多那太罗、吉贝尔蒂和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作品,脱出学院派的桎梏,从而树立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雕塑作了根本性的变革---以雕塑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作为创作的基点。用丰富多彩的绘画手法,塑造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并赋予深刻的心理内涵和社会意义。----罗丹一生作品林立,继菲狄阿斯、米开朗琪罗之后成为欧洲雕塑史第三座高峰。其后期作品呈印象主义特点,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雕塑开启了大门,打通了道路。一九一六年,法国政府为答谢罗丹把全部作品捐献国家,特建立罗丹博物馆。

目录

傅雷译《罗丹艺术论》序言

罗丹美学

嘱词

第一章 艺术之写实

第二章 在艺人的眼中,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

第三章 论模塑

第四章 艺术中之动作

第五章 素描与色彩

第六章 女性美

第七章 古代精神与现代精神

第八章 艺术之思想

第九章 艺术中之神秘

第十章 菲狄阿斯与米开朗琪罗

第十一章 艺术家之效用

读后记

重编插图本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艺术之写实

在大学长街的梢头,尚特马尔斯左近,荒凉静寂,有内地风的街道的一隅,有所“白石存栈”。一个广阔的天井中,蔓草丛生中洒满了灰白的石屑。这是国家专备委托艺术家造像时所用的白石存放之处。

院子的一边,十几间工作室,分住着雕刻家。这寂静的艺者之村,宛似一所修院。

罗丹占据了两间小屋,一间内放着他的大作《地狱之门》的泥塑,另外一间就是他工作的地方。

我常是在薄暮时分去访他,那时他正结束着一天高贵的劳作。我拿了一张椅子,坐待着黑夜来催他休息,一面又凝神鉴赏他的动作,他趁着黄昏的微光,兴奋的舞动着刀笔。

戒这次又见他捏着泥团,迅急的作几种雏形,这是他寻思时的消遣。一块塑上大模型的泥团,要费他几番踌躇,因为这是要抓住稍纵即逝的美丽的姿态,如果研究过深,动作稍慢,那就很易放过这昙花般的“真”的浮现。

他的工作法是很奇特的。

工作室好几个裸体的男女模特儿蹀躞着,罗丹特地雇用他们,要他们不断地呈露着肉体,映出人体在自由活动中的形象,他长期观察他们,故能熟知动作时的筋肉状态。现代人之能见裸体,已是极端例外的了,就是雕塑家们,也只能在pose时见到pose即模特儿存台上摆定某种姿势,然于罗丹,却成为视觉中最习见的东西了。这种对于人体的深切的认识,原为古希腊人于角力竞技中所习见,而为当时的艺者所完满的表现出来的,罗丹竟恢复了与裸体相习见的古风,因此他终能抓住全部肉体所表现的情感。

面貌是通常被认为惟一的心灵之镜的,面部线条之动作,我们以为是精神生活的惟一的外在的表现。然实际上全身没有一根筋不传达内心之变化,快乐或忧愁、热情或失望、清明或郁怒……一切都表露于人体全部。两臂伸张、身躯无力的姿势,是和眼睛与口唇同样表示微笑的心情的。但要传达各种肉的表象时,一定要耐心地去研究这部“美之书”美之书,意指人体。这便是往昔的大师沐同化之惠,罗丹在今日凭意志之力所培养完成的。

他目光注射在模特儿身上,默默地体味着生命之美;他鉴赏着一个少妇在地下俯拾刀笔时的柔媚,手挽发髻时的爱娇;或是一个男子行走时的烦躁的情态。他遇到一个满意的姿势时,就叫模特儿保留他的动作,他立刻抓起黄土动手。

某一个晚上,在夜幕甫降、黑暗方临的时光,模特儿在屏后更衣,我便和他论到他的工作法。

“使我惊异的,”我说,“是你的与一般人迥然不同的工作法。我认识不少雕刻家,也见过他们工作。他们叫模特儿站在座上,叫他做某种某种的姿势。不时还要依了他们的意思把模特儿的胳膊和腿或拉长些、或弯曲些,叫他把身躯挺直,或把头倾侧,完全系一架有关节的木偶。

“你呢?决然相反,你等待模特儿有好姿势时才动手。不是他们来由你摆布,倒是你去听从他们了。”

......                   P21-22

序言

在西欧历史的黎明时期,古希腊的雕刻竭力将神人化,反映出人对神的怀疑、亲近和畏惧,恰好说明神的威力难以摆脱,同对人的歌颂发生了矛盾。菲狄阿斯在矛盾中寻求幸福、宁静、和谐,形成欧洲雕刻史上第一座高峰。可惜他的“著作”全都“写在”雕像之中,并无文字流传,他思想发展的脉络虽可从石像里去探求,总不免使我们遗憾。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得达摩老祖不立文字这一遗训的丰富内涵。厌弃言筌的禅宗也要通过语言促成渐悟,顿悟之后才可以抛开语言文字。雄鹰在天,双翅不动,那是很高的境地;公鸡斗架时翅膀乱动,羽毛纷纷扬扬,其实并不会飞。可见妙悟之难。这已是题外话。

昏迷与觉醒,束缚与挣扎,对立并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痛恨宗教裁判草菅人命,僧侣贵族的一切罪恶言行,无不归之于神的意志;为奴隶主贵族卖命冠以“爱国”雅誉,掠夺兄弟国家打上“吊民水火”的金字招牌。奄奄一息的宫廷艺术,依仗贵族富商残羹点缀太平,弘扬教义,麻醉同胞。以人的觉醒与挣扎为重要主题的米开朗琪罗,刻出许多杰作,人的力量强大,侧面反映出神权愚昧专横的事实。古希腊雕刻,渊穆静伟的调子发展为心灵的暴风雨,由内敛而外张,表现了力和狂怒;某些作品也有阴柔静谧之美,并传不朽。米开朗琪罗留有十四行诗和一些书信,没有论证雕塑的专著。米氏作品肌肉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但还不完全达到自觉的追求。

罗丹的作品,代表西方雕塑史上第三个高峰。在他之后的布尔德、马约尔、康宁柯夫、摩尔等大家的雕刻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但就总体的博大精深和历史影响而论,还没有全面超越罗丹而形成第四个高峰。

罗丹的创作,思考人间的疾苦,歌颂人的创造力、人的尊严和为维护它而付出的代价。神的形象消失了,他在表现丑得惊心动魄的对象如《丑之美》时,所用的手段仍然是美的。他抄袭甚至剽窃过克洛岱尔小姐的佳作,始乱而终弃,人格上比米开朗琪罗要差,但没有人否定他是一流大师。

三位雕塑巨匠都是人,把他们想象得完美无瑕,是我们造神意识的残余在作怪,发现神的缺点才使我们痛苦,至于人无完人,这是革命导师也不否认的。对菲狄阿斯,年代久远,难以发现什么史料。米开朗琪罗也是古人。罗丹离我们稍近,作品比较容易理解,缺点也容易发现。

发现前人缺点并不难,论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巨人缺点的文字何止千种,但大多数已经为时间所扬弃。而超过巨匠艺术成就的人,比指责他们的人要少得多。我们无意于为大师辩护,靠他人辩护过日子的不会是真大师。添上一块石头,去掉一筐土,都不会改变山峰的高度。我只讲超越前哲们长处之难,不是宣扬他们永远不可企及。绝对化与辩证法是绝缘的。

罗丹首先是创造家,其次才是理论家。

没有一系列雕刻,他谈不出《艺术论》。

退一万步讲,即使没有雕塑作品,能谈出一部《艺术论》,也足以不朽。此书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又是个人经验的精炼概括,其中贯穿着对前人的崇敬,有对许多名作的卓见,有劳动的喜悦、沉思的刻痕、点滴的自省。他对雕塑语言的创新上,强调自觉地体现肌肉本身的节奏与表情,对前入学术有所发展,启悟来者,开示法门。

原子中子时代,时问宝贵,此书以少胜多,反复咀嚼而不厌,从这口“井”里可以汲上不竭的“水”,那便是睿智、平易近人、更新自我的渴望,帮助我们去思考艺坛之内的群花,艺坛之外的事理。在深邃上或有不及《柏拉图对话集》之处,却可以与《歌德对话录》、 《托尔斯泰艺术论》具有同等价值。

世界文化史上的巨人很多,被作家、批评家、学者记录下来的对话集却很少。中国先秦时代许多子书,多为门人记载,此后仅宋儒语录、明清两代个别和尚有语录外,此类著作寥寥,艺术家谈话则多随风吹散,损失极多。

读完此书,我们深感罗丹难得,而葛赛尔更难得。盖谈艺者不乏其人;能将吉光片羽聚腋成裘,有创见、有情感、有色彩、渊博精淳的散文家,百年无几。这一点值得深思!

艺术家成就愈高,享受光荣愈多,周围谄媚者也随之增多。廉价恭维几句不要学问,创造一本学术著作,不仅仅要才,还要有德,有放弃自己著作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牺牲精神,要淡于名利,善于发现,心胸博大,不怕流言,坚忍不拔,甚至处于清客幕僚地位,完成大业,难处远非文字可以尽述。即使伟大的艺术家,也不是各方面都伟大。奴才听话无用,才人傲物,未必俯首帖耳。容人与容于人都难。掌握老艺术家思维方式、语言风格,本身就是创造。主仆关系非合作关系,宽松、容忍、尊重个性,才有平等的成功的合作。把作家批评家看成录音机是愚蠢的偏见。要重视、理解这种特殊行业——无能的干不了,有能者不愿干的工作。这样,我们的学术会进一步繁荣。一些体力好的人,可以创作为主,口述书稿为辅;一些体力差而思维能力好的老专家 可以在学术上后继有人,死后有书。抢救知识与史料,是战略性、时间性很强的大事,抓迟了要后悔。

怒安于一九三一午“九一八”前夕,与我同船自巴黎回到上海,住在我家,始译此书,次年春天竣稿,油印过三十多册,发给毕业班学生作课外参考读物。他善于教书,讲美术史课时,墙上放有名画幻灯,学生又发给明信片或小画片,互相对照,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使学生听得入迷。他讲罗丹的代表作,将此书主要精神介绍给学生,不搞死背硬记,希望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作品的精神实质。

当时也有人劝他:“坊间已有精装道林纸印的译本《美术论》流传,何必重译费事而又费时间?”

怒安说他□译为自学一遍,方便后生,无意出版。这种治学态度,多么难得!后来他在翻译上的成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历经浩劫,孤本译稿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了。袁志煌弟好学,恭楷抄录一边,文辉见而称赞不已,告知故宫博物院彭炎副院长,彭老转告傅敏,傅敏请不忘怒安教泽、精于法国文学的罗新璋先生搜罗原文及有关资料,反复校勘,保存译文风格,纠正誊抄中的笔误及排列不当,用心良苦,使这颗明珠拭去尘翳,射出精光。出版社为之精印,对我和怒安亲友来说,都是平生一大快事!预计此书将在信达雅三方面不逊于怒安其他名译而见重学林。

一本外国名著,多出几个译本,读者可以从比较中体味原作的风神。译者们各显身手,精益求精,各逞瑰艳,是大好事。钱锺书夫人杨绛自西班牙文译出《唐吉诃德》,体现塞万提斯文采,犹若唐临晋帖,风骨劲健,没有女作家驱词用语的纤秀之气,固然足珍,而林琴南文言译本,傅东华(伍实)白话旧译本,传神或有欠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必偏废,读书也要有点气度,不能褊狭。

一九八六年,我和伊乔同游巴黎,看过很多博物馆与美术馆,在罗丹与布尔德故居,二公许多杰作经高手放大,陈列在露天草坪上,供游客与市民欣赏,这和在室内观摩不同,又添一番新意。我还到当年和怒安一起参观过的罗浮官,重睹名画芳华,顷刻之间,忆起在艾菲尔铁塔上的同游,在威尼斯、日内瓦、罗马等地的快谈和争论(争论也是巨大的享受,从不伤害友情),想到漫长而又短促的一生中,有这样一位好兄弟相濡以沫,实在幸运。而今书在人亡,是悲伤,是怀念,是欣慰,是兼而有之,我也茫茫然难以言喻了。

后记

一九三一年秋,先父留法归国,任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讲授美术史,为教学参考用,于次年春译出《罗丹艺术论》。当年翻译此书只是“为自学一遍,方便后生,无意出版”,故仅油印数十份。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海粟弟子袁志煌先生,在整理刘府浩劫余物时,发现破旧不堪的《罗丹艺术论》油印稿,便恭楷抄录一份,于八十年代中期,通过柯文辉先生转我。并请熟读傅译的罗新璋君与法文原著校读后,收入一九八九年九月出版的《傅雷译文集》第二版。一九九八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插图珍藏本。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罗丹艺术论》的主要精神,更深刻理解罗丹作品的精神实质,在珍藏本的基础上,对全书插图作了调整:删去一部分,增补一百二十幅,近二百五十余幅。全书大部分图片均由老一辈摄影家陈渊先生翻拍,在此谨表深切的敬意。

为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对一些常用的人名地名,采用目前通行的译法;个别误植之处,也作了校订。

值此先父九五诞辰之际,仅以此精编图文本,表示对译者早年译作的由衷礼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罗丹艺术论(重编彩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葛赛尔
译者 傅雷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81170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36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305.565
丛书名
印张 16.8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27
15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