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眼中的季羡林
内容
编辑推荐

季羡林先生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他研究领域之广,学术造诣之深,学术成果之多,学风学德之高,在当今世界上是很少见的。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除印度学,即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佛教史、印度历史以外,还包括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佛教史、中国文化史等。他对东方学的建立和发展贡献巨大,人们称他为“东方学的缔造者和引路人”;他有力地推动了民间文学、比较文学的深入研究,这又使他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灵魂”、“比较文学的奠基者”。此外,他创作的散文,以丰富的内涵、动人的情感,在我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我眼中的季羡林》由施汉云所著,收录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季羡林先生的品格、思想和学术。

内容推荐

季羡林先生1911年8月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农民家庭。他6岁离开父母,往济南依靠叔父为生,在那里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193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35年被录取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是年秋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自1954年起。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等职。

季羡林先生学术研究领域广泛,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敦煌学等。此外,季羡林先生还写有大量散文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

《我眼中的季羡林》由施汉云所著,收录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季羡林先生的品格、思想和学术。

目录

序言

前言

序曲 小鸟要飞了

第一章 足迹

第一节 大官庄的来时路

第二节 学在济南

 一 孤苦少年“好学”不倦

 二 正谊中学

 三 高中立志艰苦求学

第三节 水木清华

第四节 哥廷根小城的欣喜与哀愁

第五节 北大岁月

 一 学成归国北大任教

 二 辛酸往事感慨万千

 三 名号众多各有来历

第六节 301医院的鲜花深处

 一 善用时间苦研不辍

 二 勉励青年书赠学人

第二章 平凡中的伟大

第一节 记得那人家

 一 慈母长逝勉尽哀思

 二 德国少女一往情深

 三 温馨的家

 四 亲人去世伤心欲绝

第二节 布衣情怀

 一 生活简朴悠然自得

 二 家居简陋珍惜用物

 三 八个书斋

 四 思念

第三节 一日之计,一生之计

 一 珍惜时间勤奋严谨

 二 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第四节 爱国不甘后人

 一 灵活应变天生捷才

 二 众德之首热爱祖国

第五节 诚以待人、厚以载物

 一 事必躬亲行必合度

 二 共度春节

 三 气度恢弘容人雅量

 四 轶事趣闻名传后人

第六节 人格的魅力

 一 历史功过恩怨分明

 二 《牛棚杂忆》

 三 真诚节俭人格高尚

 四 无私捐献高风亮节

第三章 殷殷深情

第一节 此时无亲胜有亲

 一 “义务打工者”李玉洁

 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三 众人相助功不可没

 四 “林宜欣程” “惠泽社群”

第二节 桃李不言

 一 恩师陈寅恪

 二 德国教授精诚感召

 三 爱护学生桃李满天下

第三节 有朋自远方来

 一 “四剑客”的学友情

 二 忆章用

 三 门生故交满天下

 四 淡泊名利重视科研

 五 多年挚友体贴入微

 六 不信神佛深研佛理

第四节 贝叶经情缘

 一 初识

 二 萍水相逢真情相送

 三 十五部“贝叶经”赠北大

 四 静思静研缅甸国宝

 五 广东之行义无反顾

第五节 季羡林和石景宜

 一 兄弟情结情深意笃

 二 文化书史

 三 雪中送炭贡献良多

 四 在蓝旗营的家

 五 深感知遇鼎力相助

 六 撰写石景宜博士传

 七 知己的关键是“真”字

 八 不幸仙逝天地同悲

第六节 感悟真爱

 一 交以望年

 二 “诚”“仁”为本慈爱广被

 三 美丽的小荷叶缸

 四 医院里的欢声笑语

 五 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第四章 真趣

第一节 此身合是诗人未

 一 坐拥书城乐在其中

 二 散文创作自成一家

第二节 爱猫本是寻常事

 一 月是故乡明

 二 仁慈之心 惠及爱猫

 三 来自自然还于自然

第三节 年来多少可登临

 一 出访列国感触良深

 二 邀游各地巨著累累

第四节 童心来复梦中身

 一 达观人生世无其匹

 二 勤奋为学摄取新知

第五章 往事依旧

第一节 冒昧采访

 一 德高望重宾客如云

 二 实话相言苦衷谁知

 三 受益匪浅美不胜收

第二节 生日专业户

 一 九十华诞影响深远

 二 医院祝寿精诚感召

 三 肝胆相照动人心弦

 四 九十五诞辰校长致辞

 五 最后的生日礼物

 六 家乡祝寿得意杰作

第三节 仁者寿、智者乐

 一 畅谈养生真知灼见

 二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第四节 永不逝的身影

 一 一代学人与世长辞

 二 名言谠论流传不朽

彼美一人

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季羡林1935年8月离家,10月抵达柏林,后来又来到幽静的哥廷根小城,结识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人。入哥廷根大学,在《留德十年》中写道:“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当然未想到这便是一住十年的第二故乡了。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他在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密特和西克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还选修了俄语、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和阿拉伯语等。

在这个以风景秀丽闻名全德的小城,留下了他刻苦攻读的身影。随着对于各种语言越来越娴熟的掌握,他对自己的老师们满怀感激和敬仰之情。他与女房东亲若家人,和谐相处,课余时间里,也与德国的朋友们郊游山林,和德国人富有情趣的种种生活,使他坚信德国人民与别国人民一样的热情、正直、善良。季羡林喜欢这个小城,在《留德十年》里,他充满诗意地描述哥廷根的山林,就像小夜曲,美到引人入胜,美到神秘。在前途未定、心事茫茫的十年动荡岁月中,这块桃花源美且真实,他与同学、朋友在四季各富情趣的哥廷根山林里谈天说地,那种闲散适意更成为他十年岁月中最美丽的回忆。

赴德留学期间,虽然忍饥挨饿,他仍然发奋学习。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四个“优”,获得博士学位。1942年,季羡林完成了博士学业准备回国,但是到柏林办理回国签证时,由于战争因素而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

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的博士后岁月。”

他依然回到哥廷根大学过七年来“单调寂寞”的生活。他又学习了吐火罗文和吠陀语。当时环境恶劣,那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飞机轰炸下的柏林,硝烟遍地,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季羡林同其他外国人一样,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饱受着战祸之苦。在这单调中,他曾经思考过德国极端但也迷茫的纳粹崇拜,对美国大兵进驻哥廷根后生活的随意和浪费也存在怀疑,也曾思考过战后的德国灾难和平民命运悲剧产生的原因,当然还历尽了异乡人的忧愁。

原以为只在这里待两年,谁知却一直拖了10年。满怀着一腔热望奔波于研究所、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间的时候,空袭带来的惶惑和饿肚子的烦恼,渐渐被学术上的进取心替代,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萦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思乡之情却被埋得越深。  P36-37

序言

季羡林先生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其研究领域之广,学术造诣之深,学术成果之多,学风学德之高,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只影响了当今的许许多多的人,而且还将影响今后许许多多的人。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他的影响也在日益扩大,想了解他的海内外人士也日渐增多,这本身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此凡有所了解的人,都无不为之高兴。

季先生多次说过:“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须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对得起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他再三强调,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他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甚至他所做的,比他所说的,不知要多多少倍。他为了工作,为了事业,充分利用时间,对时间抓得很紧,分秒必争,从不浪费。季先生告诫我们:“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决不能白白把生命浪费掉,如果我有一天工作没有什么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疚愧难安,认为是慢性自杀。”因此,他爱惜时间如同生命,每天早上四点即起来学习写作;开会的时候还在构思文章;住进医院,躺在病床上,依然在打腹稿。有关例子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季先生的成长经历,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曲折艰难。阳关大道,他走过;独木小桥,他跨过;一路上坎坎坷坷,弯弯曲曲。但他有运气,更有决心和毅力,才有了后来的光辉业绩。这个艰难历程,国内外人士知道后,震惊之余,感慨万千。季先生不愧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我们认为,他的高尚品德、渊博知识和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感人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不仅如此,他还学贯中西,认真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和写作,不少著作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状有独特的研究和科学的展示,从而有助于同各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和谐地发展,对世界和平和经济的繁荣,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想了解他、介绍他和研究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我们这样做,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只能说是有益而无害的。

施汉云女士,工作敬业,态度认真。由于工作关系,同季先生取得联系后,不仅交往时间长,而且思想交流多,季先生的思想与为人,使她深受教育。多年来,她对季先生也敬如亲人,观察细致,体贴人微。今天,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际观察对季先生晚年的一些情况做了细腻的描述,为我们真实地了解季先生提供了另一个侧面,实属难得,读后深受启发和教育。我相信,本书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前几天,她向我索序,我力不能及,未敢应诺。但季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我受益匪浅,感激万分,对季先生的看法和感想当然是有的,季先生刚仙逝不久,于是我满怀崇敬和怀念的心情,写了上面的一些话,权充序言吧。

王树英

2009年10月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眼中的季羡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施汉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16873
开本 16开
页数 2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1-02-01
首版时间 2011-02-01
印刷时间 2011-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7: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