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跻身前列(中国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原子反应堆建成)/共和国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共和国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马夫编写的《跻身前列(中国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原子反应堆建成)》为其中一册,选取了中国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原子反应堆建成中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事件;详细讲述了中国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原子反应堆建成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的历史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内容推荐

《共和国故事》内容涵盖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军事、科技、教育、政策、外交、民生等方面。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肃清匪特,再到依法治国;从开国大典到六十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中国商业浪潮的滚滚而来;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从取缔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论十大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从“双百”方针到人才强国战略;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到对其伟大的实践;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新型国家;从以捍卫主权为目的的抗美援朝到多次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军队以数量取胜到精兵之路;从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线竣工到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从鲧山禹斧的小浪底到峭崖壁立的三峡;从原子弹的引爆到核能的广泛利用;从两弹一星到“嫦娥”奔月;从医疗制度改革到住房制度改革;从农民工培训到希望工程。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其所在的每个领域都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了不朽的诗篇。《跻身前列(中国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原子反应堆建成)》为其中一册。

马夫编写的《跻身前列(中国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原子反应堆建成)》记述了中国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原子反应堆建成的有关情况。

目录

一、中央作出决策

中央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

中科院成立原子能研究所

争取苏联援建首个实验堆

聂荣臻提出研制核潜艇报告

核动力堆技术待援未果

我国自主研究核动力堆

二、建设核模式堆

中央确定总设计师人选

抢建核动力陆上模式堆

抢建清溪河反应堆基地

千军万马抢卸反应堆设备

陆上模式堆试验获成功

三、建设高通量堆

展开高通量反应堆的研究

百日会战完成工艺设计

首次临界运行质量稳定

试验高通量堆的提升功率

四、建设民用核电站

中央决定建设核电反应堆

研制反应堆控制系统

研制核电燃料元件组件

试验性生产核电燃料元件

燃料元件运抵秦山工地

试读章节

抢建清溪河反应堆基地

立州乃历代兵家争战之地。这里的江流湍急,路险峰奇。而今的半山腰上,还依稀可以看到三国时期古栈道的遗迹。

当年,徐向前率领工农红军来到这里的时候,乡亲们连夜筹军粮,打草鞋,当向导,救伤员,支援红军。

今天,当核工程抢建大军来到这里时,山里人又像当年迎接红军那样,积极支援。

当工程需要征地移民时,他们毅然离开自己繁衍生息的故土,积极配合。

当大队人马开进来后,他们家家户户又喜笑颜开地把工人老大哥接进家,安顿下来。

小镇上有位蔡福伦老伯,为了给工人让房,差点儿“黄”了儿子的婚事。他的儿子与山里一家姑娘商定在腊月初八成亲。

这个姑娘在家做鞋绣花忙活了好些日子,才算有了个眉目。可是,姑娘左等右等没个信。亲家母急了,催老汉到镇上看看。

老汉在街上碰见了蔡老伯,绕了好多弯儿,好不容易才绕到了正题。蔡老伯却心不在焉地说:“新房还没粉刷呢,不急不急。”连家门也没让他进。

老汉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回去后就与老伴嘀咕了这件事。

这亲家母一听火了,就说:“就那么个尿包大的小镇,有啥子了不起的!他儿子再标致,能当饭吃呀?我女子也不是麻子、癞子,干脆,咱另选高门吧!”

这话传到蔡老伯耳朵里,他心里一个劲地扑腾。正在他无计可施的时候,亲家母风风火火地下“最后通牒”来了。

蔡老伯只得笑容可掬地相迎。

亲家母一看新房内住的是工人一大家,又见蔡老伯老两口窘得面红耳赤,马上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她“扑哧”一声笑了,说:“我说你老两口啥子时候学会绕弯弯哪?给工人老大哥让房,这是理所当然的嘛,难道就你们觉悟高?别门缝瞧人,把人看扁了。换了我也会这样做啊。你们要是早言语一声,也省得我跑这一趟咯!”

听到这里,蔡老伯一家转忧为喜,一个劲地点头,说:“那是,那是。”

亲家母一个哈哈响彻半条街,她说:“啷个说看妥的日子就不兴改?改嘛!等工人老大哥几时搬进了高楼大院,我再把幺女子给你们送来!”之后,吃了女婿端上的荷包蛋,乐呵呵地回山里去了。

另一支抢建大军开进太公庙村,因农户的住房少一时容纳不下。不得已,职工们按性别编成男子连、巾帼队,分别住进大队部、小学校、仓库和古庙里。

随后,大家三块石头架起锅、扯起一张挡风席就是职工食堂。当时,一目三餐清水煮白菜、清水熬黄豆的生活,男人们还勉强对付,可苦了老人、孩子和孕妇。

技术员小张的爱人在太公庙里生了孩子,职工们都过来道喜,说:“这孩子出生在姜太公身边,来日肯定会大福大贵的。”话是这么说,可小张的爱人实在是没奶汁给刚出世的婴儿。

当时,当地连婴儿米粉都买不到,更不要说别的营养品了。

正在小张百爪挠心的时候,村妇女主任王大嫂来了,她听了他们夫妇的苦衷,便极爽快地说:“这有啥子难的嘛?我有个才三个月的娃儿,奶水多得吃不完,快把这娃儿交给我,就算养了个双胞胎嘛!”

说完,王大嫂笑嘻嘻地接过婴儿,当场解开衣襟给孩子喂了个饱,感动得小张夫妇俩热泪盈眶的。  而另一支由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代表组成的设计队伍,则借住在了立州唯一的一家低矮简陋的小旅馆。

于是,他们的床上和走廊里,到处堆放着图纸、图板和各种绘图仪器。

这些设计员们整天躬身伏案工作,一日三餐吃的也是萝卜、白菜,常常半年见不到荤腥。

200多人的设计队伍里,有男亦有女,有夫也有妻。他们整天忙于抢建工程的设计,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这样的生活却没有一个人皱眉,而是夜以继日地工作。

女技术员小周在来基地前已怀有身孕,到这里后妊娠反应强烈。

特别是食堂那三餐不变的“老三样”:土豆、白菜、大萝卜更使她恶心不已。加上任务压顶,远在北京的丈夫也爱莫能助。

她为了不落人后,毅然做了人工流产,手术后她一天也没休息。有一天终于因身体虚弱,晕倒在了绘图板上。

李文英与丈夫刘启禄,一起大学毕业,一起留苏归国,后来两人珠联璧合,结为伉俪。

来到工地后,李文英被分在设计队,刘启禄则被留在工程指挥部,协助领导组织工程抢建。原先形影不离的恩爱夫妻,此时却相距百里。

工地没有幼儿园,他们又没有单元房住,于是随同他们来的小女儿只好与妈妈、阿姨们一道睡“通铺”。

就这样,核动力基地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厂房、场区、生活设施的建设,原子反应堆工程的建设也驶上了快车道。

清溪河与玉浓江的交汇处,有座清溪挢,桥头有一方黄土塬。

土塬上有一座砖木结构、青瓦顶盖的农家四合院,通情达理的3户农民搬迁之后,这里就成了抢建工程指挥部。 二机部一局局长马正一被党部核心领导小组任命为工程总指挥。

马正一接到任命书后,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他一时还真有点局促不安。

这天晚饭后,马正一正在思考着这场抢建硬仗怎么打。比如:如何落实好总体方案和各处工程的进展?如何调兵遣将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第一个突破口该定在哪里?

就在这时候,门被推开了,一伙人拥进了他的办公室兼卧室。

副总指挥王新吾一屁股坐在床上,开口就说;“老马,他们都是来请战的哟!”

马正一高兴地说:“好哇。我正准备找你们来合计合计呢。”

说着,马正一从抽屉里拿出一沓稿纸,递给王新吾说:“指挥部拟了个工程抢建计划,还很不全面,想听听诸位的意见。大家来得正是时候,老王,念给大伙听听。”

于是,王新吾接过计划初稿,一条一款地念了起来。等念完了,万海第一个表态说:“总指挥,俺老万的脾气你是知道的。哪儿最艰险,哪儿最难弄,咱就带着队伍往哪儿冲!”

朱泗亭、高金魁也拍拍胸口说:“当年在戈壁滩那么苦,咱也没皱过眉头。这回大会战,天大的困难也不在话下!”

就这样,等马正一送走了请战的各路头领,已是凌晨1时15分。他赶紧熄灯上床,可是怎么都合不上眼。

其实,老马也不容易,这些年来,他走南闯北,成天不顾家,家里只有一个多病的老伴和一个弱智的儿子。他常常觉得对不起他们娘俩。

就在老马指挥所的清溪河西岸,满山怪石嶙峋,古藤缠树。每到黄昏,总是阴风惨惨,狼嗥虎啸的。

而凤凰山是这里的主峰,终年云雾缭绕。主峰脚下的褶皱里,有一片梯形的荒坡草坪。  工程指挥部决定把大会战第一仗的突破口选在这里,因为这里是规划的核反应堆的厂址所在地。

清溪河谷内到处是陡壁悬崖,没有公路,土建施工的大型机械没法开进工地。

这天一大早,清溪河谷还弥漫着寒雾。8时刚过,乱石嶙峋的河滩上便出现了一队人马。

土建队汪国章队长带领100多人,将4台挖掘机、3台推土机卸整为零,四人一帮,五人一伙,靠着一副副肉肩膀,扛的扛、抬的抬,深一脚浅一脚地向3公里外的施工现场艰难地挺进。

工地上,机修班、挖掘班、推土班的工人们,将运抵现场的设备组装为整机。

就这样,他们整整抬了3天,组装了3天。第四天,他们又填沟平坎,画线定桩,铺板搭台,每天都从清晨一直忙到天黑。

第五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9时整,来自基地10多个单位的数千名干部职工,在露天场上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锣鼓声、鞭炮声响彻群山,驱散了初冬的寒雾。

工程总指挥马正一情绪高涨,他当即作战前动员,说:“同志们,我们这支队伍,是一支以军人为主体的,能打硬仗的队伍。当年在戈壁滩,咱们万众一心,吃了多大的苦啊,不也照样在罗布泊升起了我们的第一朵蘑菇云吗?今天,我们奉命抢建三线,这是毛主席、周总理的重托。我相信大家会继续发扬当年那股子拼搏精神。我们要以临战姿态,昼夜奋战,力争提前一年完成抢建任务,大家有没有这样的雄心啊?!”

“有!”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紧接着,在热烈的欢呼声中,总指挥马正一和现场军管会主任张炳海,为开工典礼剪彩。

50多名领导干部手执系红绸带的铁锹,列队为工程破土奠基。

锣声鼓声敲遍了工地的每个角落,披红挂彩的4台挖掘机、3台推土机、32台翻斗车,从河谷地带轰轰隆隆地开了进来。

第六天一大早,浓雾弥漫的凤凰山下,突然传来一阵巨响,这是土建公司爆破队点燃的排炮。炮声震得满山枫叶哗哗飘落。

P45-51

序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没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围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围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跻身前列(中国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原子反应堆建成)/共和国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1772402
开本 16开
页数 1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9
出版时间 2011-03-01
首版时间 2011-03-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3
出版地 吉林
224
15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1:20:37