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休闲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研究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研究新兴产业——休闲经济的产生背景、发展态势和市场变化的论文集,分为综合篇、产业篇和发展篇三大部分,全方位阐释休闲经济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探讨和论证产业相关领域和项目,并提供政策性指导和可操作的规划建议。本书作者曾为制定行业政策法规的主管官员,又是从事旅游研究多年颇有著述的学者,既为官又治学的双重身份使这部具有学者独特视角和创见的论文集对行业有显而易见的指导作用。

目录

导 言 休闲——生活的三分天下1

  一 我们过去活得太累了1

  二 永不消逝的“泡沫”3

  三 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7

  四 休闲的未来与未来的休闲9

综 合 篇

休闲度假的特点及发展趋势13

  一 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背景15

  二 休闲度假市场的发育17

  三 休闲度假的特点22

  四 如何促进发展29

中国休闲产业的发展31

  一 休闲产业的培育32

  二 打造休闲名城44

  三 如何促进休闲经济发展50

  四 结束语:中国休闲元年54

从节日旅游到假日旅游——关于黄金周的探讨55

  一 黄金周的规律性现象55

  二 对黄金周的意见57

  三 从节日旅游到假日旅游58

  四 隔周双休制61

假日消费价格该不该涨?63

  一 对假日消费的总体把握和总体判断63

  二 区别分析63

  三 价格管理与市场管理65 

后工业时代与中国休闲文化69

  一 后工业时代的背景69

  二 我国后工业旅游的起步与发展71

  三 旅游和休闲市场的发展模式与导向75

  四 后工业化的旅游休闲组织77

休闲产业与制度创新79

你休闲了吗?——《旅游卫视》对话录82

世界休闲博览会的商机94

  一 休博会的意义94

  二 休博会的总体定位94

  三 休博会带来了什么?95

  四 休博会的商业机会96

  五 如何抓住商机?98

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宣传促销及发展总体策划案101

  一 基本评估101

  二 筹备冲刺:营销休博会107

  三 活动阶段:魅力休博会121

  四 从休博会到休闲城124

休博会开幕式策划130

产 业 篇

民俗旅游的特点及发展135

  一 理论分析135

  二 现状分析141

  三 发展分析144

产权酒店的发展151

  一 基本情况151

  二 房地产市场对酒店市场的影响154

  三 产权酒店的意义157

  四 权利变化、权利均衡与权利保障159

  五 产权酒店的发展164

初露端倪的个性化旅游产品168

分时度假的中国化171

  一 为什么会有分时度假?171

  二 分时度假产品的特点173

  三 分时度假的困难174

  四 发展问题177

  五 分时度假的重要性179

休闲房地产:概念辨析与产业发展182

  一 概念的辨析182

  二 链条与特点185

  三 产业发展193

赛马场如何发展?199

  一 项目的意义199

  二 项目基础199

  三 项目风险评估200

  四 项目内容201

  五 操作202

中国邮轮经济:现象、活动与产业204

  一 怎么认识邮轮经济? 204

  二 对中国邮轮经济的分析205

  三 邮轮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趋势206

万泉河漂流215

  一 面临的困难和优劣势215

  二 市场216

  三 定位216

  四 产品的重新包装217

  五 发展218

中国“死海”运城盐湖220

  一 运城盐湖的理念220

  二 如何规划建设?221

  三 进一步延伸发展的问题225

京都体育休闲区226

  一 休闲度假市场的形势226

  二 京都体育休闲区的优势和弱势的分析227

  三 京都体育休闲区的总体思路228

  四 规划方案与项目安排232

广东新会古兜温泉239

  一 研究客源239

  二 研究资源240

  三 研究产品241

  四 发展问题250

  五 目标253

海淀区皇家园林旅游休闲区255

  一 概念解析255

  二 存在的问题256

  三 解决方案257

嘉兴湘家荡旅游度假区261

  一 湘家荡的条件与不足261

  二 把握主题,培育需求262

石象湖生态综合试验区266

  一 现状的评价266

  二 关于空间布局268

  三 周边联动273

  四 综合性开发273

  五 现在的项目构想274

博物馆的市场化277

  一 旅游与博物馆277

  二 博物馆的情况与问题278

  三 研究市场279

  四 深度发展281

科技旅游的发展283

  一 科技旅游的市场基础283

  二 对科技旅游的认识285

  三 科技旅游的基本情况286

  四 特点287

  五 促进发展288

发 展 篇

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分析295

  一 中国旅游度假产品发展过程与现状295

  二 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轨迹分析299

  三 休闲度假的市场的形势和特点305

  四 下一步的工作安排310

城市旅游的新发展——广州荔湾区建设中心游憩区断想315

  一 从广州的整体角度看荔湾区的旅游发展315

  二 中心游憩区的建设316

  三 具体项目的点评321

环城市休闲度假带326

  一 边缘性、新兴性与变化性327

  二 半壁江山330

  三 发展模式333

  四 市场特点337

  五 12条经验339

  六 政府的误区343

  七 小康旅游与城市化发展344

海岛文化的国际化发展346

  一 产业定位346

  二 发展模式347

  三 关于海岛文化349

  四 发展目标352

  五 项目的综合性配置353

打造沿海后花园的江西旅游356

  一 后花园战略的意义356

  二 后花园的市场研究357

  三 目的地和旅游产品360

  四 后花园的开发建设364

  五 旅游的深化发展369

黄山祁门旅游371

  一 祁门在黄山旅游里的定位371

  二 祁门的旅游资源372

  三 祁门发展的优势和弱势372

  四 转换与创新373

  五 关于牯牛降378

  六 形成一个好的机制379

从旅游产业规划到休闲发展规划——对密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意见381

  一 对规划的总体看法381

  二 两个思路性的看法382

后 记386

试读章节

休闲产业与制度创新

自1999年9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新的节假日管理办法以来,我们已经经历了15个旅游黄金周,国民的旅游需求全面释放,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生活中的消费热点。2000年的“五一”黄金周,被新闻界惊呼为“井喷式”和“爆发式”的消费现象,其实这正是旅游消费达到临界点而产生的矩形排浪式消费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特点,进一步形成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从需求角度来看,一是集中性冲击,这是世界性的现象,也是规律性的现象。二是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春节期间民工潮、探亲潮、学生潮和观光潮集中流动,但流向遍布全国。从大旅游的角度来看,上述“四潮”都在旅游范围之内,但目标相对明确,观光与“逃节”也联系在一起了。“五一”期间春暖花开,处处宜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踏青”习俗扩大了范围,延长了路线,拓展了空间,以观光为主体的客流集中冲击,集中体现。“十一”期间则转化为短线游、周边游为主。流量并未减少,流向逐步变化。消费结构和消费心理都有所调整。三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旅游者的成熟程度大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也大大增强。从供给角度来看,一是新的旅游区点不断增加,丰富了品种,也产生了一定的分流之效。二是旅游行业全力以赴,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三是全社会动员,各行各业都在努力,以安全为上,秩序为本,效益为根,力求在黄金周做好这些工作。为此,国务院成立了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各地也层层组建,高效运行,从政府层面加强组织协调。各级各类媒体进行预报,加强分析,指导旅游者,服务旅游者,都见到了好的效果。这是世界旅游发展史上的创新之举,是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创新也必然意味着不成熟,意味着探索,也同样包含着发展的过程,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前景。

但严格地说,上述还只是节日旅游,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假日旅游。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节日旅游的火爆,就会使旅游运行的季节性起落更加突出。按照高峰期配置经济资源,并不是经济人应有的行为,但如果不能满足高峰期的需求,又必然是质量的下降,或者是低质量的替代。因此,要从节日旅游提升到假日旅游。几年来,从政府部门到学界一直到旅游者,都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的建议。从目前的实情来看,比较集中也相对好操作的事情有三:一是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这件事情不是制度的创新,只是已定制度的落实。二是推行奖励旅游方式,对于企业而言,发货币、发实物和“发”旅游都是奖励方式,而奖励旅游却具有多方面的效应。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可以扩大企业影响,也是一种员工培训方式。这件事情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实行多年,已成常规。三是抓好寒暑假市场,这一市场不仅是学生市场,而是围绕着学生形成的一个教职员工和家长的市场群。这三件事情如果能比较到位,假日旅游的发展就自然会上一个大台阶。

再进一步,则是从假日旅游到休闲时代。目前,城市人的全年法定节假日114天,如果再加上各类其他休闲时间,总体闲暇时间将达到全年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休闲时代,也意味着一个新的产业的形成,即休闲产业的形成,这在中国人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中是一个根本的变化,也将引发一系列新的变化。这需要建立新的生活观,新的文化观,新的产业观。三分之一的时问处于休闲状态,我们学会怎么去生活了吗?三分之一的资源将向休闲产业转移,我们准备好了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

在这个自在但尚未自觉的时代中,市场经济又一次体现出自生的敏锐性和对资源基础性的配置作用。几年来,一系列新的现象开始萌发。度假市场在逐步发育之中,对应市场的新需求,度假产品也在逐步发展。其中,国际化的分时度假和产权酒店变成了两个亮点,迄今为止,规模不大,但影响较大。之所以能够如此,恰在于创新的意义。由此也引发了不少的议论和批评。另一方面,旅居结合,景观房产的概念也为业内所瞩目,并随着小康生活的来临而付诸实践,也见到了突出的效果。同样,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意见。

“桔生淮南则为桔,移之淮北则为枳。”桔枳之差在于土壤、气候和环境。分时度假的基本要求是市场经济下的信用环境,产权酒店的基本要求是投融资环境,房地产创新的基本要求是文化环境,我们是否具备这样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个喜欢“刮风”的国度,凡有新事,必蜂拥而上,然后形成泡沫。“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还好说,狂风巨浪一起,又可能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此外,新事物需要新规则,形成新秩序,几年来的一些反复从客观上已经提出了这个要求。但从根本来说,还是休闲时代需要休闲产业,休闲产业需要全面创新。同样,这一创新应当是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创新的前提或基础应当是理论创新。需求呼唤供给,市场呼唤规范,行业呼唤发展,发展需要探索,探索需要研究,研究需要理论。现在的状况是需求者忐忑,供给者彷徨。许多人看到了这一市场,又不知深浅,不敢下水。当然,也有若干先行者,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呛了水或正在呛水之中,这似乎又要陷入一个模式,即老话所说的“革命者死了,革命万岁”或新话所说的“新经济公司死了,新经济万岁”。这种模式化的情景是否会在这一市场上复制,不得而知,但一句“中国国情”,曾使多少创新者扼腕叹息却是屡见不鲜的事实。

面对萌发的市场、艰难的探索和众多的困难,需要积极研究国际经验,跟踪国际动态,以他山之石而攻玉,以拳拳之心而促进。我们需要以宽阔的视野,从国际到国内;以扎实的分析,从理论到实际;以敏锐的眼光,从环境到实务;以发展的预见,从现在到未来。因为事物本身并不成熟,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但提出问题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希望今后不断有新的问题提出,也不断有新的探讨产生,以促进新的发展。P.79-81

序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旅游研究的学术机构,创建于1999年,其宗旨是适应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加强学术研究,促进与国内外旅游学术界、政府机构和实业界的联系和交流,进而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研究中心从创建伊始,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方针,编撰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研究系列》的目的就是实现上述宗旨和履行上述方针的具体措施之一。  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旅游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而旅游实践的发展又呼唤着旅游学术研究的创新。如果说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比较注重境外旅游研究成果的引进与消化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学术界所面临的任务则是深入研究中国自己的旅游发展实践,在现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理论体系,作为一个世界旅游大国,也让我们的研究成果为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丰富世界旅游学术研究成果的宝库。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不仅是个旅游专业研究机构,更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希望通过这个平台,通过我们的研究活动,我们的年度《旅游绿皮书》和现在的这个旅游学术研究系列,把国内外旅游学术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为我国乃至世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张广瑞   2003年7月1日

后记

多年以来,我始终从事旅游实际工作,同时也进行研究工作。作为实证分析,笃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朴素的道理。大体上,一年之中有多半年在全国奔波,不仅很多认识来源于实际,很多题目也来源于实际。休闲这个题目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短短几年之内,已经成为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成为大众消费行为,也迅速形成了相应的供给体系。作为学者,也自然引起了我的关注,开始有意识地研究,《中国休闲经济》一书就是这样产生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旅游局开始研究度假旅游问题,参照国际经验,制订相关措施,形成工作安排,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之后,随着市场的发育,休闲度假产品逐步形成。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场需求增长很快,开始形成气候,各类产品也大量产生,产业化发展的态势形成。在实际调研的过程中,对于市场的变化和产业的发展,格外关注,也利用各种机会,与地方与企业深入探讨,同时这方面的会议也非常多,反映了大家的共同关注。本书全面反映了这一过程,因此也可以视为产业发展的实录。

休闲经济在中国,毕竟还是新兴的现象,产业也处于幼稚状态。从研究角度来看,已经有了一批专题成果,但是基本上局限于理念性的论述,以及对国际研究成果的引进,实证分析成果较少,数量分析更少。本书试图对此做一补充,同时也可以成为其他研究的材料。

在调研过程中,各地和各个企业的朋友们给予积极配合,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朱迎波博士帮助调整了部分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大力支持,编辑汤兮女士认真负责,使本书得以面世,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者谨识

2005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休闲并非是一种新现象,但对它的研究,尤其是从经济的角度,从产业经营的角度的研究,并不多见。这本书的特点在于,深入浅出,把深奥的理论通过活生生的例子进行了全面的诠释;还在于,独辟蹊径,从具体的、看来并无太多联系的活动中探究出规律,升华为理论。因此,在休闲与旅游领域中,它是研究工作者了解实践、实际工作者探究理论的好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张广瑞  读了最近的一些有关休闲的书籍和论文后,再读魏小安的《中国休闲经济》书稿,的确有耳目一新之感。由于书中的内容多是来自实践,而且作者也没有刻意追求所谓理论完整的打算,所以既能够写起来洋洋洒洒,痛快淋漓;同时必然给读者带来阅读时的轻松愉快,会心有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 刘德谦  在休闲状态下、以休闲的心态阅读魏小安的《中国休闲经济》一书最合适不过了。除了对小安先生的学识深深折服之外,也为中国第一部休闲经济著作的出版而欢呼雀跃。他让我们理解了休闲产业的现在与未来,让我这个旅游从业者对旅游和休闲产业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又让我这个旅游管理者明白了应该怎样去培育休闲产业。   一部好书,要让人读懂,然后给人以启迪,我想,《中国休闲经济》一书完全做到了这一点。 ——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副主任旅游学博士 崔凤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休闲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研究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小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08063
开本 16开
页数 3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4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14.5-53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