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独白(大师难忘的事儿)
内容
编辑推荐

童年稚趣,流露着生命旭日初升的惊喜与好奇;弱冠负笈,令混沌初开,告别蒙昧与无知;秋日私语,独白人生的思绪与情怀……

飘落在纸上的,不仅仅是大师们漫漫人生中的欢乐与悲伤,更是他们人生苦旅中跋涉后留下的真实心绪。

夜半人静的时候,伴一盏灯,沏一壶茶,与大师娓娓而谈,细品那份流逝的心动……

内容推荐

让心灵暂时稍稍避开尘世的嘈杂与喧嚣,静静地走进精神大师们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灵魂的吟唱……无论是欢乐还是伤痛,都是大师们人生苦旅跋涉后留下的真实印记。本书收集的名家名篇都是大师们对自己人生轨迹的审视,是他们至情至性的自然流露。

目录

第一编 童年记趣

丰子恺(1898—1975)

忆儿时

梦痕

鲁彦(1902—1944)

开门炮

钓鱼

萧乾(1910—1999)

黎明曲

臧克家(1905—2004)

皓首忆稚年

第二编 弱冠负笈

鲁迅(1881—193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郁达夫(1896—1945)

书塾与学堂

朱 湘(1904—1933)

我的童年

巴金(1904—2005)

我的幼年

夏丐尊(1886—1946)

我的中学生时代

茅盾(1896—1981)

我的中学生时代及其后

何其芳(1912—1977)

第三编 秋日私语

徐志摩(1897—1931)

自剖

陈梦家(1911—1966)

五月

萧乾(1910—1999)

忧郁者的自白

郑振铎(1898—1958)

离别

瞿秋白(1899—1935)

多余的话·告别

第四编 真情至性

巴金(1904—2005)

陆文夫(1928—2005)

壶中日月长

邵燕祥(1933— )

十载茶龄

林语堂(1895—1976)

我的戒烟

第五编 文章千古事

鲁迅(1881—1936)

《呐喊》自序

巴金(1904—2005)

说真话

萧乾(1910—1999)

八十自省

柏杨(1920—  )

额手称庆

张爱玲(1920—1995)

自己的文章

冯骥才(1942— )

命运的驱使

遵从生命

第六编 谁解其中味

沈从文(1902—1988)

女难

郁达夫(1896—1945)

水样的春愁

林语堂(1895—1976)

无穷的追求

论年老

——人生自然的节奏

丰子恺(1898—1975)

不惑之礼

俞平伯(1900—1990)

中年

夏丐尊(1886—1946)

中年人的寂寞

张爱玲(1920—1995)

天才梦

杨 绛(1911—  )

下放记别

林微因(1904—1955)

一片阳光

第七编 峰回路转这一生

陈独秀(1879—1942)

实庵自传(节选)

林语堂(1895—1976)

一团矛盾

周作人(1885—1967)

关于自己

茅盾(1896—1981)

我的小传

朱自清(1898—1948)

我是扬州人

老舍(1899—1966)

小型的复活

朱光潜(1897—1986)

自传

梁漱溟(1893—1988)

自述

冰心(1900—1999)

自述

试读章节

梦 痕

我的左额上有一条同眉毛一般长短的疤。这是我儿时游戏中在门槛上跌破了头颅而结成的。相面先生说这是破相,这是缺陷。但我自己美其名日“梦痕”。因为这是我的梦一般的儿童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唯一的痕迹。由这痕迹可以探寻我的儿童时代的美丽的梦。

我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家为了“打送”(吾乡风俗,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门来作客,辞去时,主人家必做几盘包子送他,名日“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亲,姑母,婶母,和诸姊们都在做米粉包子。厅屋的中间放一只大匾,匾的中央放一只大盘,盘内盛着一大堆粘土一般的米粉,和一大碗做馅用的甜甜的豆沙。母亲们大家围坐在大匾的四周。各人卷起衣袖,向盘内摘取一块米粉来,捏做一只碗的形状;夹取一筷豆沙来藏在这碗内;然后把碗口收拢来,做成一个圆子。再用手法把圆子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条绞丝花纹的脊梁来;最后在脊梁凑合的中心点上打一个红色的“寿”字印子,包子便做成。一圈一圈地陈列在大匾内,样子很是好看。大家一边做,一边兴高采烈地说笑。有时说谁的做得太小,谁的做得太大;有时盛称姑母的做得太玲珑,有时笑指母亲的做得像个馅饼。笑语之声,充满一堂。这是一年中难得的全家欢笑的日子。而在我,做孩子们的,在这种日子更有无上的欢乐;在准备做包子时,我得先吃一碗甜甜的豆沙。做的时候,我只要吵闹一下子,母亲们会另做一只小包子来给我当场就吃。新鲜的米粉和新鲜的豆沙,热热地做出来就吃,味道是好不过的。我往往吃一只不够,再吵闹一下子就有得吃第二只。倘然吃第二只还不够,我可嚷着要替她们打寿字印子。这印子是不容易打的:蘸的水太多了,打出来一塌糊涂,看不出寿字;蘸的水太少了,打出来又不清楚;况且位置要摆得正,歪了就难看;打坏了又不能揩抹涂改。所以我嚷着要打印子,是母亲们所最怕的事。她们便会和我情商,把做圆子收口时摘下来的一小粒米粉给我,叫我“自己做来自己吃”。这正是我所盼望的主目的!开了这个例之后,各人做圆子收口时摘下来的米粉,就都得照例归我所有。再不够时还得要求向大盘中扭一把米粉来,自由捏造各种粘土手工:捏一个人,团拢了,改捏一个狗;再团拢了,再改捏一只水烟管……捏到手上的龌龊都混入其中,而雪白的米粉变成了灰色的时候,我再向她们要一朵豆沙来,裹成各种三不像的东西,吃下肚子里去。这一天因为我吵得特别厉害些,姑母做了两只小玲珑的包子给我吃,母亲又外加摘一团米粉给我玩。为求自由,我不在那场上吃弄,拿了到店堂里,和五哥哥一同玩弄。五哥哥者,后来我知道是我们店里的学徒,但在当时只知道他是我儿时的最亲爱的伴侣。他的年纪比我大,智力比我高,胆量比我大,他常做出种种我所意想不到的玩意儿来,使得我惊奇。这一天我把包子和米粉拿出去同他共玩,他就寻出几个印泥菩萨的小形的红印子来,教我印米粉菩萨。

后来我们争执起来,他拿了他的米粉菩萨逃。我就拿了我的米粉菩萨追。追到排门旁边,我跌了一交,额骨磕在排门槛上,磕了眼睛大小的一个洞,便晕迷不省。等到知觉的时候,我已被抱在母亲手里,外科郎中蔡德本先生,正在用布条向我的头上重重叠叠地包裹。

自从我跌伤以后,五哥哥每天乘店里空闲的时候到楼上来省问我。来时必然偷偷地从衣袖里摸出些我所爱玩的东西来——例如关在自来火匣子里的几只叩头虫,洋皮纸人头,老菱壳做成的小脚,顺治铜钿磨成的小刀等——送给我玩,直到我额上结成这个疤。

讲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我的回想中印象最清楚的人物,莫如五哥哥。而五哥哥的种种可惊可喜的行状,与我的儿童时代的欢乐,也便跟了这回想而历历地浮出到眼前来。

他的行为的顽皮,我现在想起了还觉吃惊。但这种行为对于当时的我,有莫大的吸引力,使我时时刻刻追随他,自愿地做他的从者。他用手捉住一条大蜈蚣,摘去了它的有毒的钩爪,而藏在衣袖里,走到各处,随时拿出来吓人。我跟了他走,欣赏他的把戏。他有时偷偷地把这条蜈蚣放在别人的瓜皮帽子上,让它沿着那人的额骨爬下去,吓得那人直跳起来。有时怀着这条蜈蚣去登坑,等候邻席的登坑者正在拉粪的时候,把蜈蚣弄在他的裤子上,使得那人扭着裤子乱跳,累了满身的粪。又有时当众人面前他偷把这条蜈蚣放在自己的额上,假装被咬的样子而号啕大哭起来,使得满座的人惊惶失措,七手八脚地为他营救。正危急存亡的时候,他伸起手来收拾了这条蜈蚣,忽视破涕为笑,一缕烟逃走了。后来这套戏法渐渐做穿,有的人警告他说,若是再拿出蜈蚣来,要打头颈拳了。于是他换出别种花头来:他躲在门口,等候警告打头颈拳的人将走出门,突然大叫一声,倒身在门槛边的地上,乱滚乱撞,哭着嚷着,说是践踏了一条臂膀粗的大蛇,但蛇是已经钻进榻底下去了。走出门来的人被他这一吓,实在魂飞魄散;但见他的受难比他更深,也无可奈何他,只怪自己的运气不好。他看见一群人蹲在岸边钓鱼,便参加进去,和蹲着的人闲谈。同时偷偷地把其中相接近的两人的辫子梢头结住了,自己就走开,躲到远处去作壁上观。被结住的两人中若有一人起身欲去,滑稽剧情就演出来给他看了。诸如此类的恶戏,不胜枚举。

现在回想他这种玩耍,实在近于为虐的戏谑。但当时他热心地创作,而热心地欣赏的孩子,也不止我一个。世间的严正的教育者!请稍稍原谅他的顽皮!我们的儿时,在私塾里偷偷地玩了一个折纸手工,是要遭先生用铜笔套管在额骨上猛钉几下,外加在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面前跪一支香的!

况且我们的五哥哥也曾用他的智力和技术来发明种种富有趣味的玩意,我现在想起了还可以神往。暮春的时候,他领我到田野去偷新蚕豆。把嫩的生吃了,而用老的来做“蚕豆水龙”。其做法,用煤头纸火把老蚕豆笑熏得半熟,剪去其下端,用手一捏,笑里的两粒豆就从下端滑出,再将笑的顶端稍稍剪去一点,使成一个小孔。然后把豆笑放在水里,待它装满了水,以一手的指捏住其下端而取出来,再以另一手的指用力压榨豆笑,一条细长的水带便从豆笑的顶端的小孔内射出。制法精巧的,射水可达一二丈之远。他又教我“豆梗笛”的做法:摘取豌豆的嫩梗长约寸许,以一端塞人口中轻轻咬嚼,吹时便发喈喈之音。要摘取蚕豆梗的下段,长约四五寸,用指爪在梗上均匀地开几个洞,作成笛的样子。然后把豌豆梗插入这笛的一端,用两手的指随意启闭各洞而吹奏起来,其音宛如无腔之短笛。他又教我用洋蜡烛的油作种种的浇造和塑造。用芋艿或番薯镌刻种种的印版,大类现今的木版画。……诸如此类的玩意,亦复不胜枚举。

现在我对这些儿时的乐事久已缘远了。但在说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时,还能热烈地回忆神情活跃的五哥哥和这种兴致蓬勃的玩意儿。谁言我左额上的疤痕是缺陷?这是我的儿时欢乐的佐证,我的黄金时代的遗迹。过去的事,一切都同梦幻一般地消灭,没有痕迹留存了。只有这个疤,好像是“脊杖二十,刺配军州”时打在脸上的金印,永久地明显地录着过去的事实,一说起就可使我历历地回忆前尘。仿佛我是在儿童世界的本贯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这成人社会的“远恶军州”来的。这无期的流刑虽然使我永无还乡之望,但凭这脸上的金印,还可回溯往昔,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啊!

一九三四年六月七日

(选自丰子恺《随笔二十篇》,一九三四年版)

P8-11

序言

今天,对许多人来说,镌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那句格言——认识你自己——与其说是一道神谕,毋宁说是一种警示。物欲横流已使许多人耽溺于感官的满足与宣泄,忘却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反思。随波逐流的心灵日益显得苍白而软弱,莫名其妙的空虚与无聊萦绕在现代人心头,挥之不去。

那么,让心灵暂时稍稍避开尘世的嘈杂与喧嚣,静静地走进精神大师们的内心世界,聆听他们灵魂的吟唱吧:童年稚趣,流露着生命旭日初升的惊喜与好奇;弱冠负笈,令混沌初开,告别蒙昧与无知;秋日私语,独白人生的思绪与情怀;真情至性,烟酒茶是许多人的钟爱;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是心血在燃烧;谁解其中味,分明是一杯自己亲手调制、五味俱全的鸡尾酒;峰回路转这一生,又有多少话欲说还休……

知人论世,历来是中国文学批评解析作品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文如其人,也同样在中国文学评论传统中源远流长。其实,强调的无非都是一点,即文与人的合一。作家与作品,正如遗传与变异的关系。如果说这里收集的文章都是作家的内心独白,那么阅读它便转化成了读者与作家之间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欢乐时放声高歌,苦痛处黯然神伤,在心灵的碰撞中便有了所谓的升华与净化。更重要的是,对别人生命之旅的观察与思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生活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也正存在于这种审视之中。

从人类自我意识萌发之时起,伴随着对浩渺宇宙和大自然的探索,人就开始了对生命意义的沉思。人类文化越发展,人的自我意识就越强烈,这种思考对于人来说也就越有价值。它在人的生活中显得那么举足轻重,并成为人的一种基本职责。因而,沉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丧失审视和反省的追求与能力,不啻为人在精神上的堕落。我们编写本书,不敢说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这种风气,但我们的旨归是鲜明的,正同于“认识你自己”这一古老格言,意在警醒,对读者然,对编者亦然。

本书收集的名家名篇,显然不足以勾勒出一个立体、丰满的形象。飘落在几页白纸上的,只是他们漫漫人生中一时一地的经历、体验或情绪的反映。欢乐与伤痛,贵在都是他们人生苦旅中跋涉后留下的真实足迹。假如夜半人静之时,伴一盏灯,沏一壶茶,与大师们娓娓而谈,令您有如晤老友之感,并能真切地指出我们这本书编写的不足之处,则编者幸莫大焉。

编 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独白(大师难忘的事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欧阳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090737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1: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